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选修一学案
1.1 果酒、醋的制作
一、果酒制作的原理
1.酵母菌的生物学特征
⑴属于生物。
⑵新陈代谢类型:。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反应式为:。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反应式为:。⑶繁殖方式:酵母菌多以方式进行无性生殖,也可以通过形成孢子进行有性生殖。
2.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
3.果酒制作时需控制温度在。
4.红色葡萄果酒的颜色成因:在发酵过程中,随着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
5.在缺氧、的发酵液中,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
二、果醋制作的原理
1.醋酸菌的生物学特性⑴属于生物。
⑵新陈代谢类型:。与其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⑶繁殖方式:。
2.果醋制作的原理
⑴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
⑵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再变为。反应式为。
3.果醋制作时需控制的条
(1)环境条件:充足。
(2)温度:醋酸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3)菌种来源:到当地购买,或从中分离醋菌。
4.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溶液内部能形成菌膜吗?为什么?
三、流程图
葡萄
四、实验步骤
①对发酵瓶、纱布、榨汁机等实验用具进行清洗并消毒。先用温水反复冲洗几次,再用体积分数为_______擦拭消毒,晾干待用。
②取葡萄500g,用清水冲洗1~2遍除去污物(注意_____________)。
③去除葡萄枝梗和腐烂的子粒。
④用榨汁机榨取葡萄汁后,将其装入发酵瓶中。(如果没有合适的发酵装置,可用500mL的________替代。但注入的果汁量不要超过塑料瓶总体积的_______。)
⑤将发酵瓶置于适宜的温度(_________)下发酵。
⑥由于发酵旺盛期CO2的产量非常多,因此需要及时_________,以防止发酵瓶爆裂。(如果是简易发酵装置,每天_______瓶盖2~4次。进行排气。)
⑦10天后,取样检验。例如,可以检验酒味、酒精的含量、进行酵母菌的镜检等工作。
⑧当果酒制成以后,可在发酵液中加入醋酸菌(或醋曲),然后移至_________条件下发酵,适时用气泵向发酵液中_________。(如果没有充气装置,可以将瓶盖打开,在瓶口上盖上_________,以减少空气中尘土等的污染。)
五、操作提示
(一)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______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______,并除去_____。
(二)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1.榨汁机要清洗_________,并_________。
2.发酵瓶要清洗_________,用体积分数______的酒精消毒。
3.装入葡萄汁后,_________充气口。
(三)控制好发酵条件
1.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出大约_________的空间。
2.制作葡萄酒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_________,时间控制在_________左右,可通过出料口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3.制作葡萄醋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_________,时间控制在_________左右,并注意适时通过充气口_________。
六、课题延伸
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_________来检验。在________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_________。检测时,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物质的量的浓度为3mol/L的_________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___________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的变化。
七、旁栏思考题
1.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
答:应该先冲洗,然后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
2.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答:需要从发酵制作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考虑。例如,
。
3.制葡萄酒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 ℃?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
答:温度是。20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因此需要将温度控制在其最适温度范围内。而醋酸菌是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因此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
4.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答:。
5.发酵装置的设计讨论
请分析此装置中的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结合果酒、果醋的制作原理,你认为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发酵装置?
(1)充气口是;
(2)排气口是;
(3)出料口是。
(4)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
。
(5)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制醋时,。
6.为什么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往往“先通气后密封”?
“通气”的目的是;“密封”的目的是。
7.酒精发酵过程中发生“先来水后来酒”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
8.在实际生产中,还要对发酵液进行煮沸处理,其目的是什么?
。
9.在醋酸发酵过程中需要向发酵液中补充氧气,最经济实用的方法是?
。
1.2腐乳的制作
一、腐乳制作的原理
1.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 、 、 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2.毛霉是一种,分布广泛,常见于、 蔬菜、谷物上,具有发达的。
3.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和,产生的可将脂肪分解为和。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普通的豆腐转变成风味独特的腐乳。
二、制作腐乳的实验流程
(一)毛霉的生长
1.豆腐块表面长满菌丝,温度应控制在(此温度不适于细菌、酵母菌和曲霉的生长,而适于毛霉慢慢生长),并保持一定的湿度,约后,毛霉开始生长,天后,菌丝生长旺盛,天后,豆腐块表面布满菌丝。
2.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的条件下, 将优良直接接种在豆腐上,这样可以避免其他菌种的污染,保证产品的质量。
(二)加盐腌制
1.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同时逐层 ,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 。
2.加盐①可以,使豆腐块变硬,后期制作时不会过早酥烂;②能够,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3.注意控制盐的用量。盐的浓度过低,;盐的浓度过高, 。
(三)配制卤汤
1.卤汤直接关系到腐乳的、 、 。卤汤是由和各种 配制而成。
2.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 左右,酒精含量越高,对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酒精含量过低,的活性高,加快的水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难以成块。加酒可以,同时能使腐乳具有。
3.香辛料可以 ,也具有的作用。
(四)防止杂菌污染
1.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洗刷干净后要用(煮沸消毒法)。
2.装瓶时,操作要。整齐地摆放好豆腐、加入卤汤后,要用胶条将瓶口。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防止瓶口被污染。
三、思考与讨论
1.王致和为什么要撒许多盐,将长毛的豆腐腌起来?盐在该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2.豆腐坯用食盐腌制,其作用是什么?( )
①渗透盐分,析出水分 ②给腐乳以必要的咸味 ③防止毛霉继续生长和污染的杂菌繁殖 ④浸提毛霉菌丝上的蛋白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你能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豆腐长白毛是怎么一回事?
4.我们平常吃的豆腐,哪种适合用来做腐乳?
5.吃腐乳时,你会发现腐乳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这层“皮”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对人体有害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1.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一、乳酸菌
代谢类型为,在情况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反应式为:
常见的种类有和。常用于生产酸奶的是。在、土壤、、人或动物的 内等均有分布。
二、亚硝酸盐
粉末、易溶于。在食品生产中常用作食品。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危害人体健康,当人体摄入总量达时,会引起中毒;当摄入总量达时,会引起死亡。绝大多数亚硝酸盐随排出,但在特定条件下,即适宜的、和一定的作用,会转变成致癌物质---。
三、泡菜腌制过程
1.泡菜坛的选择
应选用无砂眼、无裂纹等的合格的泡菜坛。不合格的泡菜坛容易引起。检查时,可将坛口压入水中,看坛内有无现象。
2.腌制
(1)过程:将清水和盐以的质量比例配制盐水。将盐水后备用。将蔬菜装至时加入香辛料,装至时,加入盐水,要使盐水,盖好坛盖。将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坛内的环境
(2)条件:控制腌制的、和。温度、食盐用量,腌制时间,容易造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
四、亚硝酸盐的测定
1.原理:
(1)在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发生反应后,与结合形成色染料。
(2)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计算公式为:中亚硝酸盐含量(mg)∕(40mL滤液的质量,kg)。
2.测定步骤:
→→→
(1)配制溶液
配置的溶液有、、、、、
、。其中需要避光保存的溶液是; 。
(2)配制标准显色液
①用吸取体积0.2、0.4、0.6、0.8、1.0、1.5mL的溶液分别置于比色管中,另取1支比色管作为。②向各管加入2.0mL ,混匀,静置3~5分钟。③向各管加入1.0mL
溶液。④最后用定容到50mL。
(3)制备样品处理液
①榨汁得滤液。②取滤液倒入容量瓶,添加和 ,摇床振荡1h,再加 ,用蒸馏水定容到后,立即过滤。③将滤液移入容量瓶,加入定容后过滤,获得 的滤液。
(4)比色
①将滤液移入比色管中,并编号。②分别依次加入 和,并定容后混匀静置③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比较,记录亚硝酸盐含量。④计算
五、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
2.日常生活中不宜食用放置时间过长和变质蔬菜的原因是什么?
3.经测定某样品滤液中亚硝酸盐含量为5.0µg,40mL滤液的质量为41.3g,则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为
4.为什么泡菜坛内有时会长一层白膜?这层白膜是怎样形成的?
2.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一、培养基
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的营养基质叫培养基。可分为培养基和培养基。
2.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和,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以及的要求。
3.培养乳酸杆菌时需在培养基中添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PH调至、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培养厌氧微生物则需提供条件。
思考1:从细胞的化学元素组成来看,培养基中为什么都含有这些营养成分?
答:
二、无菌技术
(一)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具体操作如下:1.对实验操作的、操作者的和进行。
2.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和等器具进行。
3.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附近进行。
4.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相接触。
(二)消毒和灭菌
1.消毒是指。常用的方法有、 、 消毒法。
2.灭菌是指。常用的方法有:、、灭菌。分别适用于那些用具?
思考2:无菌技术除了防止培养物被污染外,还具有的目的是什么?
答:。
思考3:利用干热灭菌箱对玻璃器皿灭菌时物品不能摆得太挤,目的是什么?
答:。
思考4:物品装入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后,要首先打开排气阀,煮沸并排除锅内冷空气,其目的是;随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气压升至,温度为,并维持 min;最后切断热源,使温度自然降温,气压务必降至时打开锅盖,其目的是防止。
三、实验操作----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
(一)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1.操作步骤是:、、、、。
思考5:在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称量操作中,动作要迅速,原因是什么?溶化操作中需要不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什么?
答:;。
思考6:牛肉膏和蛋白胨主要为微生物提供什么等营养物质?
答:。
2.倒平板:待培养基冷却至℃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操作进行。其过程是:
①在火焰旁右手拿,左手;②使锥形瓶的瓶口;
③左手将培养皿,右手,立刻盖上皿盖。④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
思考7: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的目的是什么?答:
思考8:倒平板的目的是什么?答:
思考9:若皿盖和皿底之间粘有培养基,则该平板能否培养微生物?为什么?
答:
思考10:配制斜面培养基作用是什么?,试管为什么要加塞棉塞?
答:
(二)纯化大肠杆菌
微生物接种最常用的是法和法。还有和等。1.平板划线法是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其操作步骤是:
①将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至。②在酒精灯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大肠杆菌的菌种试管的棉塞。③将菌种试管口通过火焰达到的目的。④将冷却的接种环伸入。⑤将菌种试管口再次通过火焰后塞上棉塞。⑥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把接种环,盖上皿盖,不要划破培养基。⑦灼烧接种环,冷却后从划线。重复上述过程,完成三、四、五区域内划线。注意不要将相连。⑧将平板放入培养箱培养。
思考11:取菌种前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除第一次划线外,其余划线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取菌种和划线前都要求接种环冷却后进行,其目的是?最后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 在第1次划线后都从上次划线末端开始的目的是?
答:
2.稀释涂布平板法则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然后将进行培养。当稀释倍数足够高时,即可获得单个细菌形成的。系列稀释操作步骤为:
①取盛有mL水的无菌试管6支试管,编号101、102、103、104、105、106。
②用灼烧冷却的移液管吸取mL菌液注入编号为101试管中,并吹吸3次使之混匀。
③从101倍液中吸取mL菌液注入到编号为102试管内吹吸均匀,获得102倍液。依此类推。
思考12:系列稀释操作的注意事项是什么?答:
四、结果分析与评价
1.培养未接种培养基的作用是什么?,若有菌落形成,说明什么?
2.在肉汤培养基上,大肠杆菌菌落颜色?形态?
3.培养12h和24h后的菌落大小?;菌落分布位置?原因?
思考13:在某培养基上出现了3种特征不同的菌落是什么原因?
思考14:频繁使用的菌种利用什么法保存?长期保存菌种的方法是什么?
2.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一、课题背景
1.尿素CO(NH2)2是一种重要的氮肥,农作物(能,不能)直接吸收利用,而是首先通过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为,这是因为细菌能合成。
2.以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为研究对象,要达到的两个主要目的是:
⑴;
⑵。
二、研究思路
(一)筛选分解尿素的菌株
1.筛选思路:在寻找时,要根据他对的要求,到相应的中去寻找。
【思考一】怎样寻找耐高温的酶呢?
从热泉中把耐热细菌筛选出来,这是因为热泉的高温条件了绝大多数微生物,而使的Taq细菌脱颖而出。
2.筛选原理
人为提供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等),同时其他微生物生长。
3. 筛选方法:选择培养
4.选择培养基
(1)概念:选择培养基是指允许微生物生长,同时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目的菌株就是利用对微生物进行,从而获得所需的 。
(2)原理: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不同而制备培养基。
(3)方法:
①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不作为营养物质,对分离的微生物无害),其他微生物而选择所需微生物。如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从而将酵母菌和霉菌分离出来。
②改变培养基中的。如缺乏氮源的选择培养基,可用来分离自主固氮微生物,因为非固氮微生物不能在此培养基上生存;以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可用来分离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③改变微生物的,如将培养基放在高温环境中培养只能得到耐高温的微生物。
(4)实例: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选择培养基
【思考二】在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所用的培养基即为。其选择机制是
的微生物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 。
【思考三】在该培养基配方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的是,提供氮源的的是,琼脂的作用是。只有能合成(分解尿素的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
(二)统计菌落数目
1.方法:常用来统计样品中菌数目的方法是。
2.理论依据:即当样品的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通过统计,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的平板进行计数。另外,
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
3.计算方法: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计算方法是
4.注意事项:
①一般来说,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这是因为当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②为使结果更接近真实值,要设,取其,可将稀释度的样品加到的平板上,经涂布,培养计算出菌落的。
【思考四】比较教材中两位同学的操作方法,第位同学的结果接近真实值。你认为这两位同学的实验需要改进操作的是,需设置;第二位同学统计的三个菌落数相差太大,说明,如果某个平板的细菌数量与其他平板差别太大,应舍弃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思考五】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成功统计菌落数目的关键是,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
(三)设置对照
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可信度。
【思考六】请设计本实验的对照实验组:
方案一:其他同学用A同学的进行实验,以证明同学是否有误或的配制是否有问题。
方案二:A同学以不接种的作为空白对照,以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
三、实验设计
1.实验设计的内容包括、、和等。
2.实验流程:
菌落计数
配制土壤溶液
系列稀释
涂布平板与培养
3.实验过程:
①土壤取样:土壤微生物主要分布在距地表cm富含近性的土壤中,约为细菌。土壤取样时,一般要铲除。土壤是微生物的。
②样品的稀释:分离不同的微生物采用不同的,原因是不同微生物在土壤中含量。其目的是保证获得菌落数之间、的平板。细菌稀释度为,放线菌稀释度为,真菌稀释度为。第一次做实验时可以将稀释的范围一点。
③涂布平板与培养:培养不同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培养温度。细菌一般在下培养1~2d,放线菌一般在下培养5~7d,霉菌一般在25~28℃的温度下培养。
④菌落计数:在菌落计数时,每隔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时的记录作为结果,以防止因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使每个菌体都能形成肉眼可观察到的菌落。
菌落的特征包括等方面。
【思考七】土壤微生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4.操作提示:
①取土样用的小铁铲和盛土样的信封在使用前都要。
②应在旁称取土壤。将称好的土样倒入盛有无菌水的中,塞好棉塞。
③在稀释土壤溶液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在旁进行。
④实验时要对作好标记。注明等。
⑤为了提高效率,在操作时更加有条不紊,应当时间。
【思考八】在研究未知微生物时务必规范操作,以防被感染,实验后一定要洗手。
四、结果分析与评价
1.对分离的菌种作进一步的鉴定,还需要借助的方法。
2.在细菌分解尿素的化学反应中,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了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PH。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变化来判断该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3.在以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PH升高,指示剂将变,说明该细菌能够。
思考九、测定饮水中大肠杆菌数量的方法是将一定体积的水用细菌过滤器过滤后,将滤膜放到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菌落呈现色,通过记述得出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量。你认为在该实验中至少应取个水样。
2.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一、课题背景
纤维素是一种由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植物每年产生的纤维素能被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是因为它们能产生。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与利用,使人们能够利用秸秆等废弃物生产,用处理服装面料等。
二、基础知识
(一)纤维素和纤维素酶
1.
纤维素为白色、无气味的纤维状结构物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一般;纤维素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类物质,植物根、茎、叶等器官都含大量的纤维素,其中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许多商品纤维素都是由天然纤维素制得的,如水溶性的()、不溶于水的(Avicel)等;由于膳食纤维具有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排便的功能,被称为“第七营养”。
2.纤维素酶
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和,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第三种酶将纤维素分解成,为微生物提供了。
3.纤维素酶作用的实验验证 在2支20mL的试管中,分别加入宽1cm,长6cm的,在分别加入pH为4.8、浓度为0.1mol/L的10mL、11mL。其中10mL的试管中加入1mL(70~80U/mL),固定,摇床振荡反应1h,观察结果。一段时间后,的试管中滤纸条被分解。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是,这种方法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微生物进行筛选。其原理是:刚果红(CR)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形成,但并不和水解后的和发生这种反应。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为中心的。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三、实验操作
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实验流程:
土壤取样→→梯度稀释→→。
【思考】本实验的流程与课题2中的实验流程有哪些异同?
提示:课题2是将土样制成的菌悬液直接涂布在以尿素为惟一氮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上,直接分离得到菌落。本课题通过选择培养,使纤维素分解菌得到增殖后,再将菌液涂布在鉴别培养基上。其他步骤基本一致。
(一) 土壤取样
采集土样时,应选择的环境。若找不到合适环境,可将,如滤纸等,埋在中一个月左右,再从滤纸上筛选分解纤维素菌。
【思考】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
由于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依存关系,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相对提高,因此从这种土壤中获得目的微生物的几率要高于普通环境。
【思考】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
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能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实际上是人工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生存的适宜环境。一般应将纸埋于深约10cm左右的腐殖土壤中。
(二)选择培养
1.选择培养的目的:增加,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要的微生物。
2.制备选择培养基:参照课本29页旁栏中的比例配置,回答下列问题:
(1)旁栏中的配方是液体培养基还是固体培养基?为什么?答:培养基,原因是配方中无。
(2)这个培养基对微生物是否具有选择作用?如果具有,是如何进行选择的?答:选择作用,因本配方
中的碳源主要是,所以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可以大量繁殖。
(3)你能否设计一个对照实验,说明选择培养基的作用?答:用培养基与之对照。
3.选择培养操作方法
将土样加入装有30ml的锥形瓶中,将锥形瓶固定在摇床上,在一定下震荡培养1~2天,直至。吸取一定的培养液(如5mL),转移至另一瓶新鲜的中,进行重复选择培养。稀释涂布到的培养基上。
【思考】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的微生物?
在选择培养的条件下,可以使那些能够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得到迅速繁殖,而那些不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因此可以起到“浓缩”的作用
(三)梯度稀释
按照课题1的稀释操作方法,将选择培养后的培养基进行等比稀释101 ~ 106倍。吸取适量的稀释后培养液,涂布到的培养基上。
(四)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1.制备培养基:参照课本旁栏中的配方制备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
(1)按照每200mL培养基加入1mL质量浓度为10mg/mL的CR溶液的比例配置培养基:将稀释度为104~106的菌悬液各取0.1mL涂布到平板培养基上,30℃倒置培养,待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后,产生的菌落周围将会出现明显的。
(2)不加CR溶液的培养基:将稀释度为104~106的菌悬液各取0.1mL涂布到平板培养基上,30℃倒置培养。
长出菌落后,在培养基上覆盖质量浓度为1mg/mL的,10至15min后倒去,再加入浓度为1mol/L的NaCI溶液,15分钟后倒去,此时,产生的菌落周围将会出现。
(五)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思考】两种刚果红染色法各有哪些优点与不足?
方法一:缺点是操作烦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优点是这样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方法二:优点是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缺点一是:由于培养基中(纤维素粉、琼脂、土豆汁)还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出现假阳性反应,产生模糊的透明圈;缺点二是: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时间培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四、结果分析与评价
(一)培养基的制作是否合格以及选择培养基是否筛选出菌落?
设置对照,若对照的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长则说明培养基制作合格。如果观察到产生的菌落,则说明可能获得了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二)分离的结果是否一致
如果不同,分析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五、课题延伸
本课题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的筛选,但是这只是分离纯化的第一步。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的实验,其方法有和两种。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采用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进行定量的测定。
3.1 菊花的组织培养
一、课题背景
科学研究表明,当植物体细胞而处于时,在一定的、和其它的作用下,就可以表现出,发育成完整的。科学家用的方法,把许多种植物的培养成了完整的。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概念和基本过程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概念
1.细胞分化:在植物的过程中,细胞在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上都会出现稳定性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过程就叫做。细胞分化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____。细胞分化的原因是的结果。
思考1: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有什么生理意义?
;
2.细胞的全能性:__________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为__________的潜能。细胞全能性是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
3.愈伤组织:由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经过__________过程形成的组织,就叫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是一种__________的呈无定形状态的__________。
4.脱分化:由_______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__________的过程,称为脱分化,又叫。
5.再分化: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__________,这个过程叫做再分化。
5.外植体:。
思考2:填表比较根尖分生组织和愈伤组织的异同
组织类型
细胞来源
细胞形态
细胞结构
细胞排列
细胞去向
根尖分生组织
愈伤组织
相同点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
组织培养
( )
组织培养
( )
人为使用( )控制
移植
——→试管苗———→完整的植物体
三、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
1.内部因素:不同的植物组织,培养的难易程度差别很大。因此,植物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对于同一种植物材料,__________ ,__________等也会影响实验结果。菊花的组织培养,一般选择__________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
思考3:一般来说,容易进行繁殖的植物容易进行组织培养。
思考4:选取生长旺盛嫩枝进行组培的原因是。
2.外部因素:
(1)营养条件 常用的是__________ 培养基,其主要成分包括: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________ __ 等。在配制好的MS培养基中,常常需要添加。
(2)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__________是启动、和的关键性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_ 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常用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类:、、、等。细胞分裂素类:、、等。赤霉素类:等。
思考5:填表:激素使用的先后顺序及其用量比例对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影响。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值与结果
比值高时
比值低时
比值适中
使用顺序
实验结果
先生长素,
后细胞分裂素
先细胞分裂素,后生长素
同时使用
(3)环境因素 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等条件也能影响植物组织培养。菊花组织培养,一般PH控制在_________;温度控制在__________;每天用日光灯照射______小时。
四、实验操作过程:配制培养基 → 外植体消毒 → 接种 → 培养 → 移栽 → 栽培
1.制备MS固体培养基:实验室一般使用保存的配制好的培养基母液来制备
(1)配制各种母液。
配制母液时,大量元素浓缩______,微量元素浓缩_______,常温保存。激素类、维生素类以及用量比较小的有机物可以按照1mg/mL的质量浓度。用母液配制培养基时,需要根据各种母液的浓缩倍数,计算用量。
(2)配制培养基。
配制1L MS培养基时,将称量好的加入800mL蒸馏水,加热熔化,然后加入30g,取配制好的、、和的母液,依次加入,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mL,__________,最后分装到锥形瓶中,每瓶分装__________。
(3)灭菌:
思考6:MS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是什么?肉汤培养基相比,MS培养基有哪些特点?
2.外植体消毒:选取菊花茎段时,要取 ____________________。对培养材料进行表面消毒时,一方面要考虑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植物材料的__________。不同药剂、不同植物材料,甚至不同器官要区别对待。
旺盛
嫩枝
(流水)
冲洗
刷洗,冲洗
20分钟左右
(无菌吸水纸)
吸干表面水分
(70%的酒精)
摇动2-3次6-7秒
(无菌水)清洗
(无菌吸水纸)
吸干表面水分
(氯化汞)溶液
浸泡1~2分钟
(无菌水)清洗
3次
3.接种
接种前,用体积分数将工作台擦拭,然后点燃酒精灯。所有的接种操作必须在进行,并且每次使用器械后,都要用灭菌。
4.培养:接种后的锥形瓶最好放在__________中培养。培养期间定期消毒。
5.移栽
6.栽培
3.2月季的花药培养
一、课题背景
1.1964年,印度科学家首次获得了由花药中的花粉粒发育而来的单倍体植株。这充分说明和一样,在离体条件下也具有的潜能。
2.育种工作者可以采用的方法,使发育为,在经过人工诱导(常利用或)使,重新恢复到。这样的植株不仅能够正常生殖,而且每对染色体上的成对的基因都是,自交产生的后代不会。单倍体育种不仅
,也为新品种的培育开辟了新途径。
二、基础知识
(一)被子植物的花粉发育
1.被子植物的花粉是在中由经过分裂形成的。
2.结合教材内容填下列示意图:
小孢子母细胞(2n)
( )时期(n)
单核( )期(n)
双核期
( )细胞核(n)
( )细胞核(n)
( )细胞(n)
( )细胞(n)
( )个精子(n)
( )分裂
( )分裂
单核( )期(n)
( )分裂
思考1:被子植物的花粉的发育经历时期,期和期等阶段。
思考2:一个小孢子母细胞可以产生个精子;在一枚花药中可以产生个花粉。
(二)产生花粉植株的两条途径
1.产生花粉植株(即单倍体植株)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花粉通过阶段发育为植株,二是花粉在上先形成,再将其诱导分化成植株。这两种途径的区别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的及其。
2.填写培育花粉植株的途径图解:
( )
( )
( )
( )
3.胚状体(又称)的结构与合子发育成的胚的结构非常相似,它的发育过程也与合子胚类似,、、等结构完整。
(三)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
1.影响花粉植株的主要因素:和。
2.材料的选择:
①从花药来看,应当选择的花药;
②从花粉来看,应当选择的花粉;
③从花蕾来看,应当选择的花蕾。
思考3:除此之外,、以及等对诱导成功率都有一定影响。
二.实验设计
(一)材料的选取
1.选择花药时一般通过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此时需要对花粉细胞核进行染色,最常用的染色剂是和,它们分别可以将细胞核染成色和色。
(二)材料的消毒
花蕾
(无菌水)
清洗
(无菌吸水纸)
吸干水分
(无菌水)
冲洗
(三)接种和培养
1.剥取花药:消毒后的花蕾,要在条件下除去花萼、花瓣。要尽量不损伤花药,否则,同时还要彻底去除花丝,因为。
2.接种花药:剥取的花药要立刻接种到上。每个培养瓶接种个花药。
3.培养:花药培养利用的培养基是在培养基配方中添加、和
,调节pH至,温度为℃,幼苗形成之前光照。
4.培养20~30d后,花药开裂,长出或形成。将前者还要及时转移到上,以便进一步分化出再生植株;后者要尽快并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
5.通过愈伤组织形成的植株,常常会出现的变化,因而需要鉴定和筛选。
思考4:为什么通过愈伤组织形成的植株会发生染色体倍性的变化?
思考5:为什么花瓣松动会给材料的消毒带来困难?
6.1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一、基础知识
(一)课题背景
早在古代,人类将具有芳香气味的植株花卉制成干品后,可当做和使用。19世纪,人们合成了人造香料,但对天然植物芳香油依然情有独钟。如今,植物芳香油广泛地应用于、、和等方面。
(二)植物芳香油的来源
1.天然香料的主要来源是和。
香料种类
来源
动物香料
麝、灵猫、海狸、抹香鲸等
植物香料
玫瑰油(玫瑰花)、橘皮油、樟油(樟树树干)等
注意:(1)栏旁资料: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可以提取芳香油。
(2)微生物中的也可以产生芳香化合物。
2.芳香油的性质:强,比较复杂,且易溶于,以及其衍生物为主。
(三)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
1.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有 、 、 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植物原料的特点来决定。
1.1常用方法:
1.1.1原理:利用将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冷却后,混合物又会重新分出和 。
1.1.2方法:根据蒸馏过程中的位置,可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原料放在中加热蒸馏;:原料加热蒸馏;:利用外来加热蒸馏。
1.1.3不足之处:有些原料不适用于水蒸气蒸馏法中的水中蒸馏法,如柑橘、柠檬。这是因为水中蒸馏会导致和等问题。
1.2压榨法(详见橘皮精油的提取):有些不适用于水中蒸馏法原料(如柑橘、柠檬)可用此法。
1.3萃取法:不适用于水蒸气蒸馏的原料可以考虑使用此法(详见课题2胡萝卜素的提取)
1.3.1原理:芳香油易溶于(如石油醚、酒精、乙醚等),去除后得到芳香油。
1.3.2方法:将、的植物原料浸泡在中→使植物溶解在中,得到浸泡液→蒸发出→芳香油。
1.3.3注意:用于萃取的有机溶剂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