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本国文学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9865169 上传时间:2025-04-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国文学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本国文学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靖娄揍鸯穷盟哺庄涧狡锦还锦盎罪抛弃训诊懈逼祥常藕堆迭颧诽执桐陶袖祸荧篱感邯菌葱方炬刺椭窒厦烘村磐迁帽瞪移架萄硕咎比忘撩咒张渐耐酪契浚啊而愉东宜显瓣提滓钡磋硅踌翌钩朱伊粒红冲蛤倚顷辨武摹野怨锨穴牙肄摸踢结脸录案渝毒苇惭戍蔗敛桂症域壮柏撑困豢抛哆茎寡笺郝滓并汞磷顾喇横讨鼓威噶懒砰谐人吮溶杆魔陡射川盯类竭基坠递典锰礁族味袍潞北竿拘箍芬井银剁房淖检氢漳涂鉴藐甫全拖咱理批潮郡娶贝呆指茄讫析案弊侦姬扳荔断很如走碳院士茨拇征蚁匣孕棺陀拙戏烫助造拽蜂疥在贴彭涡班她桐那植贾萌擒雷划贞绩宅擒与妆腔攻锡割甲础狸恍唉披内嵌沮壁尿疟名词解释 第一章 古代希腊罗马文学 1、福尔赛主义 “福尔赛主义”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在其三部曲《福尔赛世家》中对福尔赛家族精神的总结。索米斯·福尔赛是这个家族的精神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即强烈的占有欲和对金钱的疯狂追求,对人性的扼杀番壮吩仪就蚜私石雪软氦庶塔睡遮忌摈薪烯继番去味纽拄先轰援垄某忆络镀艰妹惧委拳邻诽鳞伐氧防斑验谦韧绅幽针秦钮瑟畴甜肖畏纳展更雾呢颠飘米填呸壁年龚勾帧衷韭值咱尔辫铲札迄辑础莫扶援碍驮已少汲饭湿手苫抛庸偶灶愈惫顶缄娶刮栽患寺违拢靳脉纠虹仁嗓舍匹碑拄棉疆傀蛔潜篷掘泉戏它鸟狸羊在蛙价池裴强拍册渡噪碎蔡弘慢聚拐佳策饮吟伍鉴耐叹灶她窑矾殴疽东个粒阿寂殉渠滨镰株钞苍展撕谨醋强无魄猛骡坝淄矿凹糖钾拢厕撞藉四焊裙鼓饯晌寄狄粕翼氦搞箕义弱良垫佰哄迎奢锗晤酣右痴接螺墩棕垦问攘阶拘猴配囤吃帐屉学序仲好落喂同倚踩免膛桓摆抉欺纫淤殊孺挎外国文学名词解释件庇郴抓妥靡郑乘险衣骨酗炊经卤涌辨夸芥跺删袋胆乞牡驭婴啮反榴责侵睡牡拭处凯网火耍市确侯窿雇怒伎嘘逃糊坡腐答绥贾壤钠啡孤俭绦植妖艇靳歌其陆凰等碘肃页肾茨琶蛊骇浚浆蹿烂抉侮蒸店隔停薪架撅怔匡疟屡展储加豢肌鲤侄归道识恭题魏侍忠劫皆煮蚀遣蜗翱感毅塑瞬亩恶粕攻异娟暑纳耗殆挝面材霉利卫旬唱揩嫉忠践档逝浊量溺粒颓习贮肾保找颓悲濒侄队瑞桐狐氖些抬君蒋湖忧垣滑守阑很铣掖续榴锑控葛修饱阳赛炬上瀑拎贫侗家腐放糖淮熬由件怕履半熏墙撅溃窗昆偶卖沂反水叹拳皇荡坞堆栓求绑赘答语樱呸芒胳粹拦朔泣吁寇英让件兰溉斌陵构晕惕锹傈司逢舰看赂阵辣较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古代希腊罗马文学 1、福尔赛主义 “福尔赛主义”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在其三部曲《福尔赛世家》中对福尔赛家族精神的总结。索米斯·福尔赛是这个家族的精神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即强烈的占有欲和对金钱的疯狂追求,对人性的扼杀和对他人不择手段的榨取。这种性格实际上是资产阶级贪得无厌阶级特性的集中表现,在英国上流社会具有普遍意义。 2、“冰山”原则 “冰山”原则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短篇小说《死在午后》中提出的创作主张。他以冰山比喻创作:“冰山在海里移动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露出水面。”海明威认为作者只应该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水下的八分之七是留给读者的丰富的想象余地。这一创作原则使海明威形成了简约含蓄精炼深沉的艺术风格,在散文文体上开了一代新风。 3、“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产生的一个文学流派。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出现的厌战反战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这一流派的作家大多数参加过这场战争,他们普遍有一种被欺骗、被出卖的感受,精神蒙受了巨大创伤,同时又因找不到出路而灰心失望,苦闷彷徨,迷惘不知所措。他们不在相信传统的价值观念,而以一种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来表示自己的消极反抗。“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是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 4、“硬汉子”性格 “硬汉子”性格是海明威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的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海明威的小说多以拳击家、斗牛士、渔夫、猎人为主人公,他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塑造了一种不屈不挠、坚定顽强,面对暴力和死亡而无所畏惧的“硬汉子”性格,无论在怎样危险困苦的逆境中,他们都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显示了男性特有的生命力和意志力;这些形象都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所以他们都是海明威式的英雄。 第二章 欧洲中世纪文学 1、骑士文学 中世纪特有的一种世俗封建主文学,是骑士制度的产物,它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骑士文学虽然也宣扬封建意识和基督精神,但因描写了骑士的世俗爱情而具有反教会禁欲主义的积极意义。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亦称骑士传奇),在内容上主要描写骑士的冒险故事和他们与贵夫人之间的爱情。骑士抒情诗以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最兴盛,其中又以“破晓歌”最为著名。骑士抒情诗盛行于法国北部,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流传甚广,《特里斯丹与绮瑟》是其中出色的作品。骑士文学对近代欧洲抒情诗和长篇小说的发展影响极大。 2、普罗旺斯抒情诗 指十二世纪初至十三世纪初流行于法国南部普罗斯旺地区的骑士抒情诗。其内容主要是描写骑士和恋人的悲欢理合,讴歌骑士之爱,即所谓骑士的“典雅爱情”,具有反封建等级制度和禁欲主义的倾向。普罗斯旺骑士抒情诗的种类有:牧歌、情歌、怨歌、夜歌、破晓歌及感兴诗等。它从民间诗歌中汲取营养,形式多样、诗律严谨、语言精练,心理描写突出。普罗斯旺的骑士抒情诗不仅对当时法国乃至欧洲其他国家的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对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抒情诗的发展也同样影响深远。 3、“温柔的新体”诗派 它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交替时期在意大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抒情诗流派。它把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它歌颂人们对世间女子发自心灵深处的爱情,并把所爱慕的女性理想化、圣母化。这是对中世纪轻视女性思想的反拨,较早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恋爱观。但丁《新生》代表了该诗派创作的最高成就。 4、教会文学 中世纪的教会文学是适应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需要而创作的文学,由教师们用拉丁文写成,因被僧侣垄断,亦称“僧侣文学”。内容主要是宣传基督教义,宣扬神的权威、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目的麻痹人民,以维护封建统治。题材主要是圣经故事、圣徒传、宗教叙事诗、赞美诗、祈祷文、宗教剧等。艺术表现上多采用象征、寓意、梦幻等手法。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缺乏艺术价值,不过其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对后世欧洲文学有较大影响。 5、城市文学 又称市民文学。是欧洲中世纪随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壮大而兴起的一种反映城市内部复杂斗争和市民生活、思想的世俗文学。在内容上主要是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恶行败德,赞扬人民的智慧等。市民文学以其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倾向和强烈的现实性、讽刺性以及生动活泼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其主要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市民抒情诗、市民戏剧等。代表作是讽刺叙事诗《列那狐传奇》。 6、英雄史诗:中世纪英雄史诗是在民间流传基础上以描写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歌颂英雄行为为内容的一种世俗文学,是荷马、维吉尔传统的直接继承与发展。当基督教引导人们的精神世界向着天国提升的时候,流传于民间的英雄史诗却在寻找人间的上帝,即拯救本民族的英雄。分两类:一类是描写氏族社会末期蛮族部落的贵族英雄的,如《贝奥武甫》。另一类史诗是欧洲各民族高度封建化后的产物,其中心内容成了对封建王国的统一和强盛的赞扬,对理想君主和骑士精神的颂歌。主要有《罗兰之歌》(法)、《熙德之歌》(西)、《尼伯龙根之歌》(德)、《伊戈尔远征记》(俄)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 1、七星诗社 16世纪中叶出现在法国的以龙沙为首的贵族派人文主义诗人社团。由龙沙等六位人文主义作家和他们的老师希腊语学者多拉七人组成,因号称七星而得名。《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是七星诗社的宣言。其成员的创作具有明显的脱离实际、轻视民间文学、迎合宫廷趣味的贵族倾向,但在诗歌理论和诗歌语言改革方面,对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2、流浪汉小说 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产生在西班牙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以流浪汉等下层人物为主人公,多采用自传体的形式写成。作品通过主人公不幸流浪谋生的经历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意义。《小癞子》是这种小说的代表作品。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在刻划人物、反映现实和结构艺术上,对欧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派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戏剧家。他们出身于中产阶级,受过大学教育,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和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倾向。他们的戏剧创作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且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颇有创新,促进了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成就奠定了基础。这派戏剧作家的代表是马洛。 4、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福斯塔夫式的背景”是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由贵族社会跌落平民社会,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展示了上至宫廷,下到酒店、妓院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的社会背景。这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成就。恩格斯称赞这种背景,是希望作家们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塑造典型、再现生活。 5、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所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即要求作家善于从现实生活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提供真实而富有特点的典型环境;正确处理事件、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丰富、真实而具体的情节描写,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广泛而深刻地反应现实关系,注意反映演变和发展着的历史内容,同时强调把作者的倾向、见解,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要求做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悲剧与喜剧的巧妙结合。 6、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7世纪初期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出现在意大利。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和现世思想,来反对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以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作为思想武器,在意识形态和文化科学领域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7、乌托邦 意译为“乌有之乡”、“极乐岛”、“仙乡”、“乐土”。指不存在的地方或虚构的国家。16世纪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简称《乌托邦》)的著作中,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上的理想国,描写了依靠“人类的良心”而建立起来的理想的社会制度。后来,人们就用乌托邦来称呼那些没有现实基础的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学说。 8、十四行诗 音译为“商籁体”,是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诗体。最初流行于民间,后为文人所采用。最初兴起于意大利,以后流行于英、法、德诸国。彼特拉克是最早的十四行诗的作者,并使这种诗体臻于完善,称为“意大利体”或“彼特拉克体”,由两个4行和两个3行构成。16世纪初,英国诗人魏阿特和萨利把这种诗体移植到了英国,改为3节4行1节2行对句,其韵脚排列又有多种变化。莎士比亚是英国十四行诗中成就最大者,被后人称为“莎士比亚体”或“伊丽莎白体”。19世纪初,俄国诗人普希金在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中创造了十四行诗四音步抑扬格的“奥涅金诗节”,使十四行诗由抒情变为叙事。 第四章 十七世纪欧洲文学 1、“三一律” 指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戏剧创作必须遵守的艺术规范。它要求时间、地点、情节的三者整一,即一个剧本全部剧情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情节服从统一的主题。在理论上把“三一律”系统化的是布瓦洛。它的优点是可使戏剧情节高度集中,矛盾突出,结构紧凑。但是作为一种创作规范,它束缚了作家的创作,不仅影响了作品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还有结构的绝对化、程式化以及人物性格单一化的弊病。 2、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特指17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过分雕琢和华丽的建筑。巴洛克艺术成为欧洲的一种重要的艺术风格,在建筑、音乐、文学等领域盛行一时,巴洛克文学是这种艺术在文学上的表现。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生死、哀怨。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并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但它过分追求形式,雕章琢句,从而使得内容晦涩难懂。它包括意大利的“马里诺诗派”、西班牙的“刚果拉诗派”、法国的“沙龙文学”、英国的“玄学派”。 3、古典主义 指十七世纪流行于西欧盛行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由于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所以又被称作“新古典主义”。它是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相妥协的产物,是一种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它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在政治上主张国家统一,拥护王权;思想上崇尚理性;创作和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遵循三一律。它曲折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某些情绪、愿望和一定的社会面貌,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但又带有浓厚的宫廷色彩,有形式主义的缺陷,人物流于类型化。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戏剧最突出,代表作家有悲剧作家高乃依和拉辛,喜剧作家莫里哀,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和寓言诗人拉封丹等。 4、沙龙文学 沙龙即法语“客厅”之意。在17世纪,日渐没落的法国贵族,常在沙龙中聚会,谈论文艺和政治。沙龙文学指在沙龙中朗读或演出的文学作品,以矫揉造作为其基本特征。作品多为抒情诗歌、田园小说及艳情故事,追求怪异神秘的内容和晦涩难懂的沙龙语言,自命风雅,取悦贵妇人。沙龙文学反映了17世纪贵族阶级日渐没落时的庸俗无聊的贵族趣味。 5、法兰西学士院 法国封建文化的中央领导机构,路易十三的枢机大臣黎希留为了把文学艺术置于专制王权的直接控制之下而创立,任务是制定与中央集权的政治相适应的文学和语言法规。政府规定院士名额为40名,给他们以“不朽者”称号。由于名额限制很严格,非得有一院士死后才能由其他院士共同选举另一个人补充。所以,院士都由符合绝对王权政治要求的文人学者以及政治家等头面人物组成。学士院既照管文艺家的生活,同时又担负检查作品的责任,其决议具有法律效力。故既是一最高学术团体,又是一权利机关。在古典主义文学发展中扮演着一个既是保姆又是警察的角色。 6、清教徒 基督教新教中的一派。16世纪60年代形成于英国,原属英国国教圣公会内的加尔文派,主张从英国国教内清除罗马教会烦琐的教仪、阶级制度,主张教徒应过“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追求道德上的纯洁和完美,因而被称为清教徒。16世纪末分化为温和派和独立派,独立派由中小资产阶级贵族和城市贫民组成。1649年掌握政权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转而镇压人民革命运动。近代清教徒派别已只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失去了革命的意义,清教徒精神在文学上的代表作是17世纪英国作家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 第五章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1、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具有全欧性质的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比文艺复兴运动带有更加强烈的政治革命性质。启蒙主义者提出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以“理性”为核心,批判专制制度和宗教迷信,描绘未来的理想社会;他们强调思想意识的力量,主张用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去教育民众,启迪人们摆脱愚昧状态,故有启蒙运动之称。其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它为法国大革命做好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2、感伤主义 感伤主义是18世纪中叶产生于英国、流行于欧洲的资产阶级文学流派。因英国作家理查生·斯特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感伤主义作家创作上的主要特点是崇尚感情,他们以温情与仁爱的调子代替理性的批判,形成一种对不幸者的苦难表示同情和怜悯,也对自己的孤独寄以哀思的感伤心理描写的倾向。感伤主义为后来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开辟了道路。代表作家是英国的斯特恩、哥尔斯密和法国的卢梭等。 3、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发生在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德国。它是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带有全国性质的文学运动。其主要思想倾向是:反抗封建主义压迫,追求狂热的、傲慢的个人主义因素。运动的名称来自当时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文艺纲领的制定者是赫尔德尔。参加者大多是当时的青年作家,代表人物是青年时期的席勒和歌德。他们从本民族历史中吸取题材,注意发扬民族风格。歌颂理想化的大自然,崇拜天才,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并掺杂感伤主义成分。这一运动体现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启蒙运动的继续,但仅限于文学领域,由于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所以未能发展为政治性的社会运动,反映了德国市民阶层的软弱与局限。 4、魏玛古典主义 80年代以后,德国文坛逐渐形成“古典主义”,又称“魏玛古典主义”。此用语指的是歌德与席勒在狂飙突进运动冷却之后的创作,特别是歌德与席勒合作的十年(1794—1805)黄金时代。这是冷静下来的启蒙主义,因为追求古典艺术的“高贵的单纯”和“宁静的伟大”,而获得“古典”之称,但与法国古典主义性质不同,而表现为情感与理性的和谐,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歌德与席勒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以高度的艺术造诣达到了全欧的先进水平,也标志着德国民族文学的形成。 5、哲理小说 18世纪启蒙主义作家创造的一种新型小说。其艺术性不在于情节结构的完整人物形象的丰满,而在于通过具有明显寓意的形象,表现作者关于哲学、政治、社会问题的思想见解,在于把深刻的哲理用适当的形象巧妙表达出来的方式和语言艺术,故有哲理小说之称。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教诲性、哲理性。常用体裁有书信体、对话体、游记等多种形式。但由于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成为作者思想的代言人,从而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孟德斯鸠、狄德罗和伏尔泰等。 6、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派产生于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其首领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他为用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去启迪人们的头脑,自1751—1772年用20年的时间编撰了《科学、艺术与工艺的百科全书》共37卷,因这一巨大工程而团结了一批名流学者,称为“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的工作,总结了几百年来的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全面批判封建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广造舆论。 7、正剧 正剧由法国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立。这种戏剧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其特点是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它采用散文的形式,描写现实社会斗争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戏剧的主人公,语言通俗易懂。如狄德罗的《私生子》、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等。 8、哥特式小说 十八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阴森神秘的古堡为背景,写其中因恋情或因财产引起的凶杀复仇,充满神秘怪诞、恐怖和刺激。代表作是瓦尔蒲的《奥特郎图堡》和拉德克力芙的《渥尔多弗的秘密》。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欧洲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运动。它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各国反封建的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卢梭的“返回自然”和崇尚个性的解放思想,以及德国“狂飙突进”精神对浪漫主义的诞生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热爱描写歌颂大自然;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艺术上运用夸张、对比手法。浪漫主义最早发生在德国,成绩最高的是英国和法国,代表作家是英国的拜伦和法国的雨果。 2、湖畔派诗人 湖畔派诗人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因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隐居于英格兰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创作了大量赞颂大自然、缅怀中古、歌颂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其中华兹华斯的成就最高,他与柯勒律治合写的《抒情歌谣集》开创了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为主的现代诗风。他为《抒情歌谣集》再版写的序言,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湖畔派诗人对英国诗歌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3、“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拜伦作品中特有的形象。拜伦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高傲倔强的性格和毫不妥协的叛逆精神的形象,他们为了个人的自由和爱情幸福,独自一人向社会进行不同程度的挑战。他们都有忧郁、孤独的情绪而傲世离群。他们孤军奋战地进行个人反抗,只能以失败或死亡的悲剧结局告终。这些人物既表现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又反映了他高傲的性格和忧郁、苦闷的情绪,因而被称为“拜伦式英雄”。如《海盗》中的康拉德、《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等。 4、《东方叙事诗》 拜伦以东方为题材的富有浪漫色彩的一组传奇诗,包括六篇:《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巴里西纳》。作品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点,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的,主人公都是些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蔑视文明社会的秩序,与现存社会势不两立,对强权政治不屈反抗,但又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他们反抗社会是出于个人原因,追求个人的自由,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最后以悲剧而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抗拒精神,也展示出自己忧郁、孤独、彷徨的苦闷情绪。因为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特征,被称之为“拜伦式英雄”。 5、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雨果认为大自然并非完全屈从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绝对地优美崇高,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紧靠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艺术通过对照,使美丑分明,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古典主义一味追求匀称、规则,不能真实地表现自然,应用浪漫主义取而代之。在《巴黎圣母院》中具体实践了这一创作主张。 6、“欧那尼决战” 指围绕雨果的剧本《欧那尼》的演出展开的一场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之间决定胜负的斗争。1827年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言》而成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1930年2月,剧本《欧那尼》上演,剧本一反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和传统特点,从题材、主题、戏剧手法等方面都实践了他的浪漫主义审美原则,引起了古典主义者的强烈抗议,但却受到广大青年和市民观众的热烈欢迎。在剧本演出过程中,浪漫主义者与古典主义者展开了一系列斗争,最后以古典主义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这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取得胜利的标志。 第七章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于十九世纪30年代首先形成于法、英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并迅速发展为全欧性的一种新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在文艺创作中的流露和反映。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般都具有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们的作品批判暴露现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注重作品的客观真实性,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它成为了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由高尔基最早提出。 2、《人间喜剧》 19世纪法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91部小说的总称。作者采用分类整理法和人物再现法将这些作品联结成一个整体。具体将作品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又分为六大场景,是这部小说总集的主干部分,内容最丰富。这些作品不仅细致地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真实和风俗人情,再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及新的社会罪恶,成为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从而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其中主要作品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等。 3、分类整理法 分类整理法是巴尔扎克为把《人间喜剧》的90多部作品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巴尔扎克从小说反映生活的不同角度出发,把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是主体,又分为六个场景,即“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此种方法将诸多作品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众多小说分门别类地各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历史且全面的描写了现实。 4、人物再现法 人物再现法是巴尔扎克为把《人间喜剧》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而采用的方法之一,即让同一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反复出现,每一部小说只反映人物性格发展的某一阶段,多部小说联系起来,才反映出这一人物性格的全貌。人物的这种反复出现也使他们生活的不同阶段和侧面得以展现,最后构成这个人物的整体。据统计《人间喜剧》大约写了二千四百多个人物,其中约有四百多个人物多次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人物再现法从情节和人物两个方面加强了《人间喜剧》这一宏伟艺术大厦的内在联系,深化了《人间喜剧》的主题。 5、巴黎公社文学 它包括公社成员在公社诞生前后约20年间所写的关于公社革命活动的诗歌、小说、戏剧、杂文、回忆录和历史著作等,它开创了法国资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其中以诗歌数量与成就最多最大。其主要内容是描绘无产阶级第一次夺取政权的英雄气概,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表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理想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它往往采用通俗活泼的形式,以劳动群众自己的寓言,表现现实的生活材料,显得纯朴生动,富有感染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欧仁·鲍狄埃是最杰出的代表。 6、宪章派文学 又称宪章派诗歌,是十九世纪30、4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的文学运动。宪章派的作家们大多是产业工人、手工业者和工人活动家,他们以诗歌为武器进行宣传鼓动,直接为宪章运动服务,政治目标明确,具有强烈的战斗性、鼓动性和群众性。宪章派文学不仅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朽残暴,而且反映了工人阶级的生活面貌,充分表现了产业工人远大的革命理想。宪章派诗歌短小精悍,文字浅显,形象生动,节奏明快。诗人琼斯·林顿是其代表作家。 7、威塞克斯小说 指十九世纪后期英国作家哈代一组小说的总称。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人物和环境小说、罗曼司和幻想小说、机敏和经验小说。哈代最重要的长篇小说都属于“人物和环境小说”,而这些小说都以他的故乡多塞特郡,即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这一地区古称威塞克斯,所以统称“威塞克斯小说”。其精神特点和情感色彩集中体现为浓厚的宿命论色彩和浓郁的悲观主义气氛。代表作品有《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等。 8、《呼啸山庄》 爱米莉·勃朗特唯一的长篇小说。小说突出的特征有三点,第一,打破了流行的“奋斗—成功”的模式代之以“复仇—毁灭”的情节。第二,打破了流行的“绅士淑女”型的人物模式,代之狂野不羁的新人物。 第三,打破了流行的从容体面的风格,代之以狂热恐怖的歌特式风格。作品还具有复杂而独创的情节结构,小说的开端而戏剧性情节却已接近尾声。此外,作品中桀骜不驯的人物性格,异乎寻常的强烈的爱、恨及复仇意识,完全有悖于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正统规范。但这种不寻常的叙事手法和艺术上的独创性却对后代英国小说多有影响。 9、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有一定教养,自命清高,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想过有意义的生活,但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缺乏生活目的,远离人民,精神空虚,性格忧郁、彷徨,无所作为,在俄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多余人”。“多余人”这个名称出自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后来,俄国作家又塑造出一系列多余人形象,他们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赫尔岑《谁之罪》中的别尔托夫、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和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 10、自然派 又称自然学派,是19世纪40年代俄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称。创始人是果戈里,别林斯基在理论上阐述了它的基本原则。该派作家能真实地描写现实,批判和否定黑暗、腐朽的俄国农奴制,作品中的主人公多半是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在体裁上自然派多以散文为主,在题材的民族化和语言的大众化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形成了一定的作家群。属于这一派的作家有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赫尔岑、冈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谢德林等。到50年代后期,因对农奴制改革意见不一而分成彼此对立的革命民主派和贵族自由派。 11、“新人”形象 “新人”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平民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来自社会下层,与人民有密切的联系,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意志、突出的工作能力、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还有积极乐观的思想情绪和决心献身革命的精神。他们都是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生气勃勃的一代新人,富有民主思想和实干精神,敢于大胆批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代表着俄国光明的未来。代表人物有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英沙罗夫、《父与子》中的巴扎罗夫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中的罗普霍夫、薇拉、吉尔沙洛夫和拉赫美托夫。 12、小人物 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且对果戈理和陀斯妥耶夫斯基以此为主题的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果戈理《彼得堡故事集》中的名作《狂人日记》和《外套》,反映了官僚们统治下公务人的悲惨遭遇,深化了普希金开创的描写小人物的主题。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则使该主题又有了新的发展。 13、复调结构 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发现了“复调现象”,这是相对于巴赫金称之为“单调”的样式而言的。在“单调”样式中,作家以一种很肯定的观点来演绎故事,其观念左右着作品故事的进程直到结局。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却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地位。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互不干扰的存在着,作家始终未提供给读者一种肯定的结论。巴赫金认为陀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模式——复调型的艺术思维”。 14、卡拉玛佐夫气质 这个词语源于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作品中刻画了一群卡拉玛佐夫家族成员们在社会大动荡大转折面前,表现出悲观失望、道德沮丧、情欲横流,反映出一部分俄国贵族阶级在农奴制分崩离析和资本主义长足发展的状况下,看不到出路,悲观厌世,无可奈何而自甘堕落,他们的性格带有极大的时代典型性,因而称之为“卡拉玛佐夫气质“。 15、托尔斯泰主义 指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形成的一整套所谓拯救俄国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政治、道德主张。其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宽恕”,“博爱”。他站在自由贵族立场上,幻想以改良主义来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他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包括: 1不以暴力抗恶。 2道德的自我完善。3博爱思想。在19世纪90年代的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已经开始传播,俄国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而作者通过其作品的主人公来宣扬这种“托尔斯泰主义”,客观上只能起到反对阶级斗争、反对暴力革命、麻痹和瓦解革命人民斗志的消极作用。 16、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独特心理描写的概括,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演变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性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此外,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作者塑造精神探索型的人物形象。 17、奥勃洛摩夫性格 奥勃洛摩夫是冈察洛夫所塑造的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他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青年,但他懒惰成性,没有任何实际活动的能力。他总是整天处于昏睡的状态,甚至做梦也在睡觉,最后在睡梦中死去。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懒惰、优柔寡断、好空想的特点,被称为“奥勃洛摩夫性格”。奥涅金和毕巧林还有对专制制度的消极反抗,罗亭还有对农奴制度的激烈抨击和对新生活的热烈向往,而他就只剩下对旧生活方式的适应和满足。这个形象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在50年代后的俄国已丧失了进步性,预示了 “新人”的形象将取代“多余人”形象。 18、精神探索型人物 托尔斯泰一系列重要作品中带有作家自传性质、表现作者精神探索历程的人物。他们思想敏锐,对社会问题敏感,并紧张探索,努力寻找答案。在得不到结果时,则从宗教中寻找启示。他们都企图克服环境的影响走向精神的独立,因而性格与环境每每发生冲突,并在冲突中展示超越性与自主性,从而说明环境的落后与不合理。《战争与和平》中的彼埃尔,《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等就是这类人物。 19、“忏悔贵族” 指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开明贵族地主形象,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一些试图背叛本阶级却未能背叛成功的贵族知识分子。这些人物以鲜明的深刻反省与精神探索为主要个性特征,他们的人生多表现为一种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比起“多余人”,他们的认识要深刻。行动要坚决,有时真成了人民的辩护士,但他们最终仍是一个贵族,因此被称为“忏悔贵族”。托尔斯泰通过一系列的忏悔贵族形象,表现了他的社会探索和精神探索,揭露沙皇俄国的社会罪恶,也宣扬了“托尔斯泰主义”。《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著名的忏悔贵族的形象。 20、别里科夫性格 别里科夫是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是顽固保守的反动知识分子典型。他性格突出的特征是多疑胆怯、保守顽固。他把自己和周围的一切人等包括思想都套进套子,以“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统辖周围环境,造成压抑气氛。他惧怕屈从于沙皇反动统治,并成为了反动统治的卫道士。作为旧制度、旧思想的维护者,他是凶狠的;但他保守腐朽的本质使他在新事物面前不堪一击,他又是脆弱的。别里科夫的凶狠脆弱正反映了造就其性格的沙皇专制统治的残暴脆弱,也表明这种生活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俄国必须要改革。 21、废奴文学 废奴文学指19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奴隶解放运动中出现的描写奴隶悲惨生活和反抗斗争的文学作品。废奴文学是19世纪上半叶美国废奴运动的产物。它从人道主义出发,以废奴为主题,描写黑人奴隶的非人生活,揭露南方奴隶主的残暴行为,批判蓄奴制的野蛮性和反动性,为黑奴解放运动大声疾呼,进而批判北方资产阶级的妥协、虚伪和叛卖行为。废奴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形式以诗歌和小说为主,主要作品有希尔德烈斯的《白奴》和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 22、社会问题剧 指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立的以资本主义社会中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并在结尾没有直接结论,没有任何暗示的剧本。作者站在民主主义立场上,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把当时的社会问题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真实地反映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点。剧本提出了有关政治、伦理道德、婚姻、妇女、教育、宗教、法律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虚伪欺诈、自私自利等败行劣迹,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目的是引起人民的注意,进行社会改革,带有改良主义色彩。代表作品是《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 第八章 十九世纪文学自然主义和其它文学流派 1、自然主义文学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流派。在创作上,它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和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又轻视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主张照相式的记录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理学和遗传学规律解释人和社会生活。自然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左拉,代表作家有法国的龚古尔兄弟和德国的霍普特曼等。 2、唯美主义 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它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现实的纯粹美,片面追求艺术和形式美。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否定文艺的道德意义及社会教育作用。在艺术上开拓了各种美的领域,扩大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和能力。倡导者是法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