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问题;
2.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3.掌握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几何计算问题的方法.
【学习策略】
解斜三角形的知识主要用于测量及航海两大类型问题.实际应用中,首先要弄清题意,画出直观示意图,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的问题,再确定是哪类解三角形问题,即应用哪个定理来解决.
【要点梳理】
要点一、解三角形应用题的步骤
解三角形在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如测量、航海、几何、物理等方面都要用到解三角形的知识,解题时应认真分析题意,并做到算法简练,算式工整,计算正确.其解题的一般步骤是:
(1)准确理解题意,尤其要理解应用题中的有关名词和术语;明确已知和所求,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并将已知条件在图形中标出,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模型;
(3) 分析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一个或几个三角形,正确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有顺序的求解;
(4)将三角形的解还原为实际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中的单位及近似计算要求,回答实际问题.
要点二、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基本思路
实际问题 画图 数学问题 解三角形 数学问题的解 检验 实际问题的解
要点三、实际问题中的一些名词、术语
仰角和俯角
与目标视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时叫俯角,如图所示:
坡角和坡度
坡面与地平面所成的角度,叫做坡角;坡面的铅直高度和水平宽度的比叫做坡度或者坡比,常用字母i表示。坡比是坡角的正切值。
方位角与方向角:
方位角:一般指正北方向线顺时针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方位角的取值范围为0°~360°。
如图,点的方位角是。
方向角:一般是指以观测者的位置为中心,将正北或正南方向作为起始方向旋转到目标的方向线所成的角(一般指锐角),通常表达成北(南)偏东(西)多少度。
如图为南偏西方向(指以正南方向为始边,向正西方向旋转);
如图为北偏东方向(指从正北开始向正东方向旋转).
东南方向:指经过目标的射线是正东与正南的夹角平分线.依此可类推西南方向、西北方向等;
要点四、解三角形应用中的常见题型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有:
1.测量距离问题:这类问题的情景一般属于“测量有障碍物相隔的两点间的距离”,在测量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选取合适的基线长度,测量工具要有较高的精确度.
2.测量高度问题:这类问题的情景属于“测量底(顶)部不能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测量过程中,要注意选取适量不同的测量点,使测量有较高的精确度.
3.测量角度问题:这类问题的情景属于“根据需要,对某些物体定位”.测量数据越精确,定位精度越高
【典型例题】
类型一:距离问题
例1.如图,某公司要在A、B两地连线上的定点C处建造广告牌,其中D为顶端,长35米,长80米,设点A、B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和B看D的仰角分别为α和β.
(1)设计中是铅垂方向,若要求α≥2β,问的长至多为多少(结果精确到0.01米)?
(2)施工完成后,与铅垂方向有偏差,现在实测得α=38.12°,β=18.45°,求的长(结果精确到0.01米).
【答案】(1) 28.28米.(2) 26.93米.
【思路点拨】
(1)这是一道关于求两点之间的距离问题。题目条件告诉了边、的长以及以A、C为顶点的两个角,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及性质得到一个关于x的不等式,解之得到的长度。(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正弦定理,解得的长。
【解析】(1)设的长为x米,则α=,β=,
∵,
∴α≥2β,
∴,
即,
解得0,
即的长至多为28.28米.
(2)设=a,=b,=m,
则∠=180°-α-β=123.43°,
由正弦定理得,
即,
∴,
答:的长为26.93米.
【总结升华】
1. 此题虽为解三角形问题的简单应用,但关键是把未知边所处的三角形找到,在转换过程中应注意排除题目中非数学因素的干扰,将数量关系从题目准确地提炼出来.
2. 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
(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3. 在研究三角形时,灵活根据两个定理可以寻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有些过程较繁复,如何找到最优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分析两个定理的特点,结合题目条件来选择最佳的计算方式。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为测量山高,选择A和另一座山的山顶C为测量观测点,从A点测得M点的仰角∠=60°,C点的仰角∠=45°以及∠=75°;从C点测得∠=60°.已知山高=100m,则山高= m.
【答案】△中,∵∠=45°,∠=90°,=100,
∴==100.
△中,∵∠=75°,∠=60°,
∴∠=45°,由正弦定理可得,
即 ,解得=100.
△中,=•∠=100×60°=150(m),
故答案为:150.
【变式2】为了开凿隧道,要测量隧道上D、E间的距离,为此在山的一侧选取适当点C,如图,测得400m,600m, ∠60°,又测得A、B两点到隧道口的距离80m,40m(A、D、E、B在一条直线上),计算隧道的长.
【答案】在△中,400m,600m, ∠60°,
由余弦定理得
∴
∴
答:隧道长约为409.2m.
【变式3】(2016春 邢台校级期中)张晓华同学骑电动自行车以24 /h的速度沿着正北方向的公路行驶,在点A处望见电视塔S在电动车的北偏东30°方向上,15 后到点B处望见电视塔在电动车的北偏东75°方向上,则电动车在点B时与电视塔S的距离是( )
A. B. C. D.
【答案】如图,由已知可得,
在△中,∠30°,6,∠180°-75°=105°,∠45°
由正弦定理可得
故选B
类型二:测量高度问题
【高清课堂:解三角形应用举例377493 例2】
例2 某人在塔的正东沿着南偏西的方向前进40米后,望见 塔在东北方向,若沿途测得塔的最大仰角为,求塔高.
【思路点拨】
画出空间图形后,先寻找可解的三角形,进而解目标所在三角形。
【解析】由上图所示,过B做于点E,由题意知在E点测得塔的最大仰角,在
.由正弦定理,得
∴
在中,
∴
在中,∴(米)
故所求塔高为米
【总结升华】 测量高度是在与地面垂直的竖直平面内构造三角形,在依条件结合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解决测量高度的问题时,常出现仰角与俯角的问题,要注意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举一反三:
【变式1】(2016 绵阳校级模拟)如图,无人机在离地面高200 m的A处,观测到山顶M处的仰角为15°、山脚C处的俯角为45°,已知∠60°,则山的高度为。
【答案】在△中,∠∠45°,∠90°,200,
∴,
∵∠60°,∴∠180°-∠-∠75°,
∵∠15°+45°=60°,∴∠180°-∠-∠45°。
在△中,由正弦定理得,即
解得。
∵,
∴。
故答案为:300。
【变式2】在某点B处测得建筑物的顶端A的仰角为,沿方向前进30m,至点C处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2,再继续前进10m至D点,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4,求的大小和建筑物的高。
【答案】所求角,建筑物高度为15m。
类型三:方位角问题
例3 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在西偏北的方向上,行驶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的方向上,仰角为,求此山的高度.
【思路点拨】
欲求出,只需在中求出或,而在中先求边比较适合;或设,列方程解答.
【解析】方法一:在中, ,,,
根据正弦定理: = ,有,
∴ .
方法二:设,则,
根据正弦定理: = ,有,
∴,解得,即.
【总结升华】正确地画出其空间示意图是解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变式1】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西30,灯塔B在观察站C南偏西60,则A、B之间的距离为 ;
【答案】;
如图,,,。
【变式2】如图示,已知两座灯塔A和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20°,灯塔B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40°,则灯塔A与灯塔B的距离为( )
A. B. C. D.
【答案】B
类型四:航海问题
【高清课堂:解三角形的应用举例377493 例3】
例4如图所示,在海岸A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A为()的B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处北偏西75°方向,距A为2 的C处的缉私船奉命以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的速度从B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则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并求出所需要的时间.
【思路点拨】这里必须弄清楚三个概念:
(1)方位角;
(2)沿什么方向追,即按什么方位角航行;
(3)最快追上,即应理解为按直线航行,且两船所用时间相等,画出示意图,即可求出的方位角及由C到D所需航行的时间.
【解析】设缉私船追上走私船需,则,.
由余弦定理,得
,
由正弦定理,得,
∴,而,
∴
∴,.
∴,即,∴
答:缉私船向东偏北方向,只需便能追上走私船.
【总结升华】航海问题中关键是方向角的表示,最好要参照方向坐标,准确的画出图形.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A,B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海里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点北偏东45°,B点北偏西60°的D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点南偏西60°且与B点相距20海里的C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海里/小时,求该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 由题意知=5(3+)海里,∠=90°-60°=30°,∠=90°-45°=45°,
∴∠=180°-(45°+30°)=105°,
在△中,由正弦定理得
∴
=
=
=10 (海里)
又∠=∠+∠=30°+(90°-60°)=60°
=20海里
在△中,由余弦定理得
2=2+2-2··∠
=300+1 200-2×10×20×=900
∴=30(海里),则需要的时间t==1(小时)
答: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1小时.
【高清课堂:解三角形应用举例377493 变式演练3】
【变式2】如图所示,海中小岛A的周围38海里内有暗礁,某船正由北向南航行,在B处测得小岛A在船的南偏东,航行30海里后,在C处测得小岛A在船的南偏东,如果此船不改变航向,继续向南航行,有无触礁危险?
【答案】船继续向南航行,有无触礁的危险,取决于A到直线的距离与38海里的大小.于是,只要先算出(或),再算出A到所在直线的距离,将它与38海里比较即得问题的解.
在中,,,,
∴,
由正弦定理知:,∴
∴
于是A到所在直线的距离为(海里)
它大于38海里,所以继续向南航行无触礁危险.
14 / 1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