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浙教版九下第一章演化的自然知识点复习.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9780396 上传时间:2025-04-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九下第一章演化的自然知识点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浙教版九下第一章演化的自然知识点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下)第一章演化的自然基础知识 第1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古代人的宇宙观 2.托勒密与“地心说”; 地心说理论为: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b太阳与其它天体都是绕地球运转的  3.哥白尼与“日心说”。 日心说理论内容: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b.地球与其它天体都是绕太阳运转的。 4.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a.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b.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c.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5.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该理论认为大约137亿年前宇宙在原始火球爆炸中形成。 6.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说明宇宙在膨胀。宇宙无中心。 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与恒星的演化 1.太阳系的形成: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星云由气体与尘埃物质组成。 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与太阳自转方向相同(同向性);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共面性); 4.太阳系的形成假说还有:灾变说 5.恒星的演化: 太阳的光与热是靠太阳内部的氢核发生热核反应而产生的。 6. 中小恒星(如太阳)——红巨星(晚年期)——白矮星—暗矮星; 大恒星——超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或黑洞) 7. 黑洞的密度非常大,强大的引力使任何物质,甚至光线都无法逃脱它的吸引。因此,远处的观测者无法看到来自黑洞的光,但天文学家可以测出黑洞的存在。 第3节 地球的演化与生命的起源 1.地球的演化。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在距今约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原始海洋中诞生。 2.生命的诞生。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米勒在实验室用充有甲烷、氨气、氢气与水的密闭装置(注意不含氧气),以加热、放电来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与尿素等。 该实验说明:在地球的原始大气中,自然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产生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以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 3.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米勒的实验可以证实); 第二阶段,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高分子--蛋白质与核酸。 第三阶段,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有界膜的多分子体系 第四阶段,多分子体系演变成原始生命 原始生命的特征:能进行简单的物质交换;具有原始的繁殖现象。 第4节 生物的进化 1.关于生物起源有神创论与进化论的两种。由于进化论有生物化石等众多证据支持,而被人们普遍接受。 2.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动植物化石。 3. 化石: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与遗迹,都称为化石。 4.支持生物进化的其它证据: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 5.动物化石的形成:动物死后落入水中→尸体上的肌肉腐烂→水中泥沙掩埋骨骼→水进入无机盐沉淀在里面(化石形成)→将化石保存在外围泥沙堆积沉淀而形成的岩石中→某些化石随地壳的运动露出水面回到地面,在风雨作用下露出化石。 6.生物化石特点 :越是古老的地层(深层)里化石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是晚近的地层(浅层)里化石生物越复杂、越高级。 7.由化石分布特点可知生物进化顺序: 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与哺乳类。 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人:森林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8.意义: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9.现代更先进更科学的推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比较DNA与蛋白质的差异。 10.布丰的“直线进化理论”,他认为:生物是地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异。现在活着的种类是从今天已经不存在的种类演变而来的。物种可变的原因是生物的环境特别是气候与食物发生了改变 11.拉马克的进化思想“用进废退”,他认为生物变异是定向的。.“用进废退”:生物体器官经常使用变得发达,而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退化;“获得性遗传”:生物后天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定向变异”:生物的变异一定是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改变的。 8. 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他的进化思想是:“自然选择”。他认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最终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①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内因是不定向的遗传与变异,外因是环境的选择,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③变异对生物个体来说分有利变异与不利变异。 ④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⑤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缓慢的,生物进化有过渡类型,证据:始祖鸟化石与中华龙鸟化石(爬行类与鸟类的过渡类型) 第5节 遗传与进化 1.遗传: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与亲代、子代与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地洞”。 变异: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叫变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2.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男性为22对+XY, 女性为22对+XX )。染色体是由DNA与蛋白质组成的,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由1953年美国沃森与英国克里克共同提出。) 3.生殖细胞中(精子与卵细胞)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 4.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而脱氧核苷酸由脱氧核糖、碱基与磷酸组成 5.基因:起遗传作用的DNA片断。一个DNA分子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的作用: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6.细胞→细胞核→染色体→ DNA→基因 蛋白质 7.亲代的基因在传递给子代的过程中也发生着自然选择。 8.遗传病是由于人体遗传物质(基因、DNA、染色体)发生改变而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例如白化病患者是因为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造成的;先天愚型是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色盲、血友病) 9. 杂交优势:杂交的生命力比双亲强的现象,如驴与马杂交后产生的骡。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10.基因工程:完全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组合基因的技术。 11.近亲结婚的后代出现遗传病的概率大,故我国禁止近亲结婚,即直系血亲与三代之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