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生态茶园改造技术要点
1、科学规划设计 根据生态学理论要求,结合茶园整体布局和构造实际,本着“先易后难、先集中后分散〞原那么,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工程区园、林、水、路,制定细化实施方案,并做好工程测量、施工和投资预算等关键环节工作,做到每一片改造茶园事先均有标准图和效果图,提高工程规划设计合理性、预见性、科学性、准确性和实效性。
2、营造防护林 在茶园山顶、周围、路旁和风口处营造防护林,提高绿化程度,防止风沙侵入和空中飘浮尘埃等有害物质污染茶园。
3、茶园留养模式 a、高密度留养模式 :株×行= 2m × ,株高控制在 之间,每亩留养茶树160株,并合理配置其它树种6-8株,株×行= 10m × 10m 。b、间隔留养模式:株×行= 6m × 5m ,株高控制在 之间,每亩留养茶树20株,并合理配置其它树种8-10株。株×行= 8m × 8m ;c、茶―樟、茶¬―豆科树种模式:选用本地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树种:樟树、山苍子等樟科树种。选择具有固氮功能豆科植物,不仅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又能满足茶叶光照直射和散射需要;d、茶―经济林果间作:在改造茶园中按适宜密度和当地水肥条件,选择与茶树没有共同病虫害,分枝层次较高,效益好,投产快果树或经济林木,如山苍子、杜仲等,配置乔―灌构造,间作树种不仅具有生态效益,而且还能增加茶园效益。
4、种植行道、山顶、园区四周、箐沟树木 在茶园道路旁或空闲地段种植行道树,规格一般以间隔 6米 种1株为好,在山顶、箐沟、园区四周适当密植树木,株×行= 3m × 3m ,树木要求选种阔叶树,如香樟、水东瓜树等,有利于防风、调节茶园微域气候,修养水源、保护天敌、培养生物多样性和美化茶园环境。
5、种植梯壁植物 在茶园护坡梯壁上、间隙中种植圆叶决明、平托花生等植物,种植规程因品种、茶园 地势、土壤肥力状况不同而异,一般以挖穴种子直播为宜,每穴播种子3-5粒用细土覆盖,不宜撒播影响效果。种植草类目是提高茶园植被覆盖度,结实梯壁,减轻水土流失,增强保土、保水、保肥能力,营造天敌栖居地,实现茶园生物多样性;在幼龄茶园实行套种有固氮作用豆科作物及紫云英、苜蓿之类绿肥。
6、建立蓄排系统 根据茶园面积规模大小设计安排,建立蓄水池、蓄水坑,蓄水池容量一般15 -20m3 为宜,有条件也可建过滤池,容量一般为 30m3 ;蓄水坑容量一般以3 -5 m3 为宜,蓄水目是截留排涝、生产灌溉用水。同时在茶园内侧修筑深 15cm 、长5 -10m 竹节沟,解决雨期排水,保护茶园地表完好。有条件茶园可考虑安装喷灌系统,提高灌溉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增强抗旱防旱能力。
7、安装防控设施 因地、因园制宜安装虫情测报灯、物理杀虫灯,有利减少危害虫口,提高病虫害防治效能和茶叶产品卫生质量平安。同时在茶园内放养鸡、鹅等禽类,具有消灭害虫、禽粪肥土、增加土壤有机 质和辅助人工除草等成效,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8、改进品种构造 品种改进是生态茶园标准化建立一项重要内容,一般宜于选种高优型、高抗性良种。如云抗10号、雪芽100、紫娟、长叶白毫、桃型叶等优良品种,通过良种引种,优化茶园布局和品种构造,提高茶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9、施用平安绿茶有机肥及平安农药 茶园严控不合格肥料施用及不全安农药施用,杜绝人为因素影响茶叶品质。
生态茶园管理关键技术
一、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1、培植防护林、覆荫树等护林设备。在茶园四周、风口设置护林带〔杂栗木为好〕;茶园内种植覆荫树〔以香樟、木姜子、水冬瓜等最正确〕。
2、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土壤是生态茶园生产根底,保水、保土和培肥土壤是生态茶园土壤管理中心环节。,生态茶园土壤保护强调以下技术措施:1〕、茶园四周建隔离沟,修筑等高梯田,茶树等高条植;茶园内修筑竹节沟,防止水土流失。2〕、建立良好茶园树冠等生物覆盖面,防止雨水直接冲刷土壤,增加雨水渗入,减少径流量。3〕、茶园铺草,对常规种植1-3年生幼龄茶园和重剪、台刈等改造后茶园,以秸秆、草料等有机物覆盖土表,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培植土壤生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生物活性,还能减少水土流失和抑制杂草滋生。4〕、合理耕作,对于土壤肥沃松软、无杂草、树冠覆盖率高茶园,应实行减耕或免耕措施;对于土壤板结,杂草较多茶园,土壤浅耕与锄草相结合,深耕与施基肥相结合。提倡使用生物〔如蚯蚓等〕来改善土壤构造,提高土壤肥力。
二、合理施肥
生态茶园制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肥料和增效剂,必须遵循生态茶生产施肥原那么对各种有机肥进展无害化处理。根据茶树对营养物质需求特点,在茶园施肥上应掌握以下原那么:重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重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重春肥,春肥与夏秋肥相结合;重氮肥,氮磷钾肥相结合;重根肥,根肥与叶面肥相结合。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要施用堆肥。堆肥原料主要来自动植物残体、排泄物和废弃物等,使用前必须在49℃-60℃温度条件下堆制发酵处理数周,堆制过程不仅能杀死有害病菌、虫卵、杂草种子和降解局部农药残留等,防止病虫害发生,而且还可提高堆肥肥效。〔2〕种植绿肥:绿肥是有机茶园重要肥源。种植绿肥品种要因地制宜,并要防止与茶树争肥、争水和争光,其中以固氮能力较强豆科绿肥为好。为提高绿肥肥效,应在绿肥生长开花初荚时刈青或翻埋入茶园内。〔3〕茶树修剪枝叶回园:修剪枝叶含有茶树必需各种营养元素,除局部粗老枝杆外,应就地作为茶园覆盖材料。〔4〕施用饼肥和生态茶专用肥:各类饼肥和生态茶专用肥养分含量高,便于运输,这对交通不便山区茶园更为有利。商品型生态茶专用肥必须经颁证机构认证或认可后才能在有机茶园使用。除动植物来源有机肥外,生态茶园也允许使用一些天然矿产肥料,如磷矿粉、矿产钾盐〔无水钾镁矾〕、白云石粉和矿产硝石等。天然硫磺和一些微量元素肥料,如硫酸铜、硫酸锌、钼酸铵〔钠〕和硼砂等在缺素条件下也可使用,但微量元素肥料只能作叶面肥有限制地喷施。
三、生态茶园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生态茶园尽量杜绝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除草剂,即使使用,要在国家相关规定范围之内。一般采用农业、物理、生物措施及与某些生态农业允许使用天然化合物来防治茶园病虫草害,其中某些天然化合物仅在其他措施难以奏效情况下才能使用。
1、农业防治
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减少和防治茶树病虫草害是有机操作根本要求,如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可改变病虫生长适应环境条件,并把局部病虫枝叶带出茶园;适时锄草与耕作可减少那些与杂草、土壤发生联系病虫为害,同时可减少杂草与茶树争肥、争水和争光。适当间作也可增加茶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轻病虫为害;合理施肥可改善茶树营养条件,提高茶树抗病虫抵抗力及补偿能力。
2、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和使用生物农药〔包括植物制剂和微生物农药〕防治茶树病虫害。生态茶园首先要求加强天敌保护,促进天敌对害虫自然控制能力;同时,通过人工大量繁殖、释放天敌和病原微生物,如绒茧蜂、赤眼蜂、草蛉、食虫瓢虫、蜘蛛、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和茶尺蠖病毒等。目前,已经成功研制出了防紫外线茶尺蠖多角体病毒,Bt及其混合制剂,并已在有机茶园大规模推广应用,对茶尺蠖、茶毛虫、黑毒蛾和茶蚕等害虫具有明显防治效果。对于生物农药来说,除了有机农业生产标准中列出可以使用生物制剂以外,其他商品性生物农药也必须经颁证机构认证或认可后才能在生态茶园使用。常用有辣椒水、烟草水、除虫菊、鱼藤酮、印楝素、植物油乳剂、矿物油乳剂、松脂合剂、肥皂水、洗涤剂水和糨糊水等植物性物质或制剂防治蚜、螨、蚧、蝽等。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种间信息物质。昆虫生长调节剂被称为第3代杀虫剂,具有选择性,对昆虫有效,对人畜平安。
此外,还可利用农事活动。如调节土壤、田间小气候,控制有害生物及其天敌种群消长;合理施肥,提高作物抗病虫能力;灌溉、排水改变田间环境条件,局部杀死土壤中害虫。
3、物理机械防治
即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或器械防治害虫。包括人工捕杀和灯光诱杀;性外激素诱杀,破坏害虫正常生理活动,以及改变病虫适于生存环境条件等方法,降低害虫密度。
四、合理修剪。
幼龄茶树用三年完成定型修剪;成龄茶树每年秋茶采摘完毕后,对茶园进展浅修剪,修剪高度比上年剪口提高3至5厘米,剪去细弱枝、鸡爪枝、病虫枝、结节、徒长枝、花果枝;4-5年进展一次深修剪,从茶树树冠面最大处剪去上局部,减少虫源,控制虫害。此外,通过修剪,还可以把剪下来大量枝叶就地回田覆盖于茶行内,作为有机质补充原料,可大大增强肥力,促使茶叶高产优质。
五、合理采摘,采养结合
幼龄茶树以养为主、采摘一定要结合定型修剪要求;成龄茶树以采为主、适当留叶、云南大叶种一般是春芽留二叶、夏芽留一叶、秋芽留鱼叶。
六、杂草防治
我省茶园杂草达70多种,生态茶园杂草防治制止使用化学除草剂,可以使用物理与机械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手段,在防治中也要考虑到杂草有害、有利两重性,对茶树危害较大如白茅草、蕨类、肛板归、小竹等宿根性或多年生小灌木要彻底去除,而对一般杂草不必全部防除,低密度杂草不会对茶树生长构成影响,反而有利于保持水土。有机茶园杂草防治主要方法:
①物理和机械防治:包括人工除草,割草机切割,行间中耕,火焰中耕等。上述防治掌握在杂草处于未结籽状态。这样有利于减少杂草种子传播和蔓延。
②行间覆盖: 茶树以条栽为主,随着茶树生长,行间距缩小,杂草发生量相应会减少。如果行间使用作物秸秆、茶树修剪物等进展土壤覆盖,可以进一步抑制杂草萌芽和生长,同时对于保持水土,改善土壤团粒构造,提高土壤肥力有良好效果。③生物防治:从食性层次来看,杂草是供食者,许多昆虫、病原体、脊椎和无脊椎动物对杂草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运用昆虫控制杂草繁殖有成功例子,如引进叶甲防治水葫芦。茶园杂草可以通过在茶园中放养山羊、猪、旱鸭、鹅、火鸡、鸡及牛等食草动物进展生物防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