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上海实习报告
实习人:徐蓉蓉
学号:20113966;
专业: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系11-1班
学校:合肥工业大学
实习时间:2012年暑假7月10日——14日
实习地点:上海
指导老师:刘源 严敏 曹海婴
7月,我们开始了期盼良久的上海之行。
在去上海之前就有了解过上海。上海,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前也来过几次,但是作为一个游客匆匆掠过这个城市的浮华,除了领略了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之景,无太大所得。这次将它作为一个实习对象来看的话,之中的建筑风采则足以让人为之倾心了。
这五天的时间,我们仰视过高层,走进过新天地,探索过1933大厂坊,参观过城市规划馆,览过同济校园,逛过田子坊,游过朱家角,看过浦东国际机场······
要论建筑,我最喜欢的是环球大厦,从很久以前第一眼看到它开始。它是那样的美丽,沉静的矗立在上海的繁华里,简单安静。它的高度也那么让我觉得舒适,很自然的高度,不矫揉不造作,高一分觉得多余,矮一分觉得不足,几根线就可以勾出它的轮廓,几个面就可以拼出他的音容,但那样自然的组合在一起,就美丽的让我心动。尤其是晚上,淡蓝色的灯光多适合他啊,在酒醉灯迷里,他就像个闹市里的孤绝者,静静地看着,不发一言,与那一切都隔绝着。我看着他,就安静了下来。大城市的奢华太容易遮住眼睛,行色匆匆的冷漠的行人、泛着冷冷金属玻璃色的建筑群,都太容易使人焦躁茫然。
但我不喜欢它身边的金茂大厦以及正在建的上海中心。因为我不是很喜欢超高层,严格说起来,是很不喜欢一层一层为了高度而叠加起来的超高层。有人说高度能够让人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而在我的感受里,高度总是有一种吸引我欲坠的恐惧。我并不恐高,只是我更喜欢脚踏实地的安全感,我觉得,建筑一开始不就是要给人以安全感才存在的吗?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喜欢攀爬高处,一层层往上爬,建筑也一层层往上加,为了高度,一层、一层的加。看着环球和金茂的身边又矗起了一栋上海中心,没有人关心他的设计师是谁,没有人关心她的设计理念,没有人关心她美不美,内部布局精不精妙,我们听到的不过是高度第一的吹嘘。而一个建筑,如果让人们只晓得只有一个高度的数字的话,这何尝不是一种遗憾和悲哀。
而所去之处感觉最著名的应该是上海的新地标“新天地”。
那是领略上海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形态的最佳场所。在这片占地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六万平方米的石库门建筑群里,那保留了的当年的砖墙、屋瓦,我们仿佛进入时光隧道,回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是,每座建筑内部,都按照二十一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一间间精美的画廊,酒吧,咖啡厅······新天地里最不意外的就是又发现一个美丽的让人意外的店铺。行走在泛着时光气息的建筑间,每一条胡同的尽头都是不同的风景,静静的行走,抚摸着砖面的纹路,时光使浮躁的心沉静,沉淀下躁动的、不安的、浮华的、功利的······
我是多么痴迷这些让人沉静下来的地方,我们行走在都市里,这样的地方是我们高节奏工作和生活中疲惫的心灵不可或缺的,人不可缺少一些精神的力量,心灵不可缺少温润的安慰。建筑师,有责任为人们提供这样一个港湾,造出适合心灵停驻的建筑。
除此,田子坊,朱家角,也给了我愉快的旅程,我可以感受到其中的艺术氛围,但是更为遗憾的是,我发现其中的商业气息越来越重,再没有人指引的情况下,两处的实习参观最终竟演变成了淘店旅程,收获实在不多。
其实这次上海之行让我受益最多的地方是同济。
我们第一天刚到上海时就去了同济,当时只是觉得很大很漂亮,抱着很旅游的心态大抵的参观了一下,拍了几张照片,没什么深的感受。后来和一个同济学土木的同学去青浦,一路上听他讲一些建筑,感觉比我们学建筑的认识还要深很多,他口中的同济亦与我们所草草一看的完全不似一处,我们晚上便又在他陪同下重游了一回,受益颇多。
他是个学土木的,看建筑很多时候从很技术的层面上,同济的每一个建筑他都能给我们说出特点及好处来,如此一路听着,比起其他地方都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瞎看凑热闹的好很多,在建筑方面了解的也最多,所以我准备在同济一行上多花些笔墨,向你们细细道来。
打过很多的草稿,想过很多方式来展示我所看到的同济,因为看到的太多,听到的太多,感触也太多。从传统砖木结构的南北楼到现代全钢结构的土木新楼,从亚洲第一无梁的大礼堂到改建中的中国最早的包豪斯风格建筑文远楼,从小桥流水的三好坞到水晶琉璃的规划院······我多想把一切都巨细无比的阐述给你们听,但是无法,最终我还是选择以总结的方式大致的把我印象最深刻的写下来。
以下是我粗略的总结,也许有很多不足之处,大家也只是看看,一笑而过了吧。
(一)对红砖的青睐
要说上海地铁装修最漂亮的一定是10号线,而其中最令人惊艳的无疑就是同济大学站。车站风格大气,出入口贴有红砖装饰,预示同济百年历史;车站一角有国画大师汪观清的作品《梦里徽州》,巧妙的天窗设计则把阳光从同济校园直接引入车站。其余各处也有同济学子作品的身影 。
我们站在电动扶梯上对此赞叹不已,同济的同学指着红砖对我们说,看到这红砖,你就知道你离同济不远了!这一抹红色就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济对红砖的青睐在未进大学校门前就可窥一斑了。
走在同济校内,可看到的红砖使用就更多了。最著名的应该
就是建于1985年左右的明成楼了。
明成楼现在是同济建筑城规学院的B楼。明成楼的“成”,据说取自计成,以铭记这位对中国园林文献具有开创性贡献的一位明代造园家。对于这一说法,想来有一定道理。而从取名方法看来,基本继承了“文远楼”的传统。
而此楼又被称为红楼。
红楼的曲线设计十分优美,红砖的表皮加之攀附的爬山虎葱郁,很是古朴精致。可惜未能进去一观,但其风采却是过目不忘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建筑都可以看到红砖的影子。图书馆的外墙上,大礼堂的窗户间,尤其是宿舍楼,楼内楼外处处可见。这一抹红色几乎在经意不经意见都充斥着眼帘。
如今在同济,红砖也许只是作为一种装饰材料出现在校园的各个地方,或张扬在视野,或默默在角落。同济对红砖似乎情有独钟,红砖也成为同济了的一种标志,预示着同济的百年历史。
回来后找了很多资料也没有找到这情有独钟的原因,但是古朴而不失明丽的红砖确实给同济校园抹上了绚丽的色彩。
(二)砖混结构和钢结构的结合
同济校园里有很多钢结构建筑,而我之所见,钢结构和砖混结构的结合占了好一些,
它们两者相衬,也互相对比,形成虚实之感,亦比单独一种要惹眼许多。
比如12,9礼堂。落地的钢架玻璃走廊和纯白的砖混石墙相结合,十分的纯净美丽,也显得灵巧许多,亦符合礼堂整体风格,不失肃穆和庄严。总体上看,这是一座有着透明门廊、透明长廊、白墙黑瓦、既现代又历史的建筑。门前的一·二九纪念园树木蓊郁,相得益彰。建筑与环境真实地体现了兼收并蓄、同舟共济的精神。
再比如同济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像是四合院一样的设计,同济的同学告诉我们,是先把四周围着的砖混结构二层建筑建好,整整围了一圈,之后才在中间又建了这样的高层。而在我们看不到的高层底部,底下三层都是空的,只有中间一个圆筒状外附电梯,三层以上再沿电梯两侧建起高层。同学说,“你们看着像不像一个糖葫芦!”其实我倒觉得更像更像一个张满了风的帆呢!
我们围绕着图书馆走了一圈,在一侧我们看到一处砖墙断开,在其中间一段用钢架结构连接,透过玻璃正好可以看到匆匆在图书馆进出的学生。可惜天色晚了没有照下照片,我很喜欢这一处,砖墙和钢架、玻璃完美的结合,灯光在此处泻下,真的很喜欢!
还有同济大学史馆,很小巧的建筑,灰黑两色的搭配极具历史感,钢架结构嵌入砖混结构中,使其一下子特别了起来,吸引人的眼光。
(三)高层中高高的中庭设计
因为天色已晚,可以进入的建筑已经不多了。但是进入好几栋建筑之后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那高高的中庭设计。
同济中看到最高的中庭是为庆祝同济百年校庆建造的全国高校钢结构第一高楼——同济大学综合楼,在其中部沿竖向形成了平面16.2m×16.2m正方形贯通中庭和与之贯通螺旋上升的组合中庭。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回去查的资料啦,不过它的中庭可真是高啊,从大厅往上望去简直脑袋要仰成直角了。
除此之外,如此之高的钢结构庞然大物实在很多让人驻足之处。那像叠加起来的巨型魔方的外形就很是吸引眼球了,其玻璃位置的设置听说也是有所设计的,通过楼层的间隔使得很多的玻璃呈现虚实不同之感,让立面在阳光下更显动态和丰富。
其次是瑞安楼,也是同济研究生院大楼,那是一座具有高科技格调的白色建筑物。分南北两部分,南北体段之间设8层高中庭,气势恢宏,可举行大、中型庆典活动。
瑞安楼的中庭其实给我印象最是深刻,在刚踏入楼内走向中庭前,要经过一个二层走廊的底下,那个走廊真的很低,在我感觉里估计也就两米左右,走在底下十分压抑,很不舒服(我这才感觉我们寝室设计时在室内加了个两米甚至不到的可供行走的夹层是多么欠考虑,在这样压抑的感觉里怎么会愿意将那当做自己的私密空间)。我迫不及待想走出去,而刚踏出就到了那八层的中庭,豁然开朗的感觉,心情舒畅,甚至让我感觉这中庭无限高,无限辽阔。我不知道那低矮的走廊是不是故意为之,但那效果我却是实实在在感觉到了。
除以上两建筑以外还有建筑城规学院的C楼。它有上下两个室内中庭和一个屋顶花园,它们拥有一面共同的玻璃外皮,它们与实体单元的不同穿插增加了整个系统的流动性。
对C楼我出乎意料的不怎么来电,好像没什么很深的感觉,倒是对那中庭里沉静的黑色钢琴念念不忘,我们伏在二层的围栏上往下看着一个女子安静的谈着那钢琴,C楼里很静,旁边还有昏黄的光照着的咖啡厅,有种岁月静好的感觉,我始终记得伏在那的自己,心里也很安静。
(五)不忘的小景
同济还有许多好的建筑以及小景,给人留下深刻性印象。
这是建于1961年的同济大学大礼堂,曾是远东最大的礼堂,它净跨40米的拱形网架结构,被誉为当时同种形式的亚洲之最,人称“远东第一跨”。同济的同学介绍说,一般的建筑都是框架结构,大礼堂则是借鉴了我们中国的拱桥,整个建筑的承重都是靠着这些拱,开阔的大礼堂厅内没有一根柱坐在厅内,和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拱形网架薄壳结构相适应。而且礼堂跨度很大,对技术的要求十分高。
风景秀丽雅致的三好坞,同心河清澈的河水与睡莲,以及那七只傻傻的鸭子,都给人留下美好的记忆。特别是同心河的河水啊,貌似是学生的洗澡水通过净水装置处理后直接排入河里,很是环保呢!
还有那条坎坷路,警示着我们求学之路无平坦,尽是坎坷,不可怀着安逸的心态。
最印象深刻的其实还是那个第二食堂,进去后没有一丝食堂的样子,只有一些石凳石桌。同济的同学说,此第二食堂里吃的乃是精神食粮,学生除了吃粮食,这个第二食堂也是不可或缺的!受益匪浅!!
同济一行,除了领略到同济建筑的风采,从同济同学介绍他们学校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浓浓的学校归属感和自豪感。说不羡慕那是骗人的,但是只限于羡慕。在硬件比不过的情况下,我们工大的建筑学子一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啦!
又是一学期要开始了,努力,拼搏,不再犹豫。
谨以此文记录我上海之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