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交叉口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问题分析与改善
交叉口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问题分析与改善 1
第1章 绪论 2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1.2国内外对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问题的研究情况 3
1.2.1国内外有关步行交通的理论的研究情况 3
1.2.2国内外对自行车交通理论的研究情况 4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思路 5
1.3.1本文的主要内容 5
1.3.2本文的研究思路 6
1.4小结 6
第2章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优化设计理论 6
2.1行人交通概述与基本特征 6
2.1.1步行交通现状 7
2.1.2步行交通特性 7
2.1.3 步行交通系统 7
2.1.4行人交通流基本原理与通行能力分析 7
2.1.5行人交通优化设计方法 7
2.2城市自行车概述与基本特征 7
2.2.1自行车交通现状 7
2.2.2自行车交通特性 7
2.2.3自行车交通系统 7
2.2.4自行车道的通行能力分析 7
2.2.5自行车交通优化设计方法 7
第3章 中心城区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优化设计方案示例 7
3.1路口基本情况分析 7
3.1.1现状调查与分析 7
3.1.2交通流量调查与分析 7
3.2路口设计方案 7
3.2.1平峰时段路口设计方案 8
3.2.2高峰时段路口设计方案 8
第4章 总结 8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迅速,无论是人们的出行,还是工作,交通工具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以前人们是靠步行,后来慢慢发展成为自行车,再后来一直到今天发展成了以机动车为主的交通方式。但是,不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仍然是城市交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方式。同时,步行也是其他交通方式的基础,小汽车、公共交通等方式中也包含着步行环节。自行车交通在我国地势平坦的城市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适合中短距离交通出行,也是公共交通重要的末端交通工具。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还优于公共交通,是值得提倡的绿色交通方式,在城市可持续交通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长期以来,一些城市没有明确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以及发展政策,受到小汽车交通迅猛发展的排挤,路权受到损害,步行和骑车环境日益恶化,交通安全问题日益严重,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出行问题更为突出。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迫使这部分人群加快向小汽车交通转移,从而加剧因过度依赖小汽车而引起的资源、环境、经济等城市问题。
近年来,随着焦作市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许多大中城市一样,焦作市市中心城区的人流和车流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交通状况日益恶化,高峰期交通拥堵现象和交通事故更加频繁。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城市发展、设计、规划中,长期存在着许多陈旧落后的制度,落后的交通道路设施、长期以车为本的设计观念、市民交通安全意识欠缺等,造成了拥堵混乱的公共交通,严重影响了焦作市城市形象。
焦作市是中小城市的交叉口往往会出现拥堵的现象,特别是在早高峰和晚高峰期间,焦作市的交通状况,比起其他地区的交通状况,算是比较良好的。但是在个别的交叉口,现在的交通设施并不完善,需要进行重新的改善和设计,使得焦作市的交通得到明显的改善。所以,作为交通工程的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老师为了检测我们的学校知识,要求我们依据所学的知识,每个人都要写一篇论文,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运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
1.2国内外对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问题的研究情况
1.2.1国内外有关步行交通的理论的研究情况
1.2.1.1邻里单位
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的理论示美国社会学家C.佩利于1929年提出的。当时的城市漫无边际,住宅的布置,道路、公园、学校等公共福利设施的建设杂乱无章,居住着任意移动,缺乏地区的统一性,正常的居民区活动受到严重干扰。此外,随着汽车的普及,产生了更为严重的交通问题。佩里看到这些问题厚提出,应当以邻里单位为基础作为最佳的城市组成要素,使人们的居住生活在一个安全、方便和舒适的环境内。
按邻里单位理论,在设施规划方面要保证:
(1) 小学设在地区的中心,以相当于校区的区域为单位;
(2) 在居住区内排除过境交通,在居住区外设置干线道路;
(3) 居住区内的公共建筑集中在区中心;
(4) 服务大范围的商店设在居住区周围与其他居住区的相接处;
(5) 规定公园等空地的最低标准;
按上述要求,也就是把小学校区的服务范围作为居住区的适当大小,这种方法对人的流动规定了方向性,消除了汽车交通的影响。居住区按一个统一区域布置设施,并且给出了公共设施需要量的标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邻里单位作为新城建设的基本理论,它以一个小学的合理规模为挤出控制林立单位的人口规模(大约居住1000户),以四周的交通道路为边界,形成不被外界交通穿越的、内设必要公用设施的、日照通风景观条件良好的居住空间。这些做法在日本一些著名的新城均得到采用和实施。邻里单位的大小和区内不产生过境交通的道路网的规划方法,虽与以后地区规划的方法稍有差异,但仍被继承和发展下来。
1.2.1.2雷德邦人车分流系统
在汽车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交通规划在一定区域(如居住区)内并不受到重视。但是到了1920年,随着汽车交通的普及,出现了人车竞争的问题。在要求幽静的居住区内,由于不必要的过境交通的进入,造成了交通的混乱与环境的恶化。在这种背景下,雷邦德(Radburn)人车分流系统作为使汽车交通和行人完全分离、并排除过境交通的住宅区规划理论就被提出来。
雷德邦人车分流系统是使行人和汽车的流动线不产生平面交叉,并合理布置住宅、道路及行人空间的尝试。该方式作为人车完全分离的规划方法是划时代的创新。但雷邦德的开发后来因住宅价格较高的原因并不成功,只建成一部分,而且因干道网密度较低,街区面积过大,导致步行距离过长,雷邦德模式并没有在美国普及。而欧洲许多城市具有前工业社会形成的紧凑的城市结构,人口居住密度较高,雷邦德模式在许多城市中得到了广泛运用。雷邦德模式体现了一种新的设计形式,为居住规划和基于分级交通体系的邻里单位布局提供了新的原型,被认为是适应机动化时代发展规划的重要一步。
1.2.1.3行人优先区
在交通集中的市中心区域,随着汽车交通的增加、交通阻塞、交通事故频发,未及行人安全。环境严重恶化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以行人为主体活动的市中心区域来说,在市中心区域,由于交通拥挤、土地利用的限制,使得道路拓宽和停车场的修建都受到限制,导致顾客步行距离加大,进入市中心很难。再加上汽车泛滥,造成市中心地区吸引力下降。、
为此,将市中心一定的区域化作为行人优先区。在这里,排除汽车交通,改建或适合行人活动的优先区,以恢复其原有的吸引力;在其周围设置停车场,为汽车交通通行进行局部的道路改良,能起到方便进入市中心的作用。
这种做法的最初实例是著名的考文垂规划。1952年,在考文垂市中心的发展制定的规划中,将贯通市中心东西的道路及连接火车站的南北道路作为行人优先道路,在其周围用中心环路和由此分岔的环状分散道路处理汽车交通。
1.2.1.4分区交通系统
解决人车过度混杂富有成效的措施是,对汽车交通进行限制。在市中心,对形成商业街的道路禁止或限制汽车通行,在一定区域逐步执行行人优先的方法等。但是这些措施往往给被限制的地区周围带来了交通拥堵等不良影响,使进入功能下降,经济功能难以发挥。为此,需要将整个城市交通管制变为高效管理的综合交通管制。随着电子信息及技术的迅速发展,这种方法可在相当广泛的范围进行。
采用分区做法最好的例子由德国不莱梅的交通管理规划和瑞典的哥德堡分区系统。在德国不莱梅交通管理规划中,将干线道路围成的城市中心区域分成4个区,(可称作交通流量单元),在十字路口设置路障禁止汽车通行。路障作为行人空间,防治汽车横穿,要到各个单元的交通,可通过环状干线迂回进入。因此,在交通流量单元内,可以排除不需要的过境交通。
1.2.2国内外对自行车交通理论的研究情况
国外对于自行车交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行车交通专用道路系统的规划,在很多发达国家,自行车出行的目的主要是休闲锻炼和旅游观光,工作和上学目的的自行车出行总比例在10%~20%之间。目前各国政府积极推动各项绿色交通政策,以满足居民对传统街道空间的使用要求和偏好,也创造安全而富有吸引力的居住区街道环境,鼓励和支持步行、自行车及其他环保交通方式用于日常出行,以减少机动车交通度环境的消极影响。如城市自行车专用道的修建就是一项积极措施,德国的一些城市由自行车专用道,并在公交(尤其是轨道交通)车站和重要公共设施旁设有大型的自行车停车场。
比较世界各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是在两股道上平行发展着各自的个体交通。一股道上是国外小汽车泛滥成灾,一股道上是中国自行车、电动车发展失控。但是两股道上的个体交通的出行实质确实相同的,都在寻求交通效率和使用道路的自主权;差异权在于“贫”与“富”有着不同的交通工具表现方式。
1916年美国小 西欧开始 小汽车 交通混乱
轿车300万辆 小汽车化 迅速发展 石油危机 小汽车交通西方国家 向自行车交通转化
20世纪初 1930年代 1950年代 1970年代 1990年代
向自行车、电动
车交通转化
中国
轿子 人力车 自行车 自行车成为
迅速普及 主要出行工具
图1.2.2两股道上发展着的个体交通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思路
1.3.1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特性入手,分析其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依据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理论,结合焦作市中心城区交叉口交通和路段交通调查的资料分析焦作市中心城区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的提出改善对策和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介绍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在城市可持续交通体系的重要地位,以及国内外对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研究思路。
第二章: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优化设计理论:包括步行交通的交通特征和步行交通系统设计、自行车交通的交通特征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设计。
第三章:交叉口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现状调查分析:本章重点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包括交叉口行人过街延误分析、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现有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问题汇总分析与相应的对策:根据第三章大量调查资料的整理和计算总结出焦作市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针对问题提出的改善设计方案。
第五章:进行论文总结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2本文的研究思路
1.4小结
道路平面交叉口作为道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事故发生率较高的部分,对其做出相应的现状调查,通过对其存在的问题分析最终提出相应的改善方法以便交通管理部门对现有交叉口做出改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2章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优化设计理论
2.1行人交通概述与基本特征
2.1.1步行交通现状
2.1.2步行交通特性
2.1.3 步行交通系统
2.1.4行人交通流基本原理与通行能力分析
2.1.5行人交通优化设计方法
2.2城市自行车概述与基本特征
2.2.1自行车交通现状
2.2.2自行车交通特性
2.2.3自行车交通系统
2.2.4自行车道的通行能力分析
2.2.5自行车交通优化设计方法
第3章 中心城区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优化设计方案示例
3.1路口基本情况分析
3.1.1现状调查与分析
3.1.2交通流量调查与分析
3.2路口设计方案
3.2.1平峰时段路口设计方案
3.2.2高峰时段路口设计方案
第4章 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