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台州市高科技花木产业示范园详细规划样本.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9871898 上传时间:2025-04-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州市高科技花木产业示范园详细规划样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台州市高科技花木产业示范园详细规划样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台州市高科技花木产业示范园详细规划 1 设计依据   详细规划委托书   台州市花木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基地现状图( 1: 10000) ;   国家有关的法规、 政策;   甲方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   对现有场地的踏勘; 2 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园区位于临海小芝镇, 小芝镇位于临海市东面, 因东边有一座形似灵芝的小芝山而得名。东接桃渚镇, 南连溪口乡, 西邻康岭, 北与三门县交界。总面积9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142亩, 其中水田面积14540亩, 下辖30个行政村, 总人口3.4万。属中亚热带季风盛行区, 气候温和湿润, 且四面环山, 环境优美, 小气候极佳。   小芝山清水秀、 风光旖旎、 人杰地灵、 民风淳朴, 为牛头山水库和临海120里逆流水的源头, 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绿谷和"氧吧"。   小芝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便利, 距甬台温高速公路临海北出口仅20分钟的车程。225省道贯穿全镇, 而且还有小杜线, 花芝公路与外界连接。   园区四面环山, 北侧紧临225省道, 北面为正在建设的小芝镇特色工业园区, 东面为现状植被良好的山体, 南面及西面紧靠南洋村、 下边村、 张岙村等几个自然村落。园区整体地势较为平坦, 地貌较为单一, 其中有牛头山水库的源头, 溪流东西向贯穿园区中部, 用地范围中, 东侧有一山体, 景观位置重要。   2.2 气候条件   气候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光照充分、 雨量充沛、 温暖湿润。根据临海县志水文气候资料显示, 年均降水量1695.7毫米, 平均气温17.1℃, 无霜期241天, 日照1936.3小时。   2.3 土质情况   基地情况以水田为主, 亦有一定比例的旱地, 因地势略有起伏, 并由山脚向河流缓缓倾斜, 土壤质地差异较大, 土层深浅不一, 肥力高低不同, 因水利条件较好, 地势较为平坦, 大部分辟为农田。   2.4 植被与绿化   现状为农田、 菜地及部分平整的旱地, 有牛头山水库水源经过, 沿逆溪边有部分植被如松、 柏、 竹等。溪边亦有野生湿地植物如野茭白、 水葫芦等水生、 湿生植物, 适当予以保留, 其中还有古树名木值得保护和利用。 3 总体构思   高科技花木产业示范园是一个集花木生产、 新品花木引种开发推广、 花木生态观光旅游、 花木产业基地示范和花木信息管理技术于一体的示范园区, 是现代花木业建设的示范基地和样板。   台州市高科技花木产业示范园, 依托花木产业的良好前景, 立足台州市, 放眼全省全国, 以引进消化为主, 结合自主创新, 强化示范辐射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高科技花木产业, 实现对传统花木业的改造和提升, 把园区逐步建设成具有高经济效益、 高生态效益、 高资源效益、 高社会效益, 集生产、 科研、 培训、 示范、 观光、 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 多功能, 省内一流的花木产业示范园, 走出一条科研生产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道路。为台州市及全省提供花木产业建设示范样板。   如何把园区建设成具有地方风格, 别具特色的高科技花木产业示范园, 以园林化的格局把花木的生产、 研发、 引种, 田园风光融于园区内, 是本案致力研究、 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4 规划原则   高标准、 高起点、 超前性的原则;   设计的生态原则--以"花木观光"为特色的生态性园林;   设计的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植物群落的营造, 优化选择乡土树种, 引进新品;   "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兼顾观光旅游休闲活动的需求   少投资, 出效益, 有利于经济运作的原则;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的统一的原则;   园林风格多样性的统一和个性创造探索的原则。 5 规划定位   以"花木生产、 花木观光旅游、 花木的产业示范"为特色和基本功能。 6 规划目标   辐射和带动台州市花木产业的规模化和生态化的发展, 达到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的统一。同时创造一个符合园林生态化原则的、 有地方特色的、 以人为本、 多元的、 以"花木"为特色的、 有独创性的、 富有现代花木基地特色及有园林化格局的现代田野风光园, 使花木的产业生产和花木生态旅游观光紧密结合。 7 总体规划及布局   台州市高科技花木产业示范园既不同于一般的花木基地的规划, 又不同于一般观光旅游公园的设计, 它属于多功能性的, 风格独特的示范园。设计中既要考虑它是一个花木产业的示范基地, 又是花木规模化生产的基地, 同时又要考虑它的观光旅游功能。这也是对设计提出新的命题和挑战, 规划中根据功能的要求, 把园内统一规划成三大部分:   总体设计的三大部分, 即综合管理区, 生态观光旅游区, 花木栽植、 培育、 引种区, 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 密不可分的三大区域, 是以花木的种植开发, 带动旅游观光的功能。三区均有花木栽植开发示范的功能, 同时又有观光旅游的功能, 只是侧重点的不同。这是本次规划的特点, 是园区的重点特色。正所谓"种花木种出观光旅游, 种花木种出景观房产", 也是规划期望所能达到的后期效果。   7.1 综合管理区   该区域满足园区的综合管理、 花木信息管理的功能要求。设有综合管理房( 信息中心、 管理办公区、 技术研究区、 组培区等) , 休闲休息景观建筑及相应的附属服务设施, 作为高科技花木产业示范园区的中心, 建筑、 广场、 滨水布置, 形成标志性建筑景观。   建筑创作理念如下: 建筑构建, 以人为本; 建筑设计风格体现地方特色, 以江南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 白墙黛瓦, 朴素典雅, 点缀于绿 色的生态环境之中。   广场中心设置一雕塑--鼎, 象征花木产业的兴旺发达, 以及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7.2 生态观光旅游区   经过地形整治、 叠山理水、 师法自然、 因地制宜, 再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 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该区域主要沿溪布置, 充分利用现状条件在能取得最大景观效果的水边布置各种景观、 景点, 其中包括用地中的山体。具体设计内容安排如下: 生态引鸟岛、 山体游憩区、 森林木屋区、 卵石沙滩烧烤区、 湿生植物观赏区、 垂钓区、 岩生花卉区。   7.2.1 生态引鸟岛   该区域位于原有溪流的转弯处, 根据景观设计的需求, 适当的开挖水面, 引进水源, 挖土堆高, 形成自然驳岸的水体和生态岛。岛上沿水边, 水位涨落线( 即低水位线和高水位线间) 运用植物生态的原理种植各种不同的湿生植物如芦苇、 蒲苇、 菖蒲、 黄花鸢尾等, 同时适当引种当地的乡土湿生植物。乔木可选择如水杉、 池杉、 水松等耐水植物, 沿水边种植。岛中部可布置樱桃、 黄山栾树等乔木和有浆果的小乔木、 灌木等。充分利用地被覆盖绿地, 多层次、 多结构、 多功能、 多科属的仿自然植物群落, 从而创造鸟语花香的生态园林景观空间。   7.2.2 山林游憩区   利用区内的山体, 保留原有植物地被, 同时大量种植色叶乔木, 如枫香、 银杏、 马褂木、 无患子、 红枫、 鸡爪槭等大乔木及亚乔木。量大为美, 人工的营造秋色叶的植物景观群落, 同时也是展现秋色叶植物的示范区块。在山体顶部设一铺装地坪, 上设置茶室, 连廊, 四角凉亭, 了望台, 就地取材, 用松木, 树皮, 茅草, 石头等天然材料建造, 供游人登上山顶, 游玩, 品茶, 登台眺望, 全园景色一览眼底, 是全园的制高点, 也是俯视全园景观的最佳观赏点。   7.2.3 森林木屋区   该区域用滨水布置, 人工种植水杉、 池杉、 湿地松等植物密林区, 林中设置小木屋, 为游人提供休闲、 交流、 休息、 娱乐的场所。   7.2.4 卵石沙滩烧烤区   沿水边布置卵石沙滩, 并设置草亭、 木坐凳, 供游人集体烧烤。   7.2.5 垂钓区   与烧烤区相临, 沿水设置钓矶, 水中可放养鱼, 供游人垂钓、 烧烤。   7.2.6 湿生植物观赏区   该区域现状条件较好, 水边较宽, 沿水边原有野茭白等湿生植物, 拟经过人工改造, 增加湿生植物的品种, 特别是开花的湿生植物及水生的开花植物, 如黄花鸢尾、 睡莲、 荷花、 水蜡烛等。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营造多品种多层次的湿地仿自然植物群落, 湿地上铺设架空的木栈道, 并设计木亭、 草亭、 亲水的木平台, 出入湿地植物群落中, 为游人展示湿地植物景观效果, 获得旅游和生态两重效益。同时也是湿生植物的种植区。   7.2.7 岩生花卉区   种植岩生花卉, 人工营造石头景观, 创造人工中见自然的植物景观效果, 其中设置木风车, 增加景观情趣。   7.3 花木栽植、 培育、 引种区   该区域面积最大, 是园区的主要功能部分, 规划通畅的道路结构, 保证花木运输的进出, 其功能主要分为: 道路绿化树种种植区、 竹品种观赏区、 乡土树种种植区、 引种树种种植区、 桂花品种园、 湿生植物种植区、 新品乔木种植区、 乔木亚乔木种植区、 棕榈科植物种植区、 整型植物种植区、 藤本植物种植区、 灌木地被种植区等。使花木规模生产, 花木产业示范和花木风光三位一体, 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8 道路系统规划   主道路规划宽度为8m, 主支路为6m, 次支路规划宽度为4m, 步道规划宽度为2m, 便道1~1.5m。   8.1 对外交通道路   园区北侧为225省道, 临南洋、 下边、 张岙村均有公路经过, 充分利用现有的过境道路。主要出入口沿225省道布置, 分别设置园区的主入口和次入口。具体实施中可利用原有进南洋的道路, 在保证园区统一管理方便的前提下, 可适当开口, 便于以后苗木的运输, 以改进园区与外界的交通状况。   8.2 内部交通道路   充分利用原有的道路系统, 统一规划, 统一调整。尽量降低道路系统工程的投资。规划区内道路的断面设计, 先行按一般道路标准道路设计, 局部重点及景观区域按园林另外进行详细设计。在保证道路顺畅前提下, 在苗木生产区道路系统采用棋盘式构架, 便于运输。在以观光功能为主的区域, 结合地形, 强化道路的景观游览要求。道路两侧均种植乔木形成林荫景观道, 景观游步道两侧自然式植物点缀布置。景观步道和景观小路, 结合观光游览活动和休闲空间的布置, 形成相对独立的道路系统, 可使旅游者在漫步的同时欣赏美景。 9 花木种植景观规划   主要分以下区域:   9.1 道路绿化树种种植展示区   计划繁育七叶树、 浙江楠、 红楠、 杜英、 银木荷、 凹叶厚朴、 无患子、 栾树、 合欢、 喜树、 重阳木等。   9.2 观赏竹品种展示区   规划栽植方竹、 紫竹、 孝顺竹、 佛肚竹、 碧玉竹、 斑竹、 毛竹、 刚竹等。   9.3 乡土树种种植区   规划栽植银杏、 金钱松、 浙江樟、 天女木兰、 花榈木、 黄山木兰、 观光木等。   9.4 引种树种种植区   规划栽植乐昌含笑、 红花木莲、 银合欢、 红花毛刺槐、 观光木等。   9.5 桂花品种园   规划种植金桂、 银桂、 四季桂等不同品种的桂花。   9.6 湿生植物种植区   规划种植水松、 水杉、 池杉、 落羽杉、 黄花鸢尾、 菖蒲、 芦苇、 美人蕉等, 发展耐水湿园林植物。   9.7 棕榈科部分植物引种区   规划引进加拿利海枣、 华盛顿棕榈、 布迪椰子、 苏铁等。   9.8 种苗繁育区   培育各种植物的小苗。   9.9 新品乔木种植区   规划种植和引种新品乔木或省内外有培育的树种, 乐昌含笑、 深山含笑、 刨花楠、 木莲、 榉树等。   9.10 乔木、 亚乔木种植区   种植各种绿化工程中产泛应用的乔木、 亚乔木树种, 如香樟, 杜英等。   9.11岩生花卉种植区   种植杜鹃、 沿阶草、 石菖蒲、 金银花、 薜荔及部分藤本植物等。   9.12 花卉保护地栽培区   湿室大棚栽培观赏花卉及热带观叶。   9.13 整型植物种植区   种植绿化工程所需的整型植物如龙柏球、 整型龙柏、 整型桧柏及其它整型植物。   9.14 藤本植物种植区   规划种植如常春藤、 花叶蔓长春花、 油麻藤、 络石等多种藤本植物, 上层空间应种植乔木, 达到一定的蔽荫效果。   9.15 露地花卉栽培区   种植各种露地花卉, 上层空间应种植乔木, 达到一定的蔽荫效果。   9.16 色叶乔木种植展示区   应用山体种植色叶乔木如银杏、 枫香、 红枫等, 展示色叶乔木的种植效果, 同时形成独特景观。   9.17 生态植物群落展示区   规划种植多种植物复式绿化景观, 以达到植物生态化配置的展示。 10 建筑风格的选择   园区中建筑风格分为两部分, 总体上以乡村民居建筑风格为基调, 规划栅栏、 木屋、 草房、 草亭、 竹廊等田野风格建筑小品, 返朴归真, 回归自然, 力求达到使人们入农家院、 吃农家饭, 体验花乡风情的自然感觉。   10.1 综合管理中心建筑风格   以传统的江南民居式建筑风格为主, 灰瓦粉墙, 整体造型朴素真实, 传达江南水乡的风情。   10.2 旅游观光区部分   建筑采用木制, 竹制等自然生态材料, 体现自然原始的朴素之美, 投资少, 见效快, 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最低限度。 11 分期建设   规划期限为 ~ 。   11.1 一期建设项目( 2500亩) : ~ ;   11.2 一.二期建设项目( 220亩) : ;   11.3 二期建设项目( 亩) : ~ ; 12 电气工程   12.1 供电系统:   示范园面积约3000亩, 其电力系统按照国家JGJ/T-16-8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等有关条例进行设计。整个园区设置总动力电源柜一台, 由当地供电部门低压电网提供电源, 负责向园区域四台电力配电箱提供电源。考虑到园区诸多用电设备的工作特性及容量增长性, 其电力设备容量规划为50 kW。低压电缆采用三相五线制输配电, 电缆采用VV22-1kV铠装电力电缆埋地, 照明线路采用VV型橡套电缆穿PVC管形式。   12.2 照明器材:   园区照明以一般照明为主, 相关景点配以彩色光源加以点缀。照明灯具采用庭院灯、 草坪灯、 泛光灯、 地埋灯等。 13 给排水工程   13.1 给水工程   13.1.1 规划区内水源由泵房提升溪水及利用原有水库,. 泵房供给。   13.1.2 用水量估计: 取4L/m2.d 则最大日用水量约7300m3/d。   13.1.3 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在综合管理中心设室外消火栓, 消火栓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20m, 连接消火栓的给水管管径不少于DN100。   13.1.4 给水管采用给水铸铁管, 埋深不少于0.7m。   13.2 排水工程   13.2.1 规划区内雨水就近排入承泄水体, 尽量利用地形坡度以减少排水沟断面尺寸。在重要景点处设置雨水口、 雨水管收集后排入河中。   13.2.2 规划区内污水采用沼气化粪池处理, 保护环境并节约能源。 14 经济技术指标   总面积:  168.7h㎡100%   绿化面积( 苗木种植面积) : 137.98h㎡81.8%   水体面积:  12.2h㎡ 7.2%   道路地坪面积: 18.2h㎡ 10.8%   建筑及小品面积:  0.32h㎡ 0.2%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