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在火炉上烧饭,主要是利用内能来 〔 〕
A.做功 B.加热 C.做功并加热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一杯酒精减少一半后,那么 〔 〕
A.热值与比热都不变 B.热值减半、比热不变
C.热值与比热都减半 D.热值不变、比热减半
3、以下图所示是汽油机工作时各种冲程的示意图,其中表示做功冲程的是 〔 〕
4、以下交通工具中,常用汽油机作为动力装置的是
A.小轿车 B.载重卡车 C.远洋轮船 D.吊车
5、以下流程图是用来说明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及涉及到的主要能量转化情况.关于对图中①②③④的补充正确的选项是 〔 〕
A.①做功冲程 ②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③压缩冲程 ④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B.①压缩冲程 ②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③做功冲程 ④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①做功冲程 ②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③压缩冲程 ④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①压缩冲程 ②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③做功冲程 ④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6、关于内能,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
A.运动的物体具有内能,静止的物体没有内能
B.热的物体具有内能,冷的物体没有内能
C.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D.温度高的物体具有的内能一定多
7、下面关于汽油机及柴油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
A.汽油机及柴油机使用的燃料不同
B.柴油机采用压燃式点火,汽油机采用点燃式点火
C.柴油机气缸顶部有个喷油嘴,汽油机气缸顶部有个火花塞
D.柴油机及汽油机除使用的燃料不同外,在构造上完全一样
8、为了提高锅炉的效率,某工厂的工人想了以下一些方法,其中正确的选项是 〔 〕
A.把大的煤块送进炉膛,并加大送风量 B.把煤粉送进炉膛,并加大送风量
C.把大的煤块送进炉膛,并减小送风量 D.把煤粉送进炉膛,并减小送风量
9、一台内燃机的转速是1440转/分,那么在每秒钟内 〔 〕
A.转轴转动24转,燃气对活塞做功12次,活塞完成48个冲程
B.转轴转动1440转,燃气对活塞做功720次,活塞完成2880个冲程
C.转轴转动1440转,燃气对活塞做功1440次,活塞完成1440个冲程
D.转轴转动24转,燃气对活塞做功24次,活塞完成24个冲程
10、甲、乙两个物体间发生热传递,甲物体温度升高,乙物体温度降低,结果甲、乙两物体温度一样,在这一过程中甲物体内能增加了100J,那么 〔 〕
A.甲物体的热量也增加了100J B.乙物体放出100J内能,热量减少100J
C.乙物体的内能减少了100J D.热传递后,甲、乙两个物体的内能相等
11、以下关于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 〕
A.钻木取火是将机械能转化成内能
B.酒精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C.发电机发电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D.人们对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说明能量可以凭空产生
12、以下现象中属于能量转移的是 〔 〕
A 古人钻木取火 B 热水瓶中的水蒸气把瓶塞顶开
C 钢铁在火炉中熔化 D 人造地球卫星的太阳能光电池充电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6分〕
13、汽油的燃烧值是×107×108焦/千克.在燃烧单位质量这两种燃料时,放出的热量多,因此,发射火箭时常用做燃料.
14、热机是把能转为能的机器.燃料直接在发动机气缸内燃烧产生动力的热机叫做内燃机,常见的内燃机有 与两种。四冲程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是由、 、 与 四个冲程组成的。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曲轴转动周,燃气对活塞做功次。在内燃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辅助冲程要靠飞轮的来完成。
15、利用内能的主要途径是与.日常生活中生火煮饭是通过的方式利用内能的,而喷气式飞机是通过的方式利用内能的.
16、在用高压锅烧汤时,加压阀会被蒸气顶起来,这时蒸气对加压阀做了,蒸气的内能会,温度将.
17、能量既不会凭空,也不会凭空,它只会从一种形式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而在与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18、指出以下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1〕水力发电;
〔2〕光合作用;
〔3〕电炉发热;
〔4〕摩擦生热;
〔5〕气体膨胀做功;
〔6〕燃料燃烧 ;
〔7〕电动机通电后转动起来;
〔8〕对蓄电池充电
三、解答题〔共4分〕
19、在炎热的夏天,赤脚走在河岸边,你会感到砂石烫脚,再走入河中时,觉得河水凉快,这是为什么?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24分〕
20、小红同学家的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在楼顶上,现需要将初温为10℃、质量为 80的水加热到60℃×103 (·℃〕
×106焦的热量,假设进入散热器中水的温度是80℃,从散热器流出的水的温度是72℃,问每小时要供应散热器多少80℃的水?
×108J的热量,假设不计热量损失,需要完全燃烧多少克煤油?(煤油的燃烧值是×107焦/千克)假设实际燃烧了5千克的煤油,那么该煤油炉的效率是多少?
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