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篇 岩石与地貌
1、岩石圈范畴波及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2、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跨经度最多)、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所有在洋底)
3、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4、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形成裂谷(陆上)——如东非大裂谷;或形成海洋(海底)——如大西洋、海岭、冰岛、红海
板块碰撞(消灭边界):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巨大山脉
解释:大西洋洋脊、东非大裂谷、亚洲东部深海沟和岛弧链、北美洲西海岸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5、地震要素:震源(地下)、震中(地面)、震源深度、震中距
地震所释放能量大小叫震级;一次地震只有一种震级;震级每升一级,能量增长约30倍。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地面(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地震破坏限度叫烈度。影响烈度大小因素:离震中远近、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
6、世界重要有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国内在两大地震带交界处,是多地震国家。
7、海底岩石年龄分布:由海岭(大洋中脊)向海沟方向变老。
8、火山: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火山既导致破坏,也带来肥沃火山灰等
9、、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玄武岩)和侵入岩(花岗岩);
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石灰岩;
变质岩——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而来,矿物成分都是方解石碳酸钙)
喷出岩(玄武岩):矿物颗粒粗——火山口;侵入岩(花岗岩):矿物颗粒细,多气孔
地壳中含量最多前三种化学元素:氧、硅、铝
10、地壳物质循环: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11、重要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
12、流水地貌: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形成峡谷地形;中游侵蚀和沉积作用易形成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平原。
13、黄土地貌(典型分布在黄土高原:陕西、山西、宁夏,秦岭以北)
黄土高原成因:风力沉积作用;黄土高原地貌特性是沟壑纵横成因:流水侵蚀作用。
切割成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自然:黄土质地松软、夏季多暴雨;人为:过渡耕地和放牧,植被破坏。
14、国内喀斯特地貌分布区:以西南各省区(云南、贵州、广西)——云贵高原最为突出
15、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畴:相似图幅,比例尺愈大,体现范畴愈小;比例尺愈小,体现范畴愈大。
16、地图上方向拟定:一般状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批示南北方向,纬线批示东西方向。
17、等值线疏密:同一幅图中档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减少
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升高——示坡线体现向海拔较低方向。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部位
等高线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地方为山沟,向低处凸出地方为山脊。
0米——海平面;200米——区别平原和丘陵;500米以上一般显示山地和高原。
第三篇 大气与天气、气候
1、低层大气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伙用基本原料、臭氧—吸取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必要条件)
2、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
对流层特点:①随高度增长气温减少(热量来自地面辐射);②大气对流运动明显;③天气复杂多变(集中水汽和尘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厚度:低纬>高纬 ,夏季>冬季
平流层特点:①随高度增长温度升高(热量来自太阳辐射);②大气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助于高空飞行。
3、大气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吸取、反射、散射。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取红外线,臭氧吸取紫外线,对于可见光某些吸取比较少;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波长较短篮紫光易被散射。
5、大气对地面保温效应:强烈吸取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6、热力环流性质特点
(1)热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冷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减少,但是空气变稀,气压减少。
(4)来自低纬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气流(海风)——湿 (7)来自大陆气流(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7、风(大气水平运动)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差)是形成风直接因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8、风向:(1)风向-—风来向;
(2)根据等压线分布拟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风向及其受力
①拟定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拟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循环图
②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风带: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10、气压带和风带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体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1、判断气候类型环节: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别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长年高温多雨)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低纬信风移来时为旱季)
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来自陆地低纬信风影响,长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她各洲均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东亚(国内南方),冬季—西北风--低温少雨,夏季—东南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如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长年受西风控制,长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国内北方),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南亚撇 东亚捺”
1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季风成因:巨大海陆热力差别。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东南风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西北风。
南亚季风成因: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夏季)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别共同作用形成。
13、天气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冬季寒潮
14、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浮现大风、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持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5、影响国内天气重要锋面是冷锋:如国内北方夏季暴雨、冬季国内寒潮、冬春季节浮现沙尘暴。
16、国内旱涝灾害、雨带移动与副热带高压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导致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导致北旱南涝.
国内水旱灾害发生主线因素是:夏季风强弱和进退早晚。
17、重要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18、温室效应:成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长;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伙用削弱;
影响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构造发生调节(农业经济构造调节,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合适种植业生产地区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运用技术和能源运用效益,采用新能源;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伙;③保护热带雨林,植树造林。
第四篇 水环境
1、 目前人类大量运用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
2、 水循环: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②水循环重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
③它重要意义在于: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动态平衡。
3、目前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中影响最大是地表径流(两种方式:时间上为建水库;空间上是跨流域调水)
4、国内河流补给差别:①国内东部季风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国内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5、衡量水资源丰欠(数量多少)指标:近年平均径流总量
6、国内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夏季风带来降水量
7、国内水资源时间分布特点:东部季风区夏秋多、冬春少;西北内陆地区夏季最多、冬季至少;北方地区水资源年际变化不不不小于南方地区。
8、国内水资源最缺少三大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
9、海水等温线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10、洋流按照成因分:风海流(最基本)、密度流、补偿流(涌升流)。
按性质分:暖流、寒流。
0°
11、洋流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12、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例西欧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西澳大利亚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沙漠环境、秘鲁寒流对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形成;加利福尼亚寒流对美国西部环境。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13、世界重要渔场:北海道(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北海(英国)、纽芬兰渔场(北美)---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涌升流
14、厄尔尼诺:赤道附近东太平洋(南美沿岸)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15、世界海洋油气资源集中分布在:波斯湾、墨西哥湾、几内亚湾和北海。
16、公海、领海、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从领海基线起宽约200海里。自然资源享有专属权及其管辖权,其她国家则享有海上航行、飞行和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
(3)公海:专属经济区以外广大海域。任何国家对公海不拥有主权。沿海国和内陆国均有海上航行、飞行、捕捞和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