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广东省韶关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9775741 上传时间:2025-04-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韶关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省韶关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韶关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24.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有姓有氏有名。战国以后,姓与氏合一,平民也得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此情形在当时有利于(  ) A.郡县制度的推行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公民社会的形成 D.儒家思想的传播 【知识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有姓有氏有名”体现了商周时期宗法分封制度下的贵族政治特色,而“姓与氏合一,平民也得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体现了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有利于郡县制度取代宗法分封制度,故A项正确;姓氏的变化与商品经济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开始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而非公民政治,故C项错误;儒家主张恢复周礼,与材料所述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25.宋代雕版印刷业发达,官、私刻版印刷盛行。坊间刻书以营利为目的,其中事关朝代兴替、制度沿革乃至国计民生方面书籍的印量大增。这是由于(  ) A.北宋推行“重文轻武”国策 B.教育普及程度提高 C.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 D.文化世俗化趋势增强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试题解析】官、私刻版印刷盛行,与“重文轻武”国策的国策有一定的关系,但并非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官、私刻版印刷盛行”说明教育普及程度提高,而非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事关朝代兴替、制度沿革乃至国计民生方面书籍的印量大增”可知,与科举考试内容更为贴近,故C项正确;通过材料的印刷内容可以看出,并非体现世俗化倾向,故D项错误。 【答案】C 26.《广阳杂记》:“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由此焉转输。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材料叙述的是(  ) A.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B.唐代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达 C.南宋江南地区的物质转输 D.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的区域分工 【知识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开发,经济中心依旧在北方,故A项错误;唐代定都长安,在汉口之西,与材料“北则京师……西则汉口”不符,故B项错误;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但是都城亦在江南,与材料“北则京师”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区域分工明显,且明清与“北则京师”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27.清乾隆时期,广东、湖南、安徽等不少南方省份纷纷出现了“租田者不输租”的现象,为此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返还。这反映了(  ) A.佃农身份地位提高 B.清初土地兼并严重 C.佃农风险意识增强 D.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租田者不输租”可知,在清代南方的一些省份,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佃农身份地位得到一定的提高,故A项正确;清代土地兼并虽然进一步发展,但是材料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返还”反映了地主的风险意识增强,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租佃关系,不能体现小农经济衰退,故D项错误。 【答案】A 28.表中史实反映出(  ) A. 中国对西方发明接受进程缓慢 B.相关发明仅在上海成都使用 C.中国吸收西方发明的重要成果 D.内地大量采用西方发明成果 【知识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西方发明时间与传入上海的时间,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可知中国对西方发明接受进程逐渐加快,故A项错误;材料只以上海和成都作为东西部的代表,但是不仅仅局限于上海成都,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东西部都有西方发明的传入与吸收,故C项正确;材料中上海不属于内地,属东部沿海城市,故D项错误。 【答案】C 29.1904年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规定办学宗旨:“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反映出(  ) A.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B.对西方文明的广泛接受 B. C.传统文化与西学相互融合 D.近代工业发展对技术人才需求 【知识点】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试题解析】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步,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表明,在对待西学方面,清政府有所保留,不是广泛接受,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学与西学,依旧是体用的关系,并非融合,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表明,清政府为近代工业培养实用人才,故D项正确。 【答案】D 30.在1930年夏,中共领导人李立三主持中共中央会议,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决定立即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以尽快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可见当时(  )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中共党内的右倾错误起主导作用C.中共党内在革命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 D.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1930年夏”,结合所学,毛泽东已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李立三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决定立即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犯了“左”倾错误,这与毛泽东等开辟的井冈山道路相反,表明党内出现路线分歧,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合作,故D项错误。 【答案】C 31.文革后期,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调动大批城市学生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农民教育;2000年以来政府开办各种技能培训,对进城农民工做职前培训。这反映了(  ) A.党和政府掌握了经济发展规律 B.农村和城市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C.中国城市化进程保持递进态势 D.发挥政府功能干预人口流动 【知识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文革后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属于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故A项错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为了让广大的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非劳动力需求,故B项错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能体现城市化进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进城农民工做职前培训”都体现了政府的引导作用,前者城市人口向农村流动,后者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故D项正确。 【答案】D 32.古罗马法规定合法婚姻的成立须满足:双方是罗马市民,男性已达适婚年龄,女性具有结婚自然能力,且得到双方父母的同意。罗马法的这一规定体现了(  ) A.对市民的婚姻自由进行限制 B.提倡不同等级间的市民通婚 C.要求在婚姻关系中尊亲敬老 D.仅仅保护公民间的婚姻关系 【知识点】罗马法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双方是罗马市民”“男性已达适婚年龄”“女性具有结婚自然能力”“得到双方父母的同意”可见对市民婚姻限制较多,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不同等级,故B项错误;材料“且得到双方父母的同意”体现了父母在子女婚姻中的特权,非要求子女在婚姻关系中尊亲敬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双方是罗马市民”不能确定是否为罗马公民,故D项错误。 【答案】A 33.现代学者称达·芬奇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在绘画、人体解剖、机械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伟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达·芬奇(  ) A.创立了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B.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C.反教会特权和君主专权 D.成为时代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巨人 【知识点】文艺复兴 【试题解析】伽利略创立了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故A项错误;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而且根据材料“他在绘画、人体解剖、机械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伟大成就”,人体解剖、机械研究等又都偏重科学领域,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时期以反教会特权和君主专权为特征,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达·芬奇在科学领域尚不能称之为巨人,故D项错误。 【答案】B 34.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1906年,支持国会通过《赫本法案》,授权州际贸易委员会设置铁路运费上限,推动国会通过《肉类产品监督法案》,对养畜和肉类加工进行稽查和实施强制卫生标准。这反映当时美国(  ) A.整顿社会经济秩序 B.放弃自由经济政策 C.市场经济功能失效 D.探索出经济发展新模式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授权州际贸易委员会设置铁路运费上限”“推动国会通过《肉类产品监督法案》”可知,政府在加强对市场的监管,试图建立有序的市场竞争,故A项正确;那个剧材料“1906年”,结合所学,美国依旧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1906年美国在受自由竞争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经济快速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1933年罗斯福新政才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二者不是同一人,故D项错误。 【答案】A 35.1944年8月苏联官方刊物登载:“苏联对战后合作感兴趣,因为这样的合作让美国得以推动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进程,使我们能够沿着社会经济获得更大发展的道路快步前进。”这表明(  ) A.美苏两国已就战后合作达成一致 B.苏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抱有期望 C.全球化的统一市场正式开始运作 D.苏联力图缓和与美国的尖锐矛盾 【知识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苏联官方刊物登载”“苏联对战后合作感兴趣”可知,是苏联单方面的意图,故A项错误;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1944年8月”苏联就表达了借重美国发展经济的意图,因此二者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苏逐渐走上了两极对峙,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44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美苏间依旧是盟友,战略合作是主流,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材料阅读 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期。当时中国处于大转型,各种思想系统化,互相竞争影响现实政治。但当时所有的思想和主义都是源自于各诸侯国的实践,各种本土思想也意在影响各诸侯国的国家建设。 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转型之中。有很多问题是任何一个转型社会都会面临的普遍问题,但也有很多问题是国家战略和政策所致。……且不说毛泽东时代所进口的思想例如“阶级斗争”和“计划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巨大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等思潮也在继续对中国社会产生类似的影响。 ——摘自郑永年《再塑意识形态》 (1)概括指出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主流政治与主流思想相互影响的过程。(12分) (2)分析说明1912年移植美式民主和1953年进口斯大林模式的教训。(13分)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辛亥革命;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期……所有的思想和主义都是源自于各诸侯国的实践”,结合所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瓦解,井田制破坏,礼坏乐崩的政治现实;结合所学,秦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为适应大一统的需要,秦始皇受法家思想影响,下令“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汉初,刘邦为恢复经济推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为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根据所学,孙中山一味强调美式民主、分权制衡,而忽略了中国长期处于君主专制的事实,民众的教育与民主意识落后,最终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引发了军阀割据和社会动荡;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严重缺乏的年代,一味追随苏联,把苏联的经验当成唯一的范本,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搞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导致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曲折,最终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二者给我们的教训,不能照搬别国经验,一定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适合本国国情,因地制宜。 【答案】(1)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井田制”、宗法制无法维系,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商鞅变法,秦国崛起,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以法家为主流思想;汉初分封与郡县并存,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确立儒家学说为主流思想。(每点4分,共12分) (2)孙中山认为美国民主共和思想先进,忽视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历史影响,经济落后、民智未开的现实,1912年引进美国式的政治制度。(2分)导致长期的内忧外患、政局动荡、民不聊生。(2分)1953年后,错误认为苏联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世界先进的代表,对其落后性认识不足,忽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严重缺乏的现实,引进斯大林模式,搞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强调阶级斗争。(2分)导致经济建设严重挫折,出现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局面。(2分) 教训:先进的世界文明必须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照搬照套;在向外国学习时,必须首先考虑其先进性,不能把落后当先进予以引进。(每点3分,总分5分,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所谓“美国领导的世界秩序”有三个支柱:一是美国价值观,二是美国军事同盟体系,三是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机构。中国不可能全盘接受这个秩序,中国讲的“国际秩序”指的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一系列国际机制、法律体系和原则规范。中国对现行国际秩序有归属感,是创建者之一,也是获益者和贡献者,同时也是改革的参与者。……大家不要试图用美国的形象来评价中国,中国不会成为另一个美国,世界上有一个美国就够可以了。 ——摘自新华社慕尼黑2016年2月13日电 联系所学知识对材料中“三个支柱”包含的内容分别做适当扩展,结合史实说明作者对美国的立场。(12分) 【知识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试题解析】首先,对“三个支柱”所包含的内容分别做适当扩展。①美国价值观:包含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等理念;②美国军事同盟体系:包括了北约以及美国与其他国家所建立的同盟关系,如日本、菲律宾等;③国际机构:它包含了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其次,说明作者对美国的立场。根据材料“中国不可能全盘接受这个秩序,……中国对现行国际秩序有归属感,是创建者之一,也是获益者和贡献者,同时也是改革的参与者。……大家不要试图用美国的形象来评价中国”可知,作者认为,中国不会全盘接受美国的世界秩序,也不希望用美国的形象来评价中国,同时,中国一定程度上承认美国所构筑的国际秩序,是创建者,受益者和改革参与者。最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证作者观点。①中国不能全盘接受:从价值观角度,美国利用所谓的西方民主价值观,对我国搞和平演变;从军事同盟角度,美国利用其构筑的军事同盟,搞霸权主义,并在一定程度上构筑对我国的包围圈;从国际组织角度,美国利用其构建的国际组织,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不惜损害别国利益来实现自身的目的;②一定程度上承认美国所构筑的国际秩序: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所建立的一些列战后国际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际社会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法制化方向运行,众多的国际事务,需要美国来发挥其应该有的国际影响。 【答案】“三个支柱”内容扩展:美国价值观,民主、自由、人权;军事同盟,北约、美日同盟;国际机构,联合国及安理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每点2分,共6分) 说明作者对美的立场:作者认为,中国不能全盘而是部分接受“美国的世界秩序”,但是世界需要美国。(1分) 中国不能全盘只是部分接受:美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别国,搞和平演变;(1分)利用北约干涉别国内政,称霸世界;(1分)利用经济体系,掠夺财富。(1分)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联合国体系可以接受。(1分) 世界需要美国:历史选择了美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很多历史责任要美国担当,不少国际事务要美国主导。(1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去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康逆之讲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内悉条议以闻,再行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光绪朝东华录》(1900年12月)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末西太后变法的基本原则、目的、实施保障。(6分) (2)结合历史重大事件,分析1900年后西太后从反对变法到主动提起变法的原因。(9分) 【知识点】戊戌变法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原则,根据材料“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可知,坚持“三纲五常”,维护清政府的权威;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以期渐致富强”可知,慈禧的目的是实现国家的富强;第三小问保障,根据材料“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通限两个月内悉条议以闻,再行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可知,多部门联合参与,限期制定措施,最后上报裁议实施。 (2)结合所学,慈禧太后主动提及变法,首先,是由于镇压百日维新,遭到了西方列强的诟病;其次,是由于八国联军侵华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意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迫切性;最后,1900年,条约谈判之际,主动提及变法,学习西方,希望能得到西方列强的谅解。 【答案】(1)原则:坚持“三纲五常”; 目的:富国强兵; 保障:各部门参与、限时完成、统一实施。(每1点2分,共6分,可以概括出类似的语言,但是意思应该靠近) (2)原因:1898年,镇压戊戌变法,遭到列强诟病;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太后西逃,窘迫之际,认识到变法的紧迫性;1900年末《辛丑条约》谈判,提起变法,希望得到列强的宽容。(每1点3分,共9分,历史事件就是这3件,解读可以有不同)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材料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此。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组成所谓议员团,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议事会的职务。它不仅从事一般审判工作,而且在立法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十人拥有最大的政治权力,战时他们统帅陆海军,掌握一切外交事务。 ——臧嵘《历史》 材料二 美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司法权属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同时规定联邦与各州,以及各州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义务。美国在世界上第一次创造出既与古雅典不同也与近代英国不同的民主制度,后来为许多国家所仿效。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6分) (2)根据以上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雅典、近代英国、美国民主制度的最主要特征。(9分) 【知识点】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雅典人口总数约40万”、“雅典公民总数约4.2万”可知,雅典民主范围狭隘;根据材料一“表决形式举手”可知,雅典民主表决形式简单;根据材料一“罪名亵渎神灵和蛊惑青年”可知,存在滥用权力的问题。根据才料一“雅典公民大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可知,公民参与会议比较频繁,影响正常的社会生产。 (2)根据材料一“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可知,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根据所学,英国实行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度;根据材料二“美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共和制。 【答案】.(1)问题:民主范围狭隘;表决方式简单;公共权力滥用;公民参与会议繁多。(任答2点即可,每点3分,共6分) (2)特征:古代雅典直接民主制度;近代英国君主立宪的议会内阁制民主;美国三权分立联邦共和制民主。(每1点3分,共9分。注意,概括表达有欠缺、错误的,要酌情扣分) 47.(15分)【20也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战后到1949年初,苏联先是试图通过托管或其他方式,与美国合作在朝鲜建立一个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的朝鲜政府;与美国矛盾日益加剧后,又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政治、经济力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从而保证通过全朝鲜普选建立的统一政府实行对苏友好的政策。 ——摘自沈志华《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 材料二 1950年1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宣布,美国在太平洋需要守住的是一条从阿留申群岛开始到日本列岛,然后通过琉球群岛延至菲律宾的防线。这样一来,从军事上说,在美国远东安全格局中朝鲜半岛就显得无足轻重了。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一变化促使美国的朝鲜政策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为此,美国迅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 ——摘编自吴文兵《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苏联对朝鲜问题态度的变化,说明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对东亚政治格局带来的重大影响。(9分) 【知识点】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苏联先是试图通过托管或其他方式,与美国合作在朝鲜建立一个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的朝鲜政府”可知,战后初期,苏联主张与美国合作建立一个统一的朝鲜政府;根据材料一“又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政治、经济力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可知,美苏矛盾加剧后苏联希望加强朝鲜北方的政治、经济力量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与美国矛盾日益加剧后”可知,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矛盾加剧,冷战开始。 (2)根据材料二“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一变化促使美国的朝鲜政策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迅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可知,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开始重视半岛局势,成为了美苏对抗的前沿;同时,结合所学,在东亚韩国、日本、中国、中国台湾都在朝鲜战争影响下,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中国志愿军入朝作战,导致中美直接对抗,冷战由欧洲延伸到了亚洲;日本作为战败国,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还成为了美国反共的桥头堡,得到了美国的扶植,经济迅速发展。战后,每日进一步建立了军事同盟;美国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阻碍了海峡两岸的统一。 【答案】(1)变化:战后初期,主张与美国合作建立统一的朝鲜政府(2分);后转变为加强朝鲜北方的力量,进而实现朝鲜民族的统一(2分)。 原因:美苏同盟关系的破裂,矛盾加剧,冷战展开(2分)。 (2)影响:引起美国对朝鲜半岛的重视,成为苏美对抗的前沿阵地;志愿军入朝与美军直接冲突,美国孤立、封锁、制裁中国,导致两个世界大国直接对抗;美国加强扶持国民党,导致海峡两岸至今尚未统一;从二战结束时对的日本制裁到大力扶持,使之成为苏美对抗的后方基地;朝鲜战争结束后逐步形成美日韩军事同盟。(任答3点的9分,其他合理观点可酌情给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公哉! 章太炎《秦政记》:古代的国君,凡属施政公平的,没有谁能比秦国更富有成效。秦始皇居于王位而统治天下,而他的子弟却没有官职。他所任用的将相李斯、蒙恬等人,都是功臣良将。但对名门大族,却加以诛灭,不让他们兼并扩张。 (1)王夫之评价秦始皇“私”,而章太炎评价秦始皇“公”,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各自的论据。(6分,照抄材料不给分) (2)从材料可见,就对秦始皇评价的方法而言,王夫之和章太炎都存在相同的缺点和优点,请予以说明(9分)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思想家 【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可知,王夫之认为秦始皇之“私”在于皇位传与子孙后代;根据材料“他的子弟却没有官职。他所任用的将相李斯、蒙恬等人,都是功臣良将。但对名门大族,却加以诛灭,不让他们兼并扩张”可知,章太炎认为秦始皇之“公”在于未分封其子弟,任用有才能的人,打击豪门贵族。 (2)缺点:根据史学理论,王夫之、章太炎都没有对“公”“私”作出明确的规定;对秦始皇的评价都只从但一方面论述,不够全面;二者对“公”“私”的论述都存在一定夸大的成分。优点:二者都能够进行史论结合;都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答案】(1)王夫之认为其“私”:天下为一己私有,皇位私传子孙后代。(2分) 章太炎认为其“公”:施政富有成效;任人唯贤,打击世袭贵族。(4分) (2)缺点:没有对“公”与“私”做定义规范,不能使用相同定义来进行讨论;只抓住秦始皇某些方面来评价,不够全面;对“私”与“公”均有夸大的评价;对“公”与“私”不是以对生产力、人民群众是否有利来做标准评定。(任答2点得4分,2点以上最多得5分) 优点:基本上能根据历史史实来讨论;没有对与自己不同观点的人,进行人身攻击。(每1点2分,共4分) 参考答案 24-25AC 26-30DACDC 31-35DABAB 40. (1)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井田制”、宗法制无法维系,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商鞅变法,秦国崛起,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以法家为主流思想;汉初分封与郡县并存,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确立儒家学说为主流思想。(每点4分,共12分) (2)孙中山认为美国民主共和思想先进,忽视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历史影响,经济落后、民智未开的现实,1912年引进美国式的政治制度。(2分)导致长期的内忧外患、政局动荡、民不聊生。(2分)1953年后,错误认为苏联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世界先进的代表,对其落后性认识不足,忽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严重缺乏的现实,引进斯大林模式,搞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强调阶级斗争。(2分)导致经济建设严重挫折,出现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局面。(2分) 教训:先进的世界文明必须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照搬照套;在向外国学习时,必须首先考虑其先进性,不能把落后当先进予以引进。(每点3分,总分5分,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41. “三个支柱”内容扩展:美国价值观,民主、自由、人权;军事同盟,北约、美日同盟;国际机构,联合国及安理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每点2分,共6分) 说明作者对美的立场:作者认为,中国不能全盘而是部分接受“美国的世界秩序”,但是世界需要美国。(1分) 中国不能全盘只是部分接受:美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别国,搞和平演变;(1分)利用北约干涉别国内政,称霸世界;(1分)利用经济体系,掠夺财富。(1分)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联合国体系可以接受。(1分) 世界需要美国:历史选择了美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很多历史责任要美国担当,不少国际事务要美国主导。(1分) 45. (1)原则:坚持“三纲五常”; 目的:富国强兵; 保障:各部门参与、限时完成、统一实施。(每1点2分,共6分,可以概括出类似的语言,但是意思应该靠近) (2)原因:1898年,镇压戊戌变法,遭到列强诟病;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太后西逃,窘迫之际,认识到变法的紧迫性;1900年末《辛丑条约》谈判,提起变法,希望得到列强的宽容。(每1点3分,共9分,历史事件就是这3件,解读可以有不同) 46. (1)问题:民主范围狭隘;表决方式简单;公共权力滥用;公民参与会议繁多。(任答2点即可,每点3分,共6分) (2)特征:古代雅典直接民主制度;近代英国君主立宪的议会内阁制民主;美国三权分立联邦共和制民主。(每1点3分,共9分。注意,概括表达有欠缺、错误的,要酌情扣分) 47. (1)变化:战后初期,主张与美国合作建立统一的朝鲜政府(2分);后转变为加强朝鲜北方的力量,进而实现朝鲜民族的统一(2分)。 原因:美苏同盟关系的破裂,矛盾加剧,冷战展开(2分)。 (2)影响:引起美国对朝鲜半岛的重视,成为苏美对抗的前沿阵地;志愿军入朝与美军直接冲突,美国孤立、封锁、制裁中国,导致两个世界大国直接对抗;美国加强扶持国民党,导致海峡两岸至今尚未统一;从二战结束时对的日本制裁到大力扶持,使之成为苏美对抗的后方基地;朝鲜战争结束后逐步形成美日韩军事同盟。(任答3点的9分,其他合理观点可酌情给分) 48.. (1)王夫之认为其“私”:天下为一己私有,皇位私传子孙后代。(2分) 章太炎认为其“公”:施政富有成效;任人唯贤,打击世袭贵族。(4分) (2)缺点:没有对“公”与“私”做定义规范,不能使用相同定义来进行讨论;只抓住秦始皇某些方面来评价,不够全面;对“私”与“公”均有夸大的评价;对“公”与“私”不是以对生产力、人民群众是否有利来做标准评定。(任答2点得4分,2点以上最多得5分) 优点:基本上能根据历史史实来讨论;没有对与自己不同观点的人,进行人身攻击。(每1点2分,共4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