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华师版科学中考试题汇编——溶液与溶解度
一、单选题
1.(2017•绍兴)某次蔗糖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②中溶液是饱与溶液 B. ③中溶液一定是不饱与溶液
C. ②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同 D. 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大于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
2.(2017•杭州)硫酸镁在工农业以及医疗上有广泛应用,其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10
30
50
70
90
溶解度
27.3
39.3
49.0
54.1
51.1
A. 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10℃时,27.7克硫酸镁与72.3克水可配制成质量分数为27.7%的硫酸镁溶液
C. 50℃时,100克硫酸镁饱与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49:100
D. 70℃时的硫酸镁饱与溶液升温至90℃,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3℃时,甲、乙的饱与溶液降温到t2℃,析出晶体较多的是甲
B. t1℃时,三种物质的饱与溶液升温到t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C. 若乙中含有少量甲,可用海水晒盐的原理提纯乙
D. t3℃时,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该温度下的饱与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甲<乙
4.(2013·衢州)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时A物质饱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 B. t℃时B物质的饱与溶液降温后仍然饱与
C. 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更大 D. 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
5.(2014·湖州)“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热播让厨房再次成为人们施展厨艺的舞台,其实厨房也是同学们的家庭实验室。利用厨房中的物品不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
A. 探究铁制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B. 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C. 用燃着的火柴检查天然气管道是否漏气 D. 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6.(2014·湖州)图甲是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乙烧杯中盛有t'℃时A物质的饱与溶液,溶液质量为100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升高温度,该饱与溶液变成不饱与溶液
C. 在t℃时,恒温蒸发烧杯中的水分有晶体析出 D. 在t℃时,该溶液中A物质的质量是a克
7.(2013·湖州)配制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不正确的是( )
序号
温度/℃
水的质量/克
所加硝酸钾的质量/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克
1
28
10
4
14
2
28
10
6
14
3
60
10
8
18
A. 28 ℃ 时10 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 克 B. 60 ℃ 时等质量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比28℃ 时多
C. 1、2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 3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与溶液
8.(2015•杭州)向甲物质中逐渐加入乙物质至过量,若x轴表示加入乙物质的质量,则下列选项及如图不相符合的是( )
选项
甲物质
乙物质
y轴表示的含义
A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猛的质量
B
t℃的水
硝酸钾
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C
氯化银
稀硝酸
氯化银的质量
D
饱与石灰水
生石灰
溶液的质量
A. A B. B C. C D. D
9.(2015•丽水)20℃时,在两只各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克氯化钠与蔗糖固体,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相等 B. 20℃时两者的溶解度相等
C. 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与溶液 D. 蔗糖溶液一定是饱与溶液
10.(2015•台州)对下列事实的说明中,有错误的是( )
A. 氢气能还原氧化铜,说明氢气具有还原性
B. 常温下氯酸钾能溶于水而难溶于酒精,说明氯酸钾的溶解性跟溶剂有关
C. 相同条件下,湿衣服摊开比堆着干得快,说明水蒸发快慢及水的表面积有关
D. 铁丝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说明氧气与铁丝都具有可燃性
11.(2014·嘉兴)右图所示是a、b、c(不含结晶水)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a>b>c
B. t2℃时,将a的溶液降温至t1℃,可能有晶体析出
C. 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 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可将饱与的c物质溶液变成不饱与
12.(2012·衢州)周末,感到有点饿的甲同学泡了一杯白糖开水,他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后,将杯子放在一边待糖水变凉,喝糖水时,发现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如图所示)。下列操作或现象能说明糖水一定属于饱与溶液的是( )
A. 泡糖水时进行了充分搅拌 B. 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
C. 凉的糖水 底部有剩余的白糖 D. 喝糖水时感到很甜
13.(2013·台州)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
B. ℃时,氯化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
C. t2℃时,80克硝酸钾溶于l00克水中得到的溶液为饱与溶液
D. t1℃硝酸钾的饱与溶液温度升高到t0℃,溶液质量分数增大
14.(2012·湖州)下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及相应科学原理不对应的是( )
选项
方法
科学原理
A
用酒精洗涤油污
油污能溶解在酒精中
B
醋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水垢能溶解在醋酸里
C
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D
铝制容器不能盛酸性物质
酸性物质会破坏铝的氧化膜,进而腐蚀金属铝
A. A B. B C. C D. D
15.(2015•宁波)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16.(2015•绍兴)在装有水的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牛奶、食盐、菜油与面粉,充分搅拌后可形成溶液的是( )
A. 牛奶 B. 食盐 C. 菜油 D. 面粉
17.(2015•绍兴)在装有水的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牛奶、食盐、菜油与面粉,充分搅拌后可形成溶液的是( )
A. 牛奶 B. 食盐 C. 菜油 D. 面粉
二、填空题
18.(2017•金华)在室温条件下,对100氯化钠饱与溶液进行如图所示操作:
(1)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一定是饱与溶液的是。
(2)乙溶液在加50水的过程中,下列这些量逐渐减小的是。
①溶解度 ②溶质质量分数 ③溶剂的质量 ④溶液的密度
19.(2017•衢州)海水晒盐是海水在常温下蒸发得到氯化钠的过程。小柯用氯化钠溶液
模拟该过程,如图:
(1)乙烧杯中的溶液(选填“是”、“不是”或“可能是”) 氯化钠饱与溶液
(2)要加快氯化钠晶体析出,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20.(2017·宁波)下表是不同温度下3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溶解度(100g水)
13.3
31.6
63.9
(1)称取303固体时,在加一定量的3后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直到天平平衡。
(2)20℃时的,将303固体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是否饱与?
(3)要使20℃时的3不饱与溶液变为饱与溶液,可采用的方法。(写出一种即可)
21.(2012·湖州)t℃时,两个装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带结晶水的甲、乙物质各80克,充分搅拌。根据如图溶解度曲线判断,此时 溶液是饱与溶液,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22.(2015•绍兴)酒精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能使细菌的蛋白质脱水、凝固、变性,这种变化属于 变化,要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75%的消毒酒精,溶解时要用 搅拌。
三、综合题
23.(2016•绍兴)20℃时,向3个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根据下表实验数据回答.
实验编号
A
B
C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克)
9
18
27
溶液质量(克)
59
68
68
(1)实验所得3杯溶液中,属于不饱与溶液的是(选填编号).
(2)若将A杯中的溶液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克.
24.(2016•台州)利用如图所示的仪器与药品,测量一定质量大颗粒食盐晶体的体积,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不考虑杂质对实验的影响)
(1)小柯提出,在量筒内倒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将一定质量的食盐晶体放入,观察液面的变化来测量食盐的体积,但他的想法马上遭到大家的否定,原因是.
(2)同学们讨论后提出,只要将量筒内的水换成另一种液体(只能利用图中的仪器与药品),实验就能取得成功,该液体是.
25.(2016•金华)A、B、C三只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25g、15g、5g同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填烧杯编号):
(1)A,B,C三只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与溶液的是
(2)A,B,C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26.(2014·杭州)已知某碱溶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一定时,该碱溶液的浓度越大,其碱性越强。
(1)要使该碱饱与溶液的升高(溶质不变),可采取的方法是 。
(2)要使该碱饱与溶液的降低,在下列试剂中,哪些可选择加入?
A.2 B.3 C.()3 D.4
27.(2014·杭州)已知某碱溶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一定时,该碱溶液的浓度越大,其碱性越强。
(1)要使该碱饱与溶液的升高(溶质不变),可采取的方法是 。
(2)要使该碱饱与溶液的降低,在下列试剂中,哪些可选择加入
A 2 B 3 C ()3 D 4
28.(2012·金华)为测定由氯化钙与氯化钠组成的固体样品中氟化钙的含量,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取14克固体样品,全部溶于100克水中,向所得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记录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
(1)当氯化钙及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沉淀的质量为 克。此时若要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固体,应进行的操作是 ;
(2)样品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9.(2014·丽水)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请回答:
(1)图中“?”是指;
(2)将5克食盐固体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完全溶解。你是如何确定食盐固体“完全溶解”的?。
四、实验探究题
30.(2014·宁波)某品牌汽车使用一段时间后,日行灯的反光碗上面部分就开始发白,影响反光效果。
(1)初步探究
【猜想】日行灯工作时的高温使反光碗表面物质熔化后变白。
【查阅资料】反光碗材料为表面镀铬的团状模塑料,它的耐热性比一般工程塑料好,热变形温度为200~280℃,可长期在130℃下使用。铬的熔点为1800℃。
【实验】该灯正常工作时,每20测一次反光碗发白处附近的温度,发现温度逐渐升高,3h后保持在75℃左右。
上述实验中需用到的测量仪器有 。
【分析评价】上述获取的证据能否支持猜想并说明理由: 。
(2)进一步探究
【观察】发现灯座的焊接点附近有松香残迹。
【查阅资料】松香外观为淡黄色至淡棕色(粉末为白色),有松节油气味,密度1.06~1.09/3 , 软化点72~76℃,沸点约300℃,加热后能挥发,不溶于水,能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
【提出假设】反光碗上面部分发白是由于 产生的。
【制定方案】发白处用来清洗,使它溶解。
【实验】按制定方案清洗,表面的白色同体溶解,反光碗重新变得光亮。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分析】溶解度是溶液部分的重难点,也是历年中考热点之一,学习中要透彻理解溶解度的有关知识。饱与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不饱与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根据饱与溶液及不饱与溶液的概念以及质量分数公式即可作答。
【解答】A、从图可以看出,②中仍有蔗糖未溶解,说明②是饱与溶液,故A正确;
B、②加热后,蔗糖全部溶解得到溶液③,溶液可能是饱与溶液,也可能是不饱与溶液,故B错误;
C、②③中溶剂水的质量相同,溶解的蔗糖的质量不相同,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同,故C正确;
D、②③中溶剂水的质量相同,③中溶解了更多的蔗糖,故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大于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故D正确;
故选B
2.【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溶解度的应用,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判断物质饱与与不饱与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判断某温度下物质溶于水是否饱与等知识。
【解答】A、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在70-90摄氏度是减小的趋势;
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10℃时,10℃时100g水中能溶解27.7g硫酸镁,72.3g水不能溶解;对应的溶质;
C、选项为50℃时,100g硫酸镁饱与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49:100,是正确的叙述;
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70℃时的硫酸镁饱与溶液升温至90℃,因为有溶质析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故选C
3.【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曲线的变化趋势、陡度及其含义,及其曲线上的点与其交点所表示的意义可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锻炼了创新思维与整合知识的能力。
【解答】A、没有指明溶液的质量,所以无法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故选项A正确;B、饱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及溶解度有关,通过比较几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得出,选项B正确;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提取乙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选项C正确;D、t3℃时甲的溶解度比乙大,相同质量的甲与乙配成饱与溶液需要的水的质量甲比乙少,故选项D正确;故选A。
4.【答案】B
【解析】【分析】
A、根据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40g进行解答。
B、根据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进行解答。
C、根据由图可知A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更大进行解答。
D、根据没有指名温度无法比较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进行解答。
【解答】
A、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40g,即t℃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为40g,
t℃时A物质饱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28.6%<40%,故A错误。
B、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t℃时B物质饱与溶液降温后仍然饱与,故B正确。
C、由图可知A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更大,故C错误。
D、没有指名温度无法比较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C
【解析】【分析】
A、根据铁生锈的探究不用采用什么特殊材料,只要利用水及空气即可分析。
B、根据选择不同的溶质即可探究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析。
C、根据天然气是易燃性物质分析。
D、根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即可。
【解答】
A、铁生锈的探究不用采用什么特殊材料,只要利用水及空气即可,因此利用厨房中的物品可以进行的实验。
B、选择不同的溶质即可探究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因此利用厨房中的物品可以进行的实验。
C、天然气是易燃性物质,用燃着的火柴检查易发生爆炸,因此利用厨房中的物品不可以进行实验。
D、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以是温度、表面积的大小等,因此利用厨房中的物品可以进行的实验。
故选:C。
6.【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意义,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判断出提纯物质的方法,判断将不饱与溶液转变为饱与溶液的方法等。
【解答】
A、据图看出,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
B、升高温度,该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可以继续溶解该物质,该饱与溶液变成不饱与溶液,正确。
C、在t℃时,恒温蒸发烧杯中的水分有晶体析出,正确。
D、在t℃时,100g水中含有A物质的质量是,100g溶液中含有A物质的质量不是,错误。
故选D。
7.【答案】D
【解析】【分析】对比1、2即可判断A选项是否正确。对比1、2或2、3即可判断B选项是否正确。通过对1、2的分析得出C选项是否正确。结合饱与溶液的概念进行分析可得出D选项是否正确。
【解答】对比1、2可以看出,28℃时10克水中溶解了硝酸钾4克时,再向其中加入多加入2克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仍旧保持不变,说明加入的2克硝酸钾不再溶解,即28℃时1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克,A说法正确;对比1、2或2、3可知,28℃时1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克,60℃时10克水中至少能溶解硝酸钾8克,因此60℃时等质量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比28℃时多,B说法正确;通过对1、2的分析可知:水的质量相同,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也相同,因此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说法正确;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与溶液,根据表中数据可知,60℃时10克水中溶解了8克硝酸钾,是否还能继续溶解硝酸钾无法得知,因此无法判断出所得溶液是否是硝酸钾的饱与溶液,D说法错误。故选D。
8.【答案】D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分析图象的意义是随着乙的不断加入,甲物质质量保持不变。其次将四个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逐一分析,分析甲物质及乙试剂的关系。最后与图象对比可解答。
【解答】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生成水与氧气,加入过氧化氢过量,二氧化锰的质量会不变,故A正确;
B、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只受温度一个外界因素的影响,温度在t℃不变时,溶解度不变,故B正确;
C、氯化银不能溶于硝酸,也不及硝酸反应,所以随着稀硝酸加入,硝酸银质量不变,故C正确;
D、饱与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氧化钙及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消耗了饱与溶液中的溶剂水,原来溶解的氢氧化钙会析出,所以溶液的质量会减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9.【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饱与溶液的概念及习题中20℃时,在两只各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克氯化钠与蔗糖固体,结合图中所示来解答。
【解答】解:A、因相同温度,相同的溶剂,氯化钠有剩余的溶质,而蔗糖没有剩余的溶质,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不相等,故A错误;
B、因相同温度,相同的溶剂,氯化钠有剩余的溶质,而蔗糖没有剩余的溶质,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不同,故B错误;
C、由图可知,氯化钠溶液中有固体剩余,则20℃时,在50g水中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溶质有剩余,则为饱与溶液,故C正确;
D、因在20℃时,在50g的水中蔗糖固体没有剩余,则可能是恰好达到溶解的最大极限,也可能是还能继续溶解溶质,则溶液可能为饱与溶液,也可能为不饱与溶液,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0.【答案】D
【解析】【分析】A、根据氢气能还原氧化铜,氢气夺取了氧化铜的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常温下氯酸钾能溶于水而难溶于酒精,进行分析判断;
C、湿衣服摊开比堆着的表面积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氧气能支持燃烧,不具有可燃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气能还原氧化铜,氢气夺取了氧化铜的氧,说明其具有还原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常温下氯酸钾能溶于水而难溶于酒精,说明氯酸钾的溶解性跟溶剂有关,故选项说法正确;
C、相同条件下,湿衣服摊开比堆着干得快,说明水蒸发快慢及水的表面积有关,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丝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说明铁丝具有可燃性,但氧气能支持燃烧,不具有可燃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11.【答案】B
【解析】【分析】A.据图即可以比较某温度下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B.根据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特点解答;
C.根据交点的意义解答;
D.根据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A.在同一温度下比较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错误;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t2℃时,将a的溶液降温至t1℃,可能有晶体析出,正确;
1℃时,a、b两种物质的饱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但不是所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同,错误;
D.升高温度饱与的c物质溶液仍然为饱与溶液,错误。
12.【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饱与溶液的概念去做,饱与溶液:某一温度下,当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时称为饱与溶液。
【解答】
A、甲同学泡了一杯白糖开水,他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后的溶液没说是否有不溶物,所以不一定饱与,故A错。
B、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可能刚好饱与,也可能不饱与,故B错。
C、待糖水变凉,喝糖水时,发现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说明此时有不溶物,属于饱与溶液,故C正确。
D、喝糖水时感到很甜及浓度有关,及是否饱与无关,故D错。
所以选C。
13.【答案】B
【解析】【分析】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须要确定温度;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比较同一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C、根据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分析回答该问题;D、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分析饱与溶液升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
【解答】A、不知温度,无法比较二者溶解度大小,如:t1℃时,氯化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故错误;B、t1℃时,氯化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正确;C、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85g,所以80克硝酸钾溶于100克水中得到的溶液为不饱与溶液,故错误;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t1℃硝酸钾的饱与溶液温度升高到t2℃,溶液为不饱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错误。
14.【答案】C
【解析】【分析】A中根据常见的溶解原理进行分析判断;B中根据水垢的成分、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C中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D中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溶解原理,用酒精洗涤油污是利用酒精能溶解油污来达到目的,A选项解释正确;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及酸反应,用醋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是利用 了水垢能溶解在醋酸里,B选项解释正确;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C选项解释错误;铝具有抗腐蚀性是因为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 膜,氧化铝、铝均能及酸反应,故酸会破坏铝的氧化膜,进而腐蚀金属铝,D选项解释正确。故选C。
15.【答案】B
【解析】【分析】A、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溶解操作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D、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及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粗盐溶解时,为加快溶解速率,可用玻璃棒搅拌,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没有用玻璃棒搅拌,所示操作错误。
故答案为:B
16.【答案】B
【解析】【分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与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解答】解:A、牛奶是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B、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
C、菜油不溶于水,不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D、面粉不溶于水,不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7.【答案】B
【解析】【分析】溶液的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由此可见,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即溶质)与另一种物质(即溶剂)两部分组成.据此解答。
【解答】A、牛奶不溶于水,及水混合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A不符合题意;
B、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B符合题意;
C、菜油与水不互溶,属于乳浊液,C不符合题意;
D、面粉不溶于水,及水混合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8.【答案】(1)甲
(2)②④
【解析】【分析】掌握溶液的特征、饱与溶液及不饱与溶液的概念,溶质质量计算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溶液的均一性及在稀释时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解答】(1)由题可知,甲溶液是饱与溶液,乙是不饱与溶液;
(2)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溶剂的质量不同,溶质质量分数不同,加50水的过程中逐渐减小的是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密度。
故答案为:(1)甲;(2)②④。
19.【答案】(1)可能是
(2)加快液面空气流速
【解析】【分析】(1)海水晒盐是指通过一系列工艺,将海水中的水分(经过风吹日晒)蒸发得到海盐。判断溶液是否饱与方法:可往溶液中添加少量溶质看是否继续溶解。还可以看溶液中是否已经有未溶的晶体有表示已饱与,没有晶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达到饱与一种是未饱。乙杯中溶液没有晶体所以难以确定是否饱与。(2)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提高温度;加快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增大表面积。题目中要求是常温下蒸发且容器大小固定所以可以通过加快液面空气流速来加快晶体的析出。
【解答】(1)乙烧杯中底部没有晶体可以是恰好达到饱与也可以是不饱与溶液所以只能选可能是;(2)要在烧杯中常温下加快氯化钠晶体析出只有通过加快液面空气流速。
故答案为:(1)可能是;(2)加快液面空气流速。
20.【答案】(1)继续加3固体
(2)不饱与
(3)降低温度(或蒸发水或加3固体)
【解析】【分析】(1)根据天平称量物体时的正确操作;(2)根据20℃是3固体的溶解度可进行判断;(3)不饱与溶液变为饱与溶液有: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三种方法。
【解答】(1)规定了质量的称量砝码30g已经放在右盘上,右盘重说明3未到30g应该继续加3;(2)20℃3的溶解度为31.6g,所以303固体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是不饱与的;(3)要使20℃时的3不饱与溶液变为饱与溶液,可采用降低温度(或蒸发水或加3固体)等三种方法。
故答案为:(1)继续加3固体;(2)不饱与;(3)降低温度(或蒸发水或加3固体)。
21.【答案】乙;44.4%
【解析】【分析】(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代表该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能够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当所给溶质大于或等于该质量时形成饱与溶液,小于时形成不饱与溶液;(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通过分析出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再进行计算。
【解答】(1)t℃时甲的溶解度是11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110g甲,乙的溶解度是6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60g乙,两个装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带结晶水的甲、乙物质各80克,所以乙物质达到了饱与,甲物质不饱与;
(2)甲物质所形成的不饱与溶液中溶质为80克,溶剂为100克,溶液质量=80克+100克=180克,甲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044.4%。
22.【答案】化学;玻璃棒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及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溶解操作所需的仪器是烧杯与玻璃棒,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酒精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能使细菌的蛋白质脱水、凝固、变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要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75%的消毒酒精,溶解时要用玻璃棒搅拌,以加快溶解速率。
故答案为:化学;玻璃棒。
三、综合题
23.【答案】(1)A
(2)941
【解析】【分析】(1)根据三组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判断;(2)根据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求出加水的质量;了解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明确溶解度概念才能判断一定量的溶质加入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否全部溶解. 【解答】解:(1)分析上述三组溶液,由C组溶液可知50g水中最多溶解18g食盐,因此A为不饱与溶液,为饱与溶液;故填A;(2)根据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可知0.9%的生理盐水中溶质的质量为9g,因此溶液质量为 =1000g,因此需加水的质量为1000g﹣59941g;故填:941.
24.【答案】(1)食盐易溶于水
(2)食盐饱与溶液
【解析】【分析】(1)根据食盐易溶于水进行分析;(2)根据所选液体不能溶解食盐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有关知识,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解:(1)因为食盐易溶于水,所以不能将一定质量的食盐晶体放入盛有一定量的水的量筒内,来测量食盐的体积;(2)将食盐晶体放入盛有饱与食盐水中,食盐不会溶解,所以读取液面刻度的变化值可知食盐晶体的体积;
故答案为:(1)食盐易溶于水;(2)食盐饱与溶液.
25.【答案】(1)C
(2)A≥B>C
【解析】【分析】(1)饱与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与溶液.(2)根据题意,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C烧杯中为该物质的不饱与溶液,B烧杯中溶解的溶质比C烧杯中多,可能是饱与溶液,也可能是不饱与溶液,据此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饱与溶液及不饱与溶液的特征、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解:(1)由图可知,A中烧杯中残留有某固体物质,说明某固体物质不能继续溶解,说明该溶液一定为该温度下的饱与溶液;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B烧杯与C烧杯中分别溶解了15g、5g某固体物质,B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是饱与溶液,也可能是不饱与溶液;C烧杯中溶解的质量比B烧杯中的少,C烧杯中的溶液一定为不饱与溶液.(2)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C烧杯中为该物质的不饱与溶液,B烧杯中溶解的溶质比C烧杯中多,可能是饱与溶液,也可能是不饱与溶液,若是饱与溶液,则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若是不饱与溶液,则A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B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即A≥B>C.
故答案为:(1)C;(2)A≥B>C.
26.【答案】(1)升高溶液温度并在该温度下蒸发溶剂
(2)
【解析】【分析】
(1)要使该碱饱与溶液的升高(溶质不变),只能减少溶剂,使溶液的质量分数增大,使溶液的的增大;
(2)加入的物质及该碱溶液反应,使浓度下降,从而使降低。
【解答】
(1)该碱溶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又因要使该碱饱与溶液的升高且溶质不变,所以可以升高温度,并在该温度下蒸发溶剂,使溶液的质量分数增大,使溶液的的增大。
(2)A,D物质分别及该碱溶液反应,使浓度下降,所以碱饱与溶液的降低;B不及该碱溶液反应,C不溶于水,所以不改变溶液的值。
故答案为:(1)升高溶液温度并在该温度下蒸发溶剂;(2)。
27.【答案】(1)升高溶液温度并在该温度下蒸发溶剂
(2)
【解析】【分析】
(1)要使该碱饱与溶液的升高(溶质不变),只能减少溶剂,使溶液的质量分数增大,使溶液的的增大;
(2)加入的物质及该碱溶液反应,使浓度下降,从而使降低。
【解答】
(1)该碱溶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又因要使该碱饱与溶液的升高且溶质不变,所以可以升高温度,并在该温度下蒸发溶剂,使溶液的质量分数增大,使溶液的的增大。
(2)A,D物质分别及该碱溶液反应,使浓度下降,所以碱饱与溶液的降低;B不及该碱溶液反应,C不溶于水,所以不改变溶液的值。
28.【答案】(1)10;先将刚好沉淀完全时所得的混合物过滤,再将得到的滤液蒸发并烘干
(2)解:设样品中氯化钙的质量为x,2233↓+2
111 100
x 10克
根据:=
解得11.1克答:样品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10079.3%.
【解析】【分析】(1)根据图象看得到沉淀的质量,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考虑结晶方法;
(2)根据沉淀质量计算出氯化钙的质量,再除以14g就行。
【解答】(1)由图示可知到了10g沉淀不再增加,说明反应完最多生成1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