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心血管知识问.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9810936 上传时间:2025-04-0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4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血管知识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心血管知识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心血管知识300问 1.  何谓临床电生理检查? 临床电生理检查(electrophsiology study,EPS),是在心腔内应用程序电刺激,多导生理记录仪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心腔内心电图(心房、心室)希氏束、房室束电图、靶点电图,来研究心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功能,探讨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寻找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评价药物治疗效果,判断预后的方法。 2.  什么是射频消融术?其机制是什么? 射频消融术是指通过导管,将高频、低能的电流作用于心肌某一部分,使之脱水,并发生凝固性坏死,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射频消融就是利用射频的电脱水作用,导致组织凝固性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 3.  心脏听诊常见哪两种功能性的舒张期杂音?是何种机制? 一是在心脏二尖瓣听诊区听到功能性的舒张期杂音,也叫奥斯丁-弗林氏杂音(Austin-Flint)。主要是当心室舒张时,大量血液从主动脉返流入左心室,将二尖瓣前叶冲起,形成相对性二尖瓣狭窄所致,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人。二是在肺动脉瓣听诊区,可听到功能性舒张期杂音,也叫革兰姆-斯蒂尔氏杂音(Crabam-steell),主要是由于肺动脉高压所致的肺动脉扩张,引起相对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多见于二尖瓣病变,急、慢性肺心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艾森曼格综合征。 4.  简评测定左心功能的常用指标。 1.心输出量:⑴搏出量:正常为60ml~80ml;⑵输出量:正常为5L/min(4.5~6L/min)。2.心脏指数:正常为3.0L~3.5L/min•m。3.射血分数:健康成人为55%~65%。 5.  按化学结构钙拮抗剂分几类?其代表药物有什么? 按照化学结构将钙拮抗剂分为三类:1.双氢吡啶类;包括硝苯地平、尼群地平、非洛地平和氨氯地平;2.苯烷胺类:代表药物维拉帕米;3.苯噻嗪类:如地尔硫卓。 6.  第三代钙拮抗剂特点是什么? 第三代药物拉西地平、即氨氯地平的特点是:1.更为一致的临床效应,如氨氯地平生物利用度高,在稳态后谷峰血浆浓度波动小。2.本身分子作用持续时间长,超过24小时,不需要用缓释制剂。在钙离子通道复合结构上,在结合部位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这种受体结合的特性使它具有作用开始缓慢,消失也慢的特点。 7.  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特点是什么? 1.在降压同时不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2.长期应用可逆转高血压性左室肥厚(有拟交感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除外);3.降低心肌耗氦量;4.上调β受体数目,提高儿茶酚胺对β受体的敏感性,从而保护心肌;5.有抗心律失常作用;6.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7.对部分心衰病人可诱发可加重。 8.  β受体阻滞剂对糖、脂代谢有何不利影响? 1.对糖代谢的影响(1) 在已经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可诱发或加重低血糖反应;(2) 糖尿病患者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后,可使糖耐量更趋异常。2.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可使甘油三酯升高,并有降低HDL-胆固醇的作用。 9.  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或联合应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尽量避免同类药物(或作用相似药物)的联用,如异搏定和合心爽联用等。  2.副作用相同的药物联用要慎重,如胺碘酮和奎尼丁朕用可使Q-T间期显著延长,容易引起尖端扭转性室速发作;心得安和异搏定合用容易引起传导阻滞或心力衰竭。  3.联合用药时应注意单药剂量:联合用药时可以增大药物疗效,但也增加药物毒性,宜适当减少每一种药物剂量。  4.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如胺碘酮可以使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的血药浓度增加30%-50%。  5.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应注意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如有传导阻滞者应尽量避免或减量应用II、III、IV类药物;心功能不全者慎用II、IV类药物;低血钾患者慎用洋地黄类药物;老年人宜适当减量用药;Q-T间期涎延长者不用III类药物等。 10. 什么是超声心动图?特点是什么? 超声心动图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超声波原理及多谱勒效应检查心脏的一种无创性技术。可显示心脏内部的结构及动态变化,从而可以观测心脏各腔室大小、心肌厚度、瓣膜活动状态和心脏功能;同时还可以了解血液在心脏内的动态变化、有无异常分流、返流及射流,间接估计心脏内某一部位一定容积内的血流方向、速度和性质,间接估计心脏内压力,可部分代替心导管检查。                      11. 心脏起搏传导系统的神经支配有哪些? 心脏接受双重植物神经支配,传导系统也不例外,受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的直接支配。支配窦房结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以右侧占优势,而在房室结则以左侧为主。故刺激右侧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功能影响较大;而刺激左侧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则主要影响房室结的功能。 12. 简述ST原发性及继发性改变的机理? ST段降低(包括T波低平、倒置)可以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1.原发性改变:由于心肌本身损害引起的S-T段降低称为原发性S-T段降低。因心肌损害出现心肌复极向量方向发生改变,如心内膜下心梗、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引起的S-T降低。2.继发性改变:心室肥厚时,心室壁增厚等使心电复极进行的方向和正常相反,因而出现所谓的继发性ST-T改变。 13. 何谓融合波? 当两个节律点的激动同时侵入心房(或心室),并各自激发心房(或心室)的一部分而产生的搏动,称为融合波或融合搏动。 14. 胸外心脏压机制是什麽? 按压主要是引起胸内压力普遍增高,胸内动脉、静脉,以及胸腔外的动脉压亦相应增高。但周围静脉压力仍然是低的,从而形成周围的动静脉的压力梯度,使血液自动脉(高压)流向静脉(低压)。放松时,胸腔内压力下降,静脉血回流至右心,而动脉血因主动脉瓣关闭,反流量甚少。实验室及临床观察证明,按压时胸腔内压力升高和颈动脉搏动强度呈正相关。此称之为胸腔泵的机制。   15. 何谓隐匿传导? 指某一激动在进入心脏传导系统后已经到达该组织的一定程度,但在传导途径中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继续传导,故这个电激动本身在ECG上虽无直接表现,但它的途径的传导系统却因产生不应期。因此由隐匿传导引起的局部电位在体表ECG上不能直接反映出来,而对下一次激动的形成或传导时间带来影响使之延缓,据此可间接地推测出其存在。隐匿传导可能发生于传导系统任何部位,但多发生于房室交界区可以是前向性的,又可是逆向性的,其发生机制和心脏传导系统内的递减性传导有关。 16. 粥样斑块导致血栓形成的三种类型及其形成临床后果是什么? 1.裂缝中的血栓不段增长,突入管腔,最终使管腔接近或完全闭塞,造成急性心肌梗塞。2.血栓突入管腔,严重阻塞血流,单独或和其血管收缩因素一起导致不稳定心绞痛或非Q波型心肌梗塞,其后血栓机化使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3.裂缝中的血栓长入管腔,由于阻塞程度不重,未产生临床症状,或腔内血栓形成后又自发溶解,使管腔基本保持通畅状态。 17. 简述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的临床分期。 1. 隐匿期  其过程长短不一,包括从较早的病理变化开始,直到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形成,但尚无器官或组织受累的临床表现。2.缺血期  症状自血管狭窄,器官缺血而产生。3.坏死期  由于血管内血栓形成,或管腔闭塞而产生器官组织坏死的症状。4.硬化期  长期缺血,器官组织硬化(纤维化)和萎缩而引起症状,不少病人不经过坏死期而进入硬化期,而在硬化期的病人也可重新发生缺血期的表现。 18. 阐述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缺血再灌注过程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和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前者有高度细胞毒性,可使酶失活和脂质过氧化而使细胞膜受损。心肌缺血时,细胞内钙增加但流动少,再灌注时使肌浆网获得摄取钙所需的ATP增加,钙流动增多致细胞内钙超负荷,过多细胞内的钙和氧自由基一起是造成再灌注心肌损伤,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挫抑,微血管挫抑的重要原因。 19. 急性心肌梗塞有哪些因素易致室壁瘤?有何血液动力学改变? 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室壁瘤的80%以上发生在左室前侧壁及心尖的心肌梗塞。此外AMI血压升高者、心瓣膜损伤者、并发心衰者、过早体力活动和激素治疗者易发室壁瘤。室壁瘤面积占左心室总面积20%以上时就会发生血液动力学改变。其表现为心排血量下降,左室舒张终末压增高,继之,左房压及肺毛楔压增高,临床表现为泵衰竭的症状。 20. 简述急性心肌梗塞时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因素。 1. 梗6塞范围大小。 2.心率及心律变化 3.血压变化 4.血容量变化   5.药物影响  如洋地黄制剂,肾上腺素,阿托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 21.  什么叫心泵功能衰竭?影响因素有哪些? 泵功能衰竭是指由于心肌病变或损伤导致泵功能的障碍。临床表现是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影响泵功能的因素有:(1)心肌收缩性;(2)心脏前负荷;(3)心脏后负荷;(4)心率;(5)室壁运动的协调性;(6)心脏结构的完整性。 22. 简述乳头肌功能不全的病因。 乳头肌功能不全的病因:心肌缺血,左室扩大,非缺血性乳头肌萎缩(恶病质或衰老),乳头肌先天性畸形,心内膜炎和心肌病等,以缺血最长见。 23. 简介血管扩张药按作用机制和作用部位的分类。 1.按作用机制分类:(1)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药物如硝酸酯类、硝普钠;(2)交感神经系统阻滞剂如酚妥拉明;(3)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药如卡托普利;(4)钙通道阻断剂如硝苯吡啶。2.按作用部位分类:(1)作用于容量血管药如硝酸酯类;(2)作用于阻力血管药酚妥拉明;(3)平衡作用于容量血管和阻力血管药如硝普钠、卡托普利。 24. 什么是心室肌的前负荷和后负荷?对心肌收缩有何影响? 前负荷:心肌收缩之前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即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或压力。它和静脉回流量有关,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流量增加,前负荷增加。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增大,前负荷也增加。  后负荷:是心肌收缩之后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又称压力负荷。主动脉压和肺动脉压分别是左、右心室的后负荷。高血压和动脉瓣狭窄常使心室肌的后负荷增加。          25. 酸中毒对心血管有哪些影响? 血浆H+浓度增高对心脏和血管产生严重影响:H+可使毛细血管前扩约肌及小动脉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导致阻力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出现休克;2.H+抑制心肌收缩,甚至引起心力衰竭;3.酸中毒时常伴有高血钾症,后者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心脏传导阻滞或室颤。 26. 冠脉循环有何特点? 1.灌注压高,血流量大,占心输出量的4~5%。2.心肌耗氧量大,摄氧率高,故动静脉氧差大。3.心肌节律性收缩对冠脉血流影响大,心舒促灌,心缩促流。4.心肌代谢水平对血流量调节作用大,神经调节作用小。 27. 试述心性水肿的发病机理。 心性水肿的发生和多因素有关,最重要的是钠水潴留和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1.钠水潴留:心衰患者泵功能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引起循环血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和肾小管重吸收增加,导致钠水潴留。2.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心衰时体静脉血压升高导致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组织间液生成过多而形成水肿。 28. 什么叫心力衰竭?引起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有哪些? 心力衰竭是指心肌原发性或继发性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降低,以致不能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引起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有:感染、心律失常、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妊娠和分娩、过多过快输液、洋地黄中毒、情绪激动、过度体力活动、气候的急剧变化等。 29. 试述心室顺应性的定义及心室顺应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心室顺应性:心室在单位压力变化下所引起的容积改变(dv/dp),常以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容积曲线表示之。引起心室顺应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室壁增厚、室壁组成成分改变、心包炎或心包填塞。                                                     30. 试述应激时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心血管系统在应激时的基本变化为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在失血及心源性休克等应激情况下,外周阻力升高。心血管系统的上述反应主要由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介导。冠脉血流在应激情况下一般是增加的,但精神应激有时可致冠脉痉挛,尤其是有冠脉病变的基础上,可致心肌缺血乃至心肌梗塞。交感-肾上腺髓质的强烈兴奋也可使室颤域值下降,易在冠心病人中诱发室颤,导致猝死。 31. 应激引起原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机制是什么? 1.应激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它使外周血管收缩,阻力升高;使心输出量增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紧张素使血管收缩,醛固酮使血量增加,上述机制均可使血压升高。2.应激引起遗传易感性的激活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高血压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高血压的遗传易感性是多基因的,应激可能在多个环节引起遗传易感性的激活。  32. 简述心源性休克的病理生理特点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急性心功能衰竭或严重的心律紊乱(如室颤等)而导致的休克,常见于大面积心梗、心外科手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源性休克发病急骤,死亡率高,预后差。心源性休克发病的中心环节是心输出量迅速降低,血压可显著下降,多数病人外周阻力增高(低排高阻型),这是因为血压降低,使颈动脉弓和主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的冲动减少,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致外周小动脉收缩,使血压能有一定程度的代偿。少数病例外周阻力降低(低排低阻型),这是由于这类病人心梗面积大,心输出量显著降低,血液淤于心室,使室壁牵张感受器受牵拉,反射性地抑制交感中枢,使交感传出冲动减少,外周阻力降低,引起血压进一步下降。 33. 试述阿斯匹林的基本作用 1.解热作用:主要影响散热过程,其作用部位在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2.镇痛作用:对各种慢性钝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痛、关节痛及痛经等有良好镇痛效果。3.抗炎抗风湿作用:对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肯定疗效,但无治疗病因的作用。4.抗血栓形成: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作用。但此作用只在低剂量的阿斯匹林才具有,大剂量阿斯匹林无抗血栓作用。        34. 硝酸酯类及亚硝酸酯类药物防治心绞痛的主要作用机理是什么? 1.降低心肌耗氧量:这类药物对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都有扩张作用,减轻了心脏的前后负荷,心肌氧耗明显降低,有利于消除心绞痛。   2.使冠脉血流量重新分配:硝酸酯类及亚硝酸酯药物能增加心内膜下供血。心肌内膜层血管是由心外膜血管垂直穿过心肌而行走的,内膜层血流易受心室壁肌张力及室内压力的影响,张力和压力增高时,内膜层心肌血流减少。心绞痛发作时左室舒张末压增加,故心内膜下缺血最严重。硝酸甘油等能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又能舒张较大的心外膜血管,使血液较易从心外膜流向心内膜。 35. β受体阻断药主要用于治疗哪些心血管系统疾病? 1.心律失常:对多种原因所致的快速心律失常有效,如窦速、室上速。对房性早搏也有效。    2.心绞痛:β受体阻断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使心肌耗氧量降低,从而发挥抗心绞痛作用。 3.高血压:β受体阻断药的降压作用是阻滞不同部位β受体的综合结果。4.慢性充血性心衰:传统观点认为β受体阻断药有负性肌力作用而禁用于心衰。但现代观点认为心衰时心脏的代偿机制在长期的心衰发展过程中对心肌产生有害的影响,加速患者的死亡。代偿机制中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β受体阻断药可对抗这一效应。 36. 速尿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哪些? 1.水电解质紊乱 长期用药,可因利尿过度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可发生低血容量、低血钠、低血氯及低血钾。低血钾在严重顽固水肿病人特别容易发生。2.耳毒性: 大量静脉注射可出现听力减退或暂时性耳聋。3.由于本药能降低尿酸排除,长期用药可引起高尿酸血症,产生急性痛风。 37. 简述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的发生机理和特征。 PMT多发生于双腔起搏器患者,由起搏器诱发和维持。最常见有二种形式:折返性心动过速:PMT多由室早逆传入心房或本身有房早,起搏器感知后触发心室起搏,再逆传入心房,再被感知,再触发心室,如此循环而形成折返。是患者自身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或持续性心房过度感知所致,房速、房颤、房扑亦可被起搏器感知,从而触发心室起搏,发生PMT。 38. 简述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型。 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⑴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⑵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⑷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39. 简述典型并行心律在心电图上的主要特征。 其主要特征为: 1.联律间期不等; 2.异位搏动间的间距相等或呈整倍数或有一个最大公约数; 3.常出现融合波。 40. 简述房室阻滞(AVB)的分度标准(三级分度法)。 一度AVB:呈现P-R间期延长而无阻滞性P波后心室脱落者。2.二度AVB: 室上性心搏呈现阻滞性传导中断者。二度AVB又可分为二型:⑴ I型(又称文氏型)即P-R间期逐搏延长至QRS 波脱落;⑵ II型(又称莫氏II型)即有一定比例的阻滞性QRS 波脱落,可伴有或不伴有程度固定的P-R间期延长。    3.三度AVB:室上性心律中所有心搏呈阻滞性传导中断,房室分离,被各自起搏点控制。 41. 简述折返现象及形成折返所具备的基本条件。 折返现象是指激动兴奋了某一部分心肌以后,经过分离的环路折返回来,而再次兴奋该部心肌的现象。形成折返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有激动折返所必需的结构上和(或)功能上的环行径路;2.环行径路中有一暂时性或永久性传导受抑制的区域,能出现单向阻滞;3.环行径路中传导缓慢,使得激动返回阻滞区的前方时,原来发生兴奋的部位已脱离了不应期。 42. 简述血管紧张素II升压效应的作用机制。 血管紧张素II主要具有强力的血管收缩作用而引起血压升高。其机制为:1.使全身微动脉平滑肌收缩,外周阻力增加;2.使肾上腺皮质增加释放醛固酮,引起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3.直接促进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 4.使脑中交感神经缩血管中枢紧张性活动,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升高;5.刺激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43. 简述心肌的五大生理特性。 1.兴奋性:指心肌细胞在受到刺激时具有产生兴奋的能力。2.自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可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和特征。3.传导性:心肌细胞任何部位产生的兴奋不仅可以沿整个细胞膜传导,而且可以沿细胞间传导。4.不应性:心肌细胞在受到刺激后的某段时间内,如果给予刺激,心肌细胞不能象静止的心肌细胞那样发生反应。5.收缩性: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后,先有电活动,然后才有收缩,这个过程叫做兴奋—收缩偶联。 44. 心率对心输出量有何影响? 心输出量是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乘积。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加,但有一定的限度,如>170次/分,心室充盈时间明显缩短,充盈量明显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当心率增快<170次/分时,尽管心室充盈时间有所缩短,由于回心血量大部分是在快速充盈期进入心室,因此心室充盈量以及每搏输出量不致于减少或过分减少,而由于心率增快每分输出量增加。如心率太慢,<40次/分,心输出量也减少。因为心脏舒张期过长,心室充盈早已接近限度,再延长充盈时间也不能相应提高搏出量。总之,心率过快或过慢,心输出量都会减少。 45. 决定心肌耗氧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决定心肌耗氧量的主要因素:1.收缩期室壁张力(收缩期心室容量X心腔内压力/室壁厚度);2.心肌收缩力;3.心率。 46. 简述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过程。 当肾缺血、肾血流量减少而球旁细胞受刺激时或(和)血钠减少、血钾增多而致密斑细胞受刺激时,肾素分泌增多。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进入血循环和肝脏中形成的血管紧张素原(α2-球蛋白)起作用,在氯化物活酶的活化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素Ⅰ(10肽),其经过肺、肾等器官时在血管转化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素Ⅱ(8肽)。催化此反应的酶又称激肽酶Ⅱ。血管紧张素Ⅱ是RAS系统中的最重要成分,有强有力的收缩血管作用。 47. 简述高动力循环状态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高动力循环状态是指休息状态下心排血量比正常增高的现象,也称高排血量状态。心排血量取决于心率及心搏量,故可受多种因素影响。高动力循环状态的常见原因有:贫血、甲亢、左向右分流量较大的非紫绀性先心病如室缺、动脉导管未闭等、动静脉瘘、妊娠、脚气病及肺心病等。 48. 微循环的组成及机能的什么? 由于各器官、组织的机能和形态不同,其微循环的结构也不同,典型的微循环是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的:1.微动脉;2.后微动脉;3.毛细血管前扩约肌;4.真毛细血管;5.微静脉。真毛细血管前可有动静脉吻合支(直接交通)的存在。微循环的根本机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氧从毛细血管扩散到组织液供组织利用,而二氧化碳则由组织液向血管内扩散并通过肺呼出。 49. 简述心脏负荷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前负荷是指心室收缩期前所承受的容量负荷,即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它受循环血量、静脉张力、心室顺应性及心房收缩的影响。根据Frank-starling定律,前负荷的增加,由于心肌纤维拉长,在一定限度内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搏出量增加。但当前负荷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以后,由于心肌纤维过度拉长(﹥2.2um),心肌收缩力反而下降,心搏量减少。 50. 什么是心血管调节中枢?它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何部位? 在人体内,心脏活动的加强和减弱,血管的收缩和舒张,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控制下进行的,参和这种调节作用的有关结构,统称为心血管调节中枢。它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包括脊髓灰质的侧角、脑干网状结构、下丘脑、大脑的边缘叶以及大脑皮层的一些部位。 51. 简述常见的(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 常见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是通过慢径路下传、快径路逆传,所以又称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机制是:适时的心房刺激,下传时受阻于快径路(因快径路不应期长),遂经慢径路下传至心室,由于冲动经慢径路下传缓慢,当冲动到达慢径路远端时,快径路获得足够时间又恢复了兴奋性,冲动经快径路折返回心房,产生单次心房回波,若反复折返便形成心动过速。 52. 简述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高血压;2.吸烟;3.血脂代谢异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4.糖尿病;5.年龄,本病多见于老年人;6.本病男性多见,女性在绝经期后患病明显增多。  53. 氨基酸在体内是怎样进行分解代谢的?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其化学结构不同,代谢途径也有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结构就是都含有α-氨基和α-羧基。因此,氨基酸在体内分解代谢的共同途径是脱氨基作用和脱羧基作用。脱氨基作用:包括氧化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和联合脱氨基作用。脱羧基作用:脱氨基作用是氨基酸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         54. 什么是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 中心法则是DNA通过复制,将基因信息由亲代传给子代,DNA还可将信息转录到RNA,RNA再将信息翻译为蛋白质。在某些病毒中,还可以RNA为模板,反转录合成DNA,以及RNA复制等。所以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对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和表达方式的研究具有指导地位。 55. 什么是DNA的半保留复制? 在复制过程中,首先DNA双链解开成为两股单链,然后以每条单链DNA各自作为模板,以三磷酸脱氧核苷为原料,按照碱基配对规律,合成新的互补链。这样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和原来的亲代DNA分子的核苷酸顺序完全相同。在每个子代DNA分子的双链中,一条链来自亲代DNA,而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 56. 简述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血浆蛋白质的功能有:(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2)维持血浆正常的pH;(3)运输作用;(4)免疫作用;(5)催化作用;(6)营养作用;(7)凝血、抗凝血和纤溶作用等。 57. DNA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规律就是生物性状代代相传的分子基础。DNA可以复制,通过合成子代DNA把遗传信息传递到子代;DNA还可以将携带的遗传信息转录给RNA,再通过翻译将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完成遗传信息的表达。 58. 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呈S形有何生理意义? 答:从氧解离曲线可以看出,氧分压自100毫米汞柱降到80毫米汞柱时,血氧饱和度只下降2%,当氧分压自40毫米汞柱降到20毫米汞柱时,血氧饱和度约下降30%,因此,当血液流经组织时,氧分压降低使HbO2解离,释放出大量O2,可供组织利用;血液流经肺部时,氧分压升高有利于的HbO2生成。 59. 简述脂类的生理功能。 脂肪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储能和氧化供能,脂肪中的必需脂肪酸是某些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类脂参和生物膜的组成,参和细胞识别、信息传递及转化为某些生理活性物质。 60. 简述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答:蛋白质是机体机体的结构成分;催化和调节功能;运输和储存功能;运动功能; 防御功能;促进血液凝固;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及和高等动物的记忆、识别有关。 61. 血浆蛋白如何分类? (1) 电泳分类法:可分为CM、β-脂蛋白、前β-脂蛋白和a-脂蛋白;(2) 密度分离法:可分为CM、VLDL、LDL、HDL。 62. 简述胆固醇生成的基本过程。 胆固醇合成过程复杂,大致分为三个阶阶段:乙酰 CoA转变为甲羟戊酸;甲羟戊酸转变为鲨烯;鲨烯转变为胆固醇。 63. 简述血浆脂蛋白的结构特点。 各种血浆脂蛋白具有大致相似的基本结构。疏水性较强的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均位于脂蛋白的内核,而兼具极性及非极性基团的载脂蛋白、磷脂及游离胆固醇则以单分子层覆盖于脂蛋白表层,呈球状。 64. 何谓高脂血症? 血脂高于正常值上限即为高脂血症,一般以成人空腹血浆中甘油三酯超过2.26mmol/L,胆固醇超过6.21mmol/L,儿童胆固醇超过4.14mmol/L为标准。 65. 体内ATP是如何生成的? 体内生成ATP的方式有二,即氧化磷酸化和底物水平磷酸化,以前者为主要方式。 66. 简述体内氨基酸代谢库的来源和去路。 来源:(1)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入血;(2)组织蛋白质分解;(3)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去路:(1)分解代谢(主要是脱氨基作用,其次为脱羧基作用);(2)合成蛋白质;(3)转变成其他含氮化合物。如嘌呤、嘧啶等。 67. 简述核苷酸的生物学功用。 (1) 作为核酸DNA和RNA合成的基本原料;(2)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如ATP、GTP等;(3) 参和代谢和生理性调节作用,如cAMP是细胞内第二信号分子,参和细胞内信号传递;(4) 作为许多辅酶的组成部分,如腺苷酸是构成NAD+、NADP+、FAD等的重要部分;(5)活化中间代谢物的载体,如UDPG是合成糖原等的活性原料,SAM是活性甲基的载体等。                     68. 简述物质代谢调节的方式及其关系。 物质代谢调节有细胞水平调节、激素水平调节、整体调节等三种方式。细胞水平调节是最基本、最原始的调节方式,激素水平调节及整体水平调节都是通过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实现的。 69. 根据受体存在的部位,激素分为哪几类? 根据激素受体存在的部位,激素可分为两大类:(1)作用于细胞膜受体的激素,均为亲水性激素。(2)作用于细胞内受体的激素,均为亲脂性激素。 70. 简述应激时血糖升高的机制。 应激时,(1)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肾上腺素及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它们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2)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等可使体内糖异生增加,亦使血糖升高;(3)皮质激素和生长素能使周围组织对糖的利用降低,使血糖维持于较高水平。 71. 简述生物转化的生理意义。 生物转化是对体内的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使其生物学活性降低或消失,或解毒,或溶解性增高、易于排出体外。但有些物质经生物转化后,其毒性反而增加或溶解性反而降低。所以,不能将肝的生物转化作用笼统地看作是“解毒作用”。 72. 何谓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即多发性大动脉炎,也称高安综合征,主动脉弓综合征、无脉症。它是一种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动脉壁全层炎症,可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多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和股动脉。依受累部位不同可分别出现心、脑、肾和肢体的缺血征象。 73. 主动脉夹层是如何发生的? 一般认为,主动脉中层变性是发生主动脉夹层必须的病理条件。这种变性主要为胶原组织和弹力组织的变质,伴有囊性改变,称为囊性中层坏死或变性。由于不同原因所致的主动脉夹层早期常在主动脉中膜外1/3和外膜交界处发生囊性坏死和出血,随后形成血肿并逐渐扩大将中层撕开,并且向内、外及两侧膨出而形成局灶性夹层远端再破入内膜和主动脉腔贯通,形成双通道主动脉,其病情逐渐缓解。 74. 心源性哮喘为什么首选吗啡? 答:1.具有很强的中枢镇痛,能提高痛阈,同时具有明显的催眠作用。故能消除病人紧张情绪,使病人安静,降低全身组织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2.对呼吸中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降低呼吸中枢对缺氧的敏感性,使心源性哮喘患者呼吸变深、变慢,从而缓解呼吸困难。3.能扩张外周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并能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脏前负荷及心脏供血。 75. 什么叫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典型临床表现? 感染性心内膜炎系指细菌、真菌和其它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动物寄生虫等)直接感染而产生的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风湿性、类风湿、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增大及心脏杂音、进行性贫血、栓塞、皮肤病损、脾肿大、血象高、血沉快、血培养阳性,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瓣膜或心壁内赘生物等 76. 述高血钾的心电图表现: 1.当血钾升高6-7mmol/L时,出现T波增高、基底部呈帐篷状。当血钾升高>8mmol/L时,T波继续增高 QRS 波开始增宽,P波低平;P-R延长至P消失。当血钾>10mmol/L时,QRS波继续增宽,也可呈左右束支阻滞图形,增宽的QRS和增高的T波形成双相波浪形,即所谓“正强波”。2.严重时可出现窦—室传导、室性自搏心律,最后出现室速、室颤、至心跳停搏而死亡。 77. 心肌梗塞的定位 1.下壁心肌梗塞:Ⅱ、Ⅲ、avF  2.前壁心肌梗塞:V3、V4、V5  3.前间壁心肌梗塞:V1、V2、V3  4.前侧壁心肌梗塞:V4、V5、V6  5.高侧壁心肌梗塞:Ⅰ、avL、V5、V6  6.正后壁心肌梗塞:V7、V8、V9    7.右心室心肌梗塞:V3R、V4R 78. 溶栓治疗后早期导致血管再闭塞的因素有哪些? 溶栓成功的病例,在梗塞的冠脉通畅后有再度闭塞的可能;溶栓后最初24小时再闭率约8%-10%。再闭塞的可能因素有:1.残留的附壁血栓占据了部分管腔,增加血流切变率,在病变部位有利于血小板的激活和沉积。 2.溶栓后在残留血栓区域存在的凝血酶激活循环中的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血管再闭塞而发生梗塞后心绞痛、心肌再梗塞。 79. 简述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诱发冠脉腔内不完全堵塞的血栓形成,血管内窥镜下发生率80%-90%,冠脉造影50%-80%。说明不稳定心绞痛是由血栓形成所致。2.内膜损伤或斑块破裂诱发血管痉挛,发生率占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20%-30%。3.斑块因脂质迅速增大,或内膜血肿,致管腔狭窄加重而诱发心绞痛,发生率占不稳定性心绞痛20%左右。 80. 简述冠心病患者长期用β-受体阻滞剂后的停药综合征的含义、发生原理。 长期内服β-受体阻滞剂,尤其是用大剂量的患者,突然停药可导致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绞痛和心律失常加重,甚至引起AMI和猝死。这些撤药后的症状,通常在停药后1周内发生。对发生这些现象的解释是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靶器官体β-受体密度增加,停药后β-受体未及时下调,出现敏感和超敏感所致。 81. 根据QRS波群的形态,简述典型预激综合症的分型、特点及旁道定位。 1.按胸导联QRS波群的形态,预激综合症可分为A、B两型;A型预激的预激波(δ)和QRS波群在各胸导联均向上;而B型预激的预激波(δ)和QRS波群主波在V1导联向下,而在左胸导联均向上。 82.  简述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的原理。 溶栓疗法系从静脉或冠脉内注入溶栓剂,以溶解冠脉中的新鲜血栓,使冠脉再通。其原理基于以下各点:⑴冠脉内血栓引起阻塞是透壁AMI的常见原因。⑵冠脉阻塞后最初数小时如能获得再灌注,可以挽救缺血心肌。⑶溶栓剂如尿激酶等可以溶解冠脉内血栓,使血管再通。 83. 简述房扑分型及心电图特征 房扑共分为两型:Ⅰ型房扑的房率≤340次/min,F波规律性强,在Ⅱ、Ⅲ、avF导联为负向波。 Ⅱ型房扑的房率一般﹥340次/min,F波规律性不强,在Ⅱ、Ⅲ、avF导联为正向波。 84. 简述高血钾对心肌功能的影响。 1.对心肌兴奋性的影响 心肌兴奋性降低、传导不良,发生传导阻滞。2.对心脏收缩性的影响 高血钾症引起心肌抑制,收缩不良,血压下降,心跳停止在舒张期,可以发生心室纤颤性停搏。3.对心肌自律性的影响 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心率减慢,P波消失,形成室性节律。4.对心肌传导性的影响 中度增高可暂时加速传导,P-R缩短,但血钾浓度增高(﹥8mmol/L)时则抑制传导,可在心房和心室发生严重传导阻滞。                                                        85. 什么叫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使原有心律失常恶化或引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现象,称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其中部分显然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的作用特点有关,称为原发性致心律失常作用,如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律,胺碘酮延长Q-T间期等;而另一些则和血药浓度过高、药物相互作用、电解质紊乱或心肌缺血等有关,称为继发性致心律失常作用。 86. 什么是室性心动过速(Allens命名分类法)?临床如何分类? 1.室性心动过速(VT)是指频率≥100次/分、自发的且至少3个连续的室性期前搏动。2.分类:⑴根据持续时间分为A:持续性室速:即每次发作持续30秒以上,或虽未达到30秒但患者有意识障碍,需立即电转复的室速;B:非持续性室速:指每次发作在30秒以内的室速。⑵根据QRS波形态分为A:单形性室速:室速的QRS波形一致。B:多形性室速:指室速时QRS波形不一致,其中包括尖端扭转性室速(Tdp)。实际应用时,可将上述两种分类法结合使用,如单行性持续性室速、多行性非持续性室速等。 87. 正常人血压波动有规律吗?有何意义? 一般来说,正常人血压呈昼高夜低的规律变化,午夜2--3时血压处于最低谷,以后呈上升趋势,早晨起床活动后血压迅速上升,约在8—9时达第一峰值。白昼基本处于较高水平,在下午17—18时可略高些,此为第二峰值。从18时后开始缓慢下降,夜间血压下降大于白昼血压10%。所以正常人24小时血压变化曲线为双峰一谷,呈勺状型。近年来,人们发现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和血压变化曲线有关。非勺状型高血压病人夜间血压水平较高者易发生左室肥厚。白昼血压高峰期则易发生脑卒中和心肌梗塞。 88. 简述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病理改变。 病理可见肌型肺动脉和肺小动脉内膜增厚、纤维化、中层退化或萎缩,导致管腔完全或部分阻塞,在血管闭塞的近端,肌型肺动脉分枝呈丛状或血管瘤样扩张;肌型肺动脉和肺小动脉亦可有中层增生或纤维化坏死伴中性白细胞浸润,管腔可被机化的血栓所闭塞,肺总动脉扩张,右心室肥厚。而肺毛细血管和肺静脉及肺实质均正常。 89. 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的降压机理、主要适应症是什么 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通过对血管紧张素II受体的阻滞,可充分有效地阻断血管紧张素对血管收缩、水钠潴留及细胞增生等不利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适应证:对各种程度的高血压均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对伴有心衰、左室肥大、心肌梗死后、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肾病蛋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