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贵州青岩堡品牌形象策划
11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贵州青岩堡品牌形象策划
前言
青岩堡的历史渊源
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郊29公里, 是花溪区南郊的旅游集散中心, 贵州省的历史文化古镇。而青岩堡不是青岩城, 它距青岩古镇不到2公里, 地势东.西.北部较高, 中部南部较低, 属丘陵河谷盆地。背靠狮子山, 面环青岩河, 居高又守险, 控制住当时贵阳通往惠水、 长顺、 罗甸、 都匀的驿道, 一兵屯此, 万军难过。不但如此, 青岩堡还是贵阳城粮米输入之咽喉, 此处堵, 贵阳粮米缺。青岩作为一个军事据点于明洪武四年( 1371年) , 在距贵阳城50里的花溪大将山脉南端狮子山脚下设屯堡, 因海拔1317米的狮子山系当地的主峰, 呈黛青色, 远远望去山峰巍巍、 悬崖陡峭, 故该屯堡取名青岩堡。明天启四至七年( 1624年——1627年) 奉朝廷旨意, 土司班麟贵召集众民协商, 几经周折最后将土司衙门定在青岩堡西南一公里处阁上山的东侧, 并以此为中心构筑青岩土城, 这就是今天青岩古镇的雏形。因此青岩古镇和青岩堡有着不可割裂的历史渊源。
青岩堡的开发机遇
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 是党的十六大做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乡村旅游正成为中国旅游的亮点。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享有中国最大氧吧的贵阳市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贵阳绕城拆迁改造的启动, 青岩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9月, 贵阳环城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召开南环线被征拆迁户集中安置座谈会, 并公布了有关《( 青岩堡项目) 集中安置点方案( 讨论稿) 》。
《方案( 讨论稿) 》指出, 按照”将集中安置点建设与避免产生乱搭乱建相结合, 与保护耕地、 节约用地相结合, 与保护和依托青岩古镇的发展相结合, 与农民的增收致富相结合, 与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 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 统一规划、 统一设计、 统一建设、 统一配套、 统一安置、 统一管理的”建设思路, 围绕与青岩古镇相辅相成, 相映成辉的形象定位, 将( 青岩堡项目) 集中安置点规划建设成为集观光旅游、 休闲度假、 文化体验、 生态农业、 民俗美食、 旅游商品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把集中安置点建设成为解决南环线被征地拆迁农民增收致富, 彰显贵阳民俗风情、 历史与文化的风情小镇。
按照按照贵阳市规划局制订的方案, 结合青岩古镇和青岩堡毗邻相接的地域特征, 我们对于项目的文化定位是: 青岩堡项目是青岩古镇外部延伸, 是贵州天然氧吧观光带的龙头, 是贵州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文化的代表, 是贵州促进城乡一体化深化新农村建设的基地。
有了上述定位, 进而确立以”天然氧吧”为媒, 以观光休闲、 乡村旅游为载体, 以体验经济为指导, 以建立小康社会为方向, 倾力打造一个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的思路。
依据以上思路设计了青岩堡项目五大版块产业: 天然氧吧度假村、 夜郎文化体验区、 苗家土家生态农园、 贵州民俗表演美食街、 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区, 而且其功能由单纯观光型转向休闲、 度假、 体验型。
第一部分 文化定位
青岩堡文化挖掘
( 一) 观光体验非物质文明文化: 古夜郎文明为代表的不依、 苗族两种少数民族文化。
分析: 基于青岩古镇和青岩堡相距1公里的实际出发, 虽青岩古镇派生于青岩堡, 历史上二者即相关联, 文化和风貌上又各有特色。青岩古镇侧重古镇繁多的宗教信仰、 人物遗迹、 历史典故、 民风民俗等方面的挖掘; 青岩堡属于山野自然风光与贵州民族风情文化。因为青岩少数民族主要由不依、 苗族两种民族所构成, 主要集中于青岩高坡等地, 每年都举行舞龙、 跳花灯、 跳地戏、 对歌等活动, 与其它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比起来有其特殊的文化个性。她们除具备了本民族的习俗外, 还具有其它未居于本地的本民族不具备的特性, 主要是这两支居住于高坡的民族距离”古夜郎之都”仅咫尺之要遥( 据专家考证, 认为古夜郎之都位于青岩古镇东南约5公里处) , 因受古夜郎文明的影响, 她们具备了许多古夜郎文明的遗风。
优势: ”夜郎自大”的成语和典故的诞生地——青岩堡。定位为当地独有的古夜郎文明为代表的不依、 苗族两种少数民族文化来打造项目。这就是青岩堡非物质文化的主要卖点。
( 二) 、 特色物产物质文明文化: 集贵州吸氧吃住行玩于一身的餐饮休闲文化。
分析: 有旅游业的兴旺最终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其最根本的保障条件之一既旅游产品的销售。旅游产品的销售所带来的现实结果是直接刺激民众参与到旅游经济中来的原始诱因, 也是推动”全民”办旅游高潮、 自觉导向投资方向的必要。青岩堡的农村资源丰富, 农业文化底蕴深厚, 农村生态景观优美。深度挖掘农业文化内涵, 以文化润色农业, 以文化营造环境, 以文化提升经营。充分利用花卉产业优势注入文化内涵, 打造”春有百花争艳、 夏有绰约风韵、 秋有晗蕊迎霜、 冬有傲雪吐芳”的四季花卉主题, 变单一的鲜花生产为吸引市民赏花休闲的文化活动, 大力发展”参观花卉感受氧吧”文化观光休闲产业。在以农业文化为主题的”苗家土家菜地”, 人们不但能够感受到朴实的乡村文化, 还能够亲身体验参与收种的乐趣, 用思想去感悟农业发展的沧桑岁月, 从而形成五大产业园区: 天然氧吧度假村、 苗家土家生态农庄、 夜郎文化体验区、 贵州民俗表演美食街、 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区。五个风格相异、 定位不同的产业园区互为良动, 和谐统一, 成为”天然氧吧”光彩夺目的”五朵奇葩”。
优势: 青岩丰富观光资源和氧吧体验优势构成了独特的物质文化, 具备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
第二部分消费人群定位
( 一) 贵阳当地人
( 二) 政府军队企事业单位接待
( 三) 参观青岩古镇途径此地的国内外人群
第三部分项当前景
观光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它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环境、 田园景观、 农业经营活动等条件, 经过对青岩堡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 提供观光、 旅游、 休闲活动等农业附加价值。乡村旅游巧妙运用农业资源和景观、 乡村民俗风情及乡村文化等条件, 发展具有农业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 是一种全新的、 时尚的旅游方式。而且其功能已由观光型转向休闲、 度假、 会议、 体验型。贵州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较其它旅游方式起步较晚, 但贵州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苗家土家少数民族文化, 使它拥有较其它旅游目的地更具潜力的成长空间。
第四部分规划思路
从文化角度而言, 青岩堡项目的规划要整体呈现以贵阳青岩当地古夜郎文明为代表的不依、 苗族两种少数民族文化面貌。
从经济角度而言: 青岩堡项目要兼顾周边拆迁户农户的安置和青岩堡原始风土地貌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
整合两方利益, 可将整个盘面细分为五大产业园区: 天然氧吧度假村、 苗家土家生态农庄、 夜郎文化体验区、 贵州民俗表演美食街、 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区。
1、 天然氧吧度假村
景观打造生态化。打造湿地, 新建绿地, 保护原生态植被, 建设还原天然原滩坡地工程、 招商引资兴建各类宾馆、 酒店、 疗养院、 招待所、 博物馆等、 以申报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和承办贵州”乡村氧吧旅游节”为契机, 吸引人气、 传承文化的人文自然景观, 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把项目打造成满足度假休闲、 会议需要的旅游目的地。
2、 苗家土家生态农庄。
农庄改造景观化。按照宜散则散、 宜聚则聚的原则改造已有或安置农房, 对城市通风口的农房以就地改造为主, 采取”农民出资、 政府补贴”的方式进行改造, 一幢幢赏心悦目的老贵州民居和仿欧式建筑群, 形成一道道风景线。运用”前店后厂”的花卉产业模式, 启动农民花卉农庄”项目, 逐渐形成”农家乐”规模化发展, 同时, 吸引绘画、 摄影、 雕塑等艺术家扎根乡村, 成为艺术家的聚集区和艺术加工厂、 艺术大卖场以及艺术大会堂, 带动农民融入文化产业链。
3、 夜郎文化体验区( 待考)
4、 贵州民俗表演美食街( 锦里模式)
5、 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区( 锦里模式)
第五部分项目市场运作和管理
一、 建设方式: 景观化打造, 城市化建设
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适度进行景观打造, 也就是说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以城市道路、 污水处理、 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 完善乡村基础建设, 让农民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
二、 发展方式: 文化润色, 产业支撑
为避免同质化、 低水平的竞争, 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五朵奇葩”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 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以品质打造品牌。以申报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和承办贵州”乡村氧吧旅游节”为契机, 采取政府制定统一标准并给予适当补贴, 引导景区内的经营者对厨房、 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 对景区内的经营场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范, 使其与景区的自然环境、 文化特色相协调。同时, 帮助经营者提升经验理念和管理水平, 使其摆脱传统意义上”农家乐”的低水平经营, 真正体现”五朵奇葩”产业园区的旅途品牌形象。二是以文化提升产业。从景区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入手, 加大对”五朵奇葩”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力度。经过打造博物馆等手段, 吸引绘画、 摄影、 雕塑等艺术家扎根乡村, 成为艺术家的聚集区和艺术加工厂、 艺术大卖场以及艺术大会堂, 带动农民融入文化产业链。三是以项目促进发展。围绕搞花卉市场的改造提升, 启动卉产业园”项目, 运用”前店后厂”的花卉产业模式, 以专业公司为龙头, 加大对其种苗组培室、 设施化栽培和”飞地农业”的扶持建设力度, 丰富乡村旅游内涵的同时, 促进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 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四是以旅游致富农民。鼓励支持观光道路两侧的农户, 依托改造后的农房, 采取自主经营、 与别人联营、 出租给有实力的公司等方式, 发展乡村旅游, 推出赏花、 休闲、 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 具备”食、 住、 行、 游、 购、 娱”功能, 满足了不同消费需求游客的需要
三、 运作方式:
( 一) 公司+农户型模式
景区力求在保护、 当地居民获益和企业回报三方面结合。一方面, 景区保护力求原汁原味, 除了少量民居会赋予商业功能外, 景区原来的居民将一如既往地在自己的家园中生活。另外, 景区旁边将新建与古镇原有风貌相融合的商业文化区, 用古色古香、 但设施现代的建筑群来承担游人居住、 餐饮和购物等功能。
( 二) 遗产保护+开发的”中国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 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 以发展促保护。具体操作方式包括: 一是在政府的指导下, 对项目的历史文化保护、 文化开发和新区配套建设统一规划, 整体运作; 二是企业投资, 按实际生活需求和旅游业观光视角, 将项目基础设施一步到位进行重新建设; 三是兼顾原住村民的利益, 引导村民自己成立股份制公司发展; 四是组织旅游合作社, 带动圈外居民和贫困者在旅游发展中得利。
值得一提的是, 组织旅游合作社的目的, 在于规避旅游开发中只有少数人直接得利的弊端, 按照股份制和协会的方式把圈外的和收入较少的村民组织起来, 让多数人得益, 有利于社区旅游秩序等的管理。为此, 组建民间旅游合作社, 开发”庭院旅游”业务, 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定点户”, 按一定标准配置服务设施, 推出”庭院旅馆”、 ”民居客栈”、 ”庭院商店”、 餐饮茶吧、 手工作坊、 骑马旅游等, 带动广大居民参与旅游, 增加收入。
第六部分项目的功能分区
第七部分项目投资预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