收藏 分销(赏)

粤教版科学四下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9882927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科学四下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粤教版科学四下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学生情况分析: 整体学习状况:经一学年学生学习科学的情况分析,四年级学生整体学习认真,灵活性、学习习惯很好,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有所增强。由于条件的限制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光”“生理与健康”“物体的运动”和“常见的力”。   本教材在原有“任务驱动”学习方法的基础之上,有增添了一些特色。例如: 1.教材设置了“网上学”栏目; 2.教材的呈现形式灵活多样; 3.教材的建设系列化; 本教材还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每个“主题”由若干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由若干个“课题”组成,形成一个按学生知识背景与认知发展为基础,以探究能力发展为主线的螺旋式前进的多维立体体系结构:知识学习维、能力培养维、情感体验维、时间发展维。 二、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进人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四、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进度表 周次 起讫日期 教 学 内 容 课时数 一 2月13日 —17日 《光的传播》 2 二 2月20日 —24日 《镜子》 2 三 2月27日 —3月2日 《彩虹》 2 四 3月5日 —9日 《光与生活》 2 五 3月12日 —16日 《健康饮食》 2 六 3月19日 —23日 《健康饮食》《呼吸与健康》 2 七 3月26日 —30日 《呼吸与健康》 2 八 4月2日 —6日 《保护心脏》 2 九 4月9日 —13日 《保护心脏》《人体的司令部》 2 十 4月16日 —20日 《人体的司令部》《认识物体的运动》 2 十一 4月23日 —27日 《认识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 2 十二 4月30日 —5月4日 《物体运动的测量》《力的现象》 2 十三 5月7日 —11日 《重力》 2 十四 5月14日 —18日 《大气压力》 2 十五 5月21日 —25日 《弹力》 2 十六 5月28日 —6月1日 《浮力》 2 十七 6月4日 —8日 《摩擦力》 2 十八 6月11日 —15日 复习 2 十九 6月18日 —22日 总结 2 二十 6月25 —29日 考试 课题 第1课时:光的传播 教学内容 P2-P5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指导学生认识光源,通过实验了解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传播的。能力: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光可以透过透明物体,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情感、态度、精神及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 ,使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 在实验中归纳,领悟光是沿直线代传播的,对小孔成像原理的理解。 课前准备 蜡烛,塑料管,火柴,打靶装置,激光灯,试管,一次性纸杯,橡皮筋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没有光,地球将会变得怎样?人 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 2.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能发光。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教师出示一些光源的投影片。     (2)讲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能自己发光,如蜡烛、火柴、电筒、太阳、萤火虫等。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都叫光源。太阳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大源。 (3)学生讨论:镜子在阳光下能反光,镜子是不是光源?电池能使灯泡发光,电池是不是光源?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2.指导学生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 (1)谈话: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则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板书课题) (2)出示投影片——透过密林、云层和门窗的阳光。 (3)讨论:生活中你是否看到类似以上图片中的现象?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怎样传播的?(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假设) (4)实验验证假设。 ①讲述: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可以用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根纸管或塑料软管来做对比实验,也可用三张带小孔的硬卡纸做实验。 ②学生看课本第4页实验1图示,分组实验,并在可以看到烛光的插图上画出烛光传播到眼睛的路线。 ③汇报结果并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④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1的结果。 ⑤教师演示实验2:调整光学演示箱使进光孔为3个,在箱内充满烟雾,使灯光或阳光通过光栏射入箱内,可以看到三条直线光束。 ⑥学生分组做实验3:把一束光线射入玻璃水槽里的水中,为增加效果,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粉质颜料,并把实验室窗帘拉上。 ⑦讨论:光在透明物体中是如何传播的? ⑧小结:光线是直线传播的,而且光线能透过透明的物体。 ⑨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2、3的结果。 3.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1)提问:我们为什么能看见周围的东西呢?(学生可能回答:因为我们有眼睛)在漆黑的屋里我们虽然睁着眼睛为什么也看不见东西呢?为什么一开灯又看见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有光,光把东西照亮了) (2)观察:光以不同角度照在镜面及其他物体上,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3)分组实验:利用投影仪灯光、手电筒灯光或把室外阳光反射进室内,研究不同材料、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的本领。 (4)学生汇报结果。 (5)讲述:我们能看见周围的物体,是因为光线照亮了这些物体,光又从这些物体上反射到我们眼里的缘故。物体表面越光滑平整,反射光的能力就越强;物体颜色越浅,反射光线的能力越强。 (6)学生填写课本第4页实验结果。 4.教师总结。 5.课后感受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充分认识光是以直线传播的。学生对小孔成像能解释清楚了。 (教师补充) 板书设计 及 作业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2课时:镜子 教学内容 P6-P9镜子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知道镜子能反光,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 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镜子反光和成像的实验。 情感、态度、精神及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镜子能反光,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 教学难点 镜子能反光,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 课前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平面镜,用橡皮膏粘连在一起能构成一定角度的两面同样大的方形镜子,一种小玩具。 2.挂图或投影片——额镜。 3.动画、录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引入 (1)出示镜子。 (2)谈话:   ①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②用镜子可以做什么? (3)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关于镜子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镜子能反光(把学生带到室外。)   (1)讲述:每人设法用镜子把这面处在阴影中的墙照亮。   (2)学生实验。   (3)讨论:   通过讨论,渗透反光的含义。   ①照到墙上的光是从哪里来的?   ②镜子本身会发光吗?如果是夜里,用镜子能把墙照亮吗?如果你站在阴影里,用镜子能把墙照亮吗?这说明光是从哪里来的?   ③指一指,太阳光来自哪个方向?镜子使太阳光照向哪个方向?   ④这说明镜子有什么作用?   (4)讲述:试一试,怎样让镜子反射的光左、右、上、下移动。   通过这个实验,渗透反光角度的变化。   (5)学生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镜子能使太阳光改变方向,返回去或转向其他方向,这叫反光或反射光。(板书:反光)   2.指导学生认识反射光的应用   (1)在墙上左边和右边分别贴上写有文字的纸片。   (2)讲述:下面,请一个同学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左面的纸上,请八个同学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右面的纸上。比一比,两张纸上的亮度是否相同?   (3)学生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什么?(也可根据情况选择播放镜子游戏的视频录像)   (6)讲解:实验说明,反射光越多,被照射的地方越亮。(出示额镜图)耳鼻喉科大夫头上戴的额镜,应用的就是这个道理。额镜可以把阳光或灯光反射并集中到一点,从而把耳内或鼻腔内照亮,以便医生检查耳、鼻内的情况。   3.指导学生认识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   (1)谈话:   ①当你面向镜子时,可以看到什么?   ②把铅笔、苹果、玩具等放在镜子前面,可以看到什么?   ③镜子里真的有人吗?有铅笔、苹果、玩具吗?那你看到的是什么?   (2)讲解:我们在镜子里看到的是物体的像。   (3)分组观察:物体与镜子里的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汇报观察结果。   (5)讲解:物体与物体在镜子里的像,颜色、形状、大小是相同的,左右是相反的。   4.游戏——比比谁找到的像多   (1)讲解:下面,我们用镜子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每组都有二面用橡皮膏连在一起的小镜子,把这二面镜子立在桌上,成为“人”字形,在二面镜子前面立一个玩具小猴;把二面镜子慢慢向内或向外移动,可以改变二面镜子之间角度的大小。试一试,在镜子里可以看到多少个小猴的像?怎样移动镜子看到的像会减少?怎样移动镜子看到的像会增多?比一比,谁看到的像多?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两面镜子之间的角度越小,看到的像越多。如果二面镜子相对,在镜子里可以看到无穷的像。这是关于镜子里的像的一个秘密,你们通过实验自己发现了。 (三)巩固   (1)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关于镜子的作用。下面请你看一段录像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镜子有什么作用? ②镜子里的像与实际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教师补充) 板书设计 及 作业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3课时:彩虹 教学内容 P10-P12彩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是为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了解阳光与彩虹的关系,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教学难点 彩虹的形成原理 课前准备 彩虹图片、制作彩虹的演示及分组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问题情境 本课驱动页由一幅图构成。图中反映了在一个开阔的原野里,有一条美丽的彩虹挂在天边,四位主题人物奔跑着去看彩虹,他们对彩虹很感兴趣,正在讨论有关彩虹的话题,“为什么雨过天晴后,会出现彩虹呢?”“彩虹太美了!”“我们也可以做彩虹吗?”这些问题不单是主题人物感兴趣,我们很多学生同样也在思考着这些问题,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通过任务的驱动,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活动一:再现彩虹 很多同学应该都见过彩虹,对彩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天空中有一道美丽的彩虹悬挂在天边,同学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欢呼、跳跃。然而,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彩虹的颜色是怎样排列的呢?这个活动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己做彩虹,了解彩虹是怎样得到的。这是一个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彩虹的活动,了解彩虹。 1.引申的问题: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太阳光看起来好像没有颜色,我们通常叫太阳光为白光,但它实际上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我们看到的彩虹,实际上是白光透过了无数个雨、雾的水滴(或水珠),经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 白光是由彩虹中各种颜色的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的光混合成的。当白光穿过雨滴时,发生折射,改变了传播方向。各种颜色的光改变的方向大小不同,于是白光就分散成各种颜色的光。 2.导入:课本任务驱动页的图片。 3.提问:为什么雨过天晴后会出现彩虹呢?我们也可能做彩虹吗? 4.引导: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彩虹。 5.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6.导入:利用喷壶制造彩虹或出示该活动的图片。 7.提问:彩虹大家都见过,你知道它的出现与什么有关吗? 8.介绍:彩虹的出现与阳光和空气中微小的水滴有关。在有阳光,空气中有较多小水滴的情况下,在适当的方向就能看到彩虹。 9.观察 要全面的了解彩虹,我们可以自己再现一条彩虹,找出它更多的特点。 10.讨论:再现彩虹要有什么条件?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人造彩虹”的三个必要条件: (1).背对太阳。(2).顺着太阳光的方向看。(3).向空中喷充足的水雾。 11.活动:做再现彩虹实验。 12.交流:学生介绍实验结果。小组交流后记录在书中的空白处。 13.拓展: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见到彩虹。 三、活动二:阳光是彩色的吗? 把装满清水的杯子放在阳光下,阳光透过杯子后,就可以看到透过杯子射出来的光是彩色的,颜色排列的顺序也跟彩虹一样,也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如果我们用东西挡住阳光,刚才有颜色的光就不见了。我们再看看阳光的颜色是白色的,水和杯子都是透明的。当阳光透过透明的清水后, 我们把白色的太阳光(科学上称为复色光)通过透明的媒质以后变成有颜色的光(单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上面做的活动其实就是一个光的色散实验,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求杯子的杯口直径要比杯底的直径大。 1.引申的问题 白色的光能够分散为七种颜色的光,则七种颜色的光又能否合成。 2.导入:出示一杯水和一张白纸。 3.问题:阳光穿过这杯水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4.演示:按照课本图提示进行。把装满水的杯子放在阳光照着的窗台边上,在杯子下方的地面放一张白纸,让阳光透过杯子照在白纸上,调整杯子的位置,让学生看到彩虹现象。 5.出示:一盆水,一面镜子,一张白纸。 6.演示 将室外射进的阳光反射到纸板上,光线通过水后在纸板上形成了彩虹。 7.问题:从这两个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8.讨论:这个实验包括什么条件?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9.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10.汇报:学生汇报发现:挡住阳光就没有了彩虹,没有水也没有彩虹。 11.归纳: “白色”的太阳光是由彩色的光混合而成的。阳光穿过水或水雾时会被分解为各种单色光,这时我们就可以观察到彩虹。 12.拓展:你还能通过哪些方法验证你的结论。 13.媒体:播放《彩虹》视频 。 (教师补充) 板书设计 及 作业设计 课题 第4课时:光与生活 教学内容 P13-P16光与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了解光源的发展,电灯是怎样发明的。了解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是为断发展的,关心日常工作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 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学以致用,并学会用科学辩证的眼光来看问题。 课前准备 任务驱动页图片;光的用途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问题情景: 通过一幅现代大城市的夜景图,反映出万家灯火的景象。主题人物彬彬、琪琪和贝贝正在讨论着有关的问题:“灯光把我们的城市打扮得真美啊!”“如果没有灯光会怎么样呢?”确实,现代大都市假如没有了电灯,这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通过问题的讨论,引出了我们要研究“光与生活”的主题。 1.出示:任务驱动页的图片,灯火通明的城市。 2.提问 灯光把我们的城市打扮得十分美丽,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灯光与我们的生活。 3.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二、活动一:光的利用与发展 这个活动是一个搜集资料、进行交流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利用与发展,知道光(主要是照明)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知道光的利用与发展是经过了人类漫长岁月的里程,知道我们还要不断地努力,发展更多既节能又明亮,既安全又实用,对人类生活有更大贡献的新光源,把我们的生活环境打扮得更美丽、更迷人。 引申的问题:光除了照明外还有什么作用? 三、拓展:光的利与弊 怎样才能正确地利用光为人类服务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光的利用,知道光确实对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比如在教材中就列举了太阳能计算器、光导纤维、口腔科手术灯、激光手术、交通灯和太阳能热水器等。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光也可能伤害我们的身体,如长时间、近距离看电视会伤害眼睛,城市的玻璃幕墙会反射阳光,产生光污染等。 1.引趣:你知道是谁发明了电灯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他。 2.阅读:阅读爱迪生与电灯的资料。 3.交流: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让人们更容易地获得了光明,则在没有电灯之前,人们是如何利用光的呢?人们对光的利用与发展走过了一个怎样的历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5.讨论:说说图片中人们利用了什么光,重温人类对光利用的历史,并在小组中互相学习。 6.交流:没有光,生活就会一片黑暗,生活利用到光的地方很多,光除了照明外还有什么用?如果没有了光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7.归纳:光的其他用途和光的重要性。 8.讨论:光对人类有利也有弊。今天,大家带了许多资料回来,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9.交流:说说你知道的光的利弊,并在小组中互相学习。 10.归纳:光有利也有弊许多用途,关键是要合理利用它们才能为人类造福。 (教师补充) 板书设计 及 作业设计 课题 第5课时:健康饮食 教学内容 P19-P27健康饮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 了解人体需要的营养及其来源。2. 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3.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能力培养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 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课前准备 学校饭堂一周食谱图片、食品卡片、饺子、包饺子所用的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问题情景: 学校饭堂的公告栏前,学生在观看一周食谱。为什么食谱中每餐都有蔬菜呢?则多的食物,如何吃、吃什么才健康呢?这都是我们这一课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 二、活动一:饺子里面有什么 虽然不同地方的饺子馅料因口味的差异有所不同,但是饺子所含的营养成分较全面、较均衡,所以本课选取了饺子作为让学生了解食物营养成分的对象。 什么叫素食者? 不吃肉的人叫素食者。他们的食物主要由水果、蔬菜、豆类、谷类、面食和乳制品组成的。这种饮食如果搭配得当,对健康很有好处。 引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食物? 汽车需要燃料才能发动——我们的身体也一样。身体的燃料就是食物。食物含有能量,可以让你的心脏跳动、肺呼吸、肌肉运动,许多其他的生理过程也要靠食物提供的能量才能顺利进行。食物里的营养成分还可以让你成长、更换老化的细胞、修复伤口、保持健康,同时我们也能享受咀嚼美食的乐趣! 1.导入 上课前老师请来了一位营养学博士,听听他今天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用幻灯片或图片出示):“饺子在不少地方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食物。虽然不同地方的饺子馅料因口味的差异有所不同,但是饺子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众多食物中较全面、较均衡的。” 2.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饺子吗?(出示饺子图)那为什么饺子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众多食物中较全面、较均衡的呢?你打算如何来解开问题的答案呢? 3.小组讨论。 4.活动:小组观察,解剖饺子,了解饺子里面有什么。 5.交流: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如食油中含有丰富的脂肪、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等。 6.思考:饺子之所以包含了较为全面的营养是因为里面包含了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你想用什么馅料包一顿饺子呢?下面请各位同学设计一张饺子原料列表,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请注意各营养物质的搭配。 7.小结: 今天我们对饺子来了一次解剖,在解剖的过程中同学们也了解到了饺子包含了较为全面的营养,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人如:素食者、回族人等来说我们在包饺子时所用的材料必须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尊重其个人信仰及民族。 8.拓展: 回家尝试亲手包一顿饺子,重温饺子不同部分里含有的各种营养物质。 小课题研究:为什么我们需要食物? 三、拓展: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刚才同学们结合“食物金字塔”,就各人的饮食是否合理,以及需要改善的地方作出了分析和探讨。让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根据“食物金字塔”的建议,设计出一份既美味又能吃出健康来的一周晚餐食谱。 1.活动: 分组设计。(提示学生晚餐食谱可选季节,注意部分食物有季节性)。 2.交流:分组汇报,突出自己小组的特色。学生间相互对食谱进行评比(每人有两颗星星进行投票,得到星星最多的食谱为优胜)。 3.评价:优胜小组设计的食谱,为什么合理? 四、活动二:昨天吃了什么? “食物金字塔”对均衡饮食起指导作用,塔基为蔬果、谷类、面制品,应时常进食;中层为肉类、蛋、奶、乳制品、豆类及果仁,应适量进食;塔顶为脂肪、油、糖、酒类及盐,应少量进食。养成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全面合理摄取充足营养的饮食习惯。 1.提问: 上节课我们对饺子的营养成分进行了研究,还记得饺子所含的营养成分有什么吗?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等是我们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这些营养师从各种食物中获得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短片对食物中营养成分来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播短片。短片中包括: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介绍,营养学家为人们健康饮食设计的“食物金字塔”的介绍。) 2.游戏: 找秘密(出示几种食物如米饭,苹果等,准备好卡片上面印有“谷类”;“蔬菜、水果类”;“肉类、蛋类和豆类”;“奶制品类”、“油脂类”等字样,让学生把它们贴在相应的食物下面,如米饭:属于谷类,里面含丰富的糖、维生素等。) 3.任务: 回想一下昨晚的晚饭,你都吃了些什么,都含有这五大类食品吗? 4.引申的问题: A.早餐的好坏与工作学习的效果有关系吗? 适当的早餐可以使人的体力充沛,很好地适应工作负荷,还可以改善认知能力并优化脑功能。不吃早餐的学生,记忆力、语言流畅程度及创造性明显低于吃早餐的学生。 B.为什么不应该偏食、挑食? 因为人的生命活力、新陈代谢,需要种类繁多的营养素,既需要蛋白质,也需要维生素,还需要铁和铜等,而任何一种食品的营养都全面。偏食、挑食,就容易造成营养不全,不利于身体健康。 C.人们吃食物怎样才算种类齐全? 人们进食每天应保证有粗细粮搭配的主食,鱼、肉、蛋、奶、豆类,绿色或黄色、红色蔬菜和新鲜水果类,烹调用油及其他调味品等。 D.小孩子喝酒有什么不好? 小孩子喝酒,容易使肝、胃受到伤害,还会降低免疫力,甚至会伤脑,使记忆力下降,影响大脑正常发育。另外,小孩子饮酒,还影响性发育。 E.肥胖有什么不好? 肥胖不仅影响体形,更重要的是,它还容易引发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胆石症和中风等多种疾病。 F.怎样预防儿童肥胖? 儿童吃的食物要遵循少糖、少油,保证蛋白质和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的原则,尤其要少吃甜点心和少喝甜饮料,同时多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五、拓展:设计营养合理的晚餐食谱 为自己或家人设计一周晚餐的食谱,初步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能力。了解食谱是否注意均衡营养,搭配是否合理,是否既能满足营养成分的需要,又能满足自己口味的要求。 (教师补充) 板书设计 及 作业设计 课题 第6课时:呼吸与健康 教学内容 P28-P37呼吸与健康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 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2. 知道肺活量的测试。3. 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能力培养: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定量观察、类比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 体会合作的意义。3. 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培养学生定量观察、类比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皮尺、空饮料瓶(1.25升或250毫升)、吸管、盆子、水、游戏、油性笔、秒表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问题情境 花样游泳队员正在水中训练,她们在水下能较长时间憋着气,变换着各种优美的姿态,学生们看了既惊奇又佩服。为何常人很少有像花样游泳队员那样的“气量”呢?常人的“气量”有多大呢?怎样才能让“气量”变大呢? 1.导入 播放一段花样游泳的视频片断或出示有关的图片。 2.提问 要成为一名花样游泳运动员除了会游泳外还需要一项出色的技巧,你知道是什么吗? 3.目的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土壤进行研究。 二、活动一:追踪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 按图说出吸气时,外界的空气进入人体后,分别经过哪些器官,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哪里发生变化。图中的卡通小人借助不同颜色的气球只是作为类比,红色代表吸入的新鲜空气,蓝色代表呼出的气体,空气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并根据观察结果画出新鲜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 我们呼吸的空气看起来很干净,但实际上空气中漂浮着许多灰尘和其他一些小东西。当你吸气时,这些微尘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最后进入肺。鼻腔里面有细细的毛,可以过滤一些微尘,余下的会被一种黏性物质粘住,这种物质叫做黏液。鼻腔、咽喉和气管内都有黏液。有时黏液粘住的灰尘太多了,你就会咳嗽或者打喷嚏,把它们排出体外。 引申的问题: a.为什么经常用嘴呼吸不好? 经常用嘴呼吸,不仅使喉咙干痛,而且没有鼻子的“过滤”系统和分辨能力,容易把病毒、细菌、灰尘吸入体内。 b.为什么挖鼻子不是好习惯? 挖鼻子极易损伤鼻腔黏膜,造成炎症,甚至出血,这会严重影响鼻子的呼吸功能,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c.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呼吸吗? 年正常胎儿在母体里是不呼吸的,他们需要的氧气和养料都通过脐带和胎盘直接从母亲的血液里摄取。 d.肺泡的数字: 你知道吗?如果把人体内部的肺泡全部展开,总面积约有 100米 2 。 1.提问 外界的空气进入人体后将会经过一条怎样的一条路线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追踪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吧! 2.媒体 播放《我们怎样呼吸》视频 ,了解呼吸的过程。 3.任务 缓慢地呼气和吸气一次感受气体在你体内的流经路线,结合你对刚才片段的理解把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写下。然后结合空气在人体的路线在自己的探究小组内向同学复述。 a.分小组进行呼气、吸气,感受空气在体内的流经路线。 b.完成课本的填空。 c.相互复述。 d.结合课本图进行汇报。 4.小结 所有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空气,人类也是一样。对于追踪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同学们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5.目的 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以及播放模拟气体进入人体的短片,帮助他们理解相应的知识。 6.作业 课后探究以下的问题:为什么经常用嘴呼吸不好?为什么挖鼻子不是好习惯? 三、活动二:观察呼吸时身体的变化 让学生分别尝试平静呼吸和深呼吸,感觉两种呼吸时身体的哪一部分差别最大。再把手放在该部位再尝试几次,感觉变化,知道呼气和吸气时胸廓或腹部会发生变化。然后通过测量深吸气和深呼气时的胸围,比较所测得的数据,看有什么发现?胸围差最大的同学与胸围差小的同学有什么区别?我们会发现,胸围差较大的同学呼吸功能较好。良好的呼吸功能对人的健康与发育极有好处。 引申的问题: 呼气与吸气时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呼气时,我们的胸腔会内缩,横膈会上升到原来的位置,同时肋间肌放松使肋骨向下、向内运动,从而导致胸腔容积缩小,胸腔内压随之升高,于是二氧化碳废气就被排挤出肺部。 当我们吸气时,胸腔会向外扩张,位于胸腔下面的横膈会下降,同时肋间肌收缩,带动附着在上面的肋骨向上、向外提,从而导致胸腔容积扩大,胸腔内压随之降低,于是外边的新鲜空气就趁机跑到了肺里,带来更多的氧气。 1.引导 上一节课我们追踪了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同学们你们是否有留意到在呼吸时身体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你们打算如何去研究这一问题呢? 2.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 3.活动 老师点拨,引导学生可在深呼气和深吸气时观察和测量胸廓或腹部的变化。 4.测量 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深呼气和深吸气时胸围的变化,同时把小组成员数据作比较看有什么区别? 测量实验。 比较数据,填写记录表。 5.交流 小组汇报,找出班上胸围差最大的同学。 6.小结 同过这节课的测量和对比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胸围差较大的同学呼吸功能较好。良好的呼吸功能对人的健康与发育极有好处。) 7.目的 在教学中,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如何进行测量、如何进行记录、应该注意些什么……这些需要在测量活动前与学生共同讨论明确,以增强活动目的性和有效性。 四、活动三:比比谁的“气量”大 本活动是活动2的进一步验证,用简易的仪器测量肺活量,知道肺活量是肺功能强弱的一项标志。完成实验后用尺子测量小组各成员的起止标记之间的距离,找出距离最大者。距离越大则证明呼出的气体越多,因此距离最大者也就是肺活量最大者。这些肺活量大的同学一般都爱运动,他们的身体发育都良好、健康,呼吸功能也比较好。 1.引导 上节课我们对呼吸时自身身体变化进行了测量,经过对数据比较,我们得出了呼吸时胸围差较大的同学呼吸功能较好。下课后就有同学找我表示不服气,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法吗?好今天我们就再来比比谁的“气量”大! 2.演示 用简易的仪器测量肺活量并做好记录。 肺活量是肺功能强弱的一项标志。 测量肺活量简易仪器的使用方法。 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3.活动:学生分组测量肺活量,并将结果进行比较。 4.交流:分组汇报。 (教师补充) 板书设计 及 作业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7课时:保护心脏 教学内容 P38-P45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2. 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力培养: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类比推理、搜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 体会合作的意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课前准备 一次性水杯(约70毫升),250毫升或1.25升的空饮料瓶,塑料盆,一桶清水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活动一: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了解心脏跳动时的“工作量”。其方法是用杯子装水和倒水,模拟心脏输送血液,认识心脏的功能,并体验心脏的工作强度,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心脏保健的重要性。这个活动操作容易,材料易找,可以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 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约70毫升的塑料水杯一个、250毫升的空矿泉水瓶一个、塑料盆两个、一桶清水。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人的心脏工作的情况,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有75次,则心脏1分钟内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了。 活动开始时,先用空矿泉水瓶分多次,把5000毫升水倒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