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中国美术史部分 标准答案
一、 名词解释( 每题5分, 选做10题, 共50分)
6、 吴门画派
中国明代中期在江南苏州崛起的绘画派别。( 1分) 因苏州为古吴都城, 有吴门之称, 而且画派主要代表人物均为吴郡人, 故名。( 1分) 在吴门派崛起之前的明代初期, 苏州、 无锡地区已经有一批画家, 如杜琼、 刘珏、 陈汝言、 徐贲等, 她们擅诗文, 有较高的文学修养。绘画上主要继承元代的黄公望和王蒙的传统, 创作以笔情墨趣为主的文人画。她们的艺术给吴门派的开宗人沈周以直接或间接影响, 可称为这一画派的前驱。( 1分) 宣德( 1426~1435) 年间, 苏州相继出现了沈周、 文徵明、 唐寅、 仇英, 她们在艺术上较全面地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 并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 开创一代新风, 取代院体和浙派而占据画坛主位, 历时150多年。画史将沈、 文、 唐、 仇并称为吴门四家或明四家, 为吴门派的代表画家。其后有文伯仁、 文嘉、 陈道复等人。( 2分) 吴门画派与明晚期的松江画派合称吴派。
7、 黄徐体异
即西蜀的黄荃和南唐的徐熙花鸟画风格的差异。( 1分) 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对徐、 黄二派风格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 她认为”黄家富贵, 徐熙野逸”, ( 2分) 因为她们两人所处的地位不同, 黄筌与她的儿子黄居寀身居高官, 耳目所习都是皇家的珍禽瑞鸟, 奇花怪石, 而徐熙为江南布衣, 多写江湖所有, 汀花野竹、 水鸟渊鱼等题材。( 1分) 画法也有所不同, 黄筌用笔极新细, 几乎不见墨迹, 以轻色染成, 而徐熙常常以墨笔草草画之, 略施丹粉, 神气迥出。( 1分) 她们的画风对宋代花鸟画影响很大, 宋代沈括、 郭若虚、 刘道醇等人都对她们作过评价。
8、 《笔法记》
中国山水画论著。作者为唐末、 五代梁的荆浩。( 2分) 共一卷。作者假托在太行山中与一老叟的答问, 提出画有气、 韵、 思、 景、 笔、 墨”六要”, 笔有筋、 肉、 骨、 气”四势”, 还有有形的、 无形的两种病。( 2分) 指出”水晕墨章”兴于唐代, 并略评诸家山水画的得失, 如吴道子有笔无墨, 项容有墨无笔等。( 1分) 可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此书为后人依托所作。
9、 逸品
中国古代书画品评的一个等级。指超脱形似束缚、 具有抒情表意性的书画作品, 宋代以后成为文人画的审美追求。( 1分) 六朝时代, 中国用以品评书法或绘画艺术价值高低分为上、 中、 下三品。三品之中又分三等, 称为三品九等。唐代张怀瓘主张出于天成者为”神品”, 意取有余者为”妙品”, 仅的形似者为”能品”, 把上、 中、 下三品变成神、 妙、 能三品。唐代朱景玄在此基础上又外加”逸品”, 成为四品。( 1分) 宋代的黄休复将唐代已经形成的”神”、 ”妙”、 ”能”、 ”逸”四品重新排列了顺序, 在她的著作《益州名画录》中, 她重新提出”四格”, 其中拔高了”笔简形具, 得之自然, 莫可楷模, 出于意表”的”逸格”的地位, ( 2分) 而宋徽宗评画的时候, 将四格的位置定为神、 逸、 妙、 能。从”逸品”( 或称”逸格”) 的地位变化中能够看出文人画家与院画家审美观的不同。( 1分)
10、 《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代画家张萱的作品。( 1分) 绢本、 设色, 现存辽宁省博物馆, 为宋摹本。此图原作曾藏宣和内府, 由画院高手摹装。在两宋时为史弥远、 贾似道收藏, 后流入金内府, 金章宗完颜璟在卷前隔水题签, 指为宋徽宗赵佶所摹。《庚子销夏录》、 《墨缘汇观》, 《石渠宝笈续编》诸书有著录, 是流传有绪的唐宋名迹中稀有瑰宝之一。( 1分) 画面描绘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二姐虢国夫人及其眷从们骑马郊游的行列, 共八马九人, 整幅画不着背景, 但人物鲜艳明快的服装、 骏马华丽的鞍鞯, 使整个队伍有如花团锦簇, 如同沐浴在明媚春光中( 1分) 作品线描劲细、 设色典雅富丽, 格调活泼明快。画面上洋溢着雍容、 自信、 乐观的盛唐风貌。( 2分)
二、 简答题( 每题20分, 选做2题, 共40分)
3、 ”元四家”指哪几位画家? 简述其艺术特点。
”元四家”指黄公望、 吴镇、 倪瓒和王蒙四位画家。( 2分) 关于元四家还有赵孟頫、 吴镇、 黄公望、 王蒙四人的说法。( 见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
黄公望: 1269——1354年, 常熟( 今江苏常熟市) 人。元代画家。”元四家”之一。本姓陆, 名坚, 后过继浙江永嘉黄氏, 改姓名, 字子久, 号一峰、 大痴道人、 井西老人等。中年后皈依道教全真派。书法、 诗词、 散曲皆工, 50岁左右开始创作山水画。受北宋山水大家及赵孟頫的影响, 晚年形成自己的风格。常在富春江一带游, 并随时摹记, 山水画风格苍劲, 被评为”峰峦浑厚, 草木华滋”, 有水墨和浅绛两种风貌。对明清山水画影响极大。代表作品有《富春山居图》、 《九峰雪霁图》、 《天池石壁图》等。( 4分)
吳镇: 生于1280年, 卒年不详, 字仲圭, 自号梅花道人, 亦称梅道人、 梅沙弥、 梅花和尚, 浙江嘉兴人。喜爱梅花, 以宋代的林逋自比, 她杜门隐居, 卖卜为生, 兼于卖画, 来往于嘉兴、 武林( 杭州) 之间。常作渔父图寄托愿作江波钓徒疏放不羁的意趣, 高兴时画竹石表示清高的气节。山水师法北宋董、 巨并加以创新, 深得董、 巨带湿点苔之法, 善于用墨, 明董其昌评其画”大有神气”。注重用笔, 在元人绘画中别树一帜。她的作品《渔父图》笔力厚重, 气魄雄伟, 自题诗后有款识: 至元二年秋, 八月, 梅花道人戏作渔夫四幅并题。”她的墨竹画在当时自成一格, 曾创作过数本《竹谱》。( 4分)
倪瓒: 1301——1374年, 字元镇, 号云林。别号很多, 如朱阳馆主、 萧闲仙卿、 海岳居士、 幻霞子、 如幻居士、 无住庵主、 沧浪漫士等, 但题画最常见云林, 因此被称为云林先生。江苏无锡人。她三十岁以前过着富足的生活。兄死后, 屡遭打击, 不愿为官, 为逃避官租和义军, 散尽家资, 遁迹于五湖间。往来于宜兴、 常州、 吴江、 湖州、 嘉兴、 松江、 一带, 寄情诗画, 诗名和当时著名的诗人欧阳玄、 虞集、 揭傒斯等齐名。性情孤僻, 爱洁成癖, 世人称为”倪迂”。书法天然古淡, 得自分隶, 明清两代从学者众多, 如程嘉燧、 沈颢、 弘仁等。擅长画山水、 枯木、 竹石, 山水写太湖一带的真实风景, 太湖四周和湖内多丘陵, 隔湖远望, 只见冈峦逶迤, 平坡一抹, 近景则是杂树茅屋, 倪瓒的山水画多用此构图, 虽然平淡, 但意境深远, 耐人寻味, 将太湖的清远微茫的景致表现无遗。用墨极简, 喜在纸上用淡墨干笔皴擦, 隽雅松秀, 似嫩而苍。画法初宗董源, 后博学诸家, 提倡”逸气”, 反映了文人画的思想。传世作品有《水竹居图》、 《容膝斋图》、 《紫芝山房图》、 《渔庄秋霁图》、 《怪石丛篁图》、 《幽涧寒松图》《梧竹秀石图》等。( 4分)
王蒙: ? ——1385年。字叔明, 晚年隐居黄鹤山, 自号黄鹤山樵, 一号香光居士。浙江吴兴人。曾做过小官, 元末弃官归隐黄鹤山, 黄鹤山在今浙江省余杭县东北, 即林平山一带, 当时在仁和县, 大约至正末到明初的三十年中王蒙生活在这里, 所住的房子取名为”白莲精舍”。《仁和县志》中记载有, 黄鹤山高百余丈, 岭上有龙池、 龙洞, 池中若出云必有雨降等等传说, 可见山有奇美, 这为王蒙画《青卞隐居图》、 《林泉清集图》、 《松山书屋图》等打下了良好基础。这期间, 她与倪瓒、 黄公望、 吴镇等都有交往。入明后洪武初, 王蒙做过泰安州知州, 不久因胡惟庸案所累而被捕入狱, 死于狱中。工诗文、 书法, 《明史 文苑传》载有诗名, 但画名更大, 承家学, 得外公赵孟頫之风韵, 并吸收唐宋绘画技巧, 元气磅礴、 纵横离奇, 她的《青卞隐居图》被明代董其昌赞为”天下第一”。喜欢表现江南溪山树木的一种湿润的感觉, 用笔繁密, 层次井然, 对明清绘画影响很大。( 4分)
元四家画风虽各有特点, 但主要都从五代、 北宋时董源、 巨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重笔墨, 尚意趣, 并结合书法诗文, 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 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2分)
4、 简要回答”南北宗论”对中国绘画史的影响。
”南北宗”为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一书中提出, 能够说是对中国画史上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两大不同的风格体系的划分。与董其昌同时的陈继儒、 莫是龙、 沈颢等人亦倡导或赞成南北宗论, 她们彼此呼应, 对明末及清代的绘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南北宗论认为, 北宗从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 流传而为宋之赵伯驹、 赵伯骕以至马( 远) 夏( 圭) 辈。南宗则王摩诘( 王维) 始用渲淡, 一变勾斫之法, 其传为张璪、 荆( 浩) 、 关(仝)、 董( 源) 、 巨( 然) 、 郭忠恕、 米家父子, 以至元四家。她将唐至元代的绘画发展, 按画家的身份、 画法、 风格分为两大派别, 认为南宗是文人之画, 而北宗是行家画, 崇南贬北, 提倡文人画的南宗, 贬抑行家画的北宗。在南北宗论中董其昌亦有自相矛盾之处, 标准不一, 对同属南宗的文人画家的评价亦有褒贬等等。董其昌分宗的说法, 不能代表客观地画史发展规律。( 4分)
1、 对绘画主流风格的影响: 明初, 中国画坛以浙派为主, 浙派和宫廷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明正德以前宫廷绘画和浙派共同占据着画坛主流。而南北宗论的提出, 虽然是借用佛教禅宗的南北宗而成, 但在当时是起到了贬抑浙派的作用, 从而抬高了吴派的地位, 由于董其昌是松江画派的领袖, 也属于吴派画家, 从某种程度上说, 是对自身的画派的发展壮大创造了理论基础。董其昌南北宗论虽有种种弊端, 但却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有影响的系统分类方法。在清初, 其影响力从显露无遗。清初无论是以革新为主的画家还是以继承为主的画家, 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能够说清代的绘画史就是在董其昌南北宗论笼罩下发展起来的, 从”四王”成为宫廷山水画正统, 到扬州八怪绘画的繁盛都与它有关系。( 5分)
2、 对绘画技巧发展的影响。董其昌扬南宗, 抑北宗, 助长了蔑视绘画技巧和功力的弊端, 是造成后世画风因袭柔靡、 不能振拔的根源之一。( 5分)
3、 董其昌的南北分宗论尽管在阐述上还不够严密, 但它弘扬了早为北宋苏轼所提出的文人画思想, 顺应美学发展的潮流, 顺应了文人画发展大潮, 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董其昌要求在绘画中摆脱工匠气, 追求主观表现的韵味, 在当时受到了李贽、 袁宏道等人犯传统束缚, 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而南北宗论体现出了一定的近代绘画的思想意识。( 5分)
4、 对绘画审美评价的影响。…………( 酌情给分)
三、 论述题( 每题30分, 选做2题, 共60分)
3、 论述两宋山水画的风格演变。
一、 北宋到南宋地域与景致的变化使笔墨产生变异
南宋的迁都使山水画中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很多重要的山水画家所面正确景致的变化引起了笔墨、 造型的变化。可是这些演变是能够从北宋找到源头的。
1、 吸纳了荆浩、 范宽笔墨中用笔造型的方法, 加快了其速度, 加重了其力度, 加宽了其面度, 加大了其水度;
2、 借鉴了李成、 郭熙系统中淡墨的运用, 并与其粗壮的线型相统一;
3、 转化了二米用墨的渗化淋漓效果, 结合绢素材料形成自己的特点;
4、 演绎了青绿山水用线造型手法, 使之更简洁、 空灵、 清爽。( 8分)
二、 从北宋到南宋山水境界发生了变化, 从繁满走向了简约。
北宋前期, 山水画多为”全景式”, 或李成、 郭熙式的平远构图, 被宋中后期, 经过郭熙、 王诜等人的演变, 画面更加追求文人情趣, 平远之景成为山水画景致的主流。北宋已经出现了赵令穰、 惠崇等人的”小景”山水。到了南宋, 李唐已经有意对荆浩、 范宽式的全景山水进行了进化处理, 画面上空白增多, 启发了南宋山水画家。截面取景和景色拉近, 是南宋山水画不同于北宋的又一大变化。
1、 立轴的形式, 由李唐变北宋大山大水之景, 简约其构图, 主观化处理在这里起到了重要作用;
2、 长卷形式, 利用拉近的方式, 将重点对象放大特写, 景物变成1-2层, 从而走向简约;
3、 小幅画面, 如团扇、 册页、 多受北宋江湖小景和花鸟折枝的影响, 取山水局部之景予以表现, 十分简约。( 8分)
三、 两宋审美取向的变化:
1、 南宋山水画继承了北宋文人情调的”尚意”趣味, 但复合偏于南方文人情趣的”诗意”, 作品便表现出既刚劲又简约的趣味来, 并伴有些许复古风起的影响。
2、 画家的主观情感寓于形态的刚劲、 苍茫、 简约中, 并有着程式化的倾向, ( 8分)
4、 美术的发展具有时代和地域的差异, 试述清代美术的地域性差别。
从中国绘画史的整体发展看, 清代绘画所面临的继承与革新的课题异常严峻, 一方面, 历史上的绘画技法与模式逐步完善, 在人物、 山水、 花鸟画领域中形成了难以超越的艺术高峰。另一方面, 西学东渐呈不可阻挡之势, 虽然西方的绘画遭到了部分文人、 士大夫的抵制, 但其逼真的艺术效果、 缜密的科学依据, 使画家们确实感到了”无由措手”。对于这两个严峻问题的解决, 形成了清代画坛上几条较为明显的绘画风格变异线索, 也成为清代美术地域差别的形成因素。( 5分)
江苏( ”四王”、 金陵画派、 常州画派、 扬州画派)
区域: 南京、 无锡、 扬州、 苏州、 太仓等
代表画家: ”四王”、 龚贤、 石涛、 髡残、 扬州八怪等
文化: 南京、 扬州是清代重要的都市, 也是书画的集散地; 南京是旧明故都, 江苏是清初明遗民画家云集的地方。
形成的风格: 一种以清初的”四王”为代表, 体现了对传统绘画的总结, 成为董其昌所提倡的”南宗”绘画的集大成者; 四王都是江苏人, 形成了”四王”画派, 还形成了一个分支”娄东派”和”虞山派”, 追随者众多。以四王为代表的传统派由于得到宫廷的认可在清代前期一直被奉为正统, 北京很多词臣画家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脉络。一种以狂怪画家为代表, 先有八大、 髡残等, 再有”扬州八怪”, 她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鲜明的个性风格
影响: 是清代前、 中期绘画繁盛的中心。( 5分)
安徽( 新安画派) ,
区域: 徽州府、 新安江、 黄山地区,
代表画家: 渐江、 查士标、 汪之瑞、 孙逸、 梅清、 石涛、 程邃、 髡残等。
文化: 徽州经济的发展, 给古歙带来了文化鼎盛、 名人辈出的局面, 有”东南邹鲁”之称。文房四宝: 歙砚、 徽墨、 徽笔、 宣纸, 新安江的秀丽富饶, 黄山的奇松、 怪石、 云海、 泉瀑。
形成的风格: 简淡、 秀逸, 注重笔墨的画风。
影响: 直接影响了海派吴昌硕、 金陵龚贤、 扬州八怪和近现代齐、 黄等。( 5分)
上海( 海派, 又称为”海上画派”或上海画派)
代表画家: 任熊、 张熊、 任薰、 胡公寿、 赵之谦、 高邕之、 任颐、 虚谷、 蒲华、 吴昌硕等,
文化: 是随着开埠城市上海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画派。
风格: 当时寓居上海的著名画家有她们大都出身平民, 在上海卖画为生, 创作题材丰富, 画面清新通俗, 深受市民阶层的欢迎。海派的繁荣从19世纪中叶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 但其风格流布, 一直影响到今天。( 5分)
岭南( 岭南画派)
代表画家: 居巢、 居廉, 高剑父、 高奇峰、 陈树人、 关作霖、 关乔昌等。
文化: 地处热带, 林木常青, 花开四季, 形成以花鸟为主的岭南绘画。是首先打开海禁的城市, 西方绘画得以原汁原味地输入。
风格: 变传统画法, 也来自写生。由实践而产生的画风, 与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关。晚清形成”居派”, ( 5分)
北京( 宫廷、 民族融合)
代表画家: 焦秉贞、 冷枚、 徐扬、 丁观鹏、 姚文瀚等宫廷画家, 马国贤、 郎世宁、 王致诚、 艾启蒙等宫廷洋画家; 宋骏业、 董邦达、 励宗万、 张若霭、 张若澄、 钱维城、 蒋廷锡、 邹一桂等词臣画家; 徐白斋等民间画家。
文化: 绘画兴衰受到政治影响大; 满、 汉、 藏、 蒙民族融合的倾向; 地域交流的高强度; 皇帝品位、 皇家的需要, 使宫廷或者民间绘画的发展受到影响和改造;
形成风格: 1、 以四王为代表的传统派由于得到宫廷的认可在清代前期一直被奉为正统, 北京很多词臣画家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脉络; 2、 中西结合的画风就是以京城为地域因素而形成的, 是清代北京绘画特别是宫廷绘画的重要特点。传入京师宫廷中的西方绘画, 在帝王的审美需求下, 其材料和表现方法都受到了调整和改变, 形成了一种中西结合的画风。在对西画的接受方面, 北京和广州、 上海相比显示出了政治中心的保守和谨慎。( 5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