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1.易错字音:广袤(mào)无垠(yín) 深邃(suì) 凝滞(zhì) 瞅(chǒu)见
赭(zhě)红色 铁锭(dìnɡ) 锻铸(zhù) 柳絮(xù)
一茬(chá) 虐(nuè)杀 灞(bà)河 急骤(zhòu)
2. 易错字: 望而生畏 广袤无垠 虐杀 摧毁 吟诵 赭红色
艰苦卓绝 畏怯 韧劲 深邃 嶙峋 锻铸
3.重点词语解释:
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
广袤无垠:宽广的没有边际。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婀娜多姿:形容轻盈柔美的姿态,本课形容柳枝随风摇曳,柳树宛如长发少女般的美好姿态。
4.课文内容:
1、《青海高原——株柳》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的敬畏和赞颂之情。
2、本文作者陈忠实,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作品有《信任》、《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白鹿原》。
4.易考点:
1、由这株柳你由想到哪些人物:霍金、桑兰、张海迪、夏洛蒂……
2、背诵并默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3、课后习题三:
(1)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这株柳树神奇在挺立在高原上,是壮观的一方独立风景,它生命力极其顽强,不仅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而且居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作者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是因为柳树对那不抱怨、不畏怯,坚持抗争、顽强生存的品格。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一片绿荫。(这句话仅仅是在柳树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这句话不仅仅是写柳树,而且是写人。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着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4、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却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目的是以家乡灞河边的柳树来衬托、对比青海高原的这株,更加突出了青海高原这株柳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拓展:
1、积累有关“柳”的诗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6、草原
易错字音: 渲(xuàn)染 迂(yū)回 马蹄(tí)
易错字: 柔美 渲染 洒脱 迂回 襟飘带舞 羞涩
易考点:
1、《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
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2、老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品有话剧《龙须沟》、《茶馆》,小说《猫城记》、《离婚》、《四世同堂》。
3、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何:哪里;“忍”是忍心;天涯碧草:指大草原;话:倾诉;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就这样分别?夕阳西下,大家站在蒙古包外,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依依不舍地话别。
4、1“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这句中的“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
2“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支,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句中的“回味”指对经历或接触过的事情重体味。
5、蒙古族习俗:蒙古族以肉食、奶食为主,传统吃法有“手扒肉”、“烤全羊”。每年七八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摔跤”是“那大慕”的主要内容。
6、背诵1、2两个自然段。
拓展:
1、形容草原的四字词语:一碧千里 绿意盎然 翠色欲流 绿草如茵 辽阔无垠
2、描写草原的诗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南北朝《敕勒歌》
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高骈《边方春兴》
17、麋鹿
易错字音:麋(mí)鹿 悄(qiǎo)无声息 遁(dùn)入 沼(zhǎo)泽 跋(bá)涉 觅(mì)食 坐骑 繁殖(zhí) 销声匿(nì)迹 杀戮(lù) 颠沛(pèi)流离 别墅(shù) 漂泊(bó)
易错字: 沼泽 销声匿迹 跋涉 颠沛流离
课文内容:
1、《麝鹿》是一篇记叙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麝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2、最大的麝鹿保护区: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县。
易考点:
1、珍贵的国家保护动物还有: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丹顶鹤、中华鲟、白鳍豚等。
2、麋鹿是鹿的一种,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作“四不像”。我国古代小说《封神榜》中把它当作姜子牙的坐骑。麋鹿是一种草食性性哺乳动物。它站着的时候,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它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蹄子宽大,可以在沼泽中行动敏捷,毛色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为棕灰色。
3、(1)“……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中的“放养”侧重于自然生态环境下的自由生长。
(2)“只有……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中的“饲养”是讲麋鹿在英国的一个私人庄园里接受人工喂养。
(3) “数十头麋鹿被陆续盗往欧洲”中的“陆续”在文中指麋鹿不断地被人盗往欧洲。“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在的“相继”指“麋鹿一个跟着一个死去”。
4、悄无声息:没有一点声音、动静。
销声匿迹:形容隐藏或不公开出现。课文中指麋鹿极少,几乎绝迹。
漂泊不定: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
颠沛游离:生活困苦,流落他乡。
练习5
背诵风速歌及《秋》。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整理
1.易错字音:眺(tiào)望 袒露(lù) 要(yāo)挟 狂风怒号(háo)
2.易错字:娟 秀 羡慕 摧毁 富裕 轻蔑 勘测
18、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
1、《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一封书信,作家巴金爷爷在信中表达了对家乡孩子
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勉励,抒发了自己要让生命开花的美好情感,给人以人生启迪。
2、书信格式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3、巴金原名李尧棠,又名李芾甘,四川成都人,“五四”以来著名作家,曾作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风》、《雷》、《电》;《寒夜》、《萌芽》、《随想录》。
4、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像巴金这样著名的作家还有:郭沫若、茅盾、朱自清、闻一多、冰心、老舍、艾青。
5、课文习题2。
(1)“终于”不能省掉,强调了巴金爷爷在提笔写字非常困难的
情况下,坚持着给家乡孩子们回信,体现了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的理解和关爱。 (2)“终于”强调了巴金爷爷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是经过种种努力,“思索”、“追求”之后得来的。
19、钱学森
1、《钱学森》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刻不忘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及发射所作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2、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交响乐之父——海顿 炸药之父——诺贝尔
活字印刷术之父——毕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世界光纤之父——高锟 飞机之父——莱克兄弟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两弹元勋——邓稼先 几何之父——欧几里德
3、背诵钱学森的话及所表达的感情。
4、课后第4题。
(1)表达了钱学森的一片爱国感情,他牢记自己的祖国是中国,他要为祖国人民多做实事。
(2)表达了钱学森对祖国的眷恋与热爱之情。
5、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课文第1自然段应放在放在第6自然段的后面,,把它放
在文章开头是一种倒叙的方法,这样写是为了引起读者兴趣,设置悬念,增强表达的效果。
20、詹天佑
1、《詹天佑》课文记叙了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不怕帝国主义者要挟嘲笑,克服工程中的千难万险,提前完成修筑任务的事迹,表现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京张铁路从北京到张家口,全长200公里,是联系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
3、课文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事迹,修筑京张铁路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
作者依次写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事,赞扬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
4、居庸关: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 八达岭:中部凿井法。青龙桥路段:设计“人”字形线路,要求会画示意图。
5、“„„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中的“争夺”是指争相夺取。在句子中是说各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想夺取铁路的修筑权。
“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这句中的“争持”指争论得相持不下。在句子中是说各帝国主义国家都想控制我们的北部,竞相强词夺理,让事情僵持下来。
21、鞋匠的儿子
1、《鞋匠的儿子》课文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 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
2、林肯:美国伟大的民主主义政治家,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1865年4月15日遇刺身亡,由于林肯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人们称赞他为“新时代国家统治者的楷模”。
3、一个鞋匠的儿子能成为国家总统,靠的是他超人的智慧、杰出的才华、宽容大度和谦逊的人格魅力。
4、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有三个“永远”,其中第一个“永远”体现了林肯宽宏大度的胸襟;第二个“永远”表达了林肯为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自豪;第三个“永远”表达了他对父亲的尊敬、爱戴和感激。
5、课后第三题。参议人员对林肯的态度由尴尬——羞辱——大笑——静默—
—赞叹,宽容是一种力量,因为林肯的谦逊、朴实、不卑不亢、宽容、正义赢得了大家的感动和掌声,所以态度有这么大的变化。
6、“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句话中“裂开的房子”就是指当时美国正处于南北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完整的整体”指一个统一的国家。这句话表达了林肯希望国家结束分裂,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的愿望。
7、有关“宽容”的名言。
(1)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屠格涅夫(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3)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地处罚更加强烈——苏霍姆林斯基
练习6
《大风歌》是西汉刘邦所作,表现了他重新统一国家的雄心壮志。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整理
22、古诗两首
yù gōng jiàn pái huái
易错字音:子 聿 躬 行 一 鉴 开 徘徊
易错字: 子 聿 躬 行 一 鉴 开 徘徊 终觉浅 老始成
易考点: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小儿子子聿。这首诗深信导阐述了知与行之间的关系。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习的人。
《观书有感》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作品。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壁喻读书体会。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2、背诵全诗及诗意。
《冬夜读书示子聿》字词注解
示:教导、告诫;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极,最。
浅:少。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全诗意思: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
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
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
躬行实践。
《观书有感》字词注解
方塘:方形的水塘,又称半亩塘。
渠:它。指方塘里的水。
哪得:怎么会。
清如许:这样清澈。
鉴:镜子
为:因为。(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全诗意思: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蓝天白云的影子倒映在吃面上,来回移动。请问这池塘里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
拓展:
1、来自古诗的成语:粉身碎骨 山重水复 万紫千红 柳暗花明 春色满园 不拘一格
2、人物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著有 《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是目前为止存诗量最多的诗人。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 县(今江西省婺源),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3、《观书有感》 (其二)
朝代:南宋 诗人: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23、学与问
yào shi áo fǔ
易错字音:钥 匙 翱 翔 相辅相成
易错字: 不懈探求 钥 匙 翱翔
课文内容:
1、《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易考点:
1、背诵《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芒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其中的“尽”为完,指桃花凋谢,“始”为才,刚刚。
句意: 农历四月,春去夏来,山下的白花都已凋谢,而山顶大林寺的桃花才刚刚盛开。这首诗的后两句是: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说说怎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同时,将勤学好问和思考观察结合起来,不断思考,不断探求,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拓展:
1、哥白尼:波兰天文天学家,创立“日心说”,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巨著《天体运行论》
沈 括:北宋科学家,创作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西方人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2、有关勤学好问的成语:不耻下问、刨根问底、敏而好学、打破砂锅问到底
有关学问的名言:
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 ————巴尔扎克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论语》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24、大自然的文字
zhēn
易错字音:铁 砧
易错字: 小熊 铁砧 耸立 青苔
课文内容:
1、《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文中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云朵、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从中获得的信息: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
易考点:
1、星 星:辨别方向 云 朵:观察天气
石灰石:地质变化 花岗石:地质变迁
2、理解“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的含义:只有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
深入思考,善于请教,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拓展:
1、了解大自然的各种文字。
坠子云要下雨,蘑菇云刮大风,鱼鳞云水淋淋
昆虫,蚂蚁搬家洪灾来,蜻蜓低飞要下雨
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2、作者伊林: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科学著作有《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
3、含有“星”的成语:
披星戴月 柳眉星眼 大步流星 灿若繁星
4、有关云额和天气的谚语:
天上跑台云,地下雨淋淋。 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课文内容:
1、《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读报的方法,主要讲读报的好处,以及如何读报,
希望人们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2、读报的注意点:第一、掌握读报的方法,先浏览,再精读;
第二、讲文明,放在一定地方;
第三、阅读后洗手,以免油墨沾
练习7
背诵关于读收的名言及古今贤文(读书篇)。
欲知天下事,需读古今书,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
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默读遍于思索,朗读遍于记忆.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