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江苏省黄桥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9775148 上传时间:2025-04-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黄桥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省黄桥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黄桥中学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下列言论体现两翼思想的是 A.清净无为天下正——明主治吏不治民 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知其雄,守其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D.反者道之动——治强生于法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主张 A.通过选官实现平等 B.选官路径推崇荐举 C.按照才能选拔官吏 D.选官对象普及百姓 3.中国古代某位学者被称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下列各项中,属于该学者主张的是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4.《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 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 5.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C.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 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6.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加强人的道德修养 B.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学说 C.正确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D.认为良知是存在人们心中的天理 7.李贽曾评论先秦诸家:“申(不害)、韩(非)何如人也?彼等原与儒家分而为六。既分为六,则各自成家;各自成家,则各有一定之学术,各有必至之事功。举而措之,如印印泥,走作一点不得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李贽认为诸家之间曾是平等的 B.李贽认为诸家都曾发挥贡献 C.李贽放弃传统儒学的价值取向 D.李贽否定了儒家的独尊地位 8.顾炎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由此可见顾炎武 A.批判理学家空谈义理,脱离现实 B.指责理学家抛弃先秦时期孔孟之说 C.深刻地揭示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D.认识到明清儒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9.《德国史纲》写道:教廷的敲榨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路德愤然站在斗争的前列,他采用当时进行学术探讨的习惯方式,……从而发出了公开反对罗马教皇的信号。这个“信号”直接改变了 A.罗马教会神权 B.神职人员权威 C.灵魂救赎方式 D.宗教礼仪程序 10.纪念某一思想家逝世100周年时,有人说:“(他)独自一人,面对宫廷、贵族和资本的联合力量,面对那股毫无意识的强力——群盲;面对那些无恶不作的官吏,他们专门媚上欺下,匍匐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面对那些教士,他们是伪善与宗教狂热的邪恶混合体。……他战胜了陈旧的秩序和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主、中古时代的法官和罗马的教士。”该思想家 A.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B.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C.率先倡导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主张建立人类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 11.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了 A.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B.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C.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D.反对贫富分化的经济主张 12.“一方面他将自己感性的生活欲求压缩到如此低微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又把理性的精神探索发挥到了如此的淋漓尽致。他从没有出过远门思考范围却横跨宇宙。”材料中的“他”应该是 A.苏格拉底 B.莎士比亚 C.孟德斯鸠 D.康德 13.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人让·梅叶说:“人们必须仅只遵循人类的理智和智慧的法则……因为这样的做法,比起他们迷信的宗教中的一切虚伪规则和荒唐的仪式来,要给所有的人们肉体上和精神上带来多过千百倍的幸福、快乐和安宁”,他的意图是 A.揭露封建神学世界观的虚伪 B.号召人们与迷信专制作斗争 C.确立“人是万物尺度”的信条 D.掀起改革封建宗教的巨浪 1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求善而不存真 B.有很强的封闭性 C.缺乏理性精神 D.落后于西方国家 15.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下列对材料有关信息理解有误的是 A.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B.《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印刷史上的新纪元 D.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代 16.《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17.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A.孟浩然 B.杜甫 C.李白 D.王维 18.“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说明汉字 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19.唐朝学者吕总《续书评》中评价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时说:“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代朱长文《续书断》则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该书法家是 A.钟繇 B.怀素 C.欧阳询 D.苏轼 20.右图是宋代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 寒食诗贴》。它问世于苏轼被贬黄州, 仕途受挫的1082年。这一作品 A.工笔重彩,线条流畅纵情 B.笔画详备,气象端庄浑厚 C.雅俗共赏,字形斜正交错 D.结构严整,笔画平直稳重 21.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培育了市民阶层独特的文化品位。下列文化成果能较好地反映宋代市民阶层文化品位的有 ① ② ③ ④ A.②③ B.③④ C. ①③ D.②④ 22.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隶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 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③“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 ④楚辞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3.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A.实现中国工业化B.实行民主政治C.推动中国近代化D.启蒙与救亡并重 24.近代某思想家在其言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该思想家的观点是 A.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完全照搬西方文化 B.认为中西方文化各有各自独特的体用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主张中体西用 D.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被人们所认可 25.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到:“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该想法 A.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B.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D.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26.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文献与之观点相似的是 A. B. C. D. 27.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28.“‘觉悟’的声浪,在二十世纪新潮流中,澎渤得很利害。……有了这种‘觉悟’,遂酿成这次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界……”“酿成”此次“学潮”的原因之一是 A.魏源、严复的宣传 B.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 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D.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诞生 29.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到1949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 A.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 B.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 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30.“中国宪政百年的曲折历程,固然因缘于风云际会、世事沧桑,‘救亡压倒了启蒙’而难有所为,迄今仍未能尽如人意,然则国人对宪政的基本无知亦不可不谓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传统中有一些不好的文化和制度因素,与宪政、民主理念格格不入,实乃阻碍中国迈向现代政治文明的最大掣肘”。对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近代中国宪政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B.近代中国宪政发展以化解民族危机为首要任务 C.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不利于近代宪政思想的发展 D.近代中国宪政的发展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9分,第33题16分,第34题13分,共计60分。 31.(12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 材料三 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虽足针砭专制,究非真出新创。……至宋元之世,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5分) (2)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材料三的作者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贡献有哪些?(5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说说王阳明的思想及实践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2分) 32.(19分)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继展开,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这种个人主义伦理观带来的最显著也最为深远的变化便是现代科学的勃兴。……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路德的“因信称义”注重的是个人内心对上帝的认知转变,“教会的权威慢慢地但确实地在人心中削弱,个人开始表露出独立思考精神。”在宗教上人的意识被唤醒,这种主体性的增强对于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界,通过实验方法去获得自然界的信息起到了观念上的推动作用, 与其他因素融合在一起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准备了土壤。 ——摘编自杨渝玲《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产生的宗教背景》 材料三 启蒙时代的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象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代表哪一新兴阶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挑战中世纪神权精神统治的基本形式。(4分)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对教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三中的“理性”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人文主义与近代科学”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33.(16分)近代中国的转折与发展,关键是思想的转折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裕谦)、两名提督(关天培、陈化成)、七名总兵(张朝发、祥福、江继芸、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谢朝恩)、二名都统(海龄、长喜)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不足百人,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巨大的落差。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用忠臣而摒奸臣,这是中国古典政治学中最常青又最常见的定理之一。……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直接结论是:中国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也就是说,只要换几个人就行,无须进行改革。……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三 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种族革命大纛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这种民族主义的革命宣传和策略即是一把双刃剑:在鼓动起民族革命激情的同时,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 ——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试举例说明。(6分) (2)据材料二,传统的“忠奸理论”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认识导致了什么后果?(4分) (3)材料三中的“民族主义”指的是什么?它对中国近代革命有何影响?(4分) (4)综合以上材料,促成近代中国思想转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3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 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 ——《魏书·任城王元澄传》 材料三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4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4分) (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5分) 江苏省黄桥中学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历史答题纸 31.(12分) (1)主要内容:(3分) 方法:(2分) (2)社会价值:(2分) 思想贡献:(3分) (3)启示:(2分) 32.(19分) (1)阶级:(2分) 形式:(2分) (2)影响:(2分) 说明:(4分) (3)论证:(9分) 33.(16分) (1)影响:(2分) 举例:(4分;人2分,事2分) (2)原因:(2分) 后果:(2分) (3)民族主义:(2分) 影响:(2分) (4)因素:(2分) 34.(13分) (1)经济措施:(2分) 目的:(2分) (2)原因:(2分) 说明:(2分) (3)评价:(3分) 认识:(2分) 江苏省黄桥中学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C C D C C A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B C B B C B B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C B C C D C B C 31.(12分) (1)主要内容: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是成圣的途径。(3分) 方法:反省内心,加强道德修养;倡导知行合一。(2分) (2)社会价值:缓和社会矛盾;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2分) 思想贡献:涵有批评专制的意义;打破对孔子的偶像崇拜;冲击理学对人的思想桎梏。(3分) (3)启示:自觉提升道德修养;积极开展道德实践。(2分) 32.(19分) (1)阶级:新兴资产阶级。(2分)形式: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2分) (2)影响: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2分) 说明: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4分) (3)评分表:(9分) 等级 观点(2分) 论据(6分) 表述(1分) 8-9分 人文主义进步推动近代科学的诞生,近代科学促进人文主义发展。(2分) 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追求个人的充分发展,促使理论家重视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推动现代科学兴起。(2分) ②宗教改革:个人独立思考和主体意识增强,推动人们重视实验,主动认识自然界。(2分) ③启蒙运动: 经典力学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促使启蒙思想家运用理性,推动社会变革。(2分) 论证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行文流畅。(1分) 6-7分 观点明确;能从上述两个方面提出论据;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5分 观点较明确;能从上述一个方面提出论据,且表述较为准确;论证表述清楚。 0-2分 观点不明确;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证;表述不清楚。 33.(16分) (1)影响:开眼看世界(睁眼看世界);思想启迪(思想解放的开端;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2 分) 举例:如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或《各国律例》、《华事夷言》)等。(或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4分;人2分,事2分) (2)原因:不用忠臣,用奸臣。(2 分) 后果:反对(延误)改革,加强旧体制。(2 分) (3)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2 分) 影响:有利于掀起辛亥革命高潮(鼓动革命热情);不利于民族统一。(2 分) (4)因素:西方侵略(民族危机);西方启蒙思想的引入。(2 分) 34.(13分) (1)经济措施:均田制。目的:缓和民族矛盾,加强统治。(4分) (2)原因:仍然有人穿胡服;元澄未能尽职贯彻诏令。(2分) 说明:传统旧俗难以根除,改革阻力大;孝文帝坚决推进改革。(2分) (3)评价: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政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分) 认识:改革缓和社会矛盾,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