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组胚重点(分章节2016)4.5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一 组织学定义: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科学。
胚胎学定义:是研究个体发生、发育及发生机制的科学。
二 组织学研究内容
细胞群
组织 器官 系统
细胞外基质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三 胚胎学研究内容
正常胚胎早期发育、各器官系统发育及先天畸形的成因、机理和预防。
研究各种先天畸形发生的原因、机理和预防措施的科学为畸形学。
研究通过人工介入早期生殖工程获得人们期望的新生个体的科学为
生殖工程学。
四 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意义
五 组织学与胚胎学进展
第二节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学习方法
一、 突出组织学与胚胎学内容。
二、 建立平面和立体的关系。
三、 形态与功能相统一。
第三节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方法
一、 光镜技术:
1、 石蜡切片术:
取材 固定 脱水 包埋 切片 染色 封 片
2、 涂片、铺片、磨片术。
二、 电镜技术:
1、 透射电镜术
2、 扫描电镜术。
三、 组织化学术等。
第二章 上皮组织
一、概述
(一)上皮组织由排列紧密、形态规则的上皮细胞与极少量细胞外基质所组成。
(二)上皮组织特点:
1、细胞多、间质少。
2、细胞有极性,有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
3、无血管,营养物质来自于结缔组织内的血管,通过基膜渗透。
4、神经末梢丰富。
(三)上皮组织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等。
(四)上皮组织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
二、上皮组织 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间皮和其他
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被覆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复层上皮 变移上皮
复层柱状上皮
上皮组织
腺上皮 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感觉上皮 接受某种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
(一)单层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 )
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胞核扁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垂直观:细胞扁平,中央有核处较厚,其余部分胞质很薄
分布:
1)衬贴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内皮()
2)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内表面:间皮()
3)分布于肺泡和肾小囊壁层等
2、单层立方上皮( )
表面观:细胞呈六角形
垂直观:细胞立方形,核圆居于细胞中央
分布:肾小管、小叶间胆管、甲状腺滤泡上皮等
3、单层柱状上皮( )
表面观:细胞呈六角形
垂直观:细胞呈柱状,核长圆形,靠近基底部
分布:胃、肠、子宫等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
由柱状细胞(游离面常见有纤毛)、梭形细胞、锥体形细胞(基细胞)
和杯状细胞构成。
(二)复层上皮
1、复层扁平上皮( )
由基底面向游离面依次是:
基底细胞多边形细胞扁平细胞
分布: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等处。
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阴道、食管等处。
2、变移上皮( )
特点:上皮的层次和细胞形态随所在器官的收缩或舒张而改变
由基底面向游离面依次是:基底细胞、中间层细胞、表面细胞。
分布: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
三、 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
(一) 游离面:
1、细胞衣:
2、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功能: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3、纤毛: 是指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长突起,具有一定方向节律性摆动的能力,电镜下可见“9+2”结构。
功能:节律性摆动。
(二) 侧面:
1、紧密连接:
2、中间连接:
3、桥粒:
4、缝隙连接:
5、连接复合体 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中,只要有两种同时靠近存在,就称为连接复合体.
(三) 基底面:
1、基膜:由基板(由上皮细胞产生)和网板(由成纤维细胞产生)构成。。起支持,连接,半透膜作用。
2、质膜内褶:扩大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
3、半桥粒:结构为桥粒的一半。
第三章 结缔组织
一 结缔组织的特点:
1、细胞少,种类多,细胞间质多
2、细胞无极性,散居于细胞外基质内。
3、细胞外基质由基质和纤维构成。
3、无基膜,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4、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
二 结缔组织的功能:支持、连接、保护、营养、防御等。
三 结缔组织的分类:固有结缔组织、软骨、骨、血液(淋巴)
第一节 固有结缔组织
基质: 蛋白多糖 纤维粘连蛋白 组织液
细胞外基质 胶原纤维
疏松结缔组织 纤维: 弹性纤维
网状纤维
固有结缔组织 细胞 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其他
致密结缔组织 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弹性组织
脂肪组织
网状组织
一、 疏松结缔组织
(一)基质:
1、 蛋白多糖 蛋白质
透明质酸(含量最多)
硫酸软骨素A、C
硫酸角质素
硫酸乙酰肝素等
组成
糖胺多糖
功能:形成分子筛,可限制细菌、肿瘤细胞、寄生虫等有害大分子物质扩散。
2、 纤维粘连蛋白
在细胞识别、粘附、迁移、增殖中有重要作用。
3、组织液: 由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经毛细血管静脉端或毛细淋巴管回流,利于物质交换。
(二)纤维:
1、胶原纤维:
:较粗,染色呈粉红带状,波浪状走行,无分支。:胶原原纤维,有横纹。化学成分: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 胶原原纤维 胶原纤维
特点:韧性大,抗拉性强。无弹性。
2、 弹性纤维:
:较细,染色呈浅粉红色,折光率强,有分支。:微原纤维,弹性蛋白。
物理特性:弹性大。
3、 网状纤维
:较细,染色不宜着色,嗜银性。:胶原原纤维,有横纹。
化学成分:型胶原蛋白,多糖和糖。
物理特性:有韧性,无弹性。
(三)细胞
1、成纤维细胞
形态:胞体大,扁平多突
结构: 胞质弱嗜碱性,核卵圆形,核仁明显。
丰富的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形成三种纤维,形成基质。
处于静息状态的成纤维细胞称纤维细胞。
2、巨噬细胞:
形态:圆形或不规则形
结构:核小、着色深,胞质丰富、嗜酸性
微皱褶和突起;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微丝和微管。
功能:变形运动和趋化性
分泌功能
识别、粘附和吞噬功能
参与免疫应答
来源: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3、浆细胞
形态:圆或卵圆形
结构: 核小、偏位,核染色质呈车轮状;胞质嗜碱性,近核侧有浅染区
丰富的,发达的 C.
功能:分泌免疫球蛋白(, ),参与体液免疫
来源:B淋巴细胞
4、肥大细胞
形态:圆或卵圆形
结构:粗大的嗜碱性颗粒(异染性,水溶性)
颗粒有单位膜包被,呈板层状或细颗粒状
功能:引起过敏反应
5、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6、其他
二、致密结缔组织
特点:(1)以纤维成分为主,纤维粗大,排列紧密
(2)细胞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小,主要为成纤维细胞
据纤维排列是否规则分为:
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真皮,硬脑膜,巩膜等
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肌腱,韧带
三、脂肪组织
以脂肪细胞为主要成分的结缔组织
四、网状组织
网状细胞:星型多突,核大、浅,核仁明显,胞质嗜碱性
结构 网状纤维:由网状细胞产生
基质: 淋巴液
分布:造血器官、淋巴器官
构成血细胞和淋巴细胞发育的微环境
第二节 软骨和骨
第三节 一、软骨
软骨基质 由纤维成分和基质构成。
软骨组织 结构
软骨细胞 位于软骨陷窝内,成熟细胞呈同源细胞群分布。
软骨 透明软骨 含纤细的交织排列的胶原纤维。
类型 纤维软骨 含大量粗大、平行或交织排列的教员纤维束。
弹性软骨 含大量交织分布的弹性纤维。
软骨膜
二、骨组织
骨祖细胞 成软骨细胞 软骨细胞
成骨细胞骨细胞
细胞
骨细胞 多突起细胞。胞体位于骨陷窝,突起位于骨小管内。
骨组织 破骨细胞: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参与骨的生长和改建。
基质 由有机成分(骨粘蛋白)无机成分(骨盐)构成。
细胞外基质(骨质)
纤维 大量胶原纤维平行排列。
骨板:胶原纤维密集排列成束,规则排列成层,层间互相垂直或呈一定角度,骨盐平行排列于其间,粘蛋白起粘和作用,形成的结构犹如多层木质胶合板,称骨板。
密质骨:骨板排列规则,层数多。位于长骨骨干及不规则骨的外表面。
松质骨:
三、 长骨
环骨板: 包括内环骨板和外环骨板。
骨干哈弗斯系统:又名骨单位,由中央的哈弗斯管和外周5-20层同心圆状排列
的哈弗斯骨板构成。
间骨板: 残留的哈弗斯系统。
骨骺
骨膜 :骨内膜,骨外膜(内层、外层)
四、骨的发生和生长(略
第三节 血液
血液的组织学结构
血浆 血清 水、白蛋白、球蛋白、维生素、糖、无机
55-60%) ( 盐等。
血液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血液凝固
凝血酶
血液有形成分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 红细胞(男性4.0-5.5*1012,女3.5-5.0*1012)
双凹圆盘状,无核,无器,富含血红蛋白(男120-150,女110-140),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其幼稚型称网红细胞。
贫血
血型抗原
2、 白细胞(4.0-10*109 )
有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
无粒细胞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50-70%)
2-5叶分叶核,胞浆充满细小均匀的特殊颗粒和嗜天青颗粒,有吞噬杀菌功能。
嗜碱粒细胞(0-1%)
核分叶或马蹄形或不规则,胞浆内含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颗粒,参与过敏反应。
嗜酸粒细胞(0.5-3%)
两叶核,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的嗜酸性颗粒,可以抗过敏,杀灭寄生虫。
单核细胞(3-8%)
核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胞质灰蓝色,内含大量细小嗜天青颗粒。可变形运动,有趋化性和吞噬功能,还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进入结缔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25-30%)
按直径可分为 大中小淋巴细胞三种。按来源、功能不同可分为T、B、三种。核圆形或肾形,紫蓝色,胞质量少,蔚蓝色。有免疫功能。
3、血小板(100-300*109 )双凸圆盘状,无核,细胞器集中在中央的颗粒区,周边为浅蓝色透明区。参与凝血和止血。
二、血细胞发生(略)
第四章 肌组织
一、 肌组织定义:由肌细胞及肌细胞间少量的结缔组织、血管、神经、淋巴
管构成。
二、 肌细胞特点:
1、 形态细长,又名肌纤维。
2、 细胞膜称肌膜。细胞质称肌浆。滑面内质网称肌浆网。
3、 富含肌丝,肌红蛋白,线粒体等细胞器。
4、 可收缩产生运动。
三、 肌组织分类: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类。
骨骼肌、心肌属横纹肌。
骨骼肌属随意肌,心肌和平滑肌属不随意肌。
第一节 骨骼肌
骨骼肌纤维肌束整块骨骼肌
外被(肌内膜) (肌束膜)(肌外膜)
肌卫星细胞:附在肌纤维表面。参与肌纤维修复。
一、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1. 长圆柱形。
2. 核杆状或扁椭圆形,100个以上,位于肌膜下。
3. 富含肌原纤维。
4. 肌原纤维之间含有大量线粒体、糖原以及少量脂滴,肌浆内还含有肌红蛋白。
5. 有明暗相间的横纹。明带称I带,暗带称A带。暗带中央有一条浅色窄
带称H带,H带中央有一条较深色的线叫M线,明带中央有一条较深而细的线叫Z线。
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含1/2I带带+1/2I带。是骨骼肌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一)肌原纤维
由上千条与长轴平行的粗细肌丝规律排列构成。
(二)横小管
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至肌纤维内部。
(三)肌浆网
包括纵小管和终池。肌浆网中部纵行包绕每条肌原纤维,称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
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四、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肌丝滑动原理
第二节 心肌
分布于心脏和临近大血管近段,可自动节律性收缩。
一、 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1. 分支圆柱形,以闰盘相连。
2. 核1-2个,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3. 肌原纤维分布在肌膜下。
4. 有明暗相间的横纹。
二、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一)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粗细不等,界限不清,横纹也不如骨骼肌的明显。
(二)横小管
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
(三)肌浆网
纵小管不甚发达,终池较小也较少。
心肌横小管两侧的终池往往不同时存在,多见横小管与一侧的终池紧贴形成二联体。
(四)闰盘
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的传导,这对心肌纤维整体活动的同步化是十分重要的。
平滑肌
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血管、子宫等中空性器官的管壁内。不随意肌,收缩缓慢持久,不易疲劳。
一、 平滑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1、 长梭形。
2、 核杆状或椭圆形, 位于细胞中央。
3、 无肌原纤维。
4、 无横纹。
二、 平滑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可见大量密斑、密体、中间丝、粗肌丝、细肌丝。
若干条粗肌丝和细肌丝聚集形成肌丝单位,又称收缩单位,相当于肌原纤维。
平滑肌纤维也是以肌丝滑动原理进行收缩。
第五章 神经组织
第一节 神经元
一、 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细胞膜 单位膜,可接受刺激传导冲动。
胞体 细胞核 一个,大而圆,核膜清楚,核仁明显。
尼氏体: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可合成蛋白
神经元
细胞质 质。不见于轴突。
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由支持、运输的功能。
其他:线粒体、高而基复合体、溶酶体、脂褐素等。
突起
树突 :1个或多个,粗 细,多有分枝,常见树突棘。
功能:可接受刺激,传入胞体。
轴突: 1个,长短不一,直径变化不大,呈直角发出侧枝。发出轴突
的部位称轴丘,表面胞膜称轴膜,内含胞质称轴质。不含尼氏体。
功能:可传导冲动,传出胞体。
轴突内的物质运输称轴突运输。
二、 神经元分类
第二节 突触
一、 定义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传递信息的结构部位。
常见轴-树、轴-棘、轴-体突触。此外还有轴-轴和树-树突触等。
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大类。
二、 化学突触
突触前成分:突触前膜,
突触
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借突触素附着于细胞骨架上)
突触间隙:15-30
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含特异性的神经递质受体和离子通道)
电流沿轴膜传向轴突终末(突触前成分)→前膜2+ 通道开放→突触素磷酸化→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递质与后膜相应受体结合→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电位改变。完成信息自突触前成分向突触后成分的传递。
释放到突触间隙的递质分子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产生生理效应后,很快便被相应的酶灭活,或吸收入突触终末内被分解。
三、 电突触
指两个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以电流(电讯号)传递信息。
第三节 神经胶质细胞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 星形胶质细胞
分类:包括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
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在白质,突起细长,分支较少,胞质内含大量胶质丝。
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在灰质,突起较短粗,分支较多,胞质内胶质丝较少。
功能: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伸展充填在神经元胞体及其突起之间,起支持和绝缘的作用。
有些突起末端形成脚板,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或附着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
2. 少突胶质细胞 突起较少,胞体较星形胶质细胞小,核圆,染色较深。
参与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
3. 小胶质细胞 胞体最小,细长或椭圆,核小,扁平或三角形,染色深。
细胞的突起细长有分支,表面有许多小棘突(图7-12)。
源于血中单核细胞,可转变为巨噬细胞,有吞噬功能。
4. 室管膜细胞 为立方或柱形,表面有许多微绒毛,有些细胞表面有纤毛。
衬在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为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可产生脑脊液。
二 、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施万细胞 形成髓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2、卫星细胞 位于神经节,保护、支持神经节细胞。
第四节 神经纤维和神经
一、神经纤维:
由神经胶质细胞包裹神经元的轴突或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构成。根据有无髓鞘可分为:
(一)有髓神经纤维:
1、 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髓鞘:由施万细胞细胞膜包裹一段轴突或长树突呈同心园状包卷而成。
施万细胞:又称神经膜细胞,胞核呈长卵圆形,其长轴与轴突平行,核周有少量胞质。
郎飞结:一个施万细胞包裹一段轴突或长树突,相邻的施万细胞不完全连接,位于神经纤维上的这一部位较狭窄,称郎飞结。
结间体:相邻两个郎飞结之间的一段神经纤维称结间体。
施-兰切迹:施万细胞内外侧胞质间穿越髓鞘的狭窄通道。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少突胶质细胞突起末端的扁平薄膜包卷轴突而形成。
一个少突胶质细胞可分别包卷多个轴突,其胞体位于神经纤维之间。
(二)无髓神经纤维:
1、 周围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
由较细的轴突和包在它外面的施万细胞组成。
2、 中枢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
轴突外面没有神经胶质细胞,裸露行走于有髓神经纤维或神经胶质细胞之间。
二、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集合在起,构成神经。
第五节 神经末稍
神经末梢: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终止于全身各种组织或器官内,形成的结构叫神经末梢。按其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两大类。
一、 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
是感觉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的终末部分,与其他结构共同组成感受器。可分为游离神经末梢和有被囊神经末梢两类。
1、 游离神经末梢
结构:较细的有髓或无髓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失去施万细胞,裸露的轴突末段分成细支,终止于相应的组织。
分布:表皮、角膜、毛囊及各型结缔组织内,如骨膜、脑膜、血管外膜、关节囊、肌腱、韧带、筋膜和牙髓等处。
功能:可感知冷热、疼痛、轻触。
2、 有被囊神经末梢
①触觉小体
结构:
分布:皮肤真皮乳头内,以手指、足趾的掌侧的皮肤居多。
功能:可感知触觉
②环层小体
结构:
分布:广泛分布在皮下组织、肠系膜、韧带和关节囊等处。
功能:感受压觉和振动觉。
③肌梭
结构:
分布:分布在骨骼肌内。
功能: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在调节骨骼肌的活动
二、 运动神经末梢(效应器)
1、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又名神经肌连接或运动终板,可支配骨骼肌运动。
一个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及其分支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合称一个运动单位。
突触前成分:轴突终末突触小泡(含乙酰胆碱)
运动终板
突触间隙
突触后成分:骨骼肌纤维
肌膜(突触后膜,含乙酰胆碱受体) 连接襞
2、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略)
第二节 突触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传递信息的结构部位称突触。分为两类:
一、 化学突触
突触前成分 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借突触素附着于细胞骨架上)
化学突触 突触前膜(有离子通道)
突触间隙
突触后成分 突触后膜(有特异的神经递质受体和离子通道)
电流沿轴膜传向轴突终末(突触前成分)→前膜2+ 通道开放→突触素磷酸化→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递质与后膜相应受体结合→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电位改变,即完成信息自突触前成分向突触后成分的传递。
二、 电突触
指两个细胞以缝隙连接传递信息。
第三节 神经胶质细胞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5. 星形胶质细胞 包括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参与形成胶质界膜和血脑屏障。
6. 少突胶质细胞 参与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
7. 小胶质细胞 源于血中单核细胞,可转变为巨噬细胞,有吞噬功能。
8. 室管膜细胞 衬在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为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可产生脑脊液。
三、 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 施万细胞 形成髓鞘。
2、 卫星细胞 位于神经节,保护支持神经节细胞。
第四节 神经纤维和神经
一、神经纤维:
由神经胶质细胞包裹神经元的轴突或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构成。根据有无髓鞘可分为:
(一)、有髓神经纤维:
1、 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施万细胞 + 轴突或长树突
郎飞结
结间体
施-兰切迹
2、 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少突胶质细胞 + 轴突或树突
(二)、无髓神经纤维:
1、周围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
2、中枢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
二、神经(略)
第五节 神经末梢
三、 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
1、 游离神经末梢 可感知冷热、疼痛、轻触
2、 触觉小体 可感知触觉
3、 环层小体 可感知压觉 被囊神经末梢
4、 肌梭 可感受本体感觉
四、 运动神经末梢(效应器)
1、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又名神经肌连接或运动终板,可支配骨骼肌运动。属于被囊神经末梢.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的长轴突,抵达骨骼肌时失去髓鞘,其轴突反复分支与骨骼肌建立突触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
2、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略)
3、
第七章 循环系统
心血管系统: 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循环系统
淋巴管系统: 淋巴管、淋巴导管、毛细淋巴管
一、毛细血管
1、 毛细血管的结构
①内皮细胞
②基膜
③周细胞 散在分布于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扁而有突起,紧贴在内皮细胞
基底面。起机械性支持作用,参与组织再生。
2、 毛细血管的分类
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有周细胞。
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肺、中枢神经系统等处。
有孔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薄,有窗孔,基膜连续,周细胞少。
分布于胃肠粘膜、肾血管球、某些内分泌腺等处。
血 窦 管腔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间隙较大,或有窗孔,
基膜不连续甚至无.
分布于肝、脾、骨髓、某些内分泌腺等处。
3、 毛细血管的功能
选择通透和物质交换、 合成和代谢活性物质、抗血栓形成
4、 血脑屏障:
由脑毛细血管内皮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基膜和神经胶质膜构成。
血 管
血管结构一般可分为内膜、中膜、外膜三层。
一、动脉
内皮 单层扁平上皮
内膜 内皮下层 薄层细密结缔组织
内弹性膜 由弹性蛋白构成。
1、 中动脉(肌性动脉) 中膜 10-40层环形平滑肌。肌间杂有弹性纤维和
胶原纤维。
外弹性膜 由弹性蛋白构成
外膜 疏松结缔组织膜 含自养血管和神经。
内膜 中膜 外膜
2、 大动脉: 内皮下层较厚, 40-70层弹性膜 较薄,结缔组织。
(弹性动脉) 含平滑肌纤维, 膜间有平滑肌纤维、 含自养血管和神经。
内弹性膜与中膜 弹性纤维和胶原纤 外弹性膜与中膜
界限不清。 维。 界限不清。
3、 小动脉: 几层平滑肌 结缔组织,多无外
(外周阻力血管) 弹性膜
4、 微动脉: 1-2层平滑肌 很薄
二、静脉
1、 微静脉 内皮 平滑肌或有或无 结缔组织,很薄
2、 小静脉 内皮 一至数层环行平滑肌 逐渐变厚
3、 中静脉 薄,内弹性膜 数层环行平滑肌 较厚,无外弹性膜
不明显 可有纵行平滑肌束
4、 大静脉 薄,但比中静脉 数层环行平滑肌 较厚,有较多纵行平
略厚 滑肌束
5、 静脉瓣 瓣膜由内膜凸入管腔褶叠而成,中心为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
表面覆以内皮,其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
心 脏
一、心壁的结构
内皮 单层扁平上皮
心内膜 内皮下层 薄层细密结缔组织,内有少量平滑肌纤维。
心内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含小血管、神经,蒲肯野纤维
心房肌:浅、深两层。
心肌膜 有些心房肌纤维含心房特殊颗粒,内含心房钠尿肽。
心骨骼:致密结缔组织。为心房和心室的心肌附着处。
心室肌:内纵、中环、外斜三层心肌。
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神经、淋巴管。
心外膜 浆膜
间皮:覆盖于表面
二、心瓣膜 表面为内皮,内部为致密结缔组织,功能是阻止血液逆流。
三、心脏传导系统
主要由起搏细胞、移形细胞、蒲肯野纤维构成。
1. 起搏细胞简称P细胞。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是心肌兴奋的起搏点。
2.移行细胞主要存在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周边及房室束,起传导冲动的作用。
3、蒲肯野纤维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能快速传导冲动。将冲动传到心室各处。
第八章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包括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
有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监视的功能。
第一节免疫细胞
一 、淋巴细胞
具有特异性、转化性和记忆性,可分三类:
1、 T细胞 在胸腺内发育,分、、三个亚群。
可直接杀伤靶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2、 B细胞 在骨髓内发育。
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分泌抗体,从而清除相应的抗原,此为体液免疫应答。
3、 细胞 源于骨髓。属于大颗粒淋巴细胞。
不需抗原刺激,不借助抗体即可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
二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指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枯否细胞、尘细胞等。
三 、抗原提呈细胞
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形成抗原肽分子复合物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并激活后者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主要有树状突细胞、巨噬细胞等。
第二节 淋巴组织
淋巴组织又称免疫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中充满了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分两种:
一、 弥散淋巴组织
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含T细胞和B细胞,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二、 淋巴小结
有较明确界限的球形小体,含大量B细胞和一定量的细胞、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等。
初级淋巴小结:较小,无生发中心。
次级淋巴小结:初级淋巴小结受抗原刺激后增大,产生生发中心,称次级淋巴小结。有帽区、明区和暗区。
第三节 淋巴器官
中枢淋巴器官:胸腺、骨髓。
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体等。
一 、淋巴结结构
被膜:薄层结缔组织,伸入实质形成小梁。
浅层皮质 含淋巴小结及其间的弥散淋巴组织。
主要由B细胞构成。
皮质 副皮质区 皮质深层的弥散淋巴组织。T细胞为主
。有较多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实质皮质淋巴窦 包括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滤过淋巴的场所。
髓索 连接成网状,含浆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
髓质 。
髓窦 与皮窦相通,可滤过淋巴。较宽大,窦内
的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较多。
输入淋巴管 被膜下窦、小梁周窦 髓窦 输出淋巴管
皮质淋巴组织
2 淋巴细胞再循环:
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它们又可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回入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内,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到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至另一处淋巴组织。这种现象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3、淋巴结功能:滤过淋巴、免疫应答。
二 、脾
1、 结构:
间皮
被膜 结缔组织膜小梁,含有平滑肌,收缩可调节含血量。
实质:
(1)白髓
动脉周围淋巴鞘包绕在中央动脉周围的弥散淋巴组
织。由大量T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等构成。
淋巴小结又称脾小体,主要由大量B细胞构成。
边缘区淋巴细胞由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通道。
边缘窦:中央动脉侧支分支而成的一些毛细血管的末端
在白髓和边缘区之间膨大形成的小血窦。
(2)红髓
脾索富含血细胞的淋巴组织。含大量巨噬细胞,是滤过血液的场所。含笔毛微动脉,其终末毛细血管可直接开口于脾索或脾血窦。
脾窦由长杆状内皮、不完整的基膜及环形网状纤维构成。
2、脾的功能:
免疫应答、滤血、造血、储血
第九章 消化系统
一、 味蕾:
位于舌上皮中,由长梭形的明细胞、暗细胞和深部锥体形的基细胞构成。明、暗细胞为味觉细胞,基细胞属未分化细胞。
二、 食管
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粘膜 固有层 细密的结缔组织,有少量粘液性腺。
粘膜肌层 纵行平滑肌。
粘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含食管腺。
肌层 内环外纵两层,上1/3位骨骼肌,下1/3为平滑肌,中1/3二者兼有。
外膜层 纤维膜。
胃的组织学结构:
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表面粘液细胞和极少量内分泌细胞)
固有层 细密的结缔组织,含大量胃腺。
贲门腺 粘液腺,可见少量壁细胞。
1、粘膜 胃腺 胃底腺 分颈、体、底三部,由主细胞(分泌胃蛋
白酶原)、壁细胞(分泌盐酸、内因子)、
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组成。
幽门腺 粘液腺,可见大量内分泌细胞。
粘膜肌层 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主要由含大量3-的不溶性粘液溶胶组成。是胃粘膜的自我保护机制。
2、 粘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含较粗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3、 肌层 内斜中环外纵三层。环形肌在贲门和幽门部增厚,分别形成贲门括约肌和幽门括约肌。
4、 外膜层 浆膜, 结缔组织+间皮。
三、 小肠
吸收细胞 微绒毛 纹状缘,细胞衣
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 杯状细胞 位于吸收细胞之间,分泌粘液起润滑和保护作用。。
内分泌细胞
1、粘膜 固有层 绒毛中轴:中央乳糜管,散在平滑肌
小肠腺: 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
潘氏细胞、干细胞组成。
回肠部有集合淋巴小结
粘膜肌层 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2、粘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十二指肠部含十二指肠腺。
3、肌层 内环外纵两层。
4、外膜层 浆膜。
五、 大肠
1、盲肠直肠和结肠
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吸收细胞和大量杯状细胞)
粘膜固有层大量大肠腺。
粘膜肌层 内环外纵。
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
肌层内环形结肠袋,外纵形结肠带
外膜层 纤维膜或浆膜
2、阑尾(略)
六、消化管的淋巴组织及其免疫功能
消化管淋巴组织包括粘膜淋巴小结(尤以咽、回肠与阑尾处发达),固有层
中弥散分布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上皮内的淋巴细胞等成分。
可合成、分泌,可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从而抑制细菌增殖,中
和病毒,降低抗原物质与上皮细胞的粘着与进入,保护肠粘膜。
第九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消化管
1. 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上皮 消化管的两端(口腔、咽、食管及肛门)为复层扁平上皮,以保护功能为主;其余部分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以消化吸收功能为主。
粘膜 固有层 疏松结缔组织,含细胞和纤维较多,并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胃肠固有层内还富含腺体或淋巴组织。
粘膜肌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