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预设教案〔编写:〕
教学随笔
第一课 春天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三、用柔与的声音演唱布谷,并与杜鹃圆舞曲相比拟,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四、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春天〞万事万物的描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在“春天〞主题的理解上聆听乐曲与歌曲。
三、教师可调动现代化教学手段,选用春天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有表现地唱好歌。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杜鹃圆舞曲
2、学唱歌曲布谷
3、律动布谷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曲杜鹃圆舞曲,学习用简单的节奏乐器为歌曲伴奏;并通过图形感受乐曲,通过画旋律线的游戏,让学生初步学习旋律线。
2、视听结合学习歌曲布谷。通过直观感受旋律的上下、长短;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视唱能力。
3、通过创编动作及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聆听音乐,感受春天
教学难点:感受音乐,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 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较有标准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 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
3. 复习课本小知识:小图标的表示作用。
二、新课学习:
1. 小练习:随音乐拍手:〔节拍练习〕歌曲布谷旋律熟悉。
2. 歌曲学习:〔出示投影片〕〔从布谷鸟的认识导入:布谷鸟在我地区俗称为“宝宝看花〞〕
1〕 教师范唱,边唱边投影歌片,引导学生视谱;
2〕 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要有明显的上下、长短的动作表示〕;
3〕 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也可用变队走动的形式熟练歌曲〕
3. 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布谷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展表演。
4. 欣赏乐曲杜鹃圆舞曲
1〕 初听,〔完整听全曲〕。
2〕 谈谈感受,同时及布谷比拟旋律一样的地方。
3〕 复听:自由活动:随杜鹃圆舞曲自由地进展选择活动,〔画图、动作、用节奏乐器伴奏〕都可。教师加以指点。但在最大的程度内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鼓励及表扬,并指出缺乏之处。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 欣赏乐曲小燕子
2、 学唱歌曲小雨沙沙
3、 歌表演小雨沙沙
教学目标:
1、 通过聆听小燕子及创编动作,引导学生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2、 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小雨沙沙,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的情绪演唱歌曲。懂得种子发芽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启发学生学会细心地观察事物。
3、 通过教师范唱,让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自编动作表达歌曲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 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较有标准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 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
3. 复习课本小知识:小图标的表示作用。
4. 复习表演杜鹃圆舞曲,录音伴奏。
二、 新课学习
1. 欣赏歌曲小燕子
1〕 初听,〔完整听全曲〕。
2〕 谈谈感想:歌曲唱了哪些内容、小燕子在什么季节来到,你想对小燕子说点什么?
3〕 复听:自由活动:随歌曲小燕子自由地进展选择表演活动。〔时间充许的话,也可让学生分组创编、教师加以指点后。再分组表演。〕但在最大的程度内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创编能力。
2. 小练习:随歌曲小雨沙沙拍手:〔节拍练习及旋律熟悉〕
3. 学唱歌曲
1〕歌曲学习:完整地聆听范唱歌曲,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提示:注意听,是谁在说话,使学生集中精力听歌曲。
2〕再听范唱。提示:雨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可指导学生模仿小雨的声音,歌曲中怎样说的视学生能力可将学生的创作组合成两个部。
3〕尽快用听唱法学会歌曲。再试着将“沙沙沙〞轻轻配入歌曲演唱,使歌曲更有意境。
4〕分小组编创动作,边唱边表演。
三、复习歌曲 布谷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课 放牧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三、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参加三角铁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参加锣、鼓、镲的伴奏。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按两课时完成。
二、学唱歌曲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应符合学习音乐的规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多听多感受,学生自然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获得对歌曲的完整的体验,对于理解、表现歌曲益处匪浅。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学唱歌曲的过程,也就是完整体验感受的过程。
三、聆听音乐前,教师可结合主题“放牧〞,让学生开展短小的谈话,以获得对牧童生活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本课作品。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 欣赏歌曲牧童哪里去了
2、 学唱少儿歌曲牧童
3、 律动少儿歌曲牧童
4、 节奏乐器三角铁的认识及演奏
教学目标:
1、 通过聆听歌曲牧童哪里去了,感受牧童的放牧生活,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2、 视听结全学习歌曲牧童。通过图形谱直观感受旋律的上下、长短;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视唱能力。
3、 通过创编动作及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4、 通过为歌曲伴奏的过程学习认识三角铁,学习其演奏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 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标准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 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
3. 复习前课内容。〔唱游为主〕
二、新课学习:
1. 小练习:三角铁认识。教师介绍三角铁的演奏方法及姿势,练一练。〔也可及学生共同探讨其演奏方法及姿势〕
2. 歌曲学习:〔出示投影片〕
1〕 边随歌曲牧童录音边拍手边看插图,熟悉歌曲〔教师可用三角铁〕介绍或探讨“牧童〞是做什么的?
2〕 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
3〕 引导学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注意第三段歌词及完毕句的位置。〕 4〕 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
5〕 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牧童要求自创编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展表演。〔在表演时,选几名学生用三角铁随乐曲进展伴奏〕
3. 欣赏歌曲牧童哪里去了
1〕 初听前,及学生交流“牧童〞到底到“哪里去了?〞后〔完整听全曲〕。
2〕 谈谈感想: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时光。
3〕 复听:自由活动:随歌曲牧童哪里去了自由地进展选择表演活动。〔时间充许的话,也可让学生分组创编、教师加以指点后。再分组表演。但在最大的程度内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创编能力。〕
三、小结:鼓励及表扬,并指出缺乏之处。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 欣赏童声合唱歌曲牧童
2、 学唱歌曲放牛歌
3、 歌表演放牛歌
4、 认识双响筒
教学目标:
1、 通过聆听牧童,并学习用双响筒及三角铁为歌曲伴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2、 用听唱法学唱歌曲放牛歌,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的情绪演唱歌曲。
3、 通过教师范唱,让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自编动作表达歌曲的意境。
4、 通过为歌曲伴奏的过程中学习认识双响筒,学习其演奏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 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标准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 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
3. 复习前课内容。〔唱游为主〕
二、新课学习:
1. 小练习:双响筒认识。教师介绍双响筒的演奏方法及姿势,练一练。〔也可及学生共同探讨其演奏方法及姿势〕
2. 表演放牧歌
1〕提示学生注意听觉及视觉相结合,即: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上下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展,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
2〕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是间奏局部,用锣、鼓、镲伴奏。
4〕编创动作表演放牛歌。
3. 复习歌曲牧童
三、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预设教案〔编写:〕
教学随笔
第三课 手拉手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唱一对好朋友、
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与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能反复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三、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
四、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使歌声更有表现力。
三、教师可预先准备一些图片或录像,帮助学生了解放牧的生活,
使学生有理解地演唱歌曲。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 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
2、 学唱歌曲一对好朋友
3、 表演歌曲一对好朋友
4、 编创及活动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感受生活中的乐趣与同学之间的友谊。
2、 听唱法学唱歌曲一对好朋友,引导学生探索歌曲应以赞美的情感完整地演唱,声音要亲切自然,并用动作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3、 通过自编动作及活动,引导学生自创动作与在歌曲的空拍处加上小动物的叫声,使歌曲的演唱更为生动有趣。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 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标准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 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
3. 复习。〔唱游为主〕
二、新课学习:
1. 听歌曲录音让我们手拉手;〔标准要求同学们聆听时能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 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心情怎样?
2〕 复听时可自编动作表演。
2. 听歌曲录音一对好朋友;第二遍教师范唱,引导学生边拍边听。听后谈歌曲内容
3. 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泼课堂气氛。
4. 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 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一对好朋友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在乐句完毕处加上牛或鸭的叫声〕,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展表演。
三、小结:鼓励及表扬,指出缺乏之处。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 欣赏乐曲鸭子伴嘴
2、 学唱歌曲数鸭子
3、 表演歌曲数鸭子
4、 节奏编创活动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乐曲鸭子伴嘴,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强弱所带来的变化,以及感受音乐作品中鸭子的生动形象。
2、 听唱法学习歌曲数鸭子,引导学生能以歌声、动作来表现自己热爱生活,喜爱小动物的情趣。感受不同音乐要素的表现的不同动物的形象及场景。
3、 通过创编动作及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4、 通过节奏编创活动,进展简单的二声部练习。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 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标准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 复习。〔唱游为主〕
3. 二声部节奏编创活动:先分别学习吹口哨“〞与鸭子叫“g a 〞;后全起来。
二、新课学习:
1. 欣赏乐曲鸭子伴嘴
1〕 初听,〔完整听全曲〕。并提示小鸭及老鸭叫的地方。
2〕 谈谈所听内容;故事描述〔集体〕并谈谈每个情景所用的打击乐器是怎能样配合的。
3〕 复听:自由活动:随鸭子伴嘴,引导学生自由地进展编创活动,以走路、鸭叫等。
2. 歌曲学习:〔出示投影片〕〔由乐曲鸭子伴嘴入歌曲数鸭子〕
1〕 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着投影歌词。
2〕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要有明显的上下、长短的动作表示;〕
3〕 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
3. 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数鸭子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展表演。
三、课堂小结:鼓励及表扬,并指出缺乏之处。
第四课长鼻子
【教学内容】
1、聆听小象
2、聆听大象
3、表演小象
4、表演两只小象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说、演,感受表现大象的音乐,从而懂得保护动物。
2、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3、能够准确地拍击二、三声部的节奏,培养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小象
2、学唱歌曲小象
3、表演歌曲小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小象,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能准确地选择乐曲所表达的情绪。
2、听唱法学唱歌曲小象,要求学生用柔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编创动作,以表达对小动物的保护之情。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标准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进展简单的二声部练习。
二、新课学习:
1.听歌曲录音小象〔标准要求同学们聆听时能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谈谈“象〞的有关知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并能从“欢快〞及“优美抒情〞中选择出乐曲的情绪。答复小象叫了几次?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表演。
2.听歌曲录音小象;第二遍教师范唱,引导学生边拍边按图示划旋律线,体会旋律的起伏。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泼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小象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展表演。
三、小结:鼓励及表扬,指出缺乏之处。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大象
2、学唱歌曲两只小象
3、表演歌曲两只小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大象,感受音乐的表现及事物的形象动态有直接的关系。
2、听唱法学唱歌曲两只小象,通过教师范唱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创编动作及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 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标准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进展简单的二声部练习。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大象〔提示学生大象的音乐应该是:缓慢沉重的、还是轻快活泼的?并能答复为什么是缓慢沉重的?〕
1〕初听,〔完整听全曲〕。
2〕谈谈所听内容;并讨论大象有些什么习性、怎样走路、及小象有什么区别等〕
3〕复听:自由活动:大象乐曲,引导学生自由地进展编创活动,以走路、甩鼻等动作为主;
2.歌曲学习:〔出示投影片〕〔由乐曲小象入歌曲两只小象〕
1〕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
2〕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要有明显的强弱及优美感〕
3〕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
3.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小象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展表演。
三、课堂小结:
第五课跳起舞
【教学内容】
1、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
2、聆听挤奶舞
3、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4、表演小松树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的演唱,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并能自编动作表演。
2、在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中能听辨出音乐力度的变化,简述音乐表现给自己的感受。
3、初步了解音的上下,并能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听辨、感受。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
2、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3、表演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引导学生听辩出音乐力度的变化,并能简单音乐表现给自己的感受。
2、听唱法学习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通过教师范唱,学生轻声随唱的过程,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学习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及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标准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表演及唱。
3.小练习:
1〕蒙古骑马式练习〔后十六节奏练习〕
2〕音的上下练习: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声音组合进展练习;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提示:乐曲主要用木琴演奏,表示骑马奔驰的音乐形象。〕
1〕谈谈“草原、骑马〞等有关知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学生小骑兵由远及近采用什么方法?全曲节奏的特点是什么?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表演。
2.听歌曲录音草原就是我的家;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体会旋律的起伏及蒙古民歌的风格。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泼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同学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展表演。
三、小结:鼓励及表扬,指出缺乏之处。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小松树
2、表演歌曲小松树
3、学习简单的蒙古舞蹈动作组合
教学目标:
1、听唱法学唱歌曲小松树,学习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风格、旋律、节奏;
2、用欢快的动作表演歌曲小松树,体验欢快的情绪,增强身体动作的协调性。结合生活中的经历,探索感知、体验音乐的节奏。
3、通过学习蒙古族人民的挤奶舞的动作,了解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及音乐特点。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标准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小练习:
1〕蒙古骑马式练习〔后十六节奏练习〕
2〕结合蒙古族运动工程,进展三声部节奏练习。
二、新课学习:
1.歌曲学习:听歌曲录音小松树;
2.第二遍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完整感受歌曲的风格、旋律、节奏。〔第二遍可随着轻唱〕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小松树,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展表演。
6.舞蹈动作练习:挤奶舞动作组合:站、蹲等。
7.自编动作复习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三、课堂小结:鼓励及表扬,并指出缺乏之处。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挤奶舞练习并表演
教学目标:
1、组织聆听挤奶舞的音乐及录像,引发学生的兴趣。
2、模仿挤奶舞的动作,合着音乐跳一跳。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标准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挤奶舞
1〕谈谈挤奶的有关知识,组织学生观看挤奶片断;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时想象挤奶的场景。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表演。
2.复习挤奶舞的根本动作。(硬肩及笑肩。)
3.跟着音乐跳一跳。
4.挑选跳得棒的小朋友上来领舞。
5.四人一小组进展配合练习。
6.自编动作复习欣赏:挤奶舞。
三、小结:鼓励及表扬,指出缺乏之处。
第六课 咯咯哒
【教学内容】
1、聆听公鸡母鸡
2、聆听我的小鸡
3、表演母鸡叫咯咯
4、表演下蛋啰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表演,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认识铃鼓与响板,并通过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演奏方法。
3、能够自编动作参及表演。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公鸡母鸡
2、学唱歌曲母鸡叫咯咯
3、表演歌曲母鸡叫咯咯
4、打击乐器“响板〞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公鸡母鸡,引导学生练习用简单的图形表现音乐的形象。
2、听唱法学习歌曲母鸡叫咯咯,通过教师范唱,学生轻声随唱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现母鸡生蛋后人们报喜的意图。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为母鸡叫咯咯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及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4、认响板并学习其演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标准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小练习:打击乐器:
1〕响板的认识〔简单介绍〕
2〕学习响板的演奏方法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公鸡母鸡〔引导学生认真听乐曲,区分公鸡母鸡的叫声。采用图谱表示的方法。〕
1〕谈谈“公鸡、母鸡〞等有关常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学生可用自己认可的图形表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学做公鸡母鸡的动作进展表演。
2、听歌曲录音母鸡叫咯咯;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泼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母鸡叫咯咯,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响板〞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展表演。
三、小结:鼓励及表扬,指出缺乏之处。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我的小鸡
2、学唱歌曲下蛋啰
3、表演歌曲下蛋啰
4、打击乐器“钤鼓〞学习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我的小鸡,引导学生通过自编动作表现体验音乐活泼、欢快的情绪。
2、听唱法学习歌曲下蛋啰,通过教师范唱,学生轻声随唱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现母鸡生蛋后人们报喜的意图。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为下蛋啰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及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4、认铃鼓并学习其演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标准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小练习:打击乐器:
1〕铃鼓的认识〔简单介绍〕
2〕学习铃鼓的演奏方法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我的小鸡
1〕谈谈人及鸡的有关常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学生可用自己认可的图形表示所听到的音乐情绪〔也可能通过选择表现音乐情绪〕。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学做“我及鸡〞的欢快动作进展表演。
2、教师范唱歌曲下蛋啰;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泼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4、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下蛋啰,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响板〞“铃鼓〞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展表
演。
三、课堂小结:鼓励及表扬,并指出缺乏之处。
【教学反思】
第 20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