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学
第一章 医学影像学总论
一线成像
1线成像三个基本条件
1)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
2).被穿透的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异
3).(荧光或摄影)显示
2.普通X线检查:透视(照光),电视透视,普通摄影(照片,平片,素片)
特殊检查:体层摄影,记波摄影,高仟伏摄影,放大摄影,软X线摄影(钼靶)
3线的特性
电磁波,波长短(肉眼不可见)
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生物效应)
人体正常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
高密度 骨和钙化 X线吸收多 白影
低密度 脂肪和含气体的脏器(肺、鼻窦) X线吸收少 黑影
中等密度 软骨、肌肉、体液实质脏器等 X 线吸收中等 灰影
病变组织密度和邻近组织密度不同,存在自然对比,可产生不同的病理影像。
二.计算机体层成像
1图像特点
值 即代表图像象素内组织结构线性衰减系数相对值的数值
单位:. 骨=1000软组织=20-50 水=0 脂肪-90——-70 空气1
窗宽是指荧屏图像上包括16个灰阶的值范围.
窗位是指观察某一组织结构细节时,以该组织值为中心观察.
加大窗宽,图像层次增多,组织对比降低;提高窗位,图像变黑
降低窗位,图像变白
2检查方法 1)平扫2)增强扫描 3)造影扫描
3*检查不足
X线剂量(X线摄影相比)较大
软组织分辨力低(和相比)
碘过敏患者不能做增强检查
一般以横断面直接扫描,不能任意直接扫描
三、磁共振成像
增强扫描,常用 0.1
磁共振血管(),时间飞跃()法
*临床应用:
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及软组织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 绝对禁忌症:
心脏起搏器 ,眼球内金属异物,外科手术夹、动脉夹,高烧患者
*相对禁忌症:
体内的金属异物 ,危重患者要有医师监护,怀孕3个月内,幽闭恐惧症
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时,光学减影技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对血管显示的重迭干扰
*应用何种检查技术;
X线
胸部
**
骨和关节
**
胃肠
**
血管
**
乳腺
**
中枢神经系统
**
**
实质脏器
**
*人工对比:造影检查是将对比剂引入缺乏自然对比的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产生人工对比。
*自然对比 :人体组织结构密度上有差别,可产生X线对比,这种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别称自然对比。
第二章 骨骼肌肉系统影像诊断
第一节 骨和软组织
一.常用检查方法
X线检查方法:
q 1.透视:用于寻找异物和定位或骨折、脱位时复位
2.照片:1) 一般包括正侧位,有些需斜位、切线位、轴位
2) 包括周围软组织,四肢应包括邻近一个关节
3) 表现轻微或诊断困难时需加照对侧
q 3.血管造影
检查方法:平扫:最好双侧对照;软组织窗和骨窗并用
增强:确定病变范围和性质。
检查方法:平扫:线圈、序列、层面等选择;增强:
二.小儿长骨
特点:有骺软骨,且未完全骨化
组成:1.骨干2. 干骺端3.骺
4. 骺板:干骺端和骺之间,二者骨性联合后骺线消失
临时钙化带:骺板软骨基质的钙化
椎间隙椎间盘软骨板,髓核和纤维环组成
二.骨骼基本病变X线表现
※小儿长骨特点:有骺软骨,且未完全骨化。分为骺、骺板、干骺端及骨干几部分组成
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和干骺端完全愈合的时间都有
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来表示即是骨龄。
脊柱四个生理弯曲:颈椎段前突;胸椎段后突;腰椎段前突;骶、尾骨后突;
※骨基本病变表现
(一)骨质疏松 (六)骨内和软骨内钙化
(二)骨质软化 (七)骨质坏死
(三)骨质破坏 (八)矿物质沉积
(四)骨质增生硬化 (九)骨骼变形
(五)骨膜异常 (十)周围软组织病变
1.骨质疏松
定义:一定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骨组织中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二者比例正常
X线表现:骨密度减低(长骨、椎体中表现)
常见病:广泛性—老人,绝经后妇女,营养不良,代谢或内分泌障碍
局限性—废用性
2.骨质软化
定义: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X线表现:骨密度减低
和骨质疏松鉴别: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承重骨胳变形;假骨折线等
常见病:佝偻病,骨软化症,其它代谢性骨病等
3.骨质破坏
定义:局部骨组织为病理组织代替而造成骨组织消失
X线表现:骨质局限性密度降低 骨小梁稀疏或形成骨缺损,其中全无骨结构。骨皮质破坏呈筛孔状、虫噬状
常见病:炎症,肉芽肿,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4.骨质增生硬化
定义: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
X线表现:骨质密度增高,伴或不伴骨骼增大骨小梁增粗、增多、密集,骨皮质增厚、致密。
常见病:局限性慢性炎症,外伤,某些原发性骨肿瘤,骨肉瘤或成骨性转移瘤;普遍性—某些代谢或内分泌障碍或中毒性疾病
5.骨膜增生
定义: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引起的骨质增生
X线表现:形态因新生骨小梁排列形式不同而表现亦异
常见病:炎症,肿瘤,外伤,骨膜下出血等
6.骨质坏死
定义: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骨称为死骨
X线表现: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
原因—绝对高密度和相对高密度
常见病: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骨缺血性坏死和外伤骨折后等
密度减低的病变: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
密度增高的病变: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增生,骨质坏死,骨内和软骨内钙化
7 矿物质沉积:铅、磷、铋进入体内,大量沉积于骨内,在生长期主要沉积于生长较快的干骺端。
8骨骼变形:骨骼变形多和骨骼大小改变并存,可累及一骨、多骨或全身骨骼。
9 骨膜异常:因骨膜受刺激,骨膜水肿、增厚,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最终形成骨膜新生骨 ,提示病变的存在。包括(骨膜反应)和(骨膜新生骨)
三.骨骼疾病诊断
1.骨骼和软组织创伤
骨折的类型:①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完全性骨折骨折线贯穿骨全径,不完全性骨折为骨折线不贯穿全径,青枝骨
折和颅骨骨折
②按骨片情况分为撕脱性、嵌入性和粉碎性(骨折断裂三块以上)
A.长骨骨折的基本X线表现:指骨的连续性中断或骨骺分离,X线上可见不规则透明线.
骨折对位和对线关系:确定移位长骨以近端为准,脊椎以下位脊椎为准
B.小儿骨折
骺离骨折:骺线增宽,骺于干骺端对位异常或骺和干骺端一并撕脱
青枝骨折线上不见骨折线,仅见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扭曲或只引起骨皮质皱折、凹陷或隆突
常见骨折:
1骨折(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2-3以内的骨折,远段向背侧或桡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2.肱骨髁上骨折 多见于儿童
3.股骨颈骨折 多见于老人
椎骨折-X线表现:椎体呈楔形,可见横形不规则致密带,椎间隙多正常。可伴脱位。
脊椎骨折-表现:
能显示骨折类型、骨折片移位程度、椎管变形和狭窄及椎管内骨折片或椎管内血肿等
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表现
X 线
1、椎间隙均匀或不对称狭窄,特别是后宽前窄.
2、椎体边缘出现骨赘
3、锥体排列变直或侧弯
4、(许莫氏)节结形成
(髓核经相邻上下椎体软骨板的薄弱区突入椎体松质骨内,形成凹记,称之为 结节——特殊类型。)
CT
根据椎间盘的变形程度椎间盘变性、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
⑴椎间盘膨出:椎间盘边缘均匀地超出相邻椎体终板的边缘。
⑵椎间盘突出:局限性地突出椎体后缘的弧形软组织密度影,硬膜囊外脂肪影受压变形、消失,硬膜囊
受压和一侧神经根受压。
正常 椎间盘髓核和内纤维环水分较多,在T1 稍高信号;T2 为高信号影; 外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水分少,在T1 和T2 上为低信号。
1) 椎间盘变性:T2 上高信号消失. 矢状位:椎间盘变扁;
2) 椎间盘膨出:矢状位见椎间盘向前后隆起;横断面—椎间盘均匀超出椎体边缘,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不明显;伴有椎间盘变性;
3) 椎间盘突出:矢状位见椎间盘呈半球状、舌状向后方或侧方伸出,其信号 强度和其主体部分一致;
轴状位见椎间盘呈三角形或半圆形局限性突出于椎体后在 还能直接显示脊髓受压,在T2上表现更明
2.骨和软组织感染
1).化脓性骨髓炎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病变过程:细菌栓子经滋养动脉进入骨髓,常停留在近骺软骨干骺端的骨松质部分形成局部脓肿。其蔓延途径为:
①直接破入骨髓腔。
②突破干骺端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再经哈氏管进入骨髓腔。
③如干骺端在关节内,感染可穿通骨皮质进入关节内。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表现:很好显示软组织感染、骨膜下脓肿、骨髓内炎症、骨质破坏和死骨。尤其是小的破坏区和小的死骨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X线表现:
明显的骨质增生和骨膜反应;大片死骨、死腔;骨性包壳,骨瘘孔、窦道形成
**特殊慢性骨髓炎
慢性骨脓肿:长骨干骺端骨松质中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破坏区,周围见骨硬化带
硬化型骨髓炎(骨髓炎):好发于骨干, 广泛的骨质增生硬化,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或消失,骨干增粗。可有轻度骨质破坏,无死骨
2).结核-X线表现
①.干骺端结核
可形成脓肿:类圆形、边界清楚,邻近无明显骨质增生,骨膜反应轻,泥沙状死骨—和化脓性骨髓炎区别
蔓延途径:破坏骺而侵入关节。
破坏骨皮质和骨膜,侵入关节或形成瘘管。
很少向骨干发展。
②.脊椎结核
典型表现: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脊椎变形;冷脓肿形成和钙化。
③.短骨骨干结核
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典型的表现为骨内囊性破坏,骨皮质变薄,骨干膨胀,可见广泛平行层状骨膜增生。很少侵及关节-骨囊性结核或骨气鼓
④.长骨骨干结核
骨松质局限性破坏,很少骨质增生,可有轻微骨膜反应
3).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P50)
良性
恶性
生长情况
生长缓慢,无转移
生长迅速,可有转移
局部骨变化
呈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锐利,和正常骨界限清晰,骨皮质变薄、膨胀、保持其连续性
呈侵润性骨质破坏,边缘不整齐,病变区和正常骨界限不清晰,累及骨皮质,造成不规则破坏和损伤
骨膜新生骨
一般无骨膜新生骨,病理骨折后可有少量,无三角
多出现不同形式的骨膜新生骨,并可见三角
周围软组织变化
不侵及邻近软组织,但可引起压迫移位,多误软组织肿块影,如有肿块,其边缘清楚
易侵及邻近软组织、器官形成骨外肿块,和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骨和软组织肿瘤及瘤样病变
骨肿瘤的影像诊断要求:
是否为肿瘤;良性还是恶性,原发还是转移;组织学类型;侵犯范围
A骨巨细胞瘤-X线表现:骨质破坏;破坏区内无钙化、骨化;边缘无硬化带和无骨膜反应。
分房型:破坏区内可有数量不等,比较纤细的骨脊,成为大小不一的间隔,、
溶骨型:破坏区内无骨脊,表现为单一的骨质破坏,
B.骨肉瘤:是源于成骨性间叶组织以瘤细胞能直接形成骨样组织或骨质为特征的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X线表现: 肿瘤新生骨。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
分型;成骨型骨肉瘤:以瘤骨形成为主,为均匀骨化影,呈斑片状范围较大
溶骨型骨肉瘤:以骨质破坏为主,很少或没有骨质增生。骨破坏呈不规则斑片状或大片低密度区,边界不清。骨膜增生易被肿瘤破坏形成骨膜三角—三角
混合型骨肉瘤:骨质增生和破坏的程度大致相同
C.转移性骨肿瘤
分型:溶骨型;成骨型:前列腺癌最多见;混合型
第二节 关节
一.检查技术
X线平片:正侧位。不能显示关节囊、关节软骨;关节造影
:薄层扫描、关节造影
:薄层扫描,表面线圈,多平面扫描,关节造影
二.四肢关节正常X线表现
骨端:两个或以上
关节软骨:透明软骨
关节囊:外层—致密结缔组织;内层—滑膜
★ 关节间隙:包括关节软骨及其间真正的微小间隙和少量滑液
三.关节病变基本X线表现
1.关节肿胀
定义:常由于关节积液或关节囊极其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和炎症所致。
X线表现: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大量积液时可见关节间隙增宽
常见病:炎症,外伤,出血性疾病
2.关节破坏( )
定义:关节软骨及其下方的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所致。
X线表现: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累及关节面骨质—相应区骨破坏和缺损.
常见病:急性化脓性关节炎;关节滑膜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
3.关节退行性变( )
定义:缓慢发生的软骨变性、坏死和溶解,骨板吸收并逐渐为纤维组织或纤维软骨所替代。骨性关节面增生、硬化并形成骨赘。关节囊肥厚,韧带钙化。
X线表现:早期—骨性关节面模糊、中断、消失。
中晚期—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囊变和骨性关节面边缘骨赘形成。
常见病:老人,运动员,搬运工等。
4.关节强直( )
a) 骨性强直:关节破坏后,关节骨端由骨组织连接。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明显变窄或消失,有骨小梁通过关节连接两侧骨端。常见于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愈合后
b) 纤维性强直线上可见狭窄的关节间隙,但无骨小梁贯穿。常见于结核
5.关节脱位( )
组成关节骨骼的脱离、错位。分为完全脱位和半脱位;
常见病:多为外伤性,也有先天性或病理性。
四.关节疾病诊断
1.关节外伤
关节脱位:1)肩关节脱位:前脱位;后脱位:少见。
2)肘关节脱位:常为后脱位。
2.关节感染
1)化脓性关节炎
急性期:关节囊肿胀,关节间隙增宽,关节半脱位或脱位,骨质疏松。
进展期: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软骨下骨质破坏,以承重部分出现早且明显。
愈合期:骨质增生硬化,骨质疏松消失,关节强直,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
2)关节结核
A.骨型:全关节结核,组成关节的滑膜、软骨及骨组织均受侵。
X线上 在骺、干骺端结核的基础上又有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不对称性狭窄或关节骨质破坏。
滑膜型:常见,大多累及一个较大关节
B.滑膜型关节结核
慢性发展,早期仅见关节囊和关节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关节间隙正常或增宽。
较典型表现:
①骨质破坏一般见于关节面边缘,以后才累及承重部分。
②关节软骨破坏较晚,以致关节间隙变窄出现较晚,程度较轻。
③关节囊肿胀、密度增高,而邻近的骨骼和肌肉多有明显萎缩。和急性化脓性关节炎区别。
3.慢性关节病
1)退行性骨关节病:由于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慢性骨关节病。
原发:原因不明。多见于40以上,承重关节髋、脊柱和膝等
2) 脊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3)
脊椎小关节改变 上下关节突变尖、关节面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变窄。
椎间盘改变 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可形成骨桥,椎间隙变窄,椎体滑动等。
易受累。
继发:继发于炎症或外伤,任何年龄、任何关节均可受
4) 四肢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
5)
关节间隙变窄:由于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面边缘骨赘和下方假囊肿形成
软骨下骨质致密
关节内游离体
关节半脱位
4).脊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脊椎小关节改变:上下关节突变尖、关节面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变窄。
椎间盘改变: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可形成骨桥,椎间隙变窄,椎体滑动等。
第三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检查方法
X线检查:透视、摄片、高千伏摄影、血管造影
检查
检查
第二节 正常影像解剖
一、 正常X线表现
1.胸廓:胸壁软组织;胸锁乳突肌和锁骨上皮肤皱褶;胸大肌;女性乳房和乳头
2.肺野
概念( ):含有空气的肺在胸片上所显示的透明区域。
第二、四前肋前端水平线。纵行分为三等份。
通常将肺野分为上、中、下三区,和内、中、外三带。
肺尖(第一肋外缘以内)。
锁骨下区:锁骨以下至第二肋骨外缘以内区域
3.肺门:是肺动脉、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伴行支气管及肺静脉构成
正位:位于中野内带,左侧比右侧高1-2
侧位:两侧大部分重叠,似一尾巴长的“逗号”
肺门角:两侧肺门上下两部相交形成的夹角
4.肺纹理: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
5.肺叶 :由叶间胸膜分割而成,右侧有上、中、下三个叶,左侧有上、下两叶.
6.肺段 :肺叶由3-5个肺段组成,有相应的段支气管,肺段的名称和相应的支气管一致
7.气管、支气管
气管起于环状软骨,在5-6胸椎平面分出左右主支气管,分叉的下壁形成隆突
左右支气管和气管长轴的角度是不同的,左侧稍平直。 右侧主支气管和体轴成20-30度,左侧成40-55度
隆突、隆突角:一般小于90度。
左右角度不同:左侧角度陡。
两侧支气管分支对应了不同的肺叶和肺段。
8.纵膈()
分区—六分法:胸骨柄体交界和胸4椎体下缘水平线;
气管、升主动脉及心脏前缘的连线为前、中纵膈的分界
食管前壁和心脏后缘的连线为中、后纵膈分界
9.膈肌()
正常位置:右高左低,约1-2,一般9-10后肋骨水平。
肋膈角:膈肌和胸壁之间的夹角。
心膈角:膈和心脏之间的夹角。
第三节.基本病变影像表现
一.肺部病变
1.支气管阻塞
支气管阻塞的结果
肺气肿:肺组织过度充气而膨胀的一种状态。根据阻塞及肺气肿发生的部位的不同有局限及弥漫性之分。
肺不张:多种原因所致的肺内气体减少和肺体积体积缩小的改变。
X线表现:①直接征象:叶间裂移位、局部密度增高、血管及支气管纹的聚集。
②间接征象:肺门移位、气管移位、心脏纵隔移位、患侧膈肌升高、代偿性过度充气、肋间隙缩窄。
2.肺实变
概念:指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细胞或组织所替代,这些病理性物质可以是炎性渗出、水肿液、血液、肉芽组织或肿瘤组织
X线表现:片状致密影、多个灶性影、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气像)
3.空洞和空腔
空洞():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的残腔
X线表现为大小和形态不同的透明区
常见于结核、脓肿、肺癌等。
根据其X线表现的不同可分为:
薄壁空洞:空洞壁厚在3以下
厚壁空洞:壁厚≧3
空腔:为肺内生理腔隙的病理性扩大
X线表现和薄壁空洞相似,常表现为壁厚1左右均匀的环形阴影。
如肺大泡、含气肺囊肿和肺气囊等
4.结节和肿块:病变组织聚集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或肿块
结节:≦2
肿块:>2
可为非肿瘤性(结核球、炎性假瘤)及肿瘤性(良性、恶性)
5.网状、细线状及条索状影
肺间质性病变的反映
常见病:慢支炎、特发性肺纤维化、癌性淋巴管炎、尘肺、结缔组织病等
X线表现:肺纹理增粗、模糊;
网状、细线状影或蜂窝状影;
局限性线状影;
条索状影;
间隔线(如克氏B线等)
6.钙化:一般发生于退行性变或坏死组织内,为钙盐的局灶性沉积
X线:致密的斑点、块状,边缘锐利
常见于:结核钙化,错构瘤等
二.胸膜病变
1.胸腔积液
游离性胸腔积液
>250显示,后肋隔角最低
X线表现为外高内低弧形凹面
少量:第4肋前端以下;中量:第2-4前肋之间;
大量:第2肋前端以上
局限性胸腔积液:包裹性积液:脏壁层胸膜粘连
叶间积液
肺底积液:肺底和横隔之间
2.气胸和液气胸
气胸:空气进入胸膜腔内
X线表现:气胸区无肺纹,为气体
间接征象:肺压缩、纵隔移位、胸廓改变
液气胸:胸膜腔内液体和气体同时存在线:立位可见气液平面
3.胸膜肥厚、粘连和钙化
胸膜炎性渗出、肉芽组织增生、外伤出血机化等引起
X线表现:肋膈角变浅、变平,膈肌运动受限。
钙化在X线上表现为不规则的点、片状高密度影
4.胸膜肿块
常见于胸膜原发或转移性肿瘤
胸膜原发肿瘤:胸膜间皮瘤、纤维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
胸膜转移性肿瘤
纵膈改变
第四节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
一.支气管扩张
分型:囊状、柱状、曲张型
X线:肺纹理增粗,“轨道征”,蜂窝状改变
可清楚显示柱状及囊状扩张的支气管
二.肺炎
1 大叶性肺炎
定义为肺炎双球菌或链球菌感染炎症,可累及整个肺叶,也可呈肺段分布。
X 线 充血期:无阳性发现,或仅肺纹理增多
实变期:密度均匀致密影。累及肺段呈片状或三角形致密影,累及整个肺叶,以叶间裂为界大片致密阴影,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消散期:大小不等,分布不规则的斑片状阴影,需和结核鉴别。多在两周吸收,偶可机化为机化性肺炎。
充血期:病变区呈磨玻璃样阴影,边缘模糊,病变区血管隐约可见。
实变期:呈肺叶或肺段分布的致密阴影。显示空气支气管征较X 线清晰。
消散期:随病变吸收,实变期阴影密度减低,呈散在,大小不等、斑片状阴影
2.支气管肺炎
X线表现:部位:中下肺野、内中带
1) 肺纹理改变:增强、模糊-反应了支气管及周围间质的改变。
2) 小叶性渗出和实变
三.肺脓肿
X线表现:脓肿形成前的急性感染、脓肿形成、空洞形成。
四.肺结核
1.结核的分类及X线表现
Ⅰ.原发型肺结核:初次感染所发生的结核,多见于儿童。
X线表现为:
①原发综合征:原发由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组成。
②胸内淋巴结结核:原发病灶消失或被掩盖。仅有淋巴结肿大。
Ⅱ、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①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特征为:三均匀, 粟粒大小为1~3。大小、密度、分布均匀。
②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三不均匀分布上中肺,大小不一,密度不一。
Ⅲ型 继发性肺结核:成人多见,
X线表现为:渗出、增殖、纤维化、空洞和播散病灶并存
浸润型肺结核:
局限性斑状阴影;大叶性干酪性肺炎;增殖性病变;
结核球:0.5~4,可见钙化和空洞,
周围有卫星灶;结核性空洞;支气管播散病变;硬结钙化或索条影
①.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纤维空洞;空洞周围改变;肺叶变形;
代偿性气肿;胸膜肥厚及粘连;纵膈向患侧移位
五.肺肿瘤
1.原发性支气管癌
中央型肺癌
(1)早期,指局限于支气管腔内或沿管壁浸润生长,周围肺实质未被累及,且无远处转移的肿瘤;
X 线无明显异常表现;
有时可显示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或腔内结节等。正常约1-3
(2)中晚期:
X 线:直接征象:肺门影增深、增大,肺门区肿块;
间接征象:局限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
支气管狭窄阻塞性炎症
支气管完全阻塞阻塞性肺不张
向腔外生长肺门形成肿块影
:① 支气管腔内和壁外肿块,管壁不规则管腔呈鼠尾状狭窄或杯口截断;常伴有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
② 侵犯纵隔结构:肿块穿破支气管壁,常直接侵犯纵隔结构和纵隔 相连,和纵隔间脂肪间隙消失;
侵犯血管表现为血管受压移位,管腔变窄或闭塞,管壁不规则,脂肪层消失;
③ 纵隔淋巴结转移。纵隔淋巴结横径 > 1.5 或肺门淋巴结 > 1.0常提示转移
周围型肺癌
X 线:1、病变为密度较高,轮廓模糊的结节状或球形肿块,边缘毛糙,分叶;有放射状短细毛刺,胸膜凹陷、
空泡。
2、肿块中心发生坏死,形成癌性空洞,壁内缘不规则或呈结节状
弥漫型肺癌:肿瘤发生于细支气管、肺泡或肺泡壁;
双肺多发病灶:结节状或斑片状; 肺叶、肺段实变影像
2.继发性肺肿瘤:双肺多发棉花团养结节,密度均匀、大小不一,轮廓清楚,以双肺中、下肺野外带多见,可局限于一侧肺野
3.纵膈常见肿瘤 前纵膈:胸骨后甲状腺,胸腺瘤,畸胎瘤
中纵膈:淋巴瘤,支气管囊肿
后纵膈:神经源性肿瘤
第三章 循环系统
第一节 心脏和心包
一. 正常影像学表现
1心、大血管的正常投影
1.
后前位或前后位:
2/3在胸骨中线左侧,1/3右侧,心尖指向左下,心底向右后上方,形成斜纵轴。
右缘:上段:上腔静脉、主动脉 下段:右房
左缘:上段:主动脉结,老年人可突出明显;中段:肺动脉段;下段:左心室
左侧位 前缘。上段:右室漏斗部和肺动脉主干。
下段:右室后缘。上中段:左房 下段:左室
胸骨后区:心影前缘和胸骨后缘之间的间隙,其缩小,右室大。
心后食管前间隙:心后下缘,食管和膈之间的三角间隙,其缩小,左室大。
心胸比率:心影最大横径和胸廓最大横径之比
二.基本病变表现
1. 心脏位置、形态 和大小异常
整体形态异常:二尖瓣型心脏:梨形;主动脉型心脏:靴形;普大型心脏:烧杯状;
2.心脏运动和血流异常
3.冠脉异常:选择性冠脉造影:“金标准”
4.心包病变
5.肺门及肺血管异常
(1)肺门异常
双侧肺门增大
肺充血—搏动增强,血管边缘清楚
肺淤血—无搏动增强,血管边缘模糊
肺门动脉扩张:右下肺动脉直径>1.5
(2)肺动脉异常
A.肺充血 原因:肺动脉内血流量增多,见于左向右分流先心病、房缺、室缺,A导管未闭,循环血流量↑,甲亢,贫血。
X线表现:肺透光度正常;肺动脉增粗;右下肺动脉粗,直径>1.4;肺动脉搏动增强,分流大可见“肺门舞蹈”
B.肺动脉高压
常见于肺心病、先心病肺血流量增多及肺动脉栓塞等
X线表现:肺动脉突出;肺门截断现象或残根样表现:肺门肺动脉扩张而外周分支变细,和肺动脉大分支间有一突然分界;主肺动脉及肺门动脉搏动增强;
C.肺血减少(肺少血)
原因:肺动脉血流减少,见于右心排血受阻,肺动脉狭窄, 三尖瓣狭窄。
X线表现:1)肺透光度增加
2)肺动脉变细(小,少)
3)肺门变小,变清晰
4)右下肺动脉变细,男<1.0,女<0.9
(3)肺静脉高压
A.肺淤血
原因:肺静脉压增高,见于肺静脉回流受阻,常见二尖瓣狭窄,左心衰。
X线表现:(1)肺透光度下降; (2)肺纹增多,模糊呈网状;
(3)肺门影增大,模糊,肺门角消失;(4)上肺静脉扩张,呈鹿角状;
(5)可出现:氏B线; (6)可出现胸水。
B间质性肺水肿:在肺淤血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
克氏B线:肋膈角区长2-3、宽1-3的水平线
C肺泡性肺水肿
X线:双肺广泛分布边缘模糊的斑片状阴影,典型表现两肺大片影聚集在肺门区呈蝶翼状
三.常见病的诊断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脉造影)
2.风湿性心脏病
(X 线⑴二尖瓣狭窄:呈现肺淤血,可伴肺水肿,心影呈二尖瓣型,肺动脉段突出,左房及右室增大
⑵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轻度返流,仅见左心房和左心室增大。严重可出现左室增大;
⑶主A 瓣狭窄:左室不同程度增大,左房也可轻度增大,升主动脉中段局限扩张。
⑷主A 瓣关闭不全:左室增大,升主A、主A 弓扩张
3心肌病
心肌梗死
①局部心肌壁变薄
②收缩期心肌壁增厚减低或不增厚
③节段性室壁运动功能异常(运动减弱、消失,矛盾运动/不协调)
④整体及节段射血分数减低
4.房间隔缺损
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第一孔型(原发孔型)缺损,由心内膜发育障碍所致,位置靠前下方,少见。
第二孔型(继发孔型)缺损,原始房间隔自行吸收过多或继发房间隔生长不足导致,位于房间隔中心部位,多见。
出现血液自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加重右房系统负荷,导致右房的扩张和右室的扩张、肥厚,肺A 高压。
临床有劳累后心悸、气短、乏力,咳嗽、咯血,易患呼吸道感染。
重者出现紫绀及晕厥等症状,胸骨左缘第2-3 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1).肺充血;(2).右房,右室大;(3).肺A突出,肺门舞蹈;
(4).主动脉结小,左室不大;(5).原发孔型,左房,左室大。
5法乐氏四联症(F4): 肺动脉,肺动脉瓣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室肥厚
1.肺缺血,右室大,右房可增大;2.心腰凹陷,心影呈靴形;
3.主动脉增宽; 4.侧支循环一支气管动脉(网状影);
5.右室造影:右室,肺A,主A同时显影,肺A狭窄
第二节 大血管
一.主动脉夹层
:平扫可显示钙化内膜内移,假腔内血栓形成和夹层血液外渗出、纵膈血肿、心包和胸腔积血等
增强可见主动脉双腔和内膜片,显示内膜破口和再破口及主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
二、心包积液
X线 干性者无异常发现,中到大性者可见心影不对称性增大。
心包炎 晚期形成 盔甲心
三 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动脉管壁损伤,血液通过破损口进入肌肉和筋膜间隙而形成的搏动性血肿
夹层动脉瘤——动脉壁内膜和中膜断裂或撕裂后,在血流冲击下,中膜分离,形成两个管腔
真性动脉瘤 二维:血管呈瘤形或囊样局限性扩张 管腔内膜粗糙,管壁连续性尚好 腔内可有均匀或不均匀血栓弱回声
Ø 彩色多普勒:腔内血流呈红、蓝交错涡流
Ø 频谱多普勒:正、负双向杂乱湍流频谱
假性动脉瘤二维:动脉管壁不连续,有狭小破口动脉血流经破口进入管腔外的搏动性肿块
Ø 彩色多普勒:动脉血流经狭小通道进入瘤体在瘤体内形成涡流, 瘤腔内可有血栓形成
Ø 频谱多普勒:于破口处录及双向杂乱湍流频谱
夹层动脉瘤二维:动脉管径增宽,呈双层管壁,见隔膜管腔呈双腔-真腔和假腔
Ø 彩色多普勒:真腔内见血流,明亮或五彩假腔内血流无规则
Ø 频谱多普勒:假腔内录得低速湍流频谱破口处录得高速频谱
第四章消化系统影像诊断
第一节 急腹症
一.基本病变X线表现
1.积气
(1)游离性气腹:原因:胃肠穿孔、术后、感染、 人工气腹、输卵管通气等。
X线表现(立位平片):新月形、线状透亮影。
(2)局限性气腹:原因:腹膜后、小网膜囊、粘连后穿孔;
X线表现:局限,不随体位变化。
(3)器官内气体
常见:门静脉、胆道、肠道,等; X线表现:条状或气泡。
2.腹腔积液:原因:炎症,创伤。
X线表现(平片):密度增高,肠管间隙增宽,肠管漂浮征
3.实质脏器增大线检查效果差:形状、轮廓、大小和间接征象
; ,、:较好,作用更大
4空腔脏器内积气、积液和管腔扩大
梗阻 炎症
双泡征 局限积气和积液
( ) (哨兵征)
三泡征 大小肠普遍积气积液并扩张.静止
( ) (肠麻痹)
空回肠转位 大.小肠普遍积气、积液、蠕动;
花瓣状 香蕉征 不扩张 (肠炎)
假肿瘤 咖啡豆
5.腹内肿块
检查首选:定位、定性、大小和范围。
X线检查效果差:可定性少(畸胎瘤)
“假肿瘤征”:两端闭锁的绞窄肠段,闭袢内充满大量液体多数间接定位,不能发现。
6.腹内高密度影:原因:钙化、结石、异物和粪石等;平片首选或
7.腹壁异常 炎症:腹脂线增宽、模糊和消失。
炎症、创伤:腹壁肿胀、积气及肌间隙模糊。
8.下胸部异常 原因:膈下急性炎症
现象:胸腔积液,肺底炎症或盘状不张,膈肌升高、动度降低,腹壁异常。
二.常见胃肠急腹症
(一).肠梗阻
检查目的:
A.有无梗阻 B.部位——低位?高位?或具体部位
C.程度——完全?不完全? D.类型——机械性(单纯,绞窄性)?动力性(痉挛,麻痹性)?血运性?
E.原因——粘连、扭转、肿瘤、蛔虫等。
基本X线表现
A肠管积气扩张
B气液平面
1.单纯性小肠梗阻:3-6h出现X线表现;大跨度;阶梯状;变化大
2.绞窄性小肠梗阻:变化小;“假肿瘤”征;小肠换位;肠曲聚集表现
3.结肠梗阻: 常见于结肠癌、乙状结肠扭转等
4.麻痹性肠梗阻 :大小肠均扩张;气多液少;动力低
(二).胃肠穿孔
原因:溃疡病、炎症、外伤及肿瘤
X线表现:膈下半月形透亮(眉弓征,新月性)
注意两种情况
1.有游离气体,但无穿孔:子宫输卵管通气、腹部手术;人工气腹、腹腔炎症;
2.无游离气体,但有穿孔:
胃或肠内无气体、阑尾;穿孔已堵塞、包裹性气体(粘连,进入小网膜囊)、气体很少 ;
(三)腹部外伤
主要是闭合性损伤;首选检查方法是;
表现:实质脏器包膜下血肿;实质脏器内血肿;实质脏器破裂
(三).食管和胃肠道
胃肠道正常X线表现
X线检查:普通X线:透视;平片
用途:急腹症、外伤、不透X线异物
造影检查:(1)钡餐检查;(2)钡灌肠;(3)血管造影
(食管):三段;三个压迹(主动脉,左主支气管,左心房);二个狭窄
胃肠道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一 轮廓的改变
(一)轮廓突出
龛影:概念:管壁溃烂形成缺损;钡剂充填后形成向外突出影像;
常见原因:溃疡病,恶性肿瘤,结核等;
(憩室)概念:管壁因内压高或外在牵拉。
造成局限囊袋外突,钡剂充填后形成的膨出影。
(二) 轮廓凹陷
(充盈缺损)概念:管腔内占位性病变不能被钡剂充填形成缺损
表现:轮廓局限性凹入
常见:肿瘤,息肉,肉芽肿,静脉曲张,异物等。
二、粘膜皱襞的改变
粘膜破坏:粘膜皱襞消失,代之以杂乱不规则的钡影。多见于恶性肿瘤
粘膜皱襞平坦:粘膜皱襞的条纹状影不明显,严重时可完全消失。可见于肿瘤或炎症
粘膜皱襞增宽和迂曲:多见于炎症
粘膜皱襞纠集:皱襞从四周向病变区集中,呈放射状。常见于溃疡
三、功能性改变
张力:增高管腔缩窄,变小;低下管肠扩大;
蠕动:增强—蠕动波多,深,动力强,运行快,排空快
减弱—蠕动波少,浅,动力弱 ,运行慢,排空慢
逆行性 ;激惹征
运动力的改变:4h胃排空
分泌改变:增多—气液平,钡剂不附着(雪花片状、团状、线状)
疾病诊断
一.食管静脉曲张
门脉高压的重要并发症,常见于肝硬化
呕血、柏油样便,失血性休克
食管吞钡:粘膜皱襞增宽、迂曲,蚯蚓状或串珠状充盈缺损,管壁边缘呈锯齿状,食管张力降低、管腔扩大、蠕动减弱等
食管癌
X 线 ① 粘膜破裂消失、中断、破坏代之以癌瘤杂乱不规则影像
② 管腔狭窄:为浸润型,管壁僵硬,上方扩张
③ 腔内充盈缺损:见增生型,向腔内突出,不规则,大小不等充盈缺损;
④ 不规则龛影:轮廓不规则长形龛影,溃疡型癌
⑤ 受累段食管局限性僵硬,及形成纵隔内肿块影
胃溃疡
1)直接征象是龛影,多见于小弯,呈乳头状、锥状,边缘光滑整齐,密度均匀。龛影口部常有一圈粘膜水肿所
造成的透明带。
2)粘膜水肿带是良性溃疡的特征,依其范围有不同表现:
① 粘膜线:为龛影口部一条宽1-2 光滑整齐的透明线。
② 项圈征:龛影口部的透明带宽0.5-1 如一个项圈
③ 狭颈征:龛影口部明显狭小,使龛影犹如具有一个狭长颈。慢性溃疡粘膜皱襞纠集,向龛影口部集中,如车轮状。
3)胃溃疡引起功能改变:
① 痉挛改变
② 分泌增加,使钡剂不易附着于胃壁
③ 胃蠕动增强或减弱。
特殊表现:穿透性溃疡:龛影深而大,深度和大小均超过1。
穿孔性溃疡:龛影很大如囊袋状。
胼胝性溃疡:龛影较大,达1.5-2,深度一般不超过1
十二指肠溃疡
1、90%发生在球部;
球部溃疡较胃溃疡小,直径多在4-12。龛影轴位像近似“火山口”为类圆形或米粒状密度增高影,周围常有一圈透明带或有放射状粘膜纠集。
许多球部溃疡不易显示龛影,但如有恒久的球部变形,也能作出溃疡诊断,
球部变形:山字形、葫芦形、三叶形等。
2、球部溃疡其他征象:
① 激惹征:钡剂到达球部后不易停留迅速排出。
② 幽门痉挛,开放延迟
③ 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