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9780671 上传时间:2025-04-0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5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 国内生产总值  A.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名词解释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 B.GDP 统计注意事项:    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包括过去生产的,当前重复交易的产品。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是指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第四、GDP 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存量是流量的积累;流量则是存量的改变量。   GDP 度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的产出价值量,所以是一个流量指标。 第五、GDP 按国土原则(常住生产单位)计算,是一个地域概念。   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GDP。  第六、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二.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支出法 1.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 final product approach 。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C+I+G+X-M 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 X=出口 M=进口 2.收入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 收入代表供给,收入法也就是供给法,又称要素支付法(factor payment approach)。 收入法计算公式   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  +折旧  +间接税  +企业转移支付 三.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NDP     公式: 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 NDP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净成果。折旧占GDP的比例一般相对稳定, 用GDP,还是NDP,表示经济总量变动,没有本质差别。 国内外,一般都更习惯采用GDP。 2.国民收入:NI 广义:泛指GDP、NDP等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 狭义: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 公式 :NI = 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国民收入要加上折旧、间接税等才形成GDP。政府给予企业的补贴,虽然不记入产品价格,但是成为企业收入,然后成为要素收入。 3.个人收入: PI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PI = NI  -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   +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和支付利息等)。 4.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个人收入DPI用来消费C和储蓄S。 从长期看: DPI = GDP - Z - T 以Z代表折旧基金收入,以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 DPI = 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 5.综合 GDP -固定资产折旧=NDP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 均衡产出(收入)的概念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 均衡,不再变动。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 :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 公式:y = c + i = E 如果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计划储蓄,是一个前提条件。是宏观经济战略要考虑的前提条件。 二.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A.、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和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消费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消费信贷、利率水平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收入。 a.凯恩斯消费函数 凯恩斯消费函数: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凯恩斯消费函数。凯恩斯消费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消费倾向。 公式:简单线性消费函数:c = a + β y  (1 > β > 0) a-常数, b..消费倾向  消费倾向:消费和收入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 APC  :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 APC<1,消费总量<收入总量(产生储蓄); =1,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 >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蓄)。 c.边际消费倾向 MPC MPC = dc/dy 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不论MPC是常数还是变数,总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有: 1 > MPC > 0 边际消费倾向 定义——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 d.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 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入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 APC也有递减趋势。 APC > MPC 线性中,APC > MPC APC=c/y= a + β y /y= a/y+ β 随收入增加 APC 趋于 MPC B、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指储蓄和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 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如收入、分配状况、消费习惯、社会保障体系、利率水平等, 最重要的是收入水平。 a.凯恩斯储蓄函数: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这种关系称之为凯恩斯储蓄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储蓄倾向。 储蓄函数公式 s-储蓄,y-收入: s = s(y)(满足ds / dy > 0) 线性储蓄函数 c = a + β y,代入s = y - c s = y -(a + β y), 整理: s = - a + (1- β) y  (1> β >0) 储蓄是收入减消费后的余额, 线形储蓄函数 s= -a +(1- β)y  b.储蓄倾向 储蓄倾向:储蓄和收入的比率。 平均储蓄倾向:储蓄总量和收入总量的比率, APS。——储蓄和收入之比=储蓄/收入  APS = s / y 边际储蓄倾向:MPS ——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带来的储蓄的变化。 公式:储蓄增量和收入增量的比率 MPS=Δs/Δy 边际储蓄倾向MPS 当Δs和Δy趋于无穷小时,MPS = ds/dy 储蓄函数为线性时,MPS为常数(1- β )。 非线性时,MPS有随收入递增趋势。MPS和APS都递增,但是MPS>APS。 C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1.  a.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  消费支出和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    消费函数假设为c =α +β y   (α > 0,1 > β > 0 )      c、y 分别为当期消费和收入,β为边际消费倾向。   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Y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随着收入的增加有递减趋势。  注意 : 凯恩斯理论的局限  只考虑当期收入影响 没有考虑家庭拥有的财富对当前消费的影响 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a.定义: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的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的决定地。 b.示范效应:家庭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入家庭,即消费有模仿和攀比性。 c.重点:棘轮效应:家庭消费既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变化时,家庭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 理论核心: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即上去容易下来难.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3、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了解人的一生在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特点)  假说:  生命由两期构成:年轻期和年老期   收入由两部分构成:财富收入和劳动收入,期初不拥有财富,期末不保留财富。在给定现在和将来收入的情况下,决定现在和将来的消费,从而使自己的跨时效用达到最大。一个人的储蓄状态取决于他所处的生命周期的具体阶段。尽管收入在一生中的变化很大,但消费始终相当平稳。 假说: (1)人在一生过程中,收入将会有规律地波动。 (2)  家庭会通过金融资产市场以理性的方式统筹安排一生的资源,实现一生中最平稳的消费路径。 结论:人们偏好平稳消费,工作年份储蓄,退休年份动用储蓄。如果中年人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下降。反之会增加。遗产的存在,会使得储蓄增加。遗产税很高会降低储蓄。想及时行乐,储蓄减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储蓄会减少。人生安全风险加大,储蓄减少。  提出生命周期假说的意义  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国民储蓄和该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关系:一国的中壮年人口大于青年和老年人口时,国民储蓄率有可能上升。 储蓄率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备和否有关,完备的社 会保障体系,可能降低储蓄率。 重点:货币幻觉:物价和货币收入同比例提高,实际收入不变,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增加而忽略物价上升,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平均消费倾向提高。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三、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1.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 假设i固定,为自发计划投资。联立y = c + i , c = a + β y.,得均衡收入:y = (a+i) /(1- β)  知道消费和投资,就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2、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 储蓄函数:s = y – c = -a + (1- β)y 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知道储蓄函数和投资,也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四:几个重要乘数 A. 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1/(1 – β ); 政府购买乘数(三部门的):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B. 三部门中的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例。公式——K=– β/(1 – β ) C.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指收入变动和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公式——K=  β/(1 – β ); D.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和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和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此时,政府预算是平衡的。此时:政府平衡预算乘数 kb=1。 五. 三部门的收入决定及其乘数 1.三部门收入决定 三部门经济:两部门+政府部门,考虑进税收和政府支出 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是财政政策工具。 2.三部门经济 均衡收入公式: . 定量税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   假设消费函数为c =α +βyd,yd 表示居民可支 配收入,定量税为T ,投资为 i ,政府购买为 g,试求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   方法1(总需求---总供给法)   解:因为yd= y –T,根据均衡方程式,有:     y = c + i + g = α + β yd + i + g = α +β ( y –T ) + i + g   得到: y = (α + i + g – β T) / (1–β ) 方法2(投资--- 储蓄法)    根据消费函数,我们可以知道,储蓄函数:      s = yd – c = –α +(1–β ) yd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总储蓄函数      S= sp + sg = –α + (1–β ) yd + (T– g)                 = –α – g +β T + (1– β ) y     由储蓄和投资均衡方程式,得到:      i = S =  – α – g +βT+ (1 – β ) y   解得:      y = (α + i + g – β T ) / (1 – β ) 六..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1. 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公式:y=  1/1 – β+γ ( a+ i+g-  βt+β tr+x-m0) Y=c+i+g+x-m c = a + β y Yd=y-t+tr t,i,g, tr,x都假定是外生变量,和收入无关。     其中m0表示自发性进口,γ 表示边际进口倾向,即收入增加1单位时,进口的增加量。 2.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出口变动 1 单位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量。K= 1/1 – β+γ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资本边际效率 定义:MEC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资本品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的贴现率。 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二.IS曲线 1.IS曲线及其推导 IS曲线就是说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 二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条件是总供给=总需求, i = s s=y-c ,所以y = c + i , 而c = a + by. 求解得均衡国民收入:y = a+i/1-b i= e-dr  2.IS曲线及其斜率 斜率的含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反之,越敏感。 IS斜率:取决于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斜率  IS 曲线的斜率    d 是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如果d 值较大,即投资对于利率变化比较敏感,则IS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IS 曲线越平缓。  β 是边际消费倾向,如果β 较大,则IS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则 IS 曲线也较平缓。  在三部门条件下,IS 曲线的斜率还和税率有一定关系,此时IS曲线的斜率公式:1-β(1-t)/d  当 d  和β 一定时,税率 t越小,IS 曲线的斜率越小,IS 曲线就越平缓;税率 t 越大, IS 曲线的斜率越大, IS 曲线越陡峭。 4..IS曲线的经济含义 (1)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和利率之间的关系。 (3)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化。利率提高,总产出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总产出趋于增加。 (2)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 (4)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右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小于储蓄规模。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的左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 5..IS曲线的移动 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增加,IS水平右移 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减少,IS水平左移 如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减税,增加居民支出。 减少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增税,增加企业负担则减少投资,增加居民负担,使消费减少。 减少政府支出。 6.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和税收如何使IS曲线移动: 1.当政府支出(g) 增加或减少△ g时,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量为: △y=1/1-β(政府购买乘数) x △ g,即IS曲线右移或左移1/1-β x △ g; 2.当税收(t)增加或减少 △ t时,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量为 △y= β/ 1-β(税收乘数) x △ t ,即IS曲线左移或右移β/ 1-βx △ t . 7.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   储蓄不是决定于利率,而是决定于收入。  利率不是由储蓄和投资决定的,而是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共同决定的。  货币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一般由国家控制的。货币需求是内生变量,需要着重进行研究。 三.  利率的决定 1..流动性偏好和货币需求动机 流动性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由于货币是流动性和灵活性最大的资产,随时可作交易之用、预防不测之需和投机。 2.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 (1)交易动机:消费和生产等交易所需货币。取决于收入。 (2)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为应付突发事件、意外支出而持有的货币。个人取决于对风险的看法,整个社会则和收入成正比。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的动机 假定:可供人们选择的金融资产只有两种:货币和有价证券。人们心目中对于利率的看法都有一个正常值水平。结论:利率越高,即有价证券越低(该价格已降到正常水平以下),人们会及时买进有价证券,因此人们持有的投机货币量就会减少;而利率越低,即有价证券越高(该价格已涨到正常水平以上),人们会及时卖出有价证券,因此人们持有的投机货币量就会增加。 (3)投机动机:为了抓住有利时机买卖证券而持有货币的动机。是为了准备购买证券而持有的货币。人们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就是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货币的投机需求和利率成反向变动的关系。 3.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 当利率极低时,人们手中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要留在手里,不会去购买证券。此时,流动性偏好趋向于无穷大。 当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时,银行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给,也不会使利率下降。 流动偏好陷阱: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降低,或者证券价格不再上升,而会跌落,因而将所有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以免证券价格下跌遭受损失。 凯恩斯陷阱  结论: 1.收入的变动对货币需求曲线的影响表现为:当国民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2.货币需求量和利率的反向变动关系是通过每一条需求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来表示的. 四.  LM曲线 .LM曲线的推导—— 定义:     LM 曲线是指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 1..LM曲线的经济含义 (1)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m时,总产出和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3)LM曲线上的任何点都表示 L= m,即货币市场实现了宏观均衡。反之,偏离LM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 L≠m,即货币市场没有实现均衡。 (2)货币市场上,总产出和利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总产出增加时利率提高,总产出减少时利率降低。 (4)LM 右边,表示 L>m,利率过低,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应。LM左边,表示 L<m,利率过高,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应。 2.LM 曲线的斜率   h 是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h 值较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比较敏感,则LM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LM 曲线就越平缓。  k 是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k值较大,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化比较敏感,则LM 曲线的斜率就较大,LM 曲线就越陡峭。 LM 曲线斜率:   k / h 经济意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斜率越小,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敏感; 反之,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 3..LM曲线的移动 LM曲线移动是由于实际货币量m变动; m=M/P,因此造成LM曲线移动的因素有两个: y r% LM曲线的水平移动 右移 左移 一、名义货币供给量M变动,价格水平P不变: M增加,则m增加,LM右下方移;反之左上方移。 二、价格水平P变动,名义货币供给量M不变: P上升,则m减少, LM左上方移;反之右下方移。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 财政政策效果 一.经济萧条时的感性认识(膨胀性财政政策)  (1)减税,给个人和企业留下更多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增加生产和就业。但会增加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影响到私人投资。 (2)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税负,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 (3)扩大政府购买,多搞公共建设,扩大产品需求,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也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 (4)给私人企业以津贴,如通过减税和加速折旧等方法,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就业和生产。 财政政策效果:变动政府收支,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 财政政策乘数:货币供给量不变,政府收支变化导致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二.财政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        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财政政策的效果大小和支出乘数有关(和税收 乘数也有关);  财政政策效果还和IS和LM的斜率有关。  三.挤出效应  Crowding out effect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及消费)的现象、四、.货币幻觉  Monetary illusion  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收入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收入作出反应。幻觉:短期内,当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下降时,人们感觉不到工资下降。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涨,存在挤出效应,但由于工人存在货币幻觉,企业劳动力成本相对产品价格下降,企业增加用工,国民收入增加。短期内,在非充分就业状态中,由政府支出增加而导致增加的国民收入会大于由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涨而存在挤出效应导致的国民收入减少。 五.  货币政策效果 一.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如果能够使得利率变化较多,并且利率变化导致的投资较大变化时,货币政策效果就强。 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水平IS和垂直LM相交,是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货币政策十分有效,财政政策无效。 古典主义极端下的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古典主义的观点 古典主义认为,货币需求仅仅和产出水平有关,和利率没有关系,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几乎为0,LM垂直。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 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     1.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   2.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居民有钱后购买外国商品,会形成逆差压力。    3.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 A、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泛的意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用失业率来衡量充分就业和否。    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劳动力)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 失业的种类 1.一般分类: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因而也可看做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2.凯恩斯分类   自愿失业 : 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 : 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凯恩斯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三种。 3.失业的经济损失 对个人来说,   一、自愿失业减少收入但却给他带来闲暇的享受;   二、非自愿失业会使得他的收入减少,从而生活水平下降。精神上带来莫大的痛苦。 对社会来说,     一是损失了本应有的产出量;     二是失业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     三是失业率过高也会影响社会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 二.奥肯定律    该定律说明了实际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稳定关系。  这一定律表明:实际GDP每增加 2%,则失业率大约下降1% ;反之,实际GDP每减少2%,则失业率约上升1% 。 三、价格稳定 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已无法完全消除,把存在一般轻微通货膨胀视为基本正常的经济现象。* 四、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目标。如何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以实现充分就业,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衡量。 五、平衡国际收支  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总之,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时应整体考虑及安排。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经济要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则既无逆差也无顺差。 六.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一般定义是 : 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     政府支出:政府购买              转移支付  :  政府收入:税收 二. 自动稳定和斟酌使用(重点) A. 自动调节指西方财政制度本身有自动抑制经济波动的作用,即自动稳定器;主动调节指政府有意识地实行所谓反周期的相机抉择的积极财政政策。    B.自动稳定器 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行动。自动稳定器是调节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适用于轻微经济波动。 自动(内在)稳定器 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三项制度得以发挥  一是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衰退时,产出下降,个人收入下降,税率不变,税收会自动减少,可支配收入会自动少减 少一些,使得消费和需求下降的少些。   累进所得税,衰退使得收入自动进入较低 纳税档次,税收下降幅度超过收入下降幅度。反之,如此。 二是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指政府转移支付     经济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社会转移支付增加,抑制可支配收入下降,抑制需求下降。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等福利开支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三是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要维持农产品价格,就必须按支持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要抑制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减少总需求量的增加。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和税收乘数的效果比政府购买和投资支出所产生的效果要小,即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毕竟有限。因此,西方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水平过低,产生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多手段刺激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水平过高,产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提高税率、减少开支等手段抑制总需求。 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 *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具体应用:逆经济风向而行     扩张性财政政策:萧条时,总需求< 总供给,存在失业。政府采取增加支出、减税、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需求的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繁荣时,总需求> 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采取减少开支、增税等措施,以刺激供给、抑制需求的政策。 七、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扩张性财政政策会造成预算赤字,紧缩性财政政策会产生预算盈余。,会加剧通货膨胀。             功 能 财 政 功能财政:政府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反对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它的提出,是对原有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 八.货 币 政 策 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活期存款,是指不用事先通知就可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 存款准备金,是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资金。 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在存款中占的比率。 法定准备金:由政府(中央银行)规定,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一部分是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帐户上。   货币创造乘数:公式;M/H=rc+1/rc+rd+re=(Cu/D+1)/Cu/D+Rd/d+Re/D 其中:re 代表 超额准备金率,rc代表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rd代表法定准备金率.。Cu表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Rd表示法定准备金,Re表示超额准备金,H表示基础货币。 十.货币政策三大基本工具 A.  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整货币的供应量。往往做为补充手段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结合运用。 缺点:一、满足商业银行临时准备金不足,是一种紧急求援手段,平时少利用;       二、是一个被动政策,中央银行只能等待商业银行向其借款,而不能主动要求。   B.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优点: 一、操作灵活:便于为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的变动方向和时间和规模; 二、政策反应快速,没有政策时滞,且能迅速纠正某些错误决策; 三、政策温和,没有法定准备率政策那么凶猛。 C.    法定准备率:     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准备金,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就等于减少了银行准备金。变动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办法。但不轻易使用。   缺点:一存在政策时滞;二、政策作用十分猛烈,会导致所有银行的信用扩张和收缩。   上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需要配合使用。   此外还有其他,如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第十七章 AD-AS模型 一.实际货币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得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固定货币价值衡量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的相对贫穷,消费水平相应减少的现象。* 第十八章 失业和通货膨胀 一.奥肯定律  A.奥肯定律的内容: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反之亦然。 结论:实际GDP必须保持和潜在GDP同样增长,以防止失业率上升。 奥肯定律的意义: 揭示了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之间的联系。可以根据该理论互相预测。如实际失业率为8%,高于自然失业率2个百分点,则实际GDP比潜在GDP低4%。 B.奥肯定律公式 y-yf/yf=-a(u-u*) 其中:y:   实际产出; yf:潜在产出; u:实际失业率; u*   自然失业率。 二. 通货膨胀的描述 A.通货膨胀的定义: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指一般价格水平持续的普遍的上涨。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称该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B.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 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指全面、持续的上涨。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价格上升的速度分: A.温和通货膨胀,年物价上升水平10%以内。 B.严重通货膨胀,10%-100%;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C.恶性通货膨胀,100%以上,超级通货膨胀。 2.按人们的预期成度分: A.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价格上升速度超乎意料。 B.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物价有规律的变动。 3.按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 A.平衡型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同比例上升 B.非平衡型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比例不完全相同。 四.  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货币供给的过度 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A.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过多的钞票追逐过少的商品”。 B.几种类型 水平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不会导致价格上涨,此时资源充足。 中间的常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价格上涨,是由于劳动、资本等不足,导致成本提高。即供给瓶颈。该区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瓶颈式通货膨胀。 垂直的古典总供给曲线:充分就业。总需求继续增加,导致价格上涨,产量不变。 C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的解释     当产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潜在的产量)以后,由于生产能力的制约,总需求增长不再引起产量的增加,而只导致物价水平按同一比例增长,凯恩斯称之为真正的通货膨胀。 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A.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B.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三种情形 1.工资成本推动: 个别部门工资增加导致整个社会工资水平上升。工资和物价互相推动,形成通货膨胀。 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劳动市场中,工会组织、工资刚性等原因,工资过高,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导致成本过高。 2.利润推动: 垄断利润推动产品销售价格上升。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少数大企业可以操纵商品价格,定价很高,价格上涨超过成本上涨的速度。 3.进口成本推动: 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而引起通胀。如世界性商品价格上涨。 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导致工资提高的这种螺旋式上升。 混合型的通货膨胀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1.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经济结构不平衡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假设: 经济结构中仅有两个部门(先进部门和落后部门); 两个部门在生产增长速度或世界市场联系及市场需求状况上存在差异;两个部门的名义工资是一致增长的,并由增长更快的部门来决定; 2.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机制 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一般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 要保护所谓的基础产业。 3.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形成:  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区别,但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五.通货膨胀的持续 通货膨胀螺旋:大多数人预期到通货膨胀,这种预期会变成现实,使通货膨胀产生一种惯性,具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这种情况被称为通货膨胀螺旋。如通货膨胀时期,个人要求工资提高,以保证实际工资不降低;银行贷款要求提高名义利率,以获得一定的实际收益率。只要通货膨胀一发生,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就同时发挥作用。 六.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显著。 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缓慢。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获利。发行公债的国家,获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