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通用设备检修规程
批准
审核
制定
版次
3月实施
目 录
第一章 泵类设备检修规程 5
一.多级离心泵的检修规程 5
1. 适用范围 5
2 完好标准 5
3 设备的维护 6
4 检修周期和检修内容 8
5 检修方法及质量标准 9
6 试车与验收 12
7 维护检修安全注意事项 13
二.单级离心泵的检修规程 13
1 适用范围 13
2 完好标准 13
3 设备的维护 14
4检修准备工作 15
5设备大修项目 15
6检修工艺 16
7.检修质量标准 17
8.故障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17
三.潜水排污泵检修规程 18
1 泵的解体 18
2 检查与修理 18
3 泵的回装 19
四.隔膜计量泵的检修规程 20
1 泵体 20
2 轴承 21
3 柱塞和十字头 21
4 蜗轮、 蜗杆 21
5 连杆、 偏心块、 N 轴及上下套筒 22
6 调节螺杆 22
7 吸排液逆止阀 22
8 填料密封部件 22
9 隔膜计量泵拆装程序 23
五 潜水排污泵的检修规程 24
1 泵的解体 24
2 检查与修理 24
3 泵的回装 25
4 场地清理 25
六 摆线针轮减速机维护检修规程 28
第二章 风机检修规程 37
一、 离心风机的检修规程 37
1目的 37
2适用范围 37
3先决条件 37
4注意事项 37
5风机验收准则 37
6风机检修程序 40
二、 轴流风机的检修规程 45
1 总则 45
2 完好标准 45
3 设备的维护 46
4 检修周期和检修内容 47
5 检修方法及质量标准 48
6 试车与验收 50
7 维护检修安全注意事项 50
第三章 管阀设备检修规程 52
1、 阀门概述 52
2、 安全阀检修 56
3、 截止阀 59
4、 电动闸阀 62
5、 止回阀: 64
6、 阀用电动执行机构的检修 64
7、 高压管道及零部件的检修 65
8、 水位计检修 73
第一章泵类设备检修规程
通用设备包括: 泵类, 风机, 变速机, 刮板机等回转设备及管阀等。
1 多级离心泵的检修规程
1.1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常见D型、 DA型、 GC型及DG型多级离心泵的维护和检修。泵主要用于锅炉给水和输送不含颗粒性物质和杂质、 物理化学性质与水类似的液体。对于其它型号类似的多级离心泵可作参考, 我厂给水泵的型号为: DGA46-50×8, 为多级泵。
1.1.1 结构简述
泵的固定部分由进水段、 中段、 出水段、 导叶、 轴承体和密封装置等组成; 转动部分主要由泵轴及装在轴上的数个叶轮、 轴套和一个平衡轴向推力的平衡盘以及联轴器组成。叶轮多个串联工作, 同一型号泵的扬程根据级数而定。泵由电动机经联轴器直接驱动。
1.2 完好标准
1.2.1 零、 部件
1.2.1.1 泵本体及各零、 部件完整齐全。
1.2.1.2 各部连接螺拴齐全, 连接紧固, 无锈蚀。
1.2.1.3 安全防护装置齐全、 稳固。
1.2.1.4 压力表、 电流表等仪表齐全、 灵敏, 量程符合规定并定期校验。
1.2.1.5 进、 出口阀门及润滑、 冷却系统管线安装整齐, 标志明显, 油标、 油杯等齐全好用。
1.2.1.6 各部安装配合符合规定。
1.2.1.7 泵体、 泵座及附属管线、 管件油漆完整。
1.2.1.8 基础、 底座完整, 坚固。
1.2.2 运行性能
1.2.2.1 油路畅通, 润滑良好。
1.2.2.2 压力、 流量平稳, 各部温度正常, 电流稳定。
1.2.2.3 运转平稳, 无异常振动、 杂音等不正常现象。
1.2.2.4 能力可达到铭牌出力或查定能力。
1.2.3 技术资料
1.2.3.1 有泵的总装图或结构图, 有易损配件图。
1.2.3.2 有使用说明书产品合格证质量证明书。
1.2.3.3 操作规程、 维护检修规程齐全。
1.2.3.4 设备档案齐全, 数据准确, 包括:
1. 安装及试车验收资料;
2. 设备运行记录;
3. 历次检修及验收记录;
4. 设备缺陷及事故情况记录。
1.2.4 设备及环境
1.2.4.1 设备清洁, 外表无尘灰、 油垢。
1.2.4.2 基础整洁, 表面无积水、 杂物, 环境整齐清洁。
1.2.4.3 进出口阀门、 法兰接口及泵体各段接合处均无泄漏。
1.2.4.4 轴封处泄漏不得大于:
1. 填料密封, 初期每分钟不多于20滴, 末期每分钟不多于40滴;
2. 机械密封, 初期应无泄漏, 末期每分钟不多于5滴。
1.3 设备的维护
1.3.1 日常维护
1.3.2 严格按泵的操作规程启动、 运行与停车, 并做好运行记录。
1.3.3 每班检查润滑部位的润滑油是否符合规定。
1.3.3.1 新换轴承后, 工作100小时应清洗换油, 以后每运行1000-1500小时换油一次, 油脂每运行 -2400小时换油。
1.3.3.2 经常检查轴承温度, 应不高于环境温度35℃, 滚动轴。承的最高温度不得超过75℃; 滑动轴承的最高温度不得超过65℃。经常检查电机温升。
1.3.3.3 每班检查轴封处滴漏情况, 填料密封保持每分钟10-20滴为宜; 对于机械密封, 要达到完好标准。
1.3.3.4 经常观察泵的压力和电机电流是否正常和稳定注意泵有无噪音等异常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3.3.5 经常保持泵及周围场地整洁, 及时处理跑、 冒、 滴、 漏。
1.3.3.6 维修人员应定时上岗, 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并及时处理所发现的问题。
1.3.4 定期检查内容
表1
检查项目
周期
内容
判断标准
推荐使用仪器
监测滚动轴承的运转情况
7天
测量滚动轴承振动的冲击能量, 以判断轴承是否处于良好状态
当dBN<20时轴承状态良好, 下次按周期测量
当20<dBN<35时要引起注意, 轴承已出现早期损伤, 必须在较短期间内再次测量
当dBN>35时轴承有明显的损伤, 必须在更短的期间内测量
当dBN>50时应迅速更换轴承
冲击脉冲计
CMJ-1型
SPM-43A型
监测滑动轴承的运转情况
7天
测量轴承振动的加速度值
1.相对判断法: 总振平值超过正常值2倍以上时, 内部已发生故障, 需引起重视, 缩短监测周期; 当总振平值超过正常值4倍时, 可能发生严重故障, 应停泵检查修理
2.类比判断法: 测量点比若干相同泵同一点的加速度有效值高出一倍以上时, 应引起重视缩短周期监测, 超过二倍以上时可能发生严重故
障, 应停泵修理
217机器故障
检查仪
监测泵的振动情况
7天
在轴承壳体处从径向测量壳体振动的振幅
单振幅且A应不超过以下值
1)泵转速为1450r/min
轴中心高度≤225mm A≤0.03mm
轴中心高度>225mm A≤0.04mm
2)泵转速为2900r/min
轴中心高度≤225mm A≤0.02mm
轴中心高度>225mm A≤0.03mm
便携式
测振仪
1.3.5 常见故障处理方法
表2
现象
原因
处理方法
现象
原因
处理方法
泵不打
水或流
量不足
1.吸入阀堵塞
2.吸入管路阻力
太大或吸水高度太高
3.出水管路阻力
太大
4.泵或吸入管内
存空气, 有漏气处
5.叶轮堵塞
6.密封环磨损严
重
1.清扫吸入阀
2.清扫吸入管路
或降低吸水高度
3.检查及清扫出水
管路或改进出水管
4.排除空气, 消除
漏气处
5.清扫叶轮
6.更换叶轮密封
环
泵内部声音
反常, 泵不
上水
1.流量太
2.吸入管阻力太
大
3.在吸入管部分
有空气渗入
4.所吸、 送液体温
度过高
1.增大流量
2.浦扫吸入管或
降低吸入高度
3.检查吸入管部
分及阀, 消除漏
气处
4.降低所吸送液
体温度
轴承温度高
1.油量不足或油
不洁净
2.轴承间隙太小
3.电机轴与泵轴
同轴度超过规定
1.加油或清洗轴
承换油
2.副研轴瓦, 调
电流过
大
1.填料压得太紧
2.转子部分与固
定部分磨擦
3.洪水量过大
1.放松填料压盖
2.检查、 调整
3.调小出口阀门,
减少流量
整间隙
3.找正联轴器
密封漏损大
1.填料磨损
2.轴或勒套磨损
3.泵轴弯曲
4.动、 静密封环
端面腐蚀、 磨损
或划伤
5.静环装配歪斜
6.弹簧压力不足
1.更换填料
泵振动
大
1.电机轴与泵轴
同轴度超过规定
2.泵釉弯曲或转
子不平衡
3.叶轮中有异物
或叶轮磨损
4.转子与壳体产
生摩擦
5.轴承间隙大
6.底座螺栓松动
1.找正联轴器
2.校直轴、 转子
做平衡
3.清扫叶轮或更
换叶轮
4.调整转子与壳
体间隙
5.调整间隙或更
换轴承
6.紧因底座螺接
2.修复或更换磨
损件
3.校正或更换泵
轴
4.修复或更换动
、 静密封环
5.重装配静环
6.调整弹簧压缩
量或更换弹簧
1.4 检修周期和检修内容
1.4.1 检修周期
检修周期见表3。
检修类别
小修
中修
大修
检修周期, 月
3
6~12
24
1.4.2 检修内容
1.4.2.1 小修
1. 检修填料密封, 更换填料。
2. 检查轴承及润滑系统, 更换润滑油(脂)。
3. 清理、 检修冷却水系统。
4. 清扫、 检修阀门。
5. 检查及找正联轴器, 调整轴向间隙, 更换联轴器易损件。
6. 消除在运行中发现的缺陷和渗漏, 及检查和紧固各部螺栓。
1.4.2.2 中修
1. 包括小修内容。
2. 检修机械密封, 更换零件。
3. 解体、 清洗检查叶轮、 密封环、 衬套、 轴套、 导叶、 平衡盘、 平衡环及各部零件的磨损、 腐蚀、 冲蚀程度, 予以修复或更换。
4. 修理及刮研轴瓦、 调整间隙, 以及更换轴承。
5. 测定叶轮的静平衡。
6. 检查各段叶轮毅、 轴套、 平衡盘毂、 紧固螺母间端面接触情况, 测量及校正各段叶轮间距。
7. 测量泵轴及转子部件各部跳动量。
8. 检查、 调整各部间隙。调整转子窜动量。
9. 校验压力表。
10. 检修电机。
1.4.2.3 大修
1. 包括中修内容。
2. 更换叶轮及导叶。
3. 更换泵轴。
4. 泵体各段检测、 鉴定和作必要的修理。
5. 调整泵体的水平度。
6. 设备及附属管线除锈防腐。
1.5 检修方法及质量标准
1.5.1 泵体与底座
1.5.1.1 泵体应无裂纹, 液体流道表面铸造光滑、 无砂眼和气孔。各段泵体间接合面平行度为0.1mm/m, 接合面及凸缘无毛刺及碰撞变形。
1.5.1.2 泵体与叶轮密封环的配合采用H7/h6。
1.5.1.3 底座与基础面应接触严密, 底座安装水平度: 纵向0.05mm/m横向0.10mm/m。
1.5.1.4 有轴向膨胀滑销的泵, 滑销和销槽应平滑无毛刺。
1.5.1.5 组装时, 拧紧泵体总连接螺杆应对称进行, 且用力要均匀。
1.5.2 导叶与衬套
1.5.2.1 导叶液体流道部份应光滑, 型砂清理干净; 与衬套配合部位不应有严重的通孔、 气蚀等缺陷。
1.5.2.2 导叶与衬套的配合采用H7/n6或H7/r6。
1.5.2.3 导叶衬套与叶轮轮毂的直径间隙见表5, 间隙应四周均勾, 使用磨损极限不超过表中最大值的3倍。
1.5.3 泵轴
1.5.3.1 泵轴表面不得有裂纹、 伤痕和锈蚀等
缺陷, 大修或更换泵轴必要时可作探伤检查。
轴磨损可用电镀、 喷镀、 刷镀等方法进行修复。
表4
衬套内径
30~60
>60~90
>90~120
导叶衬套与叶轮轮毂直径间隙
0.20~0.30
0.30~0.42
0.35~0.50
1.5.3.2 泵轴与叶轮及轴套配合的轴颈公差用
h6, 与滚珠轴承配合轴颈用js6或k6, 与联轴器配合轴颈用js6, 轴颈的圆度和圆柱度应不
大于其宜径公整之半。
1.5.3.3 轴径表面粗糙度: 装配叶轮与轴套处、 滚动轴承处, 滑动轴承处, 装配联轴器处
1.5.3.4 以轴承处轴颈为基准, 用千分表检查装配叶轮、 轴套及联轴器轴段的径向圆跳动, 应不大于0.03mm。
1.5.3.5 键槽中心线对轴中心线的偏移不得超过0.06 mm, 歪斜不得超过0.03mm/100mm。
1.5.4 叶轮
1.5.4.1 叶轮的液体流道内壁应清理光洁, 不能有粘砂、 毛刺和污垢。流道入口加工面与非加工面衔接处应平滑过渡。
1.5.4.2 叶轮轮毂对轴孔的端面圆跳动应不大于表6规定。
1.5.4.3 叶轮键槽及平衡盘键槽中心线对轴孔中心线的歪斜应不大于0.03mm/100mm。
1.5.4.4 新装叶轮必须作过静平衡, 静平衡允差见表7。超过表中数值时用去重法从叶轮两侧切削, 切去的厚度应不超过叶轮原壁厚的l/3, 切去部份应与叶轮壁平滑过渡。
表5 mm
叶轮外圆直径
≤200
>200~300
>300~400
>400~500
静平衡允差, g
3
5
8
10
直径
25~60
>60~160
>160~400
端面圆跳动
0.025
0.040
0.060
1.5.4.5 叶轮与密封环的直径间隙按表8选取, 四周间隙应保持均匀。使用磨损极限不超过表7中最大数值的3倍。
表6
密封环直径
直径间隙
密封环直径
直径间隙
最小
最大
最 小
最 大
≤75
>75~110
>110~140
>140~180
0.25
0.30
0.35
0.40
0.37
0.44
0.50
0.56
>180~220
>220~280
>280~340
>340~400
0.45
0.50
0.55
0.60
0.63
0.68
0.75
0.80
1.5.5 轴套
轴套与密封填料接触的外圆表面应无砂眼、 气孔等缺陷, 表面粗糙度应为。
1.5.6 平衡盘装置
1.5.6.1 平衡盘与平衡环接触平面的表面粗糙度为, 接触良好。
1.5.6.2 平衡盘轮毂与平衡环的直径间隙为0.2-0.6mm。
1.5.6.3 平衡盘在与平衡环端面间隙0.10-0.2时, 叶轮流道出口应与导叶流道对正。
1.5.7 转子
1.5.7.1 叶轮、 平衡盘与轴的配合采用H7/h6。
1.5.7.2 轴套、 间隔套与轴的配合用H9/h9, 轴套、 间隔套与轴不能采用同一种材料, 以免咬死。
1.5.7.3 转子预组装, 测量各叶轮的间距和总间距, 误差均应不超过±1mm; 超过时应调整间隔套的长度, 或修整轮毂长度。
1.5.7.4 检查叶轮吸入口处外圆的径向团跳动, 应不大于表9规定。
1.5.7.5 轴套、 间隔套、 叶轮轮毂和平衡盘轮毂的径向圆跳动应不大于表10规定。平衡盘的端面圆跳动不大于表11规定。
1.5.7.6 键与键槽侧面应接合紧密, 不允许加垫片, 键顶部间隙为0.1-0.4mm。
1.5.8 轴承
1.5.8.1 滚动轴承 表7
叶轮吸入口外圆直径
≤50
51~120
121~260
261~500
径向圆跳动
0.06
0.08
0.09
0.10
外圆直径
≤50
>50~120
>120~260
轴套、 间隔套、 叶轮轮毂径向圆跳动
0.04
0.06
0.07
平衡盘轮毂径向圆跳动
0.05
0.06
0.07
表8
1. 滚动轴承的滚子与滚道应无
坑疤、 麻点和锈斑, 保持架完好, 接触
平滑, 转动无杂音。
表9
平衡盘直径
≤50
>50~120
>120~260
>260~500
端面圆跳动
0.03
0.04
0.05
0.06
2. 与滚动轴承外圈配合的壳体孔
公差用H7。
3. 轴承压盖与滚动轴承端面的间隙应不大于0.10mm; 在轴的膨胀侧轴承压盖与滚动轴承端面的间隙, 应根据两轴承间轴的长度和介质温度, 留出足够的间隙。
4. 拆装滚动轴承应使用专用拆装工具或压力机。轴承热装时可用轴承加热器或在100—120℃的机油中加热后装配, 严禁用直接火焰加热及用锤直接敲击轴承。
1.5.9 轴封
1.5.9.1 填料密封
1. 填料衬套和压盖与铀套(或轴)的直径间隙按表13选取, 四周间隙应均匀。
表10 mm
轴套或轴直径
≤75
>75~110
>110~150
直径间隙
0.75~1.00
1.00~1.50
1.50~2.00
2. 填料压盖与填料箱内壁的配合采用H11/d11。
3. 填料环与填料箱内壁的直径间隙为0.15-0.20mm, 填料环与轴套(或轴)的直径间隙应较表13中数值相应增大0.3-0.5mm。
4. 压盖压入填料箱的深度一般为0.5-1圈填料高度, 最小不能小于5mm, 压盖不得歪斜, 松紧度要调节适当。
5. 注意填料环的环槽对准填料箱壁的水封孔或略偏外侧, 使水流畅通。
1.5.9.2 机械密封
1. 安装机械密封处轴套或轴的径向圆跳动应符合表10规定, 表面粗糙度达, 外径偏差不超过h6。
2. 轴的轴向窜动量应不超过±0.5mm。
3. 动环与静环接触的密封端面平面度和表面粗糙皮均应符合要求, 拆装时要仔细, 避免磕碰, 损伤密封面; 严禁用手锤或铁器敲击。
4. 安装时必须将安装部位及机械密封清洗干净, 防止任何杂质进入密封部位。密封面在装配时可涂抹透平油或锭子油。
5. 弹簧的压缩量必须调节适当, 使弹簧压缩后的长度为其工作长度。
1.5.10 联轴器
弹性套柱销联铀器两轴对中偏差及联轴器的端面间隙应符合表14规定。
表11 mm
联轴器最大
外圆直径
端面
间隙
对中偏差
联轴器最大
外圆直径
端面
间隙
对中偏差
径向位移
轴向倾斜
径向位移
轴向倾斜
71~106
130~190
3
4
<0.04
<0.05
<0.2/1000
<0.2/1000
224~315
315~400
5
5
<0.05
<0.08
<0.2/1000
<0.2/1000
1.6 试车与验收
1.6.1 试车前的准备工作
1.6.1.1 将压力表、 真空表、 电流表等仪表安装齐备。
1.6.1.2 清除泵周围一切杂物, 清理好现场。
1.6.1.3 检查泵体与电机底脚螺栓、 泵体拉紧螺杆及其它连接螺栓的紧固情况。
1.6.1.4 按规定要求加好润滑油, 检查冷却水系统是否畅通。
1.6.1.5 检查轴封。
1.6.1.6 空转电机检查旋转方向, 无误后装上联轴器柱销。
1.6.2 试车
1.6.2.1 盘车两周、 注意泵内有无异声, 转动是否轻便。盘车后随即装好联轴器防护罩。
1.6.2.2 将泵内引入液体, 排尽空气。
1.6.2.3 按泵的操作规程程序启动, 当泵以全转速工作, 未发现不正常情况时, 则可连续运转试车。
1.6.2.4 试车运转时间为4小时, 应达到:
1. 运转平稳无杂音, 润滑和冷却系统工作正常;
2. 流量、 压力平稳, 达到铭牌能力或查定能力;
3. 在额定的扬程、 流量下, 电机电流不超过额定值;
4. 各部温度正常;
5. 轴承部位壳体振动不超出本规程表2规定;
6. 各接合部位及附属管线无泄漏, 轴封漏损符合要求。
1.6.3 验收
泵在检修后质量符合本规程要求, 检修记录齐全、 准确, 试车正常, 即可按规定办理验收。
1.7 维护检修安全注意事项
1.7.1 维护安全注意事项
1.7.1.1 设备上不准放置检修工具或任何物体.
1.7.1.2 在泵运转中, 不在靠近转动部位擦抹设备, 不松紧带压部份螺栓。
1.7.1.3 保持电机接地线完好, 清扫场地注意不要将水喷洒在电机上。
1.7.2 检修安全注意事项
1.7.2.1 检修前必须按规定办理有关安全检修手续。
1.7.2.2 切断电源、 并挂上”禁动脾”。
1.7.2.3 关闭进、 出口阀门或加堵盲板与系统隔绝, 放掉剩液。
1.7.2.4 设备的拆卸、 清洗, 更换的零部件以及检修工具要整齐摆放, 做到文明检修。
1.7.2.5 检修人员必须遵守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本企业的安全检修规定。
1.7.3 试车安全注意事项
1.7.3.1 试车应有组织地进行, 并有专人负责试车中的安全检查工作。
1.7.3.2 开停泵由专人操作, 操作者必须持有该岗位的”安全作业证”。
1.7.3.3 严格按照泵的启动, 停止程序开停。
1.7.3.4 试车中如发现不正常的声响或其它异常情况时, 应停车检查原因并消除后再试。
2 单级离心泵的检修规程
2.1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 原水泵、 中间水泵、 除盐水泵、 再生水泵、 反洗水泵、 复用水泵、 中和池自吸泵、 卸酸泵、 卸碱泵、 消防水泵、 消防水炮水泵、 生产水泵、 循环水泵、 疏水泵、 工艺水泵、 浆液泵等。
2.2 完好标准
2.2.1 零、 部件
2.2.1.1 泵本体及各零、 部件完整齐全。
2.2.1.2 各部连接螺拴齐全, 连接紧固, 无锈蚀。
2.2.1.3 安全防护装置齐全、 稳固。
2.2.1.4 压力表、 电流表等仪表齐全、 灵敏, 量程符合规定并定期校验。
2.2.1.5 进、 出口阀门及润滑、 冷却系统管线安装整齐, 标志明显, 油标、 油杯等齐全好用。
2.2.1.6 各部安装配合符合规定。
2.2.1.7 泵体、 泵座及附属管线、 管件油漆完整。
2.2.1.8 基础、 底座完整, 坚固。
2.2.2 运行性能
2.2.2.1 油路畅通, 润滑良好。
2.2.2.2 压力、 流量平稳, 各部温度正常, 电流稳定。
2.2.2.3 运转平稳, 无异常振动、 杂音等不正常现象。
2.2.2.4 能力可达到铭牌出力或查定能力。
2.2.3 技术资料
2.2.3.1 有泵的总装图或结构图, 有易损配件图。
2.2.3.2 有使用说明书产品合格证质量证明书。
2.2.3.3 操作规程、 维护检修规程齐全。
2.2.3.4 设备档案齐全, 数据准确, 包括:
1. 安装及试车验收资料;
2. 设备运行记录;
3. 历次检修及验收记录;
4. 设备缺陷及事故情况记录。
2.2.4 设备及环境
2.2.4.1 设备清洁, 外表无尘灰、 油垢。
2.2.4.2 基础整洁, 表面无积水、 杂物, 环境整齐清洁。
2.2.4.3 进出口阀门、 法兰接口及泵体各段接合处均无泄漏。
2.2.4.4 轴封处泄漏不得大于:
1. 填料密封, 初期每分钟不多于20滴, 末期每分钟不多于40滴;
2. 机械密封, 初期应无泄漏, 末期每分钟不多于5滴。
2.3 设备的维护
2.3.1 日常维护
2.3.1.1 严格按泵的操作规程启动、 运行与停车, 并做好运行记录。
2.3.1.2 每班检查润滑部位的润滑油是否符合规定。
2.3.1.3 新换轴承后, 工作100小时应清洗换油, 以后每运行1000-1500小时换油一次, 油脂每运行 -2400小时换油。
2.3.1.4 经常检查轴承温度, 应不高于环境温度35℃, 滚动轴。承的最高温度不得超过75℃; 滑动轴承的最高温度不得超过65℃。经常检查电机温升。
2.3.1.5 每班检查轴封处滴漏情况, 填料密封保持每分钟10-20滴为宜; 对于机械密封, 要达到完好标准。
2.3.1.6 经常观察泵的压力和电机电流是否正常和稳定注意泵有无噪音等异常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3.1.7 经常保持泵及周围场地整洁, 及时处理跑、 冒、 滴、 漏。
2.3.1.8 维修人员应定时上岗, 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并及时处理所发现的问题。
2.4 检修准备工作
2.4.1 停机检修前在运行工况下应测量轴承的震动;
2.4.2 检查运行设备缺陷;
2.4.3 检查轴承室的漏油情况;
2.4.4 检查轴封的漏水情况;
2.4.5 准备好专用检修工具;
2.4.6 确定做好安全措施, 挂好工作警告牌, 方能开始工作。
2.5 设备大修项目
2.5.1 解体清洗轴承、 冷却室( 轴承室) 、 轴封装置、 平衡装置、 叶轮等;
2.5.2 更换磨损件, 如口环、 轴套、 叶轮、 轴等;
2.5.3 更换滚珠轴承;
2.5.4 检查轴的弯曲度;
2.5.5 新叶轮静平衡校验;
2.5.6 检查转子与叶轮各部分配合的间隙;
2.5.7 对轮找正;
2.5.8 检修完毕做好检修记录。
2.6 检修工艺
2.6.1 拆联轴器: 拆除器保护套, 在联轴器上打上记号后拆对轮螺丝并配套放好。
2.6.2 泵体的拆卸:
拆电机地脚、 蜗壳、 泵体底部支架的螺栓, 移开电机取下泵体总成。
2.6.3 叶轮的拆卸检查:
用撬棒或专用工具固定轴, 取下并帽、 叶轮及键进行清洗检查, 损坏更换。
2.6.4 泵盖的拆卸检查:
松填料压盖螺栓依次取下填料压盖、 泵盖、 填料、 填料环( 或机械密封) 及轴套。( 若为机械密封的泵还应进行机械密封的检查, ”O”型圈应完好, 动静环无磨损, 弹簧力量均匀。
2.6.5 冷却室的检修:
取下冷却室的前后挡油环, 松开轴承室的前后压盖, 取下轴与轴承进行检查( 不合格轴承应更换) 并清洗轴承座及冷却室( 轴承油室)
2.6.6 轴承及轴的安装
2.6.6.1 将新轴承安装于轴上, 用专用套筒敲击轴承内环于轴承就位, 再用铜棒慢慢敲打轴与轴承的总成至就位, 就位后用压铅丝的方法, 检查轴承和与压盖的间隙, 调整间隙值应加工垫片固定轴承位置, 最后盖上轴承油室压盖并紧好紧固螺栓。
2.6.6.2 装上挡油环, 紧固挡油环上的螺钉将挡油环固定在轴上, 转动轴并观察转动情况, 若正常再将填料压盖、 填料环及泵盖装到轴上。
2.6.7 泵盖及填料的安装
将轴套就位后用键将轴套固定, 选用合适的盘根在填料环前先加两条, 压入填料环并加入合适的盘根, 紧固填料压盖螺栓( 对于用机械密封的泵应注意进、 出冷却水管的位置, 且机械密封应先组装在轴套上后, 再进行轴的装配)
2.6.8 叶轮的安装
2.6.8.1 如使用新叶轮应检查叶轮两侧叶片及外形尺寸与图纸是否相符, 检查叶轮轴孔及键槽尺寸, 检查合格方可进行装配。
2.6.8.2 将泵立起, 轴顶住地面( 应铺木块) , 然后用铜棒将叶轮打到位( 敲击时不可击打叶轮外圈及口环配合处, 应击打叶轮内轴孔边, 且不可大力击打) , 锁上并帽并拧紧, 将顺轮紧固, 装上联轴器。
2.6.8.3 检查叶轮两侧壁到泵壳护套的尺寸应符合图纸要求, 否则应调整轴承位置。最后按以上次序装上泵体总成, 紧上泵壳的坚固螺栓及底座支架的螺栓。
2.6.9 联轴器找中
2.7 .检修质量标准
2.7.1 泵的全部零件应完整无损, 质量要求符合标准, 所有接合面没有泄漏现象, 填料压盖松紧合适, 盘车灵活, 无卡现象, 轴封处应有间断水滴滴出, 填料压盖要对准冷却水来水口。
2.7.2 联轴器找正, 径向偏差不大于0.05mm, 端面偏差不大于0.04mm, 水泵运转进振动值符合标准要求: 300r/min的不超过0.05mm;1500/min的不超过0.08mm。
2.7.3 滚动轴承符合质量标准, 滚动轴承与轴承端盖的间隙应保持在0.025-0.05mm之间。
2.7.4 水泵叶轮流道中心或与泵体涡壳流道中心线要求重合, 偏差一般不应超过0.5mm。
2.7.5 泵转子与泵体的同轴度偏差不大于0.05mm。
2.7.6 泵内各部位配合及配合间隙
相互部件
配合性质及选用等级
配合后间隙 mm
联轴器与轴
过渡配合, 等级为H7/JS6
叶轮与轴
动配合, 等级为h7/h6
0.03~0.05
轴套与轴
动配合,等级为h8/h8或h9/h9
0.04~0.08
滚动轴承与轴
过盈配合, 等级为轴承孔/js6
滚动轴承外圈与轴承壳体
过渡配合, 等级为j7或h7/轴承外圈
轴承压盖与轴承体结合面止口
动配合, 等级为h8/h8或h9/h9
轴承端盖孔与轴或轴承挡圈外圈
动配合, 等级为D11
填料压盖内径与轴或轴套
动配合
0.40~0.50
填料压盖外径与轴封盒内壁
动配合
0.10~0.20
填料挡套与轴套
动配合
0.30~0.50
填料挡套, 水封环填料盒内壁
动配合
0.10~0.20
水封环与轴或轴套
动配合
0.40~0.50
密封环与叶轮入口外圆
动配合
0.20~0.30
2.8 故障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故障
原因
解决方案
1) 水泵不吸水, 压力表及真空表的指针在剧烈摆动
注入水泵的水不够, 水管或仪表漏气。
再往水泵内注水或拧紧堵塞漏气处。
2) 水泵不吸水, 真空表表示高度真空
底阀没有打开, 或已淤塞, 吸水管阻力太大, 吸水管高太大。
校正或更改底阀。清洗或更改吸水, 减低吸水高度。
3) 看压力表水泵出水处是有压力, 然而水管仍不出水。
出水管阻力太大, 旋转方向不对, 叶轮淤塞。
检查或缩短水管及检查电机, 取下水管接头, 清洗叶轮。
4) 流量低于预计。
水泵淤塞口环磨损过多
清洗水泵及管子, 更换口环。
5) 水泵耗费的功率过大
填料压盖的太紧了, 填料压盖发热, 因磨损叶轮坏了, 水泵供水量增加
拧紧填料压盖, 或将填料取出来打方一些, 更换叶轮, 增加出水管阻力, 来降低流量。
6) 水泵内部声音反常, 水泵不上水
流量太大, 吸水管内阻力过大, 吸水高度过大在吸处有空气渗入, 所输送的液体温度过高。
增加出管内的阻力以减低流量, 检查泵吸入管内阻力, 检查底阀减小吸水高度。拧紧堵塞漏气处, 降低流体的温度。
7) 轴承过热
没有油, 水泵轴与电机轴不在一条中心线上。
注油, 把轴中心对准。
8) 水泵振动
泵轴与电机轴不在一条中心线上或泵轴斜了。
把水泵和电机的轴中心线对准。
3 潜水排污泵检修规程
适用范围: 水泵房排污泵、 渗沥液收集泵、 渣浆泵、 电梯间潜污泵、 污水池潜污泵、 回用水池提升泵等。
3.1 泵的解体
3.1.1 先拆除电机与底座的连接螺丝。
3.1.2 移走电机, 拆除泵体的联轴器及联接键。
3.1.3 用松开后盖螺丝, 并小心的将后盖取下放置在预先备好的枕木上。 注意: 取下过程中不要敲击轴承, 以免轴承损伤。
3.1.4 拆除轴承座和机械密封, 拆除轴承套。
将轴联同叶轮一起取下, 并放置妥当。
3.1.5 拆除挡水环。
3.1.6 撬开叶轮螺母的制动垫圈, 用专用扳手拧下叶轮螺母。
3.1.7 拆除叶轮及联接键。用塑料布包裹好轴, 清理现场, 整理好拆下的零件。
3.2 检查与修理
3.2.1 将泵体、 泵盖等外表面油污清理干净, 再将内壁的水垢刮削干净, 然后检查并用手锤轻敲听其声响, 以鉴定有无裂纹和磨损程度。
3.2.2 清洗叶轮水通道表面至无污垢和铁锈, 再检查其有无裂纹。
3.2.3 叶轮如磨损、 腐蚀严重就应更换。
3.2.4 用内径千分尺和游标卡尺测出叶轮的轴向及径向间隙, 并记录在附表 11.1 中, 密封环和叶轮配合处 的每侧径向间隙应符合表 10.5 规定, 一般约为叶轮密封环直径的 1—1.5/1000, 但最小不得小于轴瓦 顶部间隙, 且四周均匀。密封环处的轴向间隙应大于泵的轴向窜动量, 并不得小于 0.5-1.0mm(小值 用于小泵)。
3.2.5 检查测量叶轮与轴的配合情况, 两者配合不应松动; 叶轮对轴的偏斜程度, 可用千分表检查不应超 过 0.20mm; 叶轮入口外圆的晃度不应超过表 规定。如超过标准, 则应调整轴和叶轮孔的装配 间隙和采取车镟叶轮的办法。
3.2.6 检查轴套的晃动度, 轴套的晃动度不应超过 0.05mm。如超标就可利用车床找好中心, 并对晃动度 不合格的部位进行车削。
3.2.7 叶轮及轴的键槽如有轻微磨损, 可用锉刀修平。如磨损严重, 则可在叶轮转过 60o 的位置另开键槽, 且将旧键槽堵塞。
3.2.8 密封环应清理干净, 用卡尺测量几何尺寸和椭圆度, 磨损严重者要换新的。
3.2.9 石棉填料盘根检修时必须更换新的。若轴套表面偶轻微磨损, 则车削后可继续使用; 磨损达到 2mm
时, 应更换新的。
3.2.10 清理挡水环、 填料压盖, 磨损过大时应更换。
3.3 泵的回装
3.3.1 安装叶轮连接键及叶轮。
3.3.2 拧紧叶轮螺母, 扣上叶轮螺母制动垫圈。
3.3.3 安装挡水环, 在挡水环内圈上与轴肩接触的部位均匀的抹上一圈密封胶。
3.3.4 将叶轮和轴一起放入泵体, 小心不要碰伤泵体内的口环。
3.3.5 安装轴承套。
3.3.6 安装机械密封。
3.3.7 安装轴承座。
3.3.8 在后盖的内圈上均匀的抹上一层润滑脂, 小心的将后盖套入轴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