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胸腹部体格检查考试考核评分标准题库.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9770522 上传时间:2025-04-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胸腹部体格检查考试考核评分标准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胸腹部体格检查考试考核评分标准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腹部体格检查考试考核评分标 体表标志 1.肋弓下缘:由第8一10肋软骨连接形成肋弓。其下缘为腹壁上界。 2胸骨剑突:是胸骨下端的软骨.位于第七对肋软骨之间凹陷的顶部。 3腹上角:是两侧肋弓的交角。 4脐:位于腹部的正中央.向后投影相当于第3—4腰椎之间。 5.髂前上棘:是髂嵴前方突出点。 6.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的延续。 7腹中线是胸骨中线的延续.位于腹前壁正中。 8腹股沟韧带:是腹部体表的下界,位于腹股沟三角的下界及耻骨联合上缘共同构成腹壁下界 9肋脊角:是两侧背部第l2肋骨及脊柱的交角。 10耻骨联合:是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连接。 九区法:由 2条水平线(两肋弓下缘连线、两髂前上棘连线)与 2条垂直线(通过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的垂直线) 将腹局部为#字形的9区,即左右上腹部及上腹部、左右侧腹部及中腹部。左右下腹部及下腹部。 四区法:通过脐画一水平线及垂直线,两线相交将腹局部为4区。即左上腹、左下腹、右上腹、右下腹部。 腹部望诊 1.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全腹。 2.医生站于病人右侧,一般按自上而下视诊.有时为了查出细小隆起或蠕动波,检查者的眼晴需降低至腹平面,自侧面呈切线方向观察。 3.观察顺序及内容:腹部外形、(平坦、膨隆、凹陷、呼吸运动),腹壁静脉、(有无曲张及血流方向),胃肠型与蠕动渡。腹壁皮疹、色索、胆纹、疝等。 4.检查腹壁静脉血流方向可选择一段没有分支的腹壁静脉.检查者将手食指与中指并拢压在静脉上,然后一只手指紧压静脉向外滑动,挤出该段静脉内血液,至一定距离放松该手指,另一手指紧压不动,看静脉是否迅速充盈.再同法放松另一手指,即可看出血流方向。 腹部触诊方法 检查者站于病人右侧,被检查者取仰卧位,两腿屈曲.腹部放松,检查顺序一般自左下腹开场逆时针方向检查,原那么是自无病痛部位向病痛部位触诊。 浅部触诊:以一手轻放于被检查部位。利用掌指关节与腕关节的协调动作,轻柔地进展滑动触摸。使腹壁压陷约lcm,用于发现腹壁的紧张度、抵抗感、表浅的压痛、包块、搏动与腹壁上的肿物等。 深部触诊:患者张口平静呼吸,检查者以一手或两手重叠.由浅人深.逐渐加压以达深部。使腹壁压陷至少2cm以上,以了解腹腔内脏器情况,用于检查压痛、反跳痛与腹内胂物等。 深部触诊包括:深压触诊、滑动触诊、双手触诊、浮沉触诊。 1深压触诊:以拇指或井拢的2个手指逐渐深压以探测腹腔深在病变的部位或确定腹腔压痛点,与反跳痛。 2滑动触诊:检查者以并拢的2、3、4指端.逐渐向腹腔的脏器或包块上作上下、左右的滑动触摸.以探知脏器或肿块的部位大、小、性质.外表是否光滑及肿块移动度。 3双手触诊:将左手置于被检查脏器或包块的后部,并将被检查部位或脏器向右手方向推动,常用于肝、脾、肾与腹腔内肿块的检查.检查盆腔的双合诊亦属此列。 4冲击触诊:亦称浮沉触诊.以2、3、4并拢的手指取70—90角,置于腹壁上相应部位.作急速冲击动作,用于大量腹水时检查深部的脏器与肿物。 腹部触诊的内容主要有:腹壁肌肉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肝脏、脾脏、胰腺、肾脏、腹部包块、液波。震颤、振水音、腹部压痛点等。 1腹部压痛点通常包括:胆囊压痛点、阑尾压痛点与尿路压痛点。 2尿路压痛点: ①季肋点,即第l0肋骨前端:上输尿管压痛 ②脐水平腹直肌外缘;中输尿管压痛点. ③两骼前上棘连线及通过耻骨结节垂直线的相交点.约相当于翰尿管第2狭窄处; ④肋脊点。背部第12肋骨及脊柱夹角的顶点, ⑤肋腰点,第l2肋骨及腰肌外缘的夹角顶点。 3胆囊触诊: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的右肋缘部。 用单手触诊法在右肋下.腹直肌外缘触及胆囊。肿大的胆囊呈梨形或卵圆形,胆囊肿大不明显时用钩指触诊.方法是将左手大拇指放在腹直肌外缘及肋弓交界处(即胆囊点),嘱患者深吸气如有压痛,示墨菲氏征阳性。 肝浊音界叩诊 (1)病人取仰卧位,医师从右侧2肋.沿右锁骨中钱向下叩.由清音变浊音为肝上畀.肝相对浊音界。 ?2)沿相对浊音界继续向下即1一2肋间,变实音为肝绝对浊音界,肝未被肺遮盖部位。 (3)肝下界,从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或正中线向上即。鼓音转为浊音为肝下界。沿右锁骨中线侧量肝上界至下界的距离正常成人在9一11cm。 肝脏触诊 1被检者处仰卧位.双膝关节屈曲,腹壁放松。 2检查者应于患者右侧用单手或双手触诊。 (1)单手触诊:检查者右手掌关节伸直.4指井拢。置手于右中下腹脐水平.向上触诊,患者作腹式呼吸.患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探部,吸气时手指随腹上抬.如此向边缘移动,触及肝缘时止。 (2)双手触诊:检查者右手手法用单手触诊,左手托住被捡者右腰郡,触诊时左手向上推。 3.触及肝脏时注意肝脏的大小、质地.边缘及外表是否光滑,有无压痛及搏动。 脾脏触诊 正常情况脾摸不到。肝硬化、白血病会脾大 脾浊音界叩诊 正常情况脾摸不到。肝硬化、白血病会脾大 〔1〕病人取右侧卧位,医师从左腋中线向下叩诊.正常在左腋中线第9—11肋间,可叩到脾浊音。 (2)脾脏横径(长度为4—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前方不超过腋后线。 脾触诊 1单手触诊:脾脏肿大明显时采用单手触诊.即可触及。 2双手触诊:单手触诊不能确定肿大时用双手触诊。 (1)病人处仰卧位.双腿屈曲。 (2)检查者左手绕过患者腹前方,手置于左胸下部9—11肋处.将脾从后向前托住,右手掌平放于左腹部,配合呼吸.触及脾缘。 (3)脾大不易触及时可嘱患者处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进展触诊.脾脏因重力向下移,易触到轻度脾肿大。 3 脾脏肿大的测量及记录法   第I线〔又称甲乙线〕指左锁骨中线及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距离,以厘米表示(下同)。脾脏轻中度肿大时只作第I线测量。   第II线〔又称甲丙线〕指左锁骨中线及左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一般应大于第I 线。   第III线〔又称丁戊线〕指脾右缘及前正中线的距离。超过正中线,那么测量脾石缘至正中线的最大距离以“十〞表示;未超过正中线那么测量脾右缘及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一〞表示。   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脾缘不超过肋下2cm 为轻度肿大;超过2cm ,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那么为高度肿大,即巨脾。此时应加测第II线与第III线。 肾脏触诊 1病人取仰卧位或立位,卧位时患者双腿屈曲并作深呼吸。 2如触诊右肾时.医师立于患者右侧,左手托住病人右侧腰部.右手放在右上腹.于患者吸气时双手夹触肾脏。 3.触诊左肾时,医师左手越过患者前方托住左腰部,右手掌横置于患者左上腹依前法双手触诊左肾。 (七)液波震颤:病人平卧.医师用一手的掌面轻贴于患者腹部之一侧,另一手指端叩击对侧腹壁,如有大量腹水(需3千-4千ml以上液体量),那么可有液波感或液波震颤。 (八)振水音:检查时患者仰卧,医师以一耳凑近患者上腹部同时以冲击触诊法振动上腹胃部,即可听到气、液相撞击的声音。正常人在餐后可有上腹振水音,但假设空腹仍有此音那么提示幽门梗阻或胃扩张。 (一)直接叩诊法:检查者右手中间三手指并拢,用其掌画直挺敲击被检查部位。 (二)间接叩诊法: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叩诊部位.其他手指抬起.右手中指指端垂直叩击,可连续叩击2—3下。叩诊的内容包括:腹部叩诊音、肝浊音界、胃泡鼓音区及脾叩诊、移动性浊音、脊肋角叩诊、膀胱叩诊等。 正常情况下,腹部叩诊大局部区域均为鼓音.只有肝睥所在部位.增大的膀胱与子官站据部.以及两侧腹近腰肌处叩为浊音。 1移动性浊音阳性:主要用于检查腹水(至少大于1000ml)。检查时患者仰卧,检查者自腹中部脐平面开场向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扳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度叩诊,原为蚀音处改为鼓音.示被动浊音阳性。同一体位继续向右侧叩诊,叩出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以再次证实浊音是否移动。这种随体位变换的浊音称移动性浊音。如腹腔积液量少.用以上方法不能查出,可嘱病人站立.那么下腹部积有液体而呈浊音,上腹叩之呈鼓音。 胃泡鼓音区叩诊 〔1)病人取仰卧位,分别叩出胃空泡区上下左右界。 (2)从左锁骨中线由下胸约4—5肋开场往下叩.浊音变鼓音.为胃上界。 (3)左界为脾脏,由左侧腋前线向内叩至鼓音区。 (4)右界为肝左缘,由剑突下右侧往左叩至鼓音区。 (5)下界,为肋弓及胃体空肠部。 (6)胃空泡区的长径约为9 .5em.高径6cm, 膀胱叩诊 膀胱空虚有肠管叩鼓,尿液充盈叩浊 病人取仰卧位,医师在耻骨联合上方从上往下叩。由鼓音变为浊音,为膀胱充盈时的上界。 肋脊角叩诊 (1)病人取坐位或侧卧位。 (2)医师将左手掌贴置于肋脊角(肾区),右手握拳由轻到重叩击左手背.并询问病人有无疼痛.正常无叩痛。主要用于检查肾脏病变。 腹部听诊一般工程 将听诊器体件置于腹壁上,全面地听诊各区,尤其注意上腹部、脐部、右下腹部及肝、脾各区,听诊内容包括肠呜音、血管杂音、摩擦音与搔弹音等。 (一)肠鸣音:将听诊器胸件置于右下腹或中腹脐周.一般听诊l分钟。记数肠呜音次数。正常情况下.肠鸣音大约每分钟4—5次,应注意有无肠鸣音增强.减弱或消失。 血管杂音 正常血管无杂音 当管道变窄或变宽就有声音了如动脉狭窄或动脉瘤或曲张 1动脉杂音:将昕诊器胸件置于以下听诊部位:(1)左、右上腹听诊肾动脉有无杂音(2)双侧下腹听诊骼动脉:(3)双腹殷沟,听诊股动脉(4)腹中部,听诊腹主动脉有无杂音。 2静脉杂音:将听诊器胸件置于脐周或上腹部。听诊有无静脉嗡鸣声.腹壁静脉曲张时可听到此音。 3.搔弹音:腹部听诊搔弹音的改变可协助测定肝下缘与微量腹水,还可以用来测定扩张的胃界。 胸部体格检查考试考核评分标准 (1)胸骨上切迹位于胸骨柄上方,气管位于切迹正中。 (2)胸骨柄:胸骨上端、上部两侧连锁骨.下部及胸骨体相连。 (3)胸骨角:胸骨柄及胸骨体连接向前突出的部位.双侧及第2肋软骨连接,是前胸计数肋骨与肋间隙的标志,正常70。—ll0。。体形瘦长者夹角小.矮胖者较大。 (4)腹上角左右肋弓在胸骨下端会合所形成的夹角。又称胸骨下角。 (5)剑突:胸骨体下端突出的部份.呈三角形.其底部及胸骨体相连。 (6)肋骨:共l2对,于背部及胸椎相连.1—7肋在前胸及肋软骨连接,8一l0肋及3个联合在一起的肋软骨连接。Il、12为浮肋,不及胸骨连接。 (7)肋间隙;两个肋骨之间的空隙.以标记病变水平位置.第1肋骨下面的间隙为第l肋间隙其余依次类推。 (8)肩胛骨:位于胸后壁2—8肋骨之间,肩胛骨的最下端有肩胛下角,双下肢自然下垂时肩胛下角为第7、8后肋水平标志。 (9)脊柱棘突:为后正中线的标志.颈根部第7颈椎棘突最突出,其下为胸推起点。 (10)肋脊角:为第l2肋骨及脊柱构成的夹角,为肾与输尿管上端所在位置。 (1)前正中线:通过胸骨正中的垂直线。 (2)锁骨中线:通过锁骨的肩峰端及胸骨靖之间中点的垂直线。 (3)胸骨线:枯胸骨边缭及前正中线平行的垂直线。 (4)胸骨旁线:通过胸骨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垂直线。 (5)腋前线:通过腋窝前皱璧沿前侧胸壁向下的垂直线。 (6)腋后线:通过腋窝后皱壁沿后侧胸壁向下的垂直线。 (7)腋中线:自腋窝顶端及腋前与腋后线之间向下的垂直线a (8)肩胛线:双臂下垂时通过肩胛下角及后正中线平行的垂直线。 (9)后正中线:即脊柱中线。 3.自然隐窝与解剖分区 (1)腋窝:双上肢内侧及胸壁相连的凹陷。 (2)胸骨上窝:胸骨柄上方的凹陷部。 〔3〕锁骨上窝:锁骨上方的凹陷,相当于肺尖部。 (4)锁骨下窝:锁骨下方的凹陷,下界为第3肋骨下缘。 (5)肩胛上区:肩胛区以上的区域.其外上界为斜方肌上缘。 (6)肩胛下区:肩胛下角连线及第12胸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 (7)肩胛间区:为两肩胛骨内缘之间的区域,后正中线将此区分为左右两部。 口述并正确指出4个自然隐窝与3个解剖区的具体位置。 静脉:正常人静脉不显露,当上、下腔静脉阻塞时,可见胸壁静脉充盈或曲张。上腔静脉阻塞,血流方向向下:下腔静脉阻塞血流方向向上。 口述 胸廓:注意胸廓形态.正常^胸廓为前后径:横径为l:1.5.胸廓畸形常见形式有:桶状胸、扁平胸、佝偻病胸、胸廓凹陷、胸廓局部隆起、脊柱畸形所致胸廓变形等。 乳房:乳房的大小、是否对称.皮肤有无红肿、破溃 呼吸运动:正常人呼吸运动平稳,双侧对称,男性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观察时注意有无呼吸运动增强或减弱.有无呼吸困难及三凹征。 呼吸频率及节律:正常人呼吸频率为l6一24次/min.节律均匀整齐。观察有无潮式呼吸、间歇呼吸、呼吸遏制等 皮下气肿:气体积存于胸部皮下.用手按压时。使气体在皮下组织内移动.可出现捻发感。 胸壁压痛:用手指轻压胸璧及胸骨了解有无压痛。正常人无压痛。 乳房触诊:检查者手指的手掌必须平贴在乳房上【不要捏挤乳房]压力适中.手指掌面以圆周运动方式进展触摸。先查健侧.后查患侧。检查左乳房时,从外上开场,沿顺时针方向由浅入深触摸全部乳房,最后触摸乳头,用同样方法逆时针方向检查右乳房。检查时应注意有无乳头溢液,有无肿块,肿块的部位、大小、数目、质地、边缘、触痛以及与皮肤的关系。 胸廓扩张度:检查者两手置于胸廓下面的前侧部.左右拇指分别沿两侧肋缘指向剑突,拇指尖在正中线两侧对称部位,两手掌的伸展的手指置于前胸壁.嘱患者深呼吸运动,比拟两手的扩张度是否一致。前正中线两侧的大拇指向外移动的距离是否相等。 语音震颤:两手掌平贴在病人胸廓两侧的对称部位。嘱病人重复发“一〞长音,比拟两侧对称部位的震动感是否一样,要求从上到下.分别检查前胸、侧胸、后胸。 胸膜摩擦感:双手掌平放在胸壁的下前侧部。嘱病人作深呼吸运动,以触知有无摩擦感。是胸膜炎症时,渗出的纤维蛋白于脏、壁层胸膜 双肺野叩诊: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医师在左右两侧胸部对称部位进展比照叩诊。前胸叩诊板指平贴于肋间隙及肋骨平行;背部叩诊.在肩胛间区板指及脊柱平行,肩胛下区板指仍需平贴于肋间隙及肋骨平行;如欲发现范围小.位置较浅的病变,可用轻叩法.反之可用重叩法。 肺界叩诊: 1肺上界(肺尖宽度)叩诊,病人取坐位,医生站在病人的后侧。板指放在斜方肌前缘从中点开场,先向内叩由清音变浊音为肺尖内缘.再向外叩。由清变浊为肺尖外缘,然后测量两点距离,正常肺尖的宽度为4—6cm,右侧较左侧略窄。 2肺下界叩诊: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医师在右锁骨中线.左右腋中线及肩胛下角线上自上而下叩诊,正常肺下界分别为第6、第8第l0肋间。 3肺下界移动度叩诊:病人取坐位,先叩出平静呼吸时肺下界,然后嘱受检者作深吸气并且屏住气,同时向下叩诊,由清音转为浊音处作一标记。待受检者恢复平静呼吸后再嘱其作深呼气,并且屏住,再由上而下,叩肺下界。深吸气与深呼气两个肺下界之间的距离即肺下界移动度 正常为6-8cm,移动度减小见于肺气肿、肺不张、肺炎症、肺肿瘤、胸腔积液等。 肺部听诊方法 1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张口均匀呼吸。 2医师用听诊器沿肺尖开场听诊.顺序应自上而下,先前胸后侧胸再听背部。 3前胸沿锁骨中线与腋前线,侧胸沿腋中线与腋后线,背部沿肩胛线听诊。 4听诊时应在上下、左右对称部位相互比照.判断声音改变。 (1)肺泡呼吸音:声音较软而有吹风的性质.听诊时注意有无增强,减弱或消失,呼气音延长、呼吸音增粗。断续性呼吸音及其改变的部位。 (2)支气管呼吸音:正常只在(大支气管)喉、胸骨上窝、背部第6,第7颈推及第l,第2胸推附近可听到。如在其他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那么为异常.见于肺实变。 (3)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正常在胸骨两侧第1~2肋间隙、肩胛区的第3~4胸推水平及肺尖前后可听到.如在其他区域听到支气管肺泡呼吸音,那么为异常.同样见于肺实变。 2啰音:啰音是呼吸音外的附加音.正常情况不存在。啰音可分为湿哕音即水泡音(分成大、中、小3种),干啰音(分为高调的哨笛或音低调的鼾音),听诊时要注意啰音所在的部位。 语音共振:病人按一般声音强度重复发“一〞长音.正常可听到柔与、模糊的声音。检查时一定要在两侧胸部对称部位听诊,以发现其异常改变〔增强,减弱〕及部位。 胸膜摩擦音:当胸膜有炎症时。胸膜外表粗糙,呼吸时可听到璧层及脏层胸膜摩擦音,一般在吸气末或呼吸初较明显屏气即消失,探呼吸及听诊器加压时摩擦音可增强。见于纤维索性胸膜炎,肺梗死,胸膜肿瘤,尿毒症。 第 1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