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您,古代诗歌鉴赏,意境 意象 语言,第1页,前置作业:,天净沙 秋思 鹿柴,马致远,王维,枯藤老树昏鸦 空山不见人,,小桥流水人家 但闻人语响。,古道西风瘦马 返影入深林,,夕阳西下 复照青苔上。,断肠人在天涯,1、这首小令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意境?,2、鹿柴一诗营造了怎样意境?,(,冷落、衰败,),(,宁静、清幽,),第2页,一、意境概念,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一个艺术境界,是作者创作与读者想象共同创造结果。,第3页,二、意境与意象关系,1、相关意象组合组成特定特定意义意境。,2、意象是细小、详细单位,意境范围大而抽象。,第4页,三、意与境交融方式,1、,情随境生,(触景生情),山 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些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坐爱枫林晚,,第5页,2、移情入景,(有我之境),春 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第6页,3、物我情融,(无我之境),饮 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悠然见南山。,第7页,四、常见描写意境特点用词,1、幽冷 清幽 宁静 静谧 闲适 恬静,2、苍凉 雄浑 沧茫 辽阔 高远 壮阔 深远,3、萧瑟 凄凉 暗淡 萧条 荒凉 冷寂,4、空灵 空明 灵动 澄澈,第8页,1.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意境(或气氛)?表示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2.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画面?表示了诗人什么样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怀?,第9页,答题步骤:,(1)找出诗中,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摹,画面,;,(3)点明意境,特点,;,(4)分析表示了诗人怎样,情感,。,第10页,五、课堂练习:,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江苏卷),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问:第三联渲染了怎样气氛?表示了作者什么样心情?,气氛:,清冷、幽静,心情:,孤独、寂寞,第11页,六、意境小结:,从意象入手,,剖析作者情感。,意境,第12页,作业:,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问:(1)宿描写了哪些意象?,(2)从刻画了一个怎样人物形象?,参考:,久经沙场、英勇善战、意志坚强将军。,第13页,形象(意象),古代诗歌鉴赏,第14页,诗歌分类,(,按题材,),1.山水田园诗,2.边塞征战诗,3.赠友送别诗,4.怀古咏史诗,5.思妇闺怨诗,6.羁旅行役诗,7.论禅说理诗,8.思乡怀人诗,(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等),(李白赠汪伦、王维渭),(苏轼、辛弃疾、陆游、杜甫等,(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弟兄),(王昌龄闺怨),(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苏轼、朱熹等),第15页,方法指津:,一、什么是诗歌形象?,形象,人,(诗中塑造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诗歌中所描写景、物,),(,意象),事,(诗歌中所写事),第16页,二、意象概念,融合了主观情思详细可感艺术形象,就是含有某种思想感情形象。,(客观之“象”,主观之“意”),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统一。,通俗说,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东西。,第17页,三、意象特点,1、意象内涵固定性,(,一些有特定含义,),如:流水(,愁多、生命短暂、时光流逝),例:,1、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抽刀断水水更流,3、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第18页,补充:,一些固定内涵意象,梅 月 阳关三叠,竹 星 折杨柳,松 柳 高山流水,荷 鸿雁 夕阳、西风、残照,兰 寒蝉 鸿鹄、骏马、大鹏,菊 杜康 桃花,琴瑟 杜鹃 杨花,第19页,2、内涵丰富性,(1)同一意象,不一样内涵,如:云(白云/黑云/青云/闲云/孤云),两个黄鹂鸣翠柳,隔叶黄鹂空好音,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2)同一内涵,不一样意象,如:愁,第20页,3、意象组合性,天净沙 秋思 书愤,马致远 陆游,枯藤老树昏鸦 早岁那知世事艰,小桥流水人家 中原北望气如山,古道西风瘦马 楼船夜雪瓜洲渡,夕阳西下 铁马秋风大散关,断肠人在天涯,第21页,四、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年全国卷),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问:,为何说这是一,朝朝马策与刀环。首边塞诗?结合诗句 三春白雪归青冢,详细说明。,万里黄河绕黑山。,第22页,课时小结:,1.形象 意象。,2.形象分析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了解、观点态度把握。,3.形象鉴赏离不开诗句详细描写,要记住常见意象寓意,更要详细诗句详细分析。,第23页,作业:,1.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古代诗歌,它写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夏夜情景。分别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词。(1988年全国卷),溪涨清风,面,,月,繁星满天。,数只船,浦口,,声笛起山前。,吹 掠 袭 拂 答 (),落 圆 明 上 答 (),傍 依 横 到 答 (),声 有 几 一 答 (),第24页,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问题。,兰溪棹歌 (唐 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午夜鲤鱼来上滩。,问:,本诗语言含有什么样格调?试结合诗歌加以分析。,参考答案:,本诗语言格调是,清新明丽,。诗人将山水明丽感人,月色清爽皎洁,渔民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画卷中,宛如一支妙曲,一幅佳画。,第25页,方法指津:,一、了解诗歌中关键词语,1.“炼”词,(1)动词,(2)形容词,(3)副词,(4)名词,(,5)数词,(6)叠词,第26页,(1),动词,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词,往往能够使全诗语言生动形象,它经常是一首诗歌中,诗眼,。,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1),“怨”,字显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2)“,溅”,、,“惊”,二字,不但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痛苦。,(3),“蒸”,写出湖面丰厚蓄积,好像广大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滋养培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气势,极为有力。,第27页,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直”,和,“圆”,字,两字不但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2),形容词,不但能够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感情。,第28页,(3),副词,惯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巧妙地使用副词,常能使诗歌内容变得深刻。,例:,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字,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不尽乡愁。,第29页,(4),数词,不只能够写出事物数量,它在诗歌中巧妙使用,经常收到出人意料表示效果。,例:,早 梅 唐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析:,“一”,字使用即为传神之笔。因为题为“早梅”,假如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第30页,(5),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经典意象,因为意象独特征或代表性,能够经过它了解作者思想或感情。在抓名词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含有特定意义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现象,。,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前三句用九个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凄凉画面。,第31页,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6),叠词,能够使描写愈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表示得更为绵密波折,增强语言音乐美,修辞美,。,析:,“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空虚,如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第32页,提问变体:,“X”字从来为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是什么字?为何?,第33页,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衬托,了怎样,意境,,,或,表示,了怎样,感情,。,第34页,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日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送行人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好像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酸楚。(,步骤三,),第35页,二、语言格调,所谓语言格调,是指诗人在长久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独特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凝结,是含有恒定性区分于其它诗人艺术特色。格调是各种多样,,不一样诗人、同一诗人不一样作品往往表现出不一样格调。,第36页,三、古代诗歌中常见语言格调,豪迈雄奇 沉郁顿挫,悲壮慷慨 朴素自然,婉约细腻 含蓄委婉,清新明丽 幽默讽刺,第37页,1.豪迈雄奇,此种格调诗,多用含有气势和节奏奔放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形象,营造恢弘阔远意境,表现主动向上思想感情。,例:,李白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例:,杜甫诗,如:登高,第38页,3.悲壮慷慨,此格调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感叹,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时感时伤乱,忧国忧民,愤慨不平。,例:,陆游书愤示儿等,。,4.朴素自然,其语言力争平淡,不追求词藻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例,:,陶渊明饮酒。,(山水田园诗居多),第39页,5.婉约细腻,这种格调往往表示出“曲、细、柔”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示感情细腻,细如抽丝。,例:,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第40页,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格调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闺意献张水部,(唐 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第41页,7.清新明丽,这种格调往往用清丽语言来营造优美意境,表示怡然喜悦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晶莹水珠。,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析:,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注:,以,初春,为描写对象诗,大多为这一格调。),第42页,8.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幽默或辛辣笔调和趣味。,新 沙,(唐 陆龟蒙),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灵芝。,第43页,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语言格调。,谈谈此诗语言艺术。,答题步骤:,(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析:,用诗中相关语句详细分析这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感情。,第44页,春 怨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谈谈此诗语言艺术。,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美梦。这么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思念之情。,(叙),(析),(评),第45页,四、课堂检测,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问:颔联中写了哪几个景物?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共写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亮、脚印、小桥、霜,本联纯用名词组成诗句,将六种景物作意象叠加,如一个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意境),第46页,古人在鉴赏诗歌时,十分注意咀嚼字词,宋朝有一个姓陈人读杜甫诗,读到送蔡都尉一首时,有“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一联,上句最终一个字被虫蛀破了纸页而看不到了。这个人便同他朋友来揣度那该是一个什么字,有说是“疾”字;也有说是“落”字,还有些人说是“起”字或者“下”字。以后找着善本,原来大家猜都不对,杜甫用是“,过,”字。试分析用“过”字好处。,参考答案:,“过”字表现人物身影象飞鸟一样从眼前飘掠而过,形象地写出了蔡都尉矫健身手,且正与下句气势对应。,第47页,阅读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回答下列问题。问:这首诗语言有何特点?,答:,本诗语言清新自然。,(叙),这首诗,无华丽词藻,以平惯用语入诗,不着一色,寓问于答,简炼 而自然,寓深沉于平淡之中。,(析),全诗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对隐者钦慕而不遇惆怅之情。,(评),第48页,请将以下指出以下诗句对应语言格调填入后面括号中。,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酬朱庆馀),(,悲壮慷慨),(含蓄委婉),(含蓄委婉),第49页,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4.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5.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朴素自然),(豪迈雄奇),(婉约细腻),第50页,6.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7.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8.,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清新明丽),(沉郁顿挫),(幽默讽刺),第51页,再见,第52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