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学位论文-—公司废渣综合利用制砖项目节能评价评估报告书.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871818 上传时间:2025-04-11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位论文-—公司废渣综合利用制砖项目节能评价评估报告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学位论文-—公司废渣综合利用制砖项目节能评价评估报告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司废渣综合利用制砖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 第一章 评估依据 一、相关法律、法规、规划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 3、《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1999年) 4、《节约用电管理办法》(2001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1996年) 6、《国家六部委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2000年) 7、《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4年) 8、《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2004年) 9、《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 10、《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 11、《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 13、《关于建立单位GDP能耗等相关指标报送制度和修订能源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2006年) 14、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2010年第6号令) 15、《十二五国民经济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GDP能耗下降16%”的约束性节能目标 16、《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国家发改委2005第65号) 17、《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建科[2005] 78号) 18、《&&&&&省节约能源条例》(2009年) 19、《&&&&&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2004年) 20、《&&&&&省节能监察办法》(2005年) 21、《&&&&&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11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 22、&&&&&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鲁发改办[2010]1691号) 23、《&&&&&省人民政府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鲁政发[2008]55号) 24、《&&&&&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试行)》(2011年) 25、《&&&&&市人民政府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滨政发[2008] 34号) 26、&&&&&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节能监察办法》的通知(滨政发〔2007〕5号) 27、《&&&&&市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万元GDP能耗下降3.66%”的节能目标 28、《关于印发&&&&&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博政发[2007]55号) 二、行业准入条件、产业政策 (一)行业准入条件 1、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1999]72号文件颁发的《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中提出:“从2000年6月1日起,禁止用原木生产门窗,沿海城市和其他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禁止使用实芯粘土砖,并根据可能的条件限制其他粘土制品的生产和使用”;2001年2月,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发布了《粉煤灰砖》(JC 239-2001),自2001年10月1日起实施,加强对我国墙体材料,特别是制砖行业的监管力度,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节约土地。 根据《全国墙体材料烧结砖瓦行业准入条件》的要求:“1、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和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8亩的城市,禁止生产粘土实心砖;粘土资源较为丰富的西部地区,要发展粘土空心制品,限制生产粘土实心砖。2、烧结砖瓦企业和质量的管理必须满足《烧结砖瓦企业质量管理规程》和《烧结砖瓦企业检验室基本条件》要求,完善质量检测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十九条指出:“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清洁生产措施:(一)采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原料;(二)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和设备,替代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产生量多的工艺和设备;(三)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和余热等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循环使用;(四)采用能够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防治技术”。该项目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硫脲碱渣、粉煤灰、炉渣等进行回收利用,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四章“再利用和资源化”第三十条指出:“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废石、废料、废气等工业废物进行综合利用”。该项目利用硫脲碱渣、粉煤灰、炉渣等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生产蒸压粉煤灰砖,符合“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 该项目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目录(2003年修订)》第二类“综合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第一条“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生产的产品”中“9.利用煤矸石、铝钒石、石煤、粉煤灰(渣)、硼尾矿粉、锅炉炉渣、冶炼废渣、化工废渣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以及江河(渠)道淤泥、淤沙生产的建材产品、电瓷产品、肥料、土壤改良剂、净水剂、作物栽培剂以及利用粉煤灰生产的漂珠、微珠、氧化铝”的要求。 &&&&&&&&&&生化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盛源新型建材分公司废渣综合利用制砖项目以硫脲碱渣、粉煤灰、炉渣、石屑等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用蒸压法制蒸压粉煤灰砖,变废为宝,不仅节省了固废、残渣的处理费用,保护了环境,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更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符合《全国墙体材料烧结砖瓦行业准入条件》“禁实”的行业准入要求和清洁生产及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 2、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发[2007]39号令)的要求,该项目不属于通知附件中所列范围。同时,该项目积极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对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并采用节能工艺提高产能、降低能耗,符合2010年12月召开的《&&&&&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指挥部工作会议》的要求。 3、2009年3月,&&&&&市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全市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水平的通知》(滨建设字[2009]5号),《通知》规定:“自2009年7月1日起,&&&&&市区(含滨城区、开发区)、邹平县、&&&&&县、无棣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开工的多层建筑,除规范规定必须使用普通砖外,其墙体材料(基础部分除外)一律不得使用烧结普通砖(含河道淤泥、黄河淤泥、煤矸石、页岩等烧结普通砖)、混凝土普通砖。已经完成施工图设计尚未开工的工程要及时变更符合要求的墙体材料;已经开工但具备条件的也要变更使用符合要求的墙体材料。其他县也要根据自身情况,早做准备,自2010年7月1日起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禁止使用烧结普通砖、混凝土普通砖”。 此通知的颁布,为粉煤灰砖的推广提供了政策支持,促进了粉煤灰砖的发展。 4、根据当前经济运行和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联合发布发改产业[2004]746号文,公布了《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分列了“禁止类目录”和“限制类目录”,该项目未被列入其中。 &&&&&&&&&&生化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盛源新型建材分公司废渣综合利用制砖项目的建设,符合《全国墙体材料烧结砖瓦行业准入条件》“禁实”的要求和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第二十七条“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第四款“废弃物综合利用”的要求,符合国家及地区行业准入标准规范。 (二)产业政策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第一类“鼓励类”第三十八项“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中第15条“‘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和第20条“城镇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工程”的要求,&&&&&&&&&&生化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盛源新型建材分公司废渣综合利用制砖项目,利用硫脲碱渣、粉煤灰、炉渣废渣生产粉煤灰砖,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属鼓励类建设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指出:“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加强共伴生矿产及尾矿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道路废弃物以及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资源产出率提高15%”。 中国砖瓦工业协会2011年会长办公及工作部工作会议于4月25~27日在杭州召开,会议提交的《中国砖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讨论稿)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强调砖瓦行业要充分利用各种工业废弃物、江河淤泥和页岩生产节能型砖瓦产品及适应建筑节能需要的复合、多功能、绿色、智能、装配式产品,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主导新型节能产品,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加大结构调整、淘汰落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新型节能砖瓦产品发展和产品质量、产品档次全面提升。《规划》指出中国砖瓦行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新型墙材保持5%~10%年增长速度,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总量提高25%;要继续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新型墙材生产企业达到合理经济规模,产品品种实现配套生产和供应,产品质量达到国家优质标准产品要求”。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第044号)“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第三项“环境”中指出:“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重点开发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技术,突破城市群大气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非常规污染物控制技术,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示范模式”。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 2、《&&&&&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八项“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提出:“循环经济。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推动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总结推广30个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一批示范工程,组织实施100个重大项目,大力推广100家循环经济试点经验,建立30个生态工业园区。大力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构建覆盖城乡、多品种的再生资源分类回收网络体系,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0%以上,逐步提高钢铁、建材、汽车、家电、轻工等行业再生资源利用率,建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推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 《&&&&&省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第四项“新型建筑材料工业”中指出:“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利废产品。充分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弃物做原料生产墙体材料,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研究开发和推广利用煤矸石、粉煤灰、页岩等生产空心砖和装饰砖的新技术与新装备,推广高掺量高空洞率、高强度粉煤灰、全煤矸石烧结空心砖新工艺,发展生态建材产品,开发采用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生产环保型板材的新技术、新工艺。继续抓好利用建筑垃圾和黄河淤泥、淤沙生产墙体材料的示范基地建设,尽快实现集约化生产”。 《&&&&&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积极发展各种工业余能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工业废渣废液综合利用技术和设备;扩大煤矸石、粉煤灰、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支持黄金尾矿、铁矿尾矿、氧化铝赤泥、河道淤泥等综合利用;鼓励和支持利用污泥、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发电;鼓励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和设备,实现海水淡化产业化”。 3、《&&&&&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坚持生态优先,促进持续发展。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该项目符合《&&&&&市十大产业链项目发展指导目录》(2007年)鼓励类第三项“油盐化工产业链”中的“高能耗、污染重的石油、石化、化工行业节能、环保改造”要求,属&&&&&市鼓励建设的项目。 4、&&&&&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博政发〔2011〕1号)指出:“按照‘一体两翼’的发展布局,县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化工、粮油食品加工、新型材料等主导产业,南翼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新型材料、厨具业,北翼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基地”。 该项目的实施既保护了环境,又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和企业自身产业链的延伸,还可以带动省内相关企业与运输、建材等产业链的良性发展,其建设符合&&&&&省工业强省的战略,也符合&&&&&市以及&&&&&县当地的发展规划。 三、相关标准及规范 (一)管理及设计方面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1、《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2006) 2、《石油石化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 20901-2007) 3、《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 4、《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编制通则》(GB/T12723-2008) 5、《粉煤灰砖》(JC239-2001) 6、《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GB/T7119-2006) 7、《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15587-2008) 8、《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 9、《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10、《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040-1996) 1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T50054-1995) 1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T50052-2009) 13、《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14、《节电措施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GB/T13471-2008) 1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1993) 16、《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2006) 17、《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18、《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GB/T4272-2008) 19、《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2008) 20、《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1997) 21、《工业企业产品取水定额编制通则》(GB/Z18820-2002) 22、《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4970-2009) 23、《企业能量平衡导则》(DB37/T99-2009) 24、《企业供配电系统电能利用监测规范》(DB37/T103-2007) 25、《企业节能规划编制指南》(DB37/T948-2007) (二)建筑类相关标准和规范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 2、《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01) 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1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13、《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14、《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 15、《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三)合理用能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1、《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 2、《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2005年第17号) 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的通知》(发改环资[2004]2505号) 4、《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GB/T3485-1998) 5、《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GB/T3486-1993) 6、《节电措施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GB/T13471-2008) 四、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 1、《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一批) 2、《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二批) 3、《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三批) 4、《节能产品目录》 五、设计原则 1、根据国家有关能源政策和法规,因地制宜选择能源种类、品种与质量。 2、充分挖掘潜力,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尽可能做到能源综合利用。 六、相关工程资料及技术合同 1、项目单位与编制单位签订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编制合同。 2、&&&&&&&&&&生化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盛源新型建材分公司废渣综合利用制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章 项目概况 第一节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一、项目承办单位 单位名称:&&&&&&&&&&生化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盛源新型建材分公司 性质:股份有限公司(未上市) 单位地址:&&&&&省&&&&&县经济开发区京博工业园内 法人代表:马韵升 二、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生化环保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月24日成立,位于&&&&&县经济开发区京博工业园内,盛源新型建材分公司是其下属企业。&&&&&&&&&&生化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安全、质量管理为基础,以标准化管理为手段,以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支持,以搭建有持续盈利能力、绿色环保的事业平台为己任, 做最具社会责任的、优秀的高新技术环保企业。 &&&&&&&&&&生化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以资源效益化环境保护为主线,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既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又体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实现了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双赢。 第二节 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 废渣综合利用制砖项目 二、建设地点 &&&&&县经济开发区京博工业园内 三、项目性质 新建 四、项目建设期 7个月 五、劳动定员 项目年生产天数330天,劳动定员97人。 六、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建设内容 根据生产要求,该项目新建操作车间、原料及配料仓库、公用辅助设施等,总建筑面积11671.73平方米;购置安装四条硫脲碱渣制砖装置生产线及化验分析仪器一套。 2、建设规模 根据对国内外市场的预测分析,并根据&&&&&&&&&&生化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盛源新型建材分公司的发展需求,在充分考虑市场风险和企业融资渠道、融资能力的条件下,确定该项目建设规模为年产建筑用标准砖1.98亿块(48万吨/年)。 七、项目工艺方案 该项目拟引进的工艺技术及设备先进、成熟、可靠,拟选的厂商能为项目提供成套设备和生产技术,并认真贯彻技术进步的方针,坚持高起点、经济规模的路子,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增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工艺采用国内较为成熟的蒸压法,利用制砖控制室设置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对整个制砖装置进行控制、操作和管理。 八、总平面布置 根据厂区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地形、地质、气象等条件及工厂现状和发展规划,在遵循国家有关安全、消防、环境、绿化等规范及工业企业总图设计规范的前提下,本着利于生产、方便管理、确保安全、保护环境、节约用地的原则布置。 九、项目进度计划 为了使项目尽早投入运行,公司已组织实施落实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和资金筹措,并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施工工期。根据项目进度情况以及建设单位的意见,参考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类似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项目建设期为7个月,2011年9月完成前期准备工作,2012年3月投产。 十、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该项目总投资4727.9万元,其中建设投资4327.9万元,流动资金400万元。所需资金全部由企业自筹解决。 十一、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序号 项 目 单 位 指 标 备 注 1 生产规模 1.1 建筑用标准砖 万吨/年 48 1.98亿块 2 主要原、辅材料 2.1 碱渣 万吨/年 7 2.2 粉煤灰 万吨/年 14.4 2.3 石屑 万吨/年 14.6 2.4 炉渣 万吨/年 2 2.5 矿物填料 万吨/年 5 2.6 硫脲碱渣 万吨/年 5 3 项目总投资 万元 4727.9 其中:建设投资 万元 4327.9 流动资金 万元 400 4 项目占地面积 平方米 140000 约210.6亩 5 建筑面积 平方米 11671.73 6 项目定员 人 97 7 全年生产天数 天 330 8 年用电量 万kWh 415.8 9 年用水量 万吨 2 10 年用蒸汽量 万吨 2.97 11 销售收入 万元 4950 正常年 12 年净利润 万元 443.48 第三节 项目用能概况 该项目为&&&&&&&&&&生化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盛源新型建材分公司废渣综合利用制砖项目,年生产建筑用标准砖1.98亿块,所用能源为电、蒸汽和水。主要用量如下表: 项目用能表 序号 能源种类 用能量 1 电 415.8万kWh 2 蒸汽 2.97万吨 3 水 2万吨 一、电 该项目属连续作业生产线,根据工艺的生产特性,主要为三级负荷供电,电源由&&&&&县经济开发区京博工业园区变电站供给。项目动力配电以放射式供电方式接至用电设备,部分小型配电箱、照明配电箱等采用链式供电。公司配电室提供10KVA等级的电源满足项目生产、生活及办公等需求。全年按330天计算,该项目年用电量415.8万kWh。 二、蒸汽 该项目年用蒸汽2.97万吨,主要用于蒸压釜等蒸汽加热和养护装置,蒸汽用量为3.71t/h;办公楼及装置操作控制室采暖采用工艺废热水,即蒸汽冷凝水。各用汽点由调节阀控制流量,在没有蒸汽的情况下按停工处理,不会造成安全问题。 项目所用蒸汽由&&&&&县经济开发区京博工业园区热电厂供汽管网提供,能满足项目所用蒸汽需求,供应方便有保障。 三、水 该项目年用水量2万吨,主要为生产、生活、消防及其他用水。水源由京博工业园区华韵水业有限公司提供,供水压力>0.4MPa,水质、水压均可满足项目生产装置及生活等用水需求。 第三章 能源供应情况分析评估 第一节 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条件及消费情况 一、我国能源现状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实现回升向好后的平稳较快发展。能源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较好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能源经济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能源生产持续增长,在资源环境、节能减排目标约束下,能源需求增速稳中有降,市场供需总体平衡。我国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 (一)能源资源品种丰富,人均占有量较少 我国有多种能源资源,其中水能和煤炭较为丰富,蕴藏量分别居世界第1和第3位,而优质化石能源相对不足,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探明剩余可采储量目前仅列世界第13和第17位。由于人口众多,各种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下图)。从品种看:水能资源经济可开发总量为4.02亿KW,年发电量17500亿KWh,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开发程度还比较低,但开发难度加大、成本升高。煤炭资源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1842亿t,大多分布在干旱缺水、远离消费中心的中西部地区,总体开采条件不好。石油资源探明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仅为20.4亿t,储采比低,还有增加探明储量的潜力,但产能增幅有限。天然气资源探明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3900亿m3,进一步提高探明程度的潜力很大,具备大幅增产的可能,但资源总量和开采条件难以同俄罗斯、伊朗等资源大国相比。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量巨大,其开发利用程度主要取决于技术和经济因素。 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 (二)能源建设不断加强,能源效率仍然较低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建设也在进一步加强:一是稳步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鼓励开发、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严格限制新建小煤矿。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有12个产量超过亿吨,总产量28亿吨;二是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成效。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46号),明确要求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限制,鼓励各类所有制煤矿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进行兼并重组。山西省矿井个数由2598处减少到1053处,内蒙古和宁夏联手打造宁东—上海庙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河南、贵州、&&&&&等省推进煤矿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了神华、中煤、同煤、山西焦煤和陕西煤化5家亿吨级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淮南矿业等9家年产量在5000万吨以上的企业,千万吨以上煤炭企业集团超过50家,产量达到17.3亿吨;三是加大力度关闭小煤矿。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淘汰煤矿落后产能推进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通知》,2010年,全国关闭小煤矿1693处,淘汰落后产能1.55亿吨。目前全国年产30万吨以下小煤矿已减少到1万处以内;四是推进电力工业“上大压小”。2010年关停小火电1100万千瓦,“十一五”期间累计关停小火电7210万千瓦。全国在役火电机组中,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比重提高到70%以上,其中60万千瓦及以上清洁机组占33%,年底全国在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达到33台,在建11台。2010年全国平均供电煤耗335克/千瓦时,比上年下降5克/千瓦时。 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9127万千瓦,其中水电1661万千瓦、火电5872万千瓦、核电174万千瓦、风电1399万千瓦。截至2010年底,全国发电装机累计达到9.6亿千瓦,其中水电2.1亿千瓦、火电7亿千瓦、核电1080万千瓦、风电3107万千瓦。全年累计发电量4.14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3%。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达到4660小时,比上年增加114小时,是2005年以来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持续下降后的首次回升。其中水电3429小时,比上年提高101小时;火电5031小时,提高166小时;核电7924小时,提高208小时;风电2097小时,提高20小时。 2010年全国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641亿元,其中水电791亿元、火电1311亿元、核电629亿元、风电891亿元。非化石能源建设投资占电源建设总投资的比重达到63.5%,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云南小湾、四川瀑布沟、青海拉西瓦、贵州构皮滩等一批水电项目陆续投产。截至2010年底,全国水电总装机超过2.1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22%,水电在能源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更加突出。2010年秦山二期三号机组和岭澳核电站三号机组投产,结束了核电3年没有新增装机的局面,总装机达到1080万千瓦,核电在建机组28台3097万千瓦,在建规模世界第一。2010年风电新增并网装机1399万千瓦,累计并网装机3107万千瓦,装机规模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全年发电量50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1.4%。2010年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40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70万千瓦。至2010年底,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合计占26.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累计发电量7862亿千瓦时,按发电煤耗折算约合2.63亿吨标准煤。 一批大型现代化煤矿建成投产,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有了新突破。2010年原油产量稳步增长,首次突破2亿吨,比上年增长6.9%,为近年来最高增速。原油进口2.39亿吨,增长17.5%。原油加工量达4.23亿吨,增长13.4%,创十年来最高增速。全年汽油产量7675万吨,增长5.1%;煤油1715万吨,增长15.3%;柴油1.59亿吨,增长12%。全年石油表观消费量4.49亿吨,增长12.3%。 2010年全国天然气产量达到944.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2.1%。进口LNG 934万吨,增长75%;首次进口管道气44亿立方米。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取得积极进展,煤层气利用量36亿立方米,增长42.3%。天然气市场规模快速扩张,主要消费地向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全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预计将达110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0.4%。 节能降耗取得积极进展,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经济总量翻两番,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3。但也要看到,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能源生产和使用仍然粗放。2003~2005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持续上升。2006年以来加强了节能减排,单位GDP能耗有所下降,2006年同比下降1.79%,2007年同比下降3.66%,2008年下降4.21%,2009年下降3.61%,2010年下降4.01%,但要实现持续下降,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 (三)能源生产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压力明显 在需求快速增长的驱动下,中国能源生产增长很快,煤炭增长尤为迅速。截止2010年底,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有12个产量超过亿吨,总产量28亿吨。与此同时,煤炭大量生产和使用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回采率低、浪费严重,安全事故多发、死亡率高,对地表生态和地下水系破坏大。此外,SO2、烟尘、粉尘NOχ以及CO2排放量也有所攀升,给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难度。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CO2排放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下图),但也面临着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 人均CO2排放量国际比较 主要国家燃料燃烧CO2排放情况 (四)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需要优化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变成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结构总体上朝着优质化方向发展。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到2002年的66.3%。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有所上升,2009年达到70.1%,2010年为68.48%,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平均只有29%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的份额比世界平均值高41个百分点,油气的比重低36个百分点,水电、核电的比重低5个百分点(见下表)。目前,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还不充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调整和改善能源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年份 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水电、核电、风电 2000 67.8 23.2 2.4 6.7 2001 66.7 22.9 2.6 7.9 2002 66.3 23.4 2.6 7.7 2003 68.4 22.2 2.6 6.8 2004 68.0 22.3 2.6 7.1 2005 69.1 21.0 2.8 7.1 2006 69.4 20.4 3.0 7.2 2007 69.5 19.7 3.5 7.3 2008 68.7 18.7 3.8 8.9 2009 70.6 18.6 3.7 7.1 2010 68.9 19.5 4.1 7.5 (五)能源需求继续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今后一段时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难以大幅降低。同时,油气需求的增长将快于煤炭需求的增长,而国内资源受到自然条件限制难以较快增加,2006年,我国石油储采比仅为11.1,远低于世界40.5的平均水平(见下图)。2009年,我国石油储采比为15.7,比2008年增加2.6%;天然气储采比为44.1,与2008年基本持平。能源尤其是油气供求矛盾将进一步显现,因此,只有从现在起就加大节能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合理引导消费行为,才有可能在未来逐步实现能源需求增长率的降低,实现化石能源需求的低增长直至零增长。 2006年中外化石能源储采比比较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能源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且涉及重大的外交、环境、安全问题。确保能源的稳定供应,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是我国长期发展面临的战略性问题,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节能减排、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的开发任道而重远。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十二五”期间国内GDP能耗下降16%的宏伟目标,建材行业能否贯彻落实,将对实现这一目标发挥重要的影响。 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2011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主要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比上年减少1.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4%”。 二、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 &&&&&县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下游南岸,南邻淄博市的桓台县和临淄区,北接&&&&&市的滨城区,东与东营市的广饶县毗邻,西与淄博市的高青县接壤,处在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半岛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全县辖9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48个行政村、48万人口,总面积900.7平方公里。 &&&&&县工业占主导地位,经济相对发达。2010年,全县共完成财政总收入227075万元,同比增长25.61%;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9506万元,同比增长28.29%;上划中央收入完成79934万元,同比增长20.35%;上划省收入完成 7635万元,同比增长36.12%。各征收部门组织收入情况:国税部门完成100357万元,同比增长23.23%,其中地方级收入29328万元,同比增长37.63%;地税部门完成69633万元,同比增长33.89%,其中地方级收入完成53093万元,同比增长32.37%;财政部门完成57085万元,同比增长20.62%。2010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支出189010万元,同比增长27.38%。按现行财政体制,实现了全县第二十四个财政收支平衡年,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较快增长。 目前,已形成了石油化工、粮油加工、纺织、机械制造、厨具等主导产业,是“中国厨都”、“中国优质西红柿之乡”、全国草柳编工艺品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植物油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不锈钢厨房设备生产基地、长江以北最大的黑白铁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