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核技术作业和总结
第二章 放射性核素的制备
2—1简述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答:天然放射性核素:从自然界存在的矿石中提取。
人工放射性核素:通过核反应堆生产、加速器生产和核素发生器等通过人工干预的核反应制备。
2—2简述I—131干法生产工艺 ?
1. 生产方式:
A 一种是(n,f)法,即235U(n,f)131I,从辐照后的235U靶件中分离裂变产物131I。但提取率较低,并且从大量的裂变产物中提取裂变131I会另外产生大量的放射性废物。
B 另一种是(n,γ)法,即以单质碲或碲的各种化合物为原料,入堆辐照后,碲经过130Te(n,γ)131Te和β-衰变生成131I,再将131I从靶材料中分离出来。
2. 干法生产装置
干法生产装置主要包括加热蒸馏、碱液吸收、废气处理三部分组成。
① 加热蒸馏装置 由管式加热电炉(带温度控制仪)、纯化加热炉、石英舟皿、石英加热管组成。
② 碱液吸收装置 由两级碱液吸收柱组成。第一级吸收柱容积50mL,第二级吸收柱容积250mL。
③ 废气处理装置 废物处理装置由三级强碱液洗涤塔组成,每级洗涤塔容积1000mL,碱液浓度为5.0mol·L-1NaOH。除此之外,操作的工作箱或热室需配置除碘过滤器。
2—3制备加速器用固体靶件时应该注意什么?
(1)靶子物的选择和处理 :A 选择适合的靶子物化学形态:靶子元素含量尽量高、靶子元素的化学纯度要高、靶子物辐照后易于处理并转化为所需的化学形态、堆内辐照时靶件的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辐照稳定性)好。 B 尽可能采用高丰度的靶子元素作为靶子物:如采用天然或低丰度的靶子元素作靶 ,某些核素要发生两次中子俘获才能生产。
(2)靶子物的结构设计及制备:靶件的结构设计包括靶筒结构设计、靶芯的结构(靶子物的形态)及其在靶筒内的分布方式设计。靶件需要根据反应堆所能提供的辐照孔道的参数(孔道尺寸、中子类型及中子注量率分布)、靶件装量及发热量、靶件辐照管道冷却方式以及靶件出入堆的抓取工具等条件设计,以保证辐照时靶件及反应堆的安全。
(3)辐照靶件的焊封:辐照靶件必须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以保证同位素靶件在反应堆辐照过程中不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
(4)辐照靶件的质量控制:靶件需要经过靶件密封性检测、表面污染等检测合格后才能入堆辐照。可采用的办法有工业CT、中子照相技术、γ谱仪测量等进行无损检测!
2—4 几种99Mo-99mTc发生器制备方法比较?
1. 裂变型99Mo-99mTc发生器制备:A.柱填料的预处理柱填料主要为三氧化二铝。装柱后,采用低酸度的HCl溶液对柱填料进行洗涤,以尽可能除去非常细小的三氧化二铝。B.柱填料装柱 :采用湿法装柱。由于酸性条件下氧化铝表面带正电荷,它能吸附呈负电的钼酸根,所以装柱时酸度控制在pH=2~3左右。C. 裂变99Mo料液上柱及预淋洗 :采用加压或负压方式将一定量的裂变99Mo加入色谱柱内。然后用0.9%的生理盐水预淋洗,检验发生器管路是否通畅。
2. 凝胶型99Mo-99mTc发生器制备:凝胶型99Mo-99mTc发生器也是一种色层发生器。它是将堆照后的MoO3溶解后,和ZrOCl2溶液反应,生成化学性质稳定的钼酸锆酰沉淀(ZrOMoO4),然后经过滤、低温干燥、粉碎、筛分等过程制成凝胶型99Mo-99mTc发生器柱填料。在用生理盐水洗涤时,99mTc被洗涤下来,而99Mo仍以钼酸锆酰形式保持在发生器柱内。
1、什么示放射性示踪技术,有哪几种示踪方式?
答:定义: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对普通原子或分子加以标记,利用高灵敏,无干扰的放射性测量技术研究被标记物所显示的性质和运动规律,揭示用其他方法不能分辨的内在联系,此技术称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
有三种示踪方式:1)用示踪原子标记待研究的物质,追踪其化学变化或在有机体内的运动规律。2)将示踪原子和待研究物质完全混合。3)将示踪原子加入待研究对象中,然后跟踪。
加速器生产放射性核素的特点
带电粒子核反应的库仑势垒高,适于制备轻元素的放射性核素如11C、13N、15O和18F等。
加速器生产核素时,入射粒子是带电粒子,所生成的放射性核素都是贫中子的核素。
加速器生产的放射性核素,一般和靶核不是同一元素,故易于用化学分离,制得高比活度或无载体的放射性核素。
2、试述反应堆的分类?
答:按能谱分有:由热能中子和快速中子引起裂变的热堆和快堆;
按冷却剂分有:轻水堆,即普通水堆(又分为压水堆和沸水堆)、重水堆、气冷堆和钠冷堆。
按用途分有:(1)研究试验堆:是用来研究中子特性,利用中子对物理学、生物学、辐照防护学以及材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
(2)生产堆,主要是生产新的易裂变的材料铀-233、钚-239;
(3)动力堆,利用核裂变所产生的热能广泛用于舰船的推进动力和核能发电。
3、放射性示踪剂的选择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1)放射性半衰期
(2)放射性比活度
(3)辐射类型和能量
(4)放射性核素的纯度
(5)放射性核素的毒性
(6)示踪剂的生物半衰期
第三章 核分析技术和方法
3—1请描述X射线荧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1.X射线的本质和特点 :X射线(次级X射线荧光)是在原子核周围,由电子或其它粒子轰击内层轨道电子,并使之脱离原子而形成电子空位,在邻近壳层电子补充空位时,其剩余能量释放后产生的高频电磁波,具有波动性;波长为:0.13~0.48Å
2.X射线荧光的产生和莫塞莱定律:其一,高能粒子和原子发生碰撞并从中驱逐一个
内层电子,出现一个电子空位,此时原子处于受激态 。二,经过10-12~10-14s,外层电子向内跃迁,填补内层电子空位,同时放出X射线。每个谱系的X射线能量的平方根和原子序数Z之间存在着以下简单的线性关系:
3. 俄歇效应和荧光产额:X射线荧光产生过程中,若产生特征X射线的能量大于原子某外层电子的结合能时,则有可能将能量传递给原子本身的外层电子,使之成为自由电子,而不再发射特征X射线。这一物理过程称为俄歇效应,相应的电子称为俄歇电子,俄歇电子的动能为特征X射线的能量和该外层电子结合能之差。
4.
3—2利用X荧光分析方法进行样品分析时,对样品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标准样品的主要要求
1)待测元素含量准确可靠。
2)具有多个含量不同的标样系列。
3)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和待测样品一致。
4)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
3—3中子活化分析的原理是什么?
用中子照射样品,使待测核素发生核反应,产生放射性核素,测定其放射性活度、射线能谱和半衰期根据活化反应截面、中子通量等,确定被测样品的元素成分和含量的分析方法。
3—4中子衍射的原理和特点是什么?
1.两种活化分析方法的比较?
2、中子探测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反应法:产生带电粒子,对物质产生电离;
核反冲法:中子和核弹性碰撞,反冲核能量耗于电离;
核裂变法:裂变碎片能量耗于电离,产生脉冲;
激活探测法:中子照射物质,使其部分变为放射性元素。
3、什么是(n,γ)中子活化分析,分哪几步?
答:定义:用中子照射稳定核素,稳定核素吸收中子变成放射性核素,发射γ射线,测量γ射线的能量和强度可以得知原来稳定核素的元素名称和含量。
步骤: 1)样品 2)辐照 3)放射性测量 4)结果评价
4、 中子活化的中子源主
4.什么叫带电粒子活化分析?
具有一定能量的带电粒子于物质中的原子核发生核反应时,如果反应的剩余核是放射性核素,则测量这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和活度,就可以确定样品中被分析元素的种类和含量。这种元素分析方法称为带电粒子活化分析(记为CPAA)。
5.X射线荧光分析根据激发源的不同,可分成哪几类?
答:(1)带电粒子激发X荧光分析
(2)电磁辐射激发X荧光分析
(3)电子激发X荧光分析
第四章 同位素仪器仪表
1.“老三计”指什么?各自原理是什么?
料位计、密度计、厚度计
1.核辐射穿透式厚度计
对β射线:
对γ射线:
仅对窄束单能射线适用,对宽束和多能射线需修正。
2. 核反射式厚度计
1、基本原理(β射线)
Ip0-由非常厚的散射体反射出的反散射线强度
x-被测物厚度
Ip-反散射强度
k-决定于辐射能量的常数,可由下式确定:
对于γ射线:
核辐射式密度计
1、γ穿透式密度计
核辐射式物位计
1)利用辐射源和探测器间距离的变化测量物位
2)利用物质对射线的吸收程度测量物位
2.常用仪表根据工作原理分类?
1)电离效应
Ø a、b静电消除器,
Ø a、b烟雾报警器,
Ø a放射性避雷针。
2)吸收效应
Ø a透射式厚度计,气体压力计,密度计,
Ø b同位素透射仪表,
Ø g密度,料位及称重。
3)散射效应
Ø b同位素反散射仪表,
Ø g测井,
n测井及水分计
3、火灾报警器的原理?
答:原理: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在无外界作用下能自发地发生衰变,变成另一种原子核,同时放出α射线、β射线或γ射线等。前两种射线都带电,并且具有较高的能量,所以能将空气电离成正负离子而逐渐消耗自身的能。由于烟雾进入电离空间时,吸附了某些离子,使离子迁移速度明显变慢。据此,就可以做成离子感烟探头。离子感烟探头和控制电器装置相配合,构成了火灾自动报警仪器。
第五章 辐射加工
5—1什么是辐照加工?
辐照加工是利用电离辐射和物质相互作用所发生的物理效应、化学效应和生物效应,对被加工的物质或材料进行处理,使其达到预期效果。
5—2辐照加工对产品的影响有哪些?
1、电离辐射对活细胞的影响
有直接作用影响和间接作用影响两种。一般在食品温度0~65℃范围内时影响不大,但
在高温或0℃以下时则影响较大,微生物因受冻结损伤,其抗辐射能力有所减弱。
2、辐照对蛋白质的影响
蛋白质分子经辐照后会发生变性现象。会使蛋白质的颜色发生改变、使核蛋白失去生
物过程中的功能以及食品的功能性质发生改变等。经分析研究证明经适宜剂量 (50kGy以下)照射的食品,蛋白质营养成分无明显变化,氨基酸组分恒定。
3、辐照对脂类的影响
脂肪分子经辐照后会发生氧化脱羧、氢化、脱氢等作用,产生典型的氧化产物、过氧化物和还原产物。研究表明,只有较大剂量 (100kGy以上)辐照时,脂类物质的性质才发生显著变化。同时,研究还表明,用40~50kGy的射线辐照后,脂肪的同化作用和热能价值并不发生改变,营养价值毫无变化。
4、辐照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碳水化合物分子经辐照后相对比较稳定,只在大剂量辐照后才引起氧化和分解;使用20~50kGy的剂量不会使糖类的食品质量发生变化,其营养价值并不因射线照射而改变。
5、辐照对维生素的影响
维生素分子对照射较为敏感,特别是维生素E;而维生素B(烟酸)对辐照很不敏感,维生素D对辐照也相当稳定。纯维生素溶液对辐照很敏感,但若和食品中其他物质复合存在时,其敏感性会降低。研究表明:食品受20~25kGy剂量照射后维生素的破坏程度和加热相同。
5—3辐照射线是否会有射线残留?卫生安全性如何?
答:产品经辐照处理后会不会被诱发感生放射性。就放射污染来说,辐照产品不存在这一问题,被照产品在受辐射过程中从未直接接触过放射性核素,产品只是受到了射线的外照射,因此不会沾染上放射性物质,不存在放射污染问题。就诱发感生放射性问题来说,诱发放射性即指因辐照引起产品的构成元素变成放射性元素问题。据研究表明,要使组成产品的基本元素即C(碳)、O(氧)、N(氮)、P(磷)、S(硫)等转变成放射性核素,至少要超过10MeV以上的高能射线照射。假使这样,它们所生成的放射性核素的寿命多数是非常短暂的。不存在射线残留问题。
第六章 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6—1试比较诊断用放射性核素和治疗用放射性核素各自的特点?
放射性药物的特点
v 具有放射性
l 诊断药物:g、EC、b+
l 治疗药物: b-、a
v 具有不恒定性
l 剂量的不恒定
l 自辐射分解效应
v 化学引入量小
l 微量,mg以下
l 毒理研究可忽略化学物质毒性,重点考虑辐照剂量对人体的影响
v 使用安全
l 诊断药物:可安全无创性诊断冠心病、肿瘤等疾病
l 治疗药物:通过剂量控制,可安全有效地进行治疗
6—2简述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分类及各自特性?
答:分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PET)是现代核医学常用的两种成像技术。
1.SPECT是用于获得人体内放射性核素的三维立体分布图像。光电倍增管性能的影响的磁屏蔽必须增强。系统的均匀性、线性、稳定性要求均高于常规γ照相机。还要装备旋转机架和低衰变的检查床,配备计算机和SPECT专用的软件,以实现对机架的控制和图像的重建等功能。
2.正电子发射断层PET :(1)由一台小型加速器、自动合成仪、计算机断层设备组成,价格昂贵。(2)灵敏性好,可进行代谢、分子、功能显像,所以发展很快。(3)对应放射性药物放射性衰变方式:EC、b
6—5何谓放射性治疗药物,该药物主要包括哪几类?
治疗药物
定义:是通过a,b射线对病人提供局部的放射性照射,以达到治疗目的的。
目前治疗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u 甲状腺疾病
u 骨和关节疾病
u 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
u 放射性核素的近距离治疗
专题―穆斯鲍尔效应分析
1. 原子核能否产生γ共振吸收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 γ辐射谱线的自然宽度
核反冲能量损失引起的γ辐射谱线的漂移
γ辐射谱线的多普勒展宽
2. 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实现原子核的伽马共振吸收?
答:加热发射体和吸收体
固定吸收体时以一定的速度转动发射体
将发射体和吸收体固定在具有规则排列的晶体中
3.穆斯堡尔效应的应用?
q 常见的应用方面
q 核物理---核寿命,电四极矩
q 固体物理---原子运动,固体相变,固体缺陷
q 化学领域---电子密度,化学键
q 生物领域--- 57Fe对蛋白质分子和催化酶
q 考古,环境
2、穆斯鲍尔实验设备一般应包括哪几部分?
答:(1)穆斯堡尔源
(2)驱动系统
(3)吸收体
(4)探测器和其他附属设备
专题―正电子湮没技术
1.正电子湮灭技术的应用有哪些?
答:
v 研究物质形态(相变过程),包括金属、离子化合物、共价绝缘体化合物,半导体的高分子化合物,也包括固体的单晶、多晶、非晶体、液晶和生物膜等等。
v 研究物质结构方面的问题,如空位、空位团以及微空洞等原子尺度范围的缺陷以及这些缺陷的退火效应。
v 由于慢正电子的入射动能很低,这项技术可用来研究固体表面的电子态和结构缺陷(能带结构、费米面、空位形成能),已成为表面物理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
v 医学上的诊断治疗。
专题—超灵敏质谱分析
1.什么是超灵敏质谱分析?关键措施是什么?
超灵敏质谱分析是 由常规的质谱技术和核物理实验中粒子加速器技术和离子探测、计数技术相结合,而发展成的一种新的、灵敏度很高的质谱分析方法。
关键措施:
a、使用负离子消除同量异位素原子离子干扰;
b、使用电荷交换消除分子离子干扰;
c、使用核粒子探测器鉴别离子;
16 / 1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