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
第二单元 文言常识
一、找出以下句子中通假字,并解释。
1、 所守或匪亲。 〔 通 ,含义: 。〕
二、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古今异义词古义与今义
1、以手抚膺坐长叹 〔古义: 今义: 。〕
2、丛菊两开他日泪 〔古义: 今义: 。〕
3、无边落木萧萧下 〔古义: 今义: 。〕
4、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 今义: 。〕
5、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 今义: 。〕
6、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 今义: 。〕
7、朝来暮去颜色故。 〔古义: 今义: 。〕
8、又闻此语重唧唧。 〔古义: 今义: 。〕
9、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 今义: 。〕
三、解释以下加点词在句子中意义
1、言:感斯人言〔 〕 2、为:因为长句〔 〕
凡六百一十六言 〔 〕 初为?霓裳?后?六么?〔 〕
自言本是京城女 〔 〕 为君翻作?琵琶行?〔 〕
3、命:遂命酒 〔 〕 4、暂:凝觉不通声暂歇〔 〕
命曰?琵琶行?〔 〕 如听仙乐耳暂明〔 〕
5、语:琵琶声停欲语迟〔 〕 6、转: 砯崖转石万壑雷 〔 〕
今夜闻君琵琶语〔 〕 却坐促弦弦转急 〔 〕
转轴拨弦三两声〔 〕
7、幽:别有幽愁暗恨生 〔 〕 8、 暗:寻声暗问弹者谁〔 〕
幽咽泉流冰下难 〔 〕 别有幽愁暗恨生〔 〕
野芳发而幽香 〔 〕 偏听那么暗 〔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9、可:畏途巉岩不可攀 〔 〕
此情可待成追忆 〔 〕
四、指出以下加点词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
1、使人听此凋朱颜〔 〕 2、 猿猱欲度愁攀援〔 〕
3、侧身西望长咨嗟〔 〕 4、砯崖转石万壑雷〔 〕
5、玉露凋伤枫树林〔 〕 6、闻舟中夜谈琵琶声〔 〕
7、遂命酒 〔 〕 8、歌以赠之 〔 〕
9、 商人重利轻别离〔 〕
五、指出以下句子文言句式并翻译句子
1、难于上青天 句式: 翻译:
2、感斯人言 句式: 翻译:
3、转徙于江湖间 句式: 翻译:
4、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句式: 翻译:
5、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句式: 翻译:
6、送客湓浦口 句式: 翻译:
7、使快弹数曲 句式: 翻译:
8、沉吟放拨插弦中 句式: 翻译:
六、要点选析
1、李白,盛唐诗人,字 ,号 。现存诗歌九百多首,人称 。他诗歌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彩瑰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伟大 诗人。杜甫曾称赞他“ , 。〞
2、杜甫,字 ,号 ,后世称为 。他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战乱,因而能体念与同情人民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严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 ,代表了我国古代 诗歌顶峰。其诗形成了特有 风格,他被后人称为 。
3、白居易,中唐诗人,字 ,自号 。他是 倡导者。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乐府式诗。新乐府专门“刺美见事〞,“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作者?新乐府?50首全都列入“讽喻诗〞,这些诗歌广泛深刻地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统治者种种罪行,反对穷兵黩武,为妇女鸣不平,具有强烈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有? ?? ?。
7、李商隐, 时期著名诗人,字 ,号 。诗歌创作上继承了唐代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与严谨、深沉、雄浑语言特点,同时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绮丽浓艳色彩,形成自己风格与流派。与杜牧并称“ 〞,与温庭筠齐名“ 〞。
第三单元 文言常识
一、 找出以下句子中通假字,并解释。
1、直不百步耳。〔 通 ,含义: 。〕
2、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 ,含义: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含义: 。〕
4、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通 ,含义: 。〕
5、輮以为轮。〔 通 ,含义: 。〕
6、虽有槁暴。〔 通 ,含义: 。〕
7、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含义: 。〕
8、君子生非异也。〔 通 ,含义: 。〕
9、合从缔交。〔 通 ,含义: 。〕
10、威振四海。〔 通 ,含义: 。〕
1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通 ,含义: 。〕
12、陈利兵而谁何。 〔 通 ,含义: 。〕
13、始皇既没。〔 通 ,含义: 。〕
14、而倔起阡陌之中。〔 通 ,含义: 。〕
15、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 ,含义: 。〕
16、赢粮而景从。〔 通 ,含义: 。〕
17、或师焉,或不焉。〔 通 ,含义: 。〕
二、解释以下句中加点古今异义词古义与今义。
1、河内凶,那么移其民于河东。 〔古义: 。 今义: 。〕
2、河内凶,那么移其民于河东。〔古义: 。 今义: 。〕
3、弃甲曳兵而走。〔古义: 。 今义: 。〕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 。 今义: 。〕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义: 。 今义: 。〕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义: 。 今义: 。〕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义: 。 今义: 。〕
8、金就砺那么利。〔古义: 。 今义: 。〕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古义: 。 今义: 。〕
10、用心一也。〔古义: 。 今义: 。〕
11、蟹六跪而二螯〔古义: 。 今义: 。〕
1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 。 今义: 。〕
13、流血漂橹〔古义: 。 今义: 。〕
14、以为桂林、象郡〔古义: 。 今义: 。〕
15、赢粮而景从。 〔古义: 。 今义: 。〕
16、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 。 今义: 。〕
17、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 今义: 。〕
18、吾从而师之。 〔古义: 。 今义: 。〕
1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 。 今义: 。〕
20、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 。 今义: 。〕
2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义: 。 今义: 。〕
22、小学而大遗。 〔古义: 。 今义: 。〕
23、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 今义: 。〕
三、解释以下加点词在句子中意义
1、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 2、 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
数罟不入洿池 〔 〕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 〕 百发百中 〔 〕
扶苏以数谏故 〔 〕 野芳发而幽香〔 〕
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 4、兵:非我也,兵也〔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 穷兵黩武〔 〕
系向牛头充炭直 〔 〕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草木皆兵 〔兵士〕
5、胜:谷不可胜食也 〔 〕 6、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驴不胜怒,蹄之 〔 〕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
7、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8、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挽弓当挽强,〔 〕
以为绝妙 〔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
佛印绝类弥勒〔 〕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 〕
突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
9、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 10、望:吾尝跂而望矣,〔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日夜望将军至〔 〕
乃悟前狼假寐〔 〕 先达德隆望尊〔 〕
七月既望〔 〕
11、闻:顺风而呼…而闻者彰〔 〕 12、制: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博闻强志 〔 〕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
终岁不制衣那么寒 〔 〕
13、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14、 利:因利乘便〔 〕
秦无亡矢遗鏃之费 〔 〕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
吞二周而亡诸侯 〔 〕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 〕
河曲智叟以应 〔 〕
15、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16、 度:内立法度〔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 〕
汝心固之,固不可彻 〔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假设飞 〔 〕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 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
17、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18、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
19、从:惑而不从师 〔 〕 20、所以: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 〕 圣人之所以为圣〔 〕
21、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 22、于:师不必贤于弟子 〔 〕
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 〔 〕 而耻学于师〔 〕
吾师道也〔 〕 不拘于时〔 〕
师必退 〔 〕 其皆出于此乎 〔 〕
四、指出以下加点词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
1、填然鼓之 〔 〕 2、树之以桑 〔 〕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 4、谨庠序之教〔 〕
5、然而不王者〔 〕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7、非能水也〔 〕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9、輮以为轮〔 〕 10、用心一也〔 〕
1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12、履至尊而制六合〔 〕
13、序八州而朝同列〔 〕 1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15、内立法度 〔 〕
16、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
17、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 〕
1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 尊贤而重土 〔 〕
19、天下云集响应 〔 〕
20、赢粮而景从 〔 〕
21、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
22、外连衡而斗诸侯 〔 〕
23、流血漂橹 〔 〕
24、却匈奴七百余里 〔 〕
2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
26、会盟而谋弱秦 〔 〕
27、 约从离衡〔 〕
28、以愚黔首 〔 〕
29、 吞二周而亡诸侯〔 〕
30、以弱天下之民〔 〕
31、吾师道也〔 〕〕
3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33、传道受业解惑也 〔 〕
34、是故圣益圣 〔 〕〕
35、愚益愚 〔 〕
36、那么耻师焉 〔 〕
37、吾从而师之 〔 〕
38、孔子师郯子〔 〕
五、指出以下句子文言句式并翻译句子。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2、申之以孝悌之义。〔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7、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 〕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9、师不必贤于弟子 〔 〕
10、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 〕
六、单元文学常识
1、孟子: 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学派代表人物,被称为“ 〞。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 〞民本思想,反对诸侯间兼并战争。?孟子?是记载孟子言行一部儒家经典,它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而且善于雄辩,气势磅礴。
3、荀子: 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尊称他荀卿。他是 最后代表人物,与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两派,主张“ 论〞、“明礼义而化之〞,强调教育作用。荀子文章特点是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帖,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凝练。?劝学?为代表作。
5、贾谊, 初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他政论文如? ?? ?等,分析形势,切中时弊,有深刻独到见解。他辞赋也很有名,以? ?? ?为代表。
7、韩愈,字 ,世称“ 〞,死后谥号文,后世又称韩文公,中唐出色散文家。在文学上主要倡导“ 〞,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艳丽浮夸文风,主张“唯陈言之务去〞。其散文被列为“ 〞,同时他又开了“以文为诗〞风气,对宋诗影响颇大。
第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