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医伤科学》
教案
(72学时)
(供中医学专业使用)
中医系骨伤教研室
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伤科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伤科学》 任课教师:杨利学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所在系部:中医系 教研室:中医骨伤教研室
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 授课时间:第七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 中医伤科发展简史;第二章、损伤的分类和病因病机:第一节、损伤的分类;第二节、损伤的病因
基本教材:《中医伤科学》
参考书目:《中医各家学说》《骨伤各家学说》《实用骨科学》
教学目的:1、熟悉中医伤科发展过程。
3、掌握损伤的分类和引起伤科疾病的内因外因
教学重点:1、中医伤科学的源流、发展。
2、历代伤科学的主要成就。
3.按皮肤、粘膜有无破损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
4.按受伤程度分为轻伤、重伤。
5.按受伤的部位可分外伤、内伤。
6.按受伤的时间可分为新鲜损伤、陈旧性损伤。
7、外因: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收缩力和积累作用力等。
8、内因:包括身体因素、生理特点和病理因素等。
教学难点:1、清代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使祖国医学伤科学受到歧视和摧残,濒于奄奄一息的境地。
2、复合损伤的分类。
发展和研究:
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和播放录象。
课时安排:2学时
课后思考(作业):
1、在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著名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仍然对现代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2、按损伤的性质和特点,其主要有哪些分类方法?
3、损伤的病因有哪些?
后记: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讲课中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课后放映教学录象,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研室意见:同意,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教案(续页)
时间分配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
2分钟
23分钟
前言:介绍本课程在骨伤科学中的地位,及讲授和学习的方法。
一、本课先讲第一章:中医伤科发展简史
(一)中医伤科学学的概念:
1、定义:讲授伤、伤科学定义
2、中医学对伤科的解剖、生理、病理的认识 :简述中医学历代文献对伤科认识的发展。举有代表性的文献说明。
3、 伤科学和筋伤学、骨病学、创伤急救学、内伤学的关系。
(二)中医伤科学的发展:
1.中医伤科学的源流、发展。
2.历代伤科学的主要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内径》。
三国时期:著名医家华佗,创“五禽戏”。
魏、晋、南北朝:代表作:葛洪:《肘后救卒方》。
隋唐时期:《诸病源侯论》;《备急千金要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
宋金元时期: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李仲南《永类钤方》。
明清时期:明:“正体科”、“跌伤科”;清:正骨科,代表作:明:朱棣《普济方》,李时珍《本草纲目》,薛己《正体类要》;清:吴谦《医宗金鉴》。
3.清代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使祖国医学伤科学受到歧视和摧残,濒于奄奄一息的境地。
4.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确地贯彻党的中医政策,使伤科学得到了新生和发展。1956年,各省市中医院校成立。并请各地著名骨科专家到学院讲课。
5、80年代:对伤科学的研究,由临床资料的观察、总结走向科技手段。成立学术团体、学 会。86年成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骨伤科学会。
6、90年代:现代检查技术:CT、MRI、关节镜的应用。
二、第二章 损伤分类和病因病机
第一节 损伤的分类
(一)损伤的定义。
(二)按损伤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有下列分类方法:
1、按皮肤、粘膜有无破损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
2、按受伤程度分为轻伤、重伤。
3、按受伤的部位可分外伤、内伤。
4、按受伤的时间可分为新鲜损伤、陈旧性损伤。
5、按损伤性质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
6、按照伤者的职业特点可分为生活、工业、农业、交通和运动损伤。
7、按照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损伤等。
第二节 损伤的病因
(一)损伤的病因的定义。
(二)外因
1、外力伤害
①直接暴力:损伤发生在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
②间接暴力:损伤发生在远离外力作用的部位。
③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如掷手榴弹时所致肱骨干骨折。
④持续劳损:单一姿势的长期弯腰负重致慢性腰肌劳损。
2、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3、邪毒感染:如开放性骨折处理不当可引起化脓性骨髓炎。
(三)内因
1、年龄
2、体质
3、解剖结构
4、先天因素
5、病理因素
6、职业工种
7、七情内伤
三、出复习思考题。
课堂讲授,利用板书
《中医伤科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伤科学》 任课教师:杨利学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所在系部:中医系 教研室:中医骨伤教研室
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 授课时间:第七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 损伤分类和病因病机 :第三节、损伤的病机;
第三章 临床诊查:第一节、损伤的症状体征,第二节、骨病的症状体征。
基本教材:《中医伤科学》
参考书目:《实用骨科学》
教学目的: 1、熟悉气血病机和脏腑病机。
2、了解筋骨病机和津液病机。
3、熟悉损伤后全身症状。
4、掌握损伤后局部一般症状和特殊症状。
5、了解各种骨病所出现的全身症状。
6、掌握骨病局部的一般症状和特殊症状
教学重点: 1、概述人体气血、津液、经张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皮肉筋骨的关系及和损伤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
2、损伤部分:
1)、全身症状:发热、口渴、口若、心烦、便秘、夜寐不安、脉浮数或弦紧、舌质红、苔黄厚腻等。如合并外伤性休克,还有相应表现。
2)、局部一般症状:疼挤、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等。
3、骨病部分:
1)、全身症状:介绍骨痈疽、骨痨、痹证、痿证·恶性骨肿瘤的临床表现。
2)、局部一般症状: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
教学难点:病因病机。局部特殊症状:包括筋骨损伤特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等)及脏腑损伤的特殊症状和骨病特征:(畸形、肌萎缩、筋肉孪缩、肿块、疮口和窦道等。)
发展和研究:
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和播放录象。
课时安排:2学时
课后思考(作业):
1、主要要从哪几方面分析损伤的病机?
2、损伤的症状体征主要有哪些?
3、骨病的症状体征主要内容?
后记: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讲课中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课后放映教学录象,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研室意见:同意,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教案(续页)
时间分配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
25分钟
50分钟
25分钟
本课接着讲第二章
第三节 损伤的病机
(一)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联系。
(二)皮肉筋骨病机
1、皮肉筋骨的生理功能
2、损伤和皮肉筋骨的关系
①伤皮肉
②伤筋
③伤骨
(三)气血津液病机
1、气血病机
①气血的生理功能
②损伤和气血的关系
2、津液病机
①津液的生理功能
②损伤和津液的关系
3、脏腑经络病机
①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②损伤和脏腑、经络的关系
下面讲第三章、临床诊查
第一节 损伤的症状体征
(一)临床诊查:概论临床诊查的内容。
(二)全身情况:
1、脉搏、血压、呼吸、体温。
2、神志、面色等
(三)局部症状体征
1、一般症状体征
①疼痛
②肿胀青紫
③功能障碍
2、特殊症状体征
①畸形
②骨擦音
③异常活动
④关节盂空虚
⑤弹性固定
第二节 骨病的症状体征
(一)骨病的定义。
(二)全身症状体征:
1、脉搏、血压、呼吸、体温。
2、神志、面色等。
3、中医的四诊辩证。
(三)局部症状体征
1、一般症状体征
①疼痛
②肿胀青紫
③功能障碍
2、特殊症状体征
①畸形
②肌萎缩
③筋肉挛缩
④肿块
⑤疮口和窦道
最后出复习思考题。
课堂讲授,利用板书、录像
《中医伤科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伤科学》 任课教师:杨利学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所在系部:中医系 教研室:中医骨伤教研室
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 授课时间:第七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 临床诊查 第三节 四诊;第四节、骨和关节检查法:测量检查、肌力检查
基本教材:《中医伤科学》
参考书目: 《实用骨科学》
教学目的:1、熟悉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2、掌握望、闻、问、切四诊在骨伤科运用要点。
3、掌握摸诊的主要用途和常用手法。
4、掌握测量检查、肌力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教学重点:1、问诊:一般情况、发病情况、全身情况、其他情况。
2、望诊:望全身、望局部。
3、闻诊:一般闻诊、局部闻诊。
4、切诊:切脉、摸诊。
5、测量检查:角度、长度、周径测量及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
6、肌力检查:测定标准、各部位肌肉肌力测定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1、问诊:发病情况。
2、望诊:望局部。
3、闻诊:局部闻诊。
4、肌力检查:肌力测定。
5、测量检查:角度、长度。
发展和研究:
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和播放录象。
课时安排:2学时
课后思考(作业):
1、四诊在伤科中的具体应用?
2、肢体长度和周径的测量方法 ?
3、肌力测定标准是什么? 肌力检查内容有哪些?
后记: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讲课中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课后放映教学录象,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研室意见:同意,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教案(续页)
时间分配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
50分钟
50分钟
本课讲第三章 临床诊查 第三节 四诊
(一)四诊的大体概述。
(二)1、问诊:
(1) 主诉:
(2) 问受伤的原因:
(3) 问受伤时的姿势和部位:
(4) 问受伤时间
(5) 问疼痛
(6) 问肢体功能情况:
(7) 问寒热:
(8) 问昏迷:
2、 望诊:
(1)、望全身:
①、 望神色:
②、 望形态:
(2)、望局部:
①、 望肤色:
②、 望畸形:
③、 望肿胀:
(3)、望舌:自学
3、闻珍:包括听受伤部位的声响和闻排出物的气味
(1)、关节弹响声:
(2)、肌腱和腱鞘的摩擦音:
(3)、关节摩擦音:
4、切诊:
(1)、脉诊:自学
(2)、摸诊:
①、摸诊的内容:压痛处、畸形、肤温、异常活动、肿块。
②、摸诊的方法:叩击法、触摸法、挤压法、旋转法、屈伸法。
第四节 骨和关节检查法
一、检查方法和次序:
骨和关节局部检查一般可按以下次序进行: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关节活动-测定肌力-测量-特殊检查-神经功能-血管检查。
二、测量检查
(一)、肢体长度的测量:
1、上肢:肩峰至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2、上臂:肩峰至肱骨外上髁。
3、前臂: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
4、下肢: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踝下缘。
5、大腿: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
6、小腿:膝关节内缘至内踝,或腓骨头至外踝下缘。
(二)、肢体周径的测量:两下肢取同一水平测量。
1、大腿:髌上10-15cm处。
2、小腿:最粗处。
意义:
1、粗于健侧:有畸形:多属骨折、关节脱位
无畸形:多系伤筋肿胀。
2、细于健侧:陈伤误治或神经疾患。
(三)、肢体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法:
关节活动范围测量:中立位00法。
(四)、测量注意事项:
1、测量前应注意有无先天、后天畸形,防止混淆。
2、患肢和健肢应放在完全对称的位置。
3、定位要准确。
三、肌力检查:
(一)、检查内容
1、肌容量:测量肢体周径。
2、肌张力:静止状态时肌肉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度称为。
(二)、肌力:指肌肉主动运动时的力量、幅度和速度。
1、肌力检查
2、肌力测定标准:分6级。
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1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2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重度瘫痪)。
3级:能对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
4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5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最后出复习思考题。
课堂讲授,利用板书、录像
《中医伤科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伤科学》 任课教师:杨利学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所在系部:中医系 教研室:中医骨伤教研室
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 授课时间:第七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 临床诊查 第四节 骨和关节检查法:临床检查法(摸法、特殊检查法:颈、腰背、骨盆、肩、肘腕)
基本教材:《中医伤科学》
参考书目:《中医骨伤基础》
教学目的:掌握各种常用临床检查法。
教学重点:1摸法:主要用途。
2、特殊检查:颈部、腰背部、骨盆、肩部、肘腕部。
教学难点:颈部、腰背部、骨盆、肩部、肘腕部特殊检查方法的操作。
发展和研究:介绍最新临床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和播放录象。
课时安排:2学时
课后思考(作业):
骨和关节检查法在伤科中的应用范围及意义是什么?
后记: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讲课中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课后放映教学录象,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研室意见:同意,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教案(续页)
时间分配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20分钟
本课讲第三章 临床诊查 第四节 骨和关节检查法:四、临床检查方法。
(一)、摸法:又称摸诊。
1、主要用途:
1)、摸压痛
2)、摸畸形
3)、摸肤温
4)、摸异常活动
5)、摸弹性固定
6)、摸肿块
2、常用手法:触摸法、挤压法、叩击法、旋转法、屈伸法、摇晃法。
(二)、特殊检查法:
1、颈部:
1)、分离实验
2)、颈椎间孔挤压实验
3)、臂丛牵拉实验
2、腰背部;
1)、直腿抬高试验
2)、拾物实验
3)、仰卧挺腹试验
4)、背伸试验
3、骨盆:
1)、骨盆挤压试验
2)、骨盆分离试验
3)、骨盆纵向挤压试验
4)、屈膝屈髋试验
5)、梨状肌紧张试验
6)、髋外展外旋试验
7)、斜扳试验
4、肩部
1)、搭肩试验
2)、肱二头肌抗阻力试验
3)、直尺试验
4)、疼痛弧试验
5)、冈上肌肌腱断裂试验。
5、肘部
1)、腕背伸紧张试验
2)、叩诊试验
6、腕手部
1)、握拳试验
2)、腕三角软骨挤压试验
3)、舟状骨叩击试验
4)、指浅屈肌试验
5、指深屈肌试验
最后出复习思考题。
课堂讲授,利用板书、录像
《中医伤科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伤科学》 任课教师:杨利学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所在系部:中医系 教研室:中医骨伤教研室
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 授课时间:第七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 临床诊查 第四节、特殊检查法(髋部、膝部);第五节 影像学检查
基本教材:《中医伤科学》
参考书目:《中医骨伤基础》
教学目的:1、掌握髋、膝部特殊检查方法。
2、熟悉X线、CT、MRI检查的原理及其在伤科疾病中的应用。
3、了解放射性核素检查的原理及其在伤科疾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髋、膝部特殊检查方法。
2、X线检查的位置选择。
3、X线片的阅读技能。
4、CT、MRI在伤科的应用。
教学难点:1、CT、MRI下骨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其在伤科疾病中的价值。
2、放射性核素在具体应用。
发展和研究:影像学的最新进展概述。
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和播放录象。
课时安排:2学时
课后思考(作业):
1、髋、膝部各特殊检查方法的临床意义?
2、伤科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有哪些?
后记: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讲课中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课后放映教学录象,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研室意见:同意,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教案(续页)
时间分配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
50分钟
50分钟
本课讲第三章 临床诊查 ,髋、膝部特殊检查
7、髋部
1)、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
2)、髋关节过伸试验
3)、望远镜试验
4)、蛙式试验
5)、下肢短缩试验
8、膝部
1)、回旋挤压试验
2)、挤压研磨试验
3)、抽屉试验
4)、侧方挤压试验
5)、浮髌试验
9、踝部
1)踝关节背伸试验
2)、伸踝试验。
第五节 影像学检查
(一)影像学检查的应用原理。
(二)筋伤的现代诊断检查方法:主要讲X线片检查、CT、MRI、放射性核素骨和关节扫描、肌电图检查、关节镜检查。
1、X线检查:主要指出软组织肿胀、软组织钙化、软组织肿瘤、关节异常的X线表现。
2、CT:指出CT的工作原理和其适用于哪些筋伤疾病。
3、MRI:指出其工作原理和其适用于哪些筋伤疾病。
4、放射性核素骨和关节扫描:指出其工作原理和其适用于哪些筋伤疾病。
5、肌电图检查:指出其工作原理和临床应用价值。
6、关节镜检查:指出其既是一种诊断方法,又是一种治疗方法,指出其操作方法和并发症。
(三)出复习思考题。
课堂讲授,利用板书、录像
《中医伤科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伤科学》 任课教师:杨利学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所在系部:中医系 教研室:中医骨伤教研室
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 授课时间:第七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 治疗方法 第一节 药物;第二节、手法
基本教材:《中医伤科学》
参考书目:《中医骨伤基础》
教学目的:1、掌握伤科辩证施用各种内治法的原则,各种内治法的功效、适应症、禁忌症。
2、掌握伤科辩证施用各种外治法的原则,并了解伤科外治各法在临床的应用。
3、了解手法应用原则。
4、熟悉运用手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5、掌握手法的训练方法、效能及分类。
教学重点:1、损伤三期辩证
⑴初期:攻下逐瘀法、行气消瘀法、清热凉血法。
⑵中期: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活血法。
⑶后期:补气养血法、补养脾胃法、补益肝肾法、温经通络法。
2、手法的注意事项、手法的操作要领。
教学难点:1、损伤三期辩证法,
2、手法的操作。
发展和研究:
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和播放录象。
课时安排:2学时
课后思考(作业):
1、伤科中常用的药物治疗原则及方法是什么?
2、正骨手法有哪些?各自的适应症是什么?
后记: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讲课中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课后放映教学录象,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研室意见:同意,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教案(续页)
时间分配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
50分钟
10分钟
50分钟
本课讲第四章 治疗方法 第一节 药物
(一)介绍药物治疗的机制。
(二)药物治疗概述:指出伤科病同内科病一样,药物治疗法则是在辩证的基础产生的,八纲、气血、脏腑、经络以及卫气营血的辩证,都是治疗的依据。并指出药物治疗分两大类。
(三)内治法:重点指出内治法的基本方法:理血法、清热法、通络法、补益法。
1、理血法:先指出其定义和适应症,然后分别讲解其具体方法(行气活血法、攻下注语法、和营止痛法、理伤续筋法、理血止痛法)。
(1)、行气活血法:指出本法的适应症和常用方剂。分别指出以活血化瘀为主的代表方剂和以行气为主的代表方剂。
(2)、攻下逐瘀法:指出其适应于损伤早期血瘀症,并指出其临床特点和代表方剂。同时指出其禁忌症。
(3)、和营止痛法:指出其适应于筋伤中期,伤处肿痛未完全尽除。并指出代表方剂。
(4)、理伤续筋法: 指出其适应于中期,筋连接未坚实。并指出代表方剂。
(5)、理血止痛法:指出其适用于血溢于外的各种出血症。并分凉血止血、温阳止血、补气摄血法指出其代表方剂。
2、清热法:先指出其定义和适应症,然后指出常用治疗方法(清热解毒法、清营凉血法、清热除湿法)。
(1)、清热解毒法:指出其适用于血瘀化热,热毒蕴结者,并指出代表方剂。
(2)、清热凉血法:指出其适用于热邪蕴结,壅聚成毒,毒陷营血者。并指出代表方剂。
(3)、清热除湿法:指出其适用于湿热之邪侵袭筋肉、关节。并指出代表方剂。
3、通络法:指出其定义和适应症,然后指出常用治疗方法(祛风通络法、温经通络法、除湿通络法、活血通络法。
(1)、祛风通络法:指出其适用于腠理空虚,卫阳不固,外邪侵入筋肉、关节。指出代表方剂。
(2)、温经通络法:指出其适用于风寒之邪侵袭肌肤、关节。并指出代表方剂。
(3)、除湿通络法:指出适用于风湿之邪侵入肌肉关节。指出代表方剂。
(4)活血通络法:指出其适用于陈伤淤血,筋膜粘连,或兼风湿者。并指出代表方剂。
4、补益法:指出其定义和适应症,然后指出常用治疗方法(补气法、不学法、补阴法、补阳法)。
(1)、补气法:指出其适用于久病多虚或体质虚弱的病人。并指出其代表方剂。
(2)、补血法:指出其适用于体内血液不足所引起的病症。并指出代表方剂。同时指出临床上常常补气和补血同时。
(3)、补阴法:指出其适用于阴虚证。指出代表方剂。
(4)、补阳法:指出其适用于阳虚证。并指出代表方剂。同时指出临床上常常补阴和补阳同时,有所偏重。
(四)外治法:简单讲解外治法各种方法(贴药、敷药、擦剂、滕洗药、中药电离子导入法)的功用和使用方法。
第二节 手法
(一)手法治疗的历史。
(二)手法治疗:主要讲手法治疗的原理和作用、手法治疗的原则、手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常用手法结合《实用推拿学》自学。
1、 手法治疗原理和作用:先指出其治疗原理是:通过外力直接作用于损伤部位,通过手的技巧和力量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变化而达到治疗目的。再分析其五大治疗作用:整复错位、调整骨缝;解除痉挛、放松肌肉;松解粘连、滑利关节;散寒除痹、调和气血。
2、 手法治疗的原则:结合临床经验分析其八大原则。
3、 手法适应症和禁忌症:先指出手法适应症和禁忌症不必过于绝对化。然后分别指出适应症和禁忌症。
4、手法治疗的注意事项。
5、各种正骨手法的操作要领。
(1)拔伸 是正骨手法中重要步骤,用于克服肌肉拮抗力,矫正患肢的重叠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
(2)旋转 主要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畸形,用以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轴线。
(3)屈伸 术者一手固定关节的近端,另一手握住远端沿关节的冠轴摆动肢体,以整复骨折脱位。
(4)提按 两手拇指按突出的骨折一端向下,两手四指提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向上。
(5)端挤 用于内外侧移位。
(6)摇摆 用于横断型、锯齿型骨折。
(7)触碰 一手固定骨折部的夹板,另一手轻轻叩击骨折的远端,使骨折断端紧密嵌插,复位更加稳定。
(8)分骨 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
(9)折顶 横断或锯齿型的骨折。
(10)回旋 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型、螺旋型骨折,或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
(11)蹬顶 通常一个人操作,常用在肩肘关节脱位以及髋关节前脱位。
(12)杠杆 多用于难以整复的肩关节脱位或陈旧性脱位。
(13)此外,还有椅背复位法、梯子复位法等,均属杠杆法。
最后出复习思考题。
课堂讲授,利用板书、录像
《中医伤科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伤科学》 任课教师:杨利学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所在系部:中医系 教研室:中医骨伤教研室
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 授课时间:第七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 治疗方法第三节 固定
基本教材:《中医伤科学》
参考书目: 《中医骨伤基础》
教学目的:1、了解石膏绷带的制作、用法和操作方法。
2、了解牵引疗法的分类、用具,掌握皮肤牵引和骨牵引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了解外固定器的种类私适应证。
4、掌握夹板固定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制作要求、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5、了解内固定物的材料要求。
6、熟悉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式、种类及操作方法。
7、掌握切开复位内因定的适应证。
教学重点:1、夹板固定:作用机理、材料和制作要求、适应证、禁忌证、固定垫、扎带、操作步骤、固定后的注意事项和解除夹板的日期。
2、石膏固定,石膏绷带的制作、操作步骤、固定体位、固定后注意事项及石膏的开窗、切开和拆除。
3、牵引疗法:皮肤牵引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骨牵引的适应证、禁忌证、器材、操作方法、进针途径及牵引重量;布托牵引的适应证、操作方法、牵引重量和注意事项。
4、外固定器固定:沿革和进展、外固定器的类型、适应证及燥作方法。
教学难点:1、切开复位和内固定的适应证:手法复位失败、关节内骨折不能达到满意的闭合复位、合并血管或神经损伤等。
2、切开复位和内固定的缺点: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手术创伤和失血、神经或血管损伤、组织粘连等。
3、内固定物的材料要求:抗酸抗碱、不起电解作用、有较高的机械强度等。
4、内固定的方式、种类及操作方法:钢丝、螺丝钉、接骨板、髓内针等。
发展和研究:介绍各内固定学派的观点,扩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和播放录象。
课时安排:3学时(包括实验)。
课后思考(作业):
伤科中固定方法的种类?
后记: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讲课中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课后放映教学录象,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必要时,实验室参观固定器械。
教研室意见:同意,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教案(续页)
时间分配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
5分钟
30分钟
30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本课讲第四章 治疗方法 第三节 固定
(一)固定的定义。
(二)良好固定的标准。
(三)外固定
1、夹板固定
①夹板固定的作用机理
②夹板固定定的适用症和禁忌症
③夹板的材料和制作要求
④固定垫
⑤扎带
⑥夹板固定的操作步骤
⑦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
⑧解除夹板固定的日期
2、石膏固定
①石膏绷带的用法
②石膏绷带内的衬垫
③石膏绷带操作步骤
④石膏固定后注意事项
3、牵引疗法
①皮肤牵引
②骨牵引
③布托牵引
④注意事项
4、外固定器固定
①类型
②适用症
③操作方法
(四)内固定
1、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适用症
2、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缺点
3、内固物的材料要求
4、内固定的器材和种类
(五)出复习思考题。
(六)安排2学时实验课。
课堂讲授,利用板书、录像
《中医伤科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伤科学》 任课教师:杨利学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所在系部:中医系 教研室:中医骨伤教研室
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 授课时间:第七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 治疗方法 第四节 练功
基本教材:《中医伤科学》
参考书目:《中医骨伤基础》
教学目的:1、了解练功疗法发展简史。
2、掌握练功疗法的分类、作用、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3、熟悉全身各部功法姿式。
教学重点:1、练功疗法历史沿革和发展概况。
2、练功疗法分类:按锻炼部位(局部、全身)及有无辅助器械分类。
3、练功疗法作用:活血化瘀、消肿定痛;濡养患肢关节筋络;促进骨折迅速愈合;防治筋肉萎缩;避免关节粘连和骨质疏松;扶正祛邪等。
4、练功注意事项:包括内容和运动强度、动作要领、循序渐进及随访等。
教学难点:全身各部功法训练:颈项功(和项争力、往后观瞧、颈项侧弯、前身探海、回头望月、颈椎环转);肩臂功(上提下按、左右开弓、按胸摇肩、双手托天、双手举鼎、弯肱拔刀、单臂摘果、轮转辘轳、背手抬拉、屈轴胯篮、旋肘拗腕);腕部功(抓空增力、拧拳反掌、上翘下钩、青龙摆尾);腰背功(按摩腰眼、风摆荷叶、转腰推碑、弓步插掌、双手攀足、前俯分掌、拧腰后举、云手转体、俯卧背伸、仰卧架桥);腿功(左右下伏、半蹲转膝、屈膝下蹲、四面摆踢、虚实换步、仰卧举腿、蹬空增力、侧卧外摆、搓滚舒筋、蹬车活动)。
发展和研究:
教学方法:自学
课时安排:
课后思考(作业):
练功疗法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后记: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讲课中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课后放映教学录象,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研室意见:同意,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中医伤科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伤科学》 任课教师:杨利学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所在系部:中医系 教研室:中医骨伤教研室
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 授课时间:第一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第五章 创伤急救 第一节 急救技术
基本教材:《中医伤科学》
参考书目:《创伤急救学》
教学目的:1、熟悉急救救护的原则及其意义。
2、了解严重创伤心跳呼吸骤停的抢救方法。
3、掌握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项急救基本技术。
教学重点:急救救护的原则和创伤救护的步骤。
教学难点:1、严重创伤心跳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抢救方法。
2、创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3、创伤伤口及处理。
发展和研究:
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和播放录象。
课时安排:2学时
课后思考(作业):
创伤救护的步骤原则是什么?
后记: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讲课中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课后放映教学录象,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研室意见:同意,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教案(续页)
时间分配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
5分钟
10分钟
45分钟
40分钟
本课讲第五章 创伤急救 第一节 急救技术
(一)急救原则。
(二)创伤救护的步骤。
(三)现场急救五项技术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止血
①一般止血法
②指压止血法
③加压包扎止血法
④填塞止血法
⑤止血带止血法
⑥屈指加垫止血法
3、包扎
①绷带包扎法
②三角巾包扎法
③多头带包扎法
④急救包包扎法
⑤其他包扎法
4、固定
5、搬运
(四)创伤的处理
1、伤口
2、清创术
①准备
②清创
③修复创口
3、术后处理
①适当固定
②适当抬高患肢和更换敷料
③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血循环和神经功能
④正确使用抗生素
⑤术后感染的处理
4、内治法
①预防伤口感染
②伤口瘀肿疼痛
③伤口感染
④防治休克、并发症和继发症
(五)出复习思考题。
课堂讲授,利用板书、录像
《中医伤科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伤科学》 任课教师:杨利学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所在系部:中医系 教研室:中医骨伤教研室
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 授课时间:第七学期
授课题目(章节):第五章 创伤急救 第二节 周围血管损伤
基本教材:《中医伤科学》
参考书目:《创伤急救学》
教学目的:1、熟悉周围血管损伤的定义和病因病机。
2、掌握周围血管损伤的辨证诊断和治疗方法
教学重点:1、周围血管损伤的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