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印刷质量关键点控制方案样本.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9869854 上传时间:2025-04-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刷质量关键点控制方案样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印刷质量关键点控制方案样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印刷工序质量关键点控制方案 一.色差: 1. 批量色差, 未进行首件确认或确认不到位( 完全是人为因素) 。首件确认是避免产品质量发生批量事故的根本方法, 包括校对样稿内容、 装版方向、 套印精度、 色相、 文字、 图案是否清晰、 是否空印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确认, 只有在首件确认完成后, 才能够进行正常的开机操作。 2. 同批次色差, 对生产过程的监控不到位。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运行状况的监控, 包括油墨的黏度、 溶剂的挥发都能及时掌控, 换卷后的每卷印刷薄膜必须取样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就能够避免发生大的质量事故。 二.空印: 1. 压印胶辊有明显的凹陷, 在胶辊凹陷的地方, 没有产生印刷压力, 印膜与网点内的油墨无法充分接触而产生; 换压印胶辊即可解决。 2. 胶辊或者版辊上附有杂质、 硬物, 经过挤压后, 杂物的周围可能形成空印; 如果没有压伤胶辊, 把杂物清理干净即可。 3. 压印力不足, 无法使印膜与网点内的油墨充分接触, 造成空印。 4. 胶辊的跳动, 造成印刷压力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匀, 时大时小, 在压力极小时就有可能产生空印。 5. 油墨与版辊的接触面太小( 接触面在1.5—2CM之间为宜) 或者版辊磨损后, 导致版辊网穴储墨量不够, 印刷出来的图案显得泛白, 既像空印又像刮不干净。 6. 油墨浓度太大, 搅墨棒不转动, 油墨分布不均匀, 呈空印状。 7. 原膜有死皱, 或者原膜厚薄严重不均, 导致在印刷过程中原膜折叠, 使得折叠处无法印上图案形成的空印。解决方法是先调试张力或者导辊, 若还是无法解决, 则换膜。 三.墨线: 1. 油墨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没有进行过滤, 油墨中的杂质颗粒( 薄膜中夹杂的的纸芯屑或透气膜表面的碳酸钙颗粒、 墨槽中的油墨皮、 油墨的连结料发生结晶、 环境中的灰尘、 沙粒掉入油墨中等等) 被带入刮刀与版辊面的间隙中, 其又不能经过刮刀口而将刮刀局部顶起来, 使得刮刀无法将版面上的油墨刮干净, 这样就会有油墨经过刮刀间隙转移到印膜上而造成墨线。发生此种现象, 必须停机对刮墨刀进行彻底清理。 2. 刮刀缺口引起的线条, 更换刮刀。 3. 油墨不足, 偶然也会有墨线的情况。 4. 版辊上有条形凹陷。 四.刮不干净: 1. 刮刀压力太小。 2. 刮刀装得不平衡或者刮刀与版辊之间的角度太小( 正常的角度为30°—45°) 。 3. 油墨浓度太高, 粘附在版辊上的油墨太多, 导致刮刀刮墨不彻底。 4. 版辊镀铬不好或者版辊使用太久, 导致版辊表面的铬层剥落见铜, 使得无图案的地方也上墨, 而呈现出刮不干净现象。 五.堵版: (糊版) 1. 油墨干燥太快, 导致油墨在版面上干固。 2. 热风吹到版面上, 导致油墨在版面上干固。 3. 用后版辊清洗不干净, 油墨干固在网点内, 导致二次使用时堵版。 4. 版面上的防锈油清洗不干净, 也会引起堵版。 5. 油墨黏度过高, 会造成转移率下降而堵版。 六.墨点: 1. 刮刀在版辊上刮下来的油墨, 未能在版辊两端用挡板档好, 使得油墨随着版辊的转动而飞溅到印刷膜上面形成墨点。 2. 橡胶压辊两端的油墨积累太多。 3. 直接上墨时, 匀墨棒转速太快。 4. 墨泵喷出的油墨飞溅。 5. 新制的版辊抛光不良或者人为撞伤导致版辊上有麻点, 使得印刷出来的彩膜有墨点。 七.套印不准: 1. 印刷张力设置不合理。 2. 薄膜不平整、 荷叶边、 边缘不整齐。 3. 薄膜的平行度差, 张力在横向方向上不均匀。薄膜起飘, 则电眼不能准确读取脉冲信号, 引起套印不准。 4. 薄膜厚薄不均。 5. 纸芯松动或放卷轴偏心, 引起放卷张力周期性波动。 6. 印刷压力不稳定。 7. 印版误差。 8. 印刷版辊两端锥孔和固版锥头不清洁, 黏附有油墨或其它杂质, 导致印版滚筒周向跳动, 引起薄膜张力变化无规律, 不同程度地改变整个印刷路径长度, 从而导致套印不准。 9. 版辊没有装紧。 10. 印刷设备问题。 八.薄膜起皱: 1. 材料平行度差, 放卷时两边张力不平衡, 在过压胶辊时起皱。 2. 印刷胶辊一边高、 一边低, 左右压力不平行,同时还会导致套印不准。 3. 印膜放卷引力太大引起跳动, 收卷时张力太小而引起进出受力不平均。 4. 压印胶辊、 导辊两边粘上油墨或者胶辊存在大小头现象。 5. 导辊装得不平行。 九.彗星状尾巴: 现象: 从实地印刷图案的边缘在印刷方向上拖出, 呈彗星状。 原因: 1. 刮刀从图案边缘过渡到无图案区域时, 刮刀会有一定程度的振动, 这样刮刀刃口处的油墨可能因刮刀的振动而翻到刮刀的背面, 当刮刀背面的残墨累积到一定量时又会因刮刀的振动而粘到版面上, 从而转移到薄膜上形成彗星状的尾巴。 2. 刮刀压得太紧, 主刀的刀刃翻转, 油墨透过去造成。 3. 刮刀安装不正确, 刮刀的主刀与副刀之间漏油墨造成。 处理方法; 1. 将粘在刮刀背面的油墨擦去即可。 2. 刮刀压力调整到合适的位置。 3. 取下刮刀, 用布条擦干净主刀与副刀之间的油墨, 再重新正确安装刮刀即可。 十.背黏: 1. 人为原因, 忘开风机。 2. 溶剂残留量偏高, 尽管用手触摸印刷墨层并不黏手, 但收卷后在一定压力下, 油墨中残存的溶剂使墨层软化, 造成背黏。 3. 油墨中的树脂连结料质量不行。 4. 版辊网穴较深, 上墨量大, 印刷速度太快, 造成油墨干燥不彻底而导致背黏。 5. 收卷压力太大。 6. 溶剂挥发对大气条件有一定的依赖性, 当环境气压较低时, 排风装置很难有效控制干燥效能。 7. 印错电晕面, 油墨附着力不够, 收卷后在一定的压力下, 油墨会转移到非印刷面造成背黏。 十一.针孔: 1. 原膜自身的针孔。 2. 版辊撞伤, 有可能导致刺穿薄膜或者刺穿压胶辊。 3. 导辊上粘附有硬质杂物, 印刷过程中刺穿薄膜。 质量关键点控制方案, 只是希望在大家处理质量问题时, 能提供一些帮助。其实发生的任何质量问题, 其中都会有一个工作态度的问题, 我们无法避免完全不发生质量问题, 可是以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在工作, 就能够避免掉大的质量事故, 小的质量问题也能够大幅度的减少, 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公司的形象也会在无形中得以改进与提高。希望大家积极配合, 谢谢! 印刷车间 -06-06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