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营造自然式园林中的地形
园林地形设计概括为四大方面:
(一)平地
平地是指公园内坡度比较平缓的用地,这种地形在新型园林中应用较多。为了组织群众进行文体活动及游览风景,便于接纳和疏散群众,公园必须设置一定比例的平地,平地过少就难于满足广大群众的活动要求。
园林中的平地大致有草地、集散广场、交通广场、建筑用地等。
(二)堆山(又叫掇山、迭山)
我国的园林是以风景为骨干的山水园而著称。有了山就有高低起伏的地势,能调节游人的视点,组织空间,造成仰视、平视、俯视的景观,能丰富园林建筑条件和园林植物的栽植条件,并增加游人的活动面积,丰富园林艺术内容。
堆山可以是独山,也可以是群山,一山有一山之形,群山有群山之势。在设计独山或群山时都应注意东西延长的山,要将较大的一面向阳,以利于栽植树木和安排主景,尤其是临水的一面应该是山的阳面。
(三)理水
我国古典园林当中,山水是密不分的,迭山必须顾及理水,有了山还只是静止的景物,山有水才活,有了水能使景物生动起来,能打破空间的闭锁,还能产生倒影。水景能调 节气温,吸收灰尘,还可用于灌溉和消防,还能进行各种水上运动及养鱼种藕等。
水景按静动状态可分为:
动水:河流、溪涧、瀑布、喷泉、壁泉等;静水:水池、湖沼等。
水景按自然和规则程度可分为:
自然式水景:河流、湖泊、池沼、泉源、溪涧、涌泉、瀑布等;规则式水景:规则式水池、喷泉、壁泉等。
水景中还包括岛、水景附近的道路。岛可分山岛、平岛、池岛;水景附近的道路可分为沿水道路、越水道路(桥、堤)。
(四)叠石
1、选石
石有其天然轮廓造型,质地粗实而纯净,是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空间联系的一种美好的中间介质。叠石是我国园林中传统的艺术之一,有“无园不石”之说。
我国选石有六要素:质、色、纹、面、体、姿。
2、理石的方式与手法
园林中利用岩石构成景物的方式称为理石。可分三类。
(1)点石成景:有单点、聚点和散点。
(2)整体构景:用多块岩石堆叠成一座立体结构的形体。
“二宜”:造型宜有朴素自然之趣,不矫揉造作,卖弄技巧;手法宜简洁,不要过于繁琐。
“四不可”:石不可杂;纹不可乱;块不可匀;缝不可多。
“六忌”:忌似香炉蜡烛;忌似笔架花瓶;忌似刀山剑树;忌似铜墙铁壁;忌似城郭堡垒;忌似鼠穴蚁蛭。
“十大手法”:挑、飘、透、跨、连、悬、垂、斗、卡、剑。
(3)配合工程设施,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可用作亭、台、楼、阁、廊、墙等的基础与台阶,山间小桥、石池曲桥的桥基及配置于桥身前后,与周围环境协调。
3、山石在园林中的配合应用
(1)山石与植物的结合自成山石小景;
(2)山石与水景结合;
(3)山石与建筑、道路结合。
一、 符合园林绿地的性质和功能要求
进行园林种植设计,首先要从该园林绿地的性质和主要功能出发。园林绿地功能很多,具体到某一绿地,总有其具体的主要功能。
二、考虑园林艺术的需要
(一)总体艺术布局上要协调
规则式园林植物配置多对植、行植,而在自然式园林中则采用不对称的自然式配置,充分发挥植物材料的自然姿态。根据局部环境和在总体布置中的要求,采用不同形式的种植形式,如一般在大门、主要道路、整形广场、大型建筑附近多采用规则式种植,而在自然山水、草坪及不对称的小型建筑物附近采用自然式种植。
如右图:不同位置种植的植物形态、大小是不同的,才能创造出协调、多彩的景观。
(二)考虑四季景色变化
园林植物的景色随季节而有变化,可分区分段配置,使每个分区或地段突出一个季节植物景观主题,在统一中求变化。在重点地区,四季游人集中的地方,应使四季皆有景可赏,即使一季节景观为主的地段也应点缀其它季节的植物,否则一季过后,就显得极为单调。
(三)全面考虑植物在观形、赏色、闻味、听声上的效果
(四)配置植物要从总体着眼
在平面上要注意配置的疏密和轮廓线,在竖向上要注意树冠线,树林中要组织透视线。要重视植物的景观层次,远近观赏效果,远观常看整体、大片效果,如大片秋叶,看才欣赏单株树型、花、果、叶等姿态。更主要的还是要考虑庭园种植方式的配置,切忌苗圃式的种植。配置植物要处理好与建筑、山、水、道路的关系。植物的个体选择,也要先看总体,如体型、高矮大小、轮廓,其次才是叶、枝、花、果。
三、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满足植物生态要求
按照绿地的功能和艺术要求选择植物种类,例如行道树满足主要功能蔽荫的同时,要求选择树干高,容易成活、生长快、适应城市环境、耐修剪、耐烟尘的树种。而绿篱要求选择上下枝叶茂密,耐修剪能组成屏障的树种。种在山上的植物,要求耐干旱,并要衬托山景。水边植物要求能耐湿,且与水景相协调。在纪念性园林中,可以种些象征纪念对象性的树种和被纪念人所喜爱的树种等。
四、种植的密度和搭配
树木种植的密度是否合适直接影响绿化功能的发挥,从长远考虑,应根据成年树木树冠大小来决定种植距离。如想在短期就取得好的绿化效果,种植距离可近些。一般常用快、慢长树适当配置的办法来解决远近期过渡的问题,但是树种搭配必须合适,要满足各种树木的生态要求,否则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在树木配置上,还应兼顾快长树与慢长树;常绿树与落叶树;乔木与灌木;观叶树与观花树的搭配。在植物配置上还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具体条件,确定树木花草之间的合适比例。如纪念性公园常绿树比例就可多些。树木种植搭配时还要注意和谐,要渐次过渡,避免生硬。种植设计要考虑保留、利用原有树木,尤其是名贵古树,可在原有树木基础上搭配植物种植。
这里谈的地形,是指园林绿地中地表面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在规则式园林中,一般表现为不同标高的地坪、层次;在自然式园林中,往往因为地形的起伏,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地貌。这里要叙述的,是后一部分内容。
上海造园,历来十分注重地形处理。五六十年代建造杨浦、虹口、长风、和平公园都有"挖湖堆山"的记载。以后的共青、崇明森林公园和淮海、静安公园改建也都在部分地域堆了山。最近重点工程虹桥花园、延安中路绿地都有山有水,形成城市山林景观,大树森森,浓荫葱郁。
园林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说有4点:
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以至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
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园林用途,同时具灌溉、抗旱、防灾作用。
创造园林活动项目;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组织园林空间,形成优美园林景观。
园林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园林地形设计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现状,而要充分体现总体规划的意图,作必须的工程措施。所以每个园林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湖堆山"这里要考虑几方面因素:
山、丘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关。同时还要考虑到因堆山而挖湖所减少的陆地面积并不小。例如,北京颐和园面积并不小(约300公顷),但其中水面占了3/4,陆地中又有2/3是山、丘,平地只占到全园面积7%,因此节假日就显得拥挤。按此,估计游人会比较集中的中心园林要留有足够的平地,这也是防震备战所必须。上海长风公园37公顷,水面积约占4l%,而陆地中有82%是绿地,现在看来并无不当。明计成在《园冶》里有一段话"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馀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沦,栽竹相宜。"可供参考。
经济因素。有人计算,用l:2.5的坡度堆一个10米高的山,山顶上留30平方米地面,就要用13000立方米土,据估计,单是土方价约近50万元。如果堆高20米,土方就达10余万方了。因为高度增加一倍,土方量增了8倍。因此要掌握"山"的数量和高度,主次分明,画龙点睛。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50~60年代杨浦、和平、虹口公园因有日伪时期弹药库、靶场而堆山;70年代人民公园因人防工程出气口而堆山;80年代枫泾公园因原址土丘而设计地形,皆合乎当时当地情理。90年代滨海人工森林为改善种植条件和景观而挖鱼塘堆山;现在闵行区和环线指挥部计划利用七宝驸近垃圾山作公园,都是因地制宜好例子。
上海地势平坦,因此人们有一种打破地平线、登高远眺的欲望,这是很自然的道理。究竟堆怎样的山合适呢?
首先是小范围内的山,或者是大山主峰的余波-丘陵。地形一般超过人的视线1.5~2.5米,就可以起到组合空间的作用,做到峰回路转,而所用土方并不一定多。这是大部分地区常见到的情况。
山峰。这里是指超过人水平视线,呈仰角状态的地形。以登高眺望的要求看,人登高后的视线,要超过山麓下树木的生长高度;从山外远观的要求,是林冠线要有起伏变化。一是"形"一是"势",有势而后有形。一般来说,城市内有7~15米高的山峰,就可以成为构图中心。
余下的陆地多数是平地。这里的平地,并不是一马平川,一览无遗,而是要有5%到5%的不同起伏坡度,在边缘地方,还可以有些小转折,才添趣味。
上面说的高度,是一个相对数量问题。因为不管堆怎样高的山,总是不可能达到自然山川的高度。尤其是上海,土地和土方资源宝贵,要通过地形、道路、种植的巧妙配合,使人通过对比,联想到山的高耸雄伟,而不是追求绝对的高度,更不能重蹈60年代几个公园互比山高的历史。一盆山水盆景,虽小在咫尺,却可以表现高山大川,就是因其浓缩了山水的精华。我们所提倡的要求,是"神似"而非"形似"
"挖湖堆山"中要注意的几件事:
安全
过高、过陡的山,超过各种土壤的不同休止角和地面承载力,就易冲刷、塌坍;自身不稳定的同时,游人攀登也不安全。尤其是假山石料的倾斜翻滚,极易造成事故,早有先例,要切切注意。一般山坡在.1/3以内,山峰陡而山麓缓,愈远愈平。是比较合适的做法。
功能
地形除了有排水、灌溉、改善种植条件的要求,还可以塑造小气侯的环境。群山环抱,气势雄伟,放在西北面,可以遮挡冬天的风;而舒坦的向阳面,增加了种植地面。左边流水潺潺,右边盘旋大道,前面荷塘清池。这是中国风俗里风水:"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渭之玄武,为最贵地"。摘录供参考。
形态
地形要符合自然规律,方能体现自然山水之趣。因此要深入研究自然山水形成规律,在限定的空间内,让地形在各个不同方向以各种不同坡度延伸,产生各种不同体态、层次、分汇水线,形成人工山林趣味。正如苏轼写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对山形最好的描述。"青龙要高大,.白虎不抬头",和画家"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峰瓦盘,祖峰乃厚",是一般人心目中的群山格式。可供参考。
经济
一是因地制宜。《园冶》曰:"高阜可培,低方宜挖"。充分利用原地形现状,严密计算挖填数量运距,减少工程量和运输量。
二是尽量做到土方平衡,减少外运内送土方量。挖湖与堆山,本身就是相互满足又省运距的措施;南缓北陡的坡度,也是符合推填的施工顺序。
三是充分利用原地表熟土。必要时应在设计中注明保存熟土的施工顺序要求,对原河塘腐泥,也应清塘利用,计算在土方工作量上。设计地形表面土层,要对深度、质量和机施程度有所要求,这对地形表面土层渗透排水,尤其对绿化种植的成活率,大有影响。凡使用重型机械反复推辗过的山坡,土壤结构破坏,即使种植穴加深放大,也难排水,切切注意。
四是准确选定水位。水位上下对土方量影响极大,一公顷土地,只要增加10厘米高度,就须1000土方。因此设计前要取得当地高、低、常水位和沟管标高、土质等资料。
密切山与水、建筑、道路、绿化的关系
一是绿化种植时要烘托山形,山上种植高大乔木,山下要控制树木生长高度,或者留部分疏林、草坡,景观比例上就会有很大变化。因为乔木的生长高度和山高有时相差无几,如果再种色树,就有满山红遍的景色。
二是山水关系。利用港汉、溪涧、瀑布引水入山,使水有源,利用石矾、汀步、小岛、洞壑引山入水,使山水缠绕。同时注意边岸要曲折近水,且使山环水抱。对于水口要"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淆,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地理大书·山法全书))。即水口有两种,一为水流入之处,要开敞;一为水流出之所,要封闭。
三是道路要在整个地形之中,峰回而路转,跟着地形、地貌上下曲折盘桓;而不是地形在道路两旁,互不关联。曲折蜿蜒的道路、入口,在自然山水中符合人们的审美趣味,延长了游览长度,也符合山区避风、安全防御的习惯心理。切勿以捷径为目的,追求节约。在新设计的地形,道路的路面材料要考虑沉降和左右曲折的问题,也有先做路基的。注意山路如坡度太大时(6%以上),应顺等高线方向作盘山路上升,坡度再大时(10%以上),则应做台阶。
四是建筑。建筑要依山傍水,在绿丛之中,勿喧宾夺主,勿破坏山形。因为建筑,即使是小型亭廊,在其高度要占到人工山形l/3以上时,产生一个比例问题:人和建筑是真实比例,山形却要求是自然山川的缩影。因此山峰是否安亭,往往是争论最多的焦点,而焦点的关键,是否把绿丛考虑进去。建筑要借物抒情,指点江山使山色情景交融。同时要留出风景透视线,或隐或现,组成轴线,团结全园。
园林地形提供了其他造园元素、材料立足生根之地,也只有各项元素相互配合好,全园方可熠熠生辉。古代有人把此形象为:"龙者何?山之脉也……土乃龙之肉,石乃龙之骨,草乃龙之毛(《阴阳二宅全书·龙说》)园林里常比喻为:山--骨骼;水--血脉;道路--经络;建筑--眼睛;树木--毛发。这里把大自然比拟成通人性的有机体,按人的比例地位组合。这种环境空间的有机观念,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密切相通的。
地形是地球表面在三维方向上的形状变化。对地形的整理、 改造与合理利用, 是园林建设最基础的工程, 一般起到骨架、 空间、 造景、 背景、 观景、工程等作用。 在规则式园林中, 一般表现为不同标高的地坪、 层次; 而在自然式园林中, 我们改造的模式是自然界的山水风光, 是对自然的一种提炼、加工、 概括, 形成有分有合、 有起有伏、 千姿百态的峰、 岭、 谷、 崖、 湖、 池、 溪、 堤、 岛、 山坡、 草原、 田野等景观。
1 园林工程中地形造型的几点原则
1.1 比例和谐, 自然流畅
地形在景观中的比例关系要符合视觉审美和设计的需要, 如山峰是呈仰角状态的地形。 以登高眺望的要求看, 人登高后的视线, 要超过山麓下树木的生长高度; 从山外远观的要求, 是林冠线要有起伏变化。 一是 " 形 " 一是 " 势 ", 有势而后有形。一般来说, 城市内有 7~15m 高的山峰, 就可以成为构图中心。 余下的陆地多数是平地, 但并不是一马平川, 一览无遗, 而是要有 5% ~15%的不同起伏坡度。地表切割深度在 20~200m之间, 断面坡度小于 5%, 是丘陵地形; 切割深度在 200m以上,断面坡度大于 5%的地形, 是山地地形; 地表切割深度小于 25m 时, 为微分割平原 ( 注: 坡度I=H/L, H—最高点的高度, L—坡长投影长度) 。自然式的中国园林崇尚的是“ 虽由人作, 宛若天开”的境界。地形在空间布局要符合自然规律, 方能体现自然山水之趣。 因此要深入研究自然山水形成规律, 在有限的空间内, 让地形在各个不同方向以各种不同坡度延伸, 产生各种不同体态、层次、 分汇水线, 形成人工山林趣味。正如苏轼写庐山: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是对山形最好的描述。地形在景观功能上要突出公共性与私密性,道路要在整个地形之中起到引导作用, 跟着地形、地貌上下曲折盘桓, 和地形一起营造峰回而路转,
柳暗花明的景观。曲折蜿蜒的道路、 入口, 在自然山水中符合人们的审美趣味, 延长了游览路线, 也符合山区避风、 安全防御的习惯心理。
1.2 经济适用, 简洁优美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改造地形, 这是节约成本的有效途径。 尽量做到土方平衡, 减少外运内送土方量。 挖湖与堆山, 本身就是相互满足又省运距的措施; 南缓北陡的坡度, 也是符合推填的施工顺序。
1.3 安全稳固, 尊重科学
在园林地形的施工过程中, 挖湖堆山是较为常用的手法, 土壤在堆积过程中, 待自然沉降后的坡面必须小于土壤的自然安息角, 否则会出现自然滑坡或坍塌现象。 各类土壤的自然安息角如下:卵石 25°~45°, 砾石 35°~40°, 粗砂 27°~32°, 中砂 25°~35°, 细砂 20°~30°, 粘土15°~45°, 壤土 30°~50°, 腐殖土 25°~40°。
2 施工方法
对不同园林地形造型有不同的施工方法, 其最终目的为稳固、 美观。
2.1 一般土方的填埋
为了达到强度和稳定的要求, 填方时必须要根据填方地面的功能和用途, 选择土质适用的土
壤和简便高效的施工方法。例如作为建筑用地的填方区, 一定要以填土坚实稳定为标准; 而预计用作绿化地的填方区, 则底层填土筑实而上层填土的均匀性, 各处的填方密度一致, 使今后不致发生不均匀沉降。
2.1.1 填埋顺序。
①先填石方, 后填土方;②先填底土, 后填表土;③先填近处, 后填远处。
2.1.2 填埋方式。一般采取分层填筑方式。分层填筑时, 在要求质量较高的填方中, 每层的厚度应为30cm以下, 而在一般的填方中, 每层的厚度可为30~60cm。填土过程中, 要填一层, 筑实一层, 层层压实。 在自然斜坡上填土时, 要注意防止新填土方沿着坡面滑落。 可先把斜坡挖成阶梯状, 然后再填入土方。这样, 只要在填方过程中做到层层筑实,便可保证新填土方的稳定。
2.2 土山的堆造
施工中, 施工技术员应当按照土山设计图, 随时检查堆土的准确性和土山地形与设计图的吻合性。
2.2.1 定点放线。在堆土筑山之前, 应按照土山设计图在堆土处定点放线, 将堆填区的范围线或外圈等高线在地面绘出, 并在山头中心点、 凹谷中心线或等高线的转折点等处立起标高杆, 在山脚边界附近按设计方格网图钉下坐标桩, 用来控制堆土高度和堆土的范围。标高杆上的刻度, 最好按土山设计图上的等高距确定。等高距为 0.5m时, 标高杆每一刻度的高度也采用 0.5m; 等高距是 0.25m, 则刻度也用0.25m。堆山工程因堆山时土层不断增高, 标高桩可能被土埋没。 所以, 桩的高度应大于每层填土的高度。土山不高于 5m时, 可用长竹竿作标高桩,同时用不同颜色来区别不同的刻度标高。土山高于 5m时, 可再用竹竿将标高竿接长加高。
2.2.2 堆造山体。 在土山的堆土过程中也要分层堆筑。 先在地面的土山边线范围内填上第一层土, 筑实后的土层厚度相当于标高杆和坐标桩在土面放线, 将第二层的等高线在地面上绘出。 接着堆填第二层土并压实到标高杆的第二刻度高。以后各层等高线的放线和堆土, 全按这样的程序从下而上顺序堆成, 一直堆出山顶为止。土方的挑运路线和下卸位置的移动, 应以设计的山头标高桩为中心, 并结合来土方向而确定。填土场地较宽的地方, 可以安排为来回式运土路线, 一条是运土前往, 一条是人、 车空载返回。 在填土场地狭窄之处, 则可安排为环形的单行线, 土沿着路线两侧卸下, 逐步加宽填土面, 而人、 车不交叉穿行, 不走回头路。堆土过程中, 要注意控制堆土的范围。 山脚回弯凹进处, 要留空不填; 山脚凸出位置上, 则要按设计填得凸出去。山体边缘部分的放坡, 要按前面所讲过的方式方法放出。堆土到山顶部分时,因作业面积越来越窄, 要同时对几处山头堆土, 以分散人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