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复合式路面结构特点及应用
1、复合式路面
1.1无论从经济、技术、使用性能方面都优于单一柔性或刚性路面结构。
规范定义:面层由两层不同材料类型和力学性质的结构层复合而成的路面
1.2种类:
1)水泥复合式路面:碾压砼—普通砼(RCC—PCC)、贫砼—普通砼(EPCC—PCC)、
2)水泥混凝土加铺沥青混凝土复合路面:
碾压混凝土—沥青面层(RCC—AC)、
普通混凝土—沥青面层(PCC—AC)、
钢筋混凝土—沥青面层(JRC—AC)、
连续配筋混凝土—沥青面层(CRC—AC)。
1.3 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CC-AC)复合路面特点:
1)结构组成特点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层,即修筑水泥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复合式路面结构,不仅可减少沥青用量(与柔性路面相比),而且可弥补刚性路面的不足(行车舒适性差、养护难度大等)。路面整体刚度大,稳定性好,行驶舒适性好。
路面结构组成为:基层+水泥混凝土板+界面层+沥青面层。
界面层的材料通常采用的是改性沥青同步碎石或砂粒式沥青混凝土等,厚度5~20毫米,主要起到粘结和防水和防裂作用。界面层材料模量小,具有高粘度,弹性恢复性能好,能够很好的吸收水泥混凝土板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应力,能够有效的抑制反射裂缝的传播。刚柔性路面最大的特点是组成面层结构的材料的模量不一样,刚度相差很大。水泥混凝土板具有强度高、刚度大、温度敏感性小,材料模量相对比较稳定,属脆性材料。沥青面层材料模量小,温度敏感性大,材料模量随温度变化,呈现明显的黏-弹-塑性。正是由于材料模量的差异较大,从而导致刚柔性路面在车辆荷载及温度应力作用下,呈现明显的变形不协调性
(模量——受力状态下应力和应变之比;
弹性模量——在弹性阶段应力和应变之比,符合胡克定律)
刚度——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劲度——抵抗弹性位移的能力
强度——经受外力或其它作用时,抵抗破坏的能力;
黏性——流体在运动状态中抵抗剪切变形速率能力的性质;
弹性——受外力发生形态变化,除去作用力后能恢复原来状态的性质;
塑性——给定荷载下,材料发生永久变形的特性。)
2)力学行为特点。路面结构的组成和各组成材料的力学性质决定了路面的力学行为特点。刚柔性路面的面层材料由刚性的水泥混凝土板和柔性的沥青混合料组成,其受力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当面层沥青混合料厚度较小时,路面呈现出刚性路面特点,水泥混凝土板承受较大的竖向应力和水平应力。此时的沥青面层主要是起到改善路面行驶的舒适性,减小行驶噪音等功能性作用。
(2)当沥青面层较厚时,此时沥青面层具有明显的抗剪效应,也就是说,沥青面层承受了主要的水平应力。同时,对竖向应力也起到了很好的扩散作用。
(3)在刚柔性复合路面结构中,无论面层沥青混合料厚度如何,刚柔性界面层所受到的剪应力都是不能忽视的。另一方面,由于界面层处在刚柔过度的特殊位置,存在许多的不利的受力环境。
(4)除厚度外,面层混合料模量对结构的受力也有较大影响。沥青混合料的级配、沥青的劲度等直接影响其扩散荷载的能力。
2、沥青混凝土路面几种结构形态的应力特点
2.1 沥青路面路用性能
(1)足够的力学强度,能承受车辆荷载施加到路面上的各种作用力;
(2)一定的弹塑性变形能力,能承受应变而不破坏;
(3)与汽车轮胎附着力较好,可保证行车安全;
(4)有高度的减震性,可使汽车快速行驶,平稳而低噪音;
(5)不扬尘,且容易清扫和冲洗;
(6)维修工作比较简单,且沥青路面可再生利用。
2.2 沥青路面不同于其他路面的使用性能
1)沥青路面高温性能
沥青路面高温性能习惯上是指沥青混合料在荷载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稳定性不足,一般出现在高温、低加荷速率以及抗剪切能力不足时,也既沥青路面的劲度较低情况下(劲度——一定温度条件下的应力)
对于渠化交通的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车辙;
推移、拥包、波浪等类损坏,主要是由于沥青路面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抗剪强度不足所引起的。
2)沥青路面的低温稳定性
沥青路面在低温环境下,失去柔性,变现出一定程度的脆性,并出现各种形式的低温裂缝。路面上出现的各种裂缝,包括纵向裂缝、横向裂缝、龟裂、网裂等多与沥青路面低温下的脆性有关。
从国内路面裂缝的调查结果可知,由于路面设计不周或施工原因,而导致结构层本身强度不足,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量及轴载作用而产生的开裂,最初一般表现为纵向开裂,然后发展为网裂,这一类由荷载引起的裂缝,在中、低级道路及一些超载严重的高等级道路车道轮迹处常见。对于大多数高等级公路来说,由于普遍采用了半刚性基层,有足够的强度,因此这一类荷载裂缝并不是主要的。相反另一类裂缝即非荷载裂缝(低温裂缝)则普遍存在。
非荷载裂缝大部分为横向裂缝,主要为:①由于降温及温度循环反复作用,在离去路面产生的温度收缩裂缝;②由于半刚性基层收缩开裂产生的反射裂缝。但是许多裂缝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沥青路面的低温性能与沥青混凝土的低温变形能力有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沥青材料的低温性质、沥青与矿料的黏结强度、级级配类型以及沥青混合料的均匀性。从低温抗裂性能要求出发,沥青混合料在低温时应具有良好的低温松弛性能,有较低的劲度和较大的变形适应能力,在降温收缩过程中不产生大的应力积聚,在行车荷载和其他因素的反复作用下不致产生疲劳开裂。
3)沥青路面水稳定性
在沥青混合料和沥青结构内部有水的情况下,沥青路面会发生水损害,而水损害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行驶在沥青路面的汽车车轮动载荷载,在水分或冻融循环的综合作用下,使进入路面空隙中的水不断产生动水压力,从而在形成的真空负压抽吸的反复循环作用下,水分逐渐渗入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使沥青黏附性降低,并逐渐散失黏结力,沥青膜从石料表面脱落(剥离),沥青混合料掉粒、松散,继而形成沥青路面的松散、剥落和坑槽等损坏现象。
除了荷载及水分供给条件等外在因素外,沥青混合料的抗水损害能力时决定路面水稳定性的根本性因素。它主要取决于矿料的性质,沥青与矿料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以及沥青膜的厚度等。
4) 沥青路面疲劳特性
随着公路交通量日益增长,汽车轴重不断增大,汽车对路面的破坏作用越来越明显,路面试用期间经受车轮荷载的反复作用,长期处于应力应变交叠变化状态,致使路面结构强度逐渐下降。当荷载重复作用超过一定次数以后,在荷载作用下路面内产生的应力就会超过强度下降后的结构抗力,使路面出现裂纹,产生疲劳破坏。
5)沥青路面老化性能
沥青材料在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摊铺、碾压过程及以后的沥青路面使用过程中都存在老化问题。老化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施工过程中的热老化和路面使用过程中的长期老化(氧化)。沥青混合料在拌合过程中的老化程度主要与温度有关,同时与沥青升温、存储的时间,脱水搅拌的程度及光、氧等因素密切有关外。也与沥青在混合料中所处的形态有关,如混合料的空隙率、沥青用量等。
6)沥青路面抗滑性能
沥青路面应有足够的抗滑能力,以保证在路面潮湿是,车辆能够高速安全行驶,而且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其抗滑能力不致很快降低。
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取决于沥青路面的微观构造和宏观构造,而沥青混合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沥青路面的特征,良好的路面构造能提高潮湿状态下路面—车轮间的排水能力,减少容易引起滑溜事故的弹性水动力润滑性摩擦的发生。粗糙度与矿料的微表面性质、混合料的级配组成,以及沥青用量等因素有关。
7)沥青路面平整度
路面表面平整度是影响行车安全、行车舒适性以及运输效益的重要使用性能。路面不平整会引起车辆振动,从而对车辆磨耗、燃油消耗、行车舒适、路面损坏和交通安全等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平整度是度量路面使用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优良的路面平整度,要依靠优良的施工装备、精细的施工工艺、严格的施工质量控制以及经常和及时的养护来保证。同时路面的平整度砼整个路面的结构,路基顶面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结构层所用材料的强度、抗变形能力以及均匀性有很大关系。强度和抗变形能力差的路基路面结构和面层混合料,经不起车轮荷载的反复作用,极易出现沉陷、车辙和推挤破坏,从而形成不平整的路面。
8) 沥青路面防渗能力
当沥青路面的防渗能力较差使,不仅影响沥青面层本身的水稳定性,而且还会影响到基层的稳定性。停留在基层表层的水将使基层表面材料产生唧浆、软化,并导致承载能力降低。沥青路面的抗渗能力主要取决于沥青混合料的水密性,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越大,其抗渗能力就越差。
为了防止水分渗入沥青路面结构内部,路面结构设计时,沥青面层至少有一层密集配沥青混凝土,其沥青混合料的现场空隙率应控制在8%以下,也可根据需要作封层结构。
2.3 沥青路面分类
(6)按混合料的结构组成特点划分
沥青混合料是由粗集料、细集料、矿粉和沥青以及外加剂所组成的一种复合材料。粗集料分布在沥青与细集料形成的沥青胶砂中,细集料又分布在沥青与矿粉构成的沥青胶浆中,形成具有一定内摩阻力和黏结力的多级网络结构。由于各组成材料用量比例不同,压实后沥青混合料内部矿料矿料分布状态、剩余空隙率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形成不同的组成结构,而具有不同组成结构特征的沥青混合料在使用时则表现出不同的性能。按照沥青混合料的结构组成特点,将沥青混合料分为悬浮密实结构、骨架空隙结构和骨架密实结构。
① 悬浮密实结构:配制的沥青混合料中,矿料颗粒由大到小连续存在,粒径较大的颗粒被较小一档的颗粒挤开,不能直接接触形成嵌挤骨架结构,彼此分离悬浮于较小颗粒和沥青胶浆之间,而较小矿料与沥青胶浆较为密实,形成了所谓悬浮式密实结构。我国传统的AC-I就是典型的悬浮式密实结构。
悬浮式密实结构的沥青混合料经压实后,密实度较大,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耐久性较好,是使用较为广泛的沥青混合料。但这种沥青混合料结构强度受沥青性质及其状态影响较大,在高温条件使用时,由于沥青黏度降低,可能导致沥青混合料强度和稳定性下降。
② 骨架空隙结构:当采用连续式开级配矿料与沥青组成沥青混合料时,较粗的集料颗粒彼此接触,形成互相嵌挤的骨架,但较细的粒料数量较少,不足以充填骨架空隙,以至压实后混合料中空隙较大,形成所谓的骨架空隙结构。沥青碎石混合料(AM)和开级配磨耗层沥青混合料(OGFC)是典型的骨架空隙结构。
在形成骨架空隙结构的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之间的嵌挤力对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结构强度受沥青性质和物理状态的影响较小,因而高温稳定性较好。但由于压实后的沥青空隙率大,空气和水分等容易进入沥青混合料内部,引发沥青老化或将沥青从表面剥落,因此这种结构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值得关注。
③ 骨架密实结构
当采用间断型密集配矿料时,在沥青混合料中既有足够数量的粗集料形成骨架,又根据粗集料骨架空隙率的大小加入了足够的细集料和沥青胶浆,使之填满骨架空隙,形成较高密实度的骨架结构,这种结构兼具上述两种结构的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结构类型。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是一种典型的骨架密实型结构。
(7)按路面基层力学结构层特性分类
①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以沥青稳定类材料、粒料等为基层的沥青路面,最常用结构形式为沥青混凝土面层+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粒料基层。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总体刚度小,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沉变形较半刚性基层大,经路面各结构层传递,作用在土基上的单位压力较大。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时国外发达国家主要使用的路面结构形式,通过合理的结果组合、材料组成和厚度设计激昂车辆荷载传递给土基,使土基承受的单位压力处于一定的范围内。虽然柔性材料模量较低,塑性变形较大,对减少表面弯沉、土基顶面压应力或沥青底层底拉应变的效果不如半刚性基层明显,但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极限应变比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大。在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总变形中,路基变形约占90%以上,故对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应提高路基强度或加强软弱地基处理。
② 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以水泥混凝土结构(通常为贫水泥混凝土)作为基层,上面铺筑较厚的沥青层的路面。
贫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等刚性基层与其他基层相比具有很高的强度、刚度,较好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良好的抗冲刷性能,当采用多孔透水混凝土时还兼有内部排水功能。水泥混凝土材料作为沥青路面的基层,可以发挥水泥混凝土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的优点,同时沥青混凝土作面层,则具有行车舒适、噪音小的优点。这种复合式路面可以避免各自的缺点,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
贫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刚性基层比半刚性基层会产生更大的干缩和温缩裂缝,宜导致其上沥青面层出现反射裂缝。所以在刚性基层的路面结构中,应采取防止反射裂缝的措施,以保证沥青面层不至于因为基层开裂而反射至沥青面层表面。研究表明,在基层及沥青面层之间铺设大粒径沥青碎石、级配碎石、应力吸收层等中间结构层都能有效地防止反射裂缝,但必须采取措施保证沥青层与水泥混凝土之间有良好的黏结状态。
③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以半刚性基层材料为基层,其上直接铺筑沥青面层的路面,结构形式为沥青混凝土面层+半刚性基层。
半刚性基层、底基层的材料有水泥稳定类、二灰稳定类、石灰稳定类。半刚性基层在前期具有柔性基层的特点,而在后期强度和刚度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最终的强度和刚度仍远小于水泥混凝土等刚性基层。由于这类材料的刚性处于刚性基层和柔性基层之间,因此把用这种基层铺筑的沥青路面统称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是我国高等级公路路面的主要铺装形式,占到90%以上。
但半刚性基层收缩大、表面致密、易积水、与沥青面层的接触条件差,且这些缺陷易受交通荷载、气候因素的影响而更为额坏,从而导致路面的早期破坏,因此需采取合理的措施,消除其不利影响。
④ 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即柔性基层与半刚性底基层组合使用的路面,最常用的结构形式为沥青混凝土面层+沥青碎石基层+半刚性底基层,或者沥青混凝土面层+沥青碎石基层+粒料过渡层+半刚性底基层。
经研究发现,由于半刚性基层与沥青面层直接接触会带来诸多问题,而在半刚性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加设一层柔性材料(如沥青稳定碎石(ATB),沥青稳定碎石排水基层(ATPB),级配碎石等),却可以大大改善沥青路面结构行为和受力特点:①降低层间模量比,改善面层—基层接触条件,改善路面受力特性,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车辙和抗疲劳开裂性能;②消除水分对路面结构的不利影响,防止路面水损害;③吸收半刚性基层裂缝应力,消除反射裂缝,保证沥青路面连续性和耐久性。
目前这种组合式沥青路面(特别是半刚性基层上加设沥青稳定碎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采用级配碎石基层时,必须验算其上各结构层的疲劳性能,以避免由于整体性材料与非整体性材料界面出现的应力或应变突变而产生的疲劳破坏。
⑤ 全厚式沥青路面:天然的或经过简单处理的路基以上全部为沥青层的路面。全厚式沥青混凝土路面时路面结构全部采用沥青混合料铺筑,一般沥青层厚达400~500㎜以上,它仍属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范畴。这种结构主要用于繁重交通道路或高程受到限制的街区道路和特殊路段。
(2)沥青面层结构设计
表面层是与气候环境和行车荷载直接接触的结构层,要求平整、密实、抗滑耐磨、抗车辙、抗老化等。对于路线平纵线性不良路段,宜选用表面粗糙的抗滑面层(AC-C)SMA等,对于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地区,也可选用OGFC。且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公称最大粒径与沥青层的厚度相匹配,常用的公称最大粒径为13㎜或16㎜.
中下面层承受从表面层传递下来的荷载,车轮荷载的剪应力在距路表4~6㎝处达到最大,且此范围内的路面温度高,所以中、下面层应具有良好的高温抗车辙你能力。此外,与基础模量相差大的下面层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抗疲劳开裂能力。中面层可选用粗型密集配、SMA、高性能沥青混凝土等级配类型的混合料,如SMA-20、AC-20C、Sup-19等。
对于多孔沥青混合料的路面而言,必须在排水表层下作防水层,防止雨水下渗。
下面层可选用AC-25或LSM-25或ATB-25作柔性基层。半开级配沥青碎石(AM),因空隙率大,渗水严重不宜作面层。半开级配沥青碎石AM-13、AM-16、AM-20主要用于调平层,且空隙率不宜大于14%;若设计为开级配排水基层(ATPB),其设计空隙率为18%~24%,;其下做好防水层。下表为各种混合料类型及使用建议
沥青混合料类型及使用建议
层
位
密集配
半开级配
开
级配
最大粒径
(㎜)
厚度
(㎜)
断级配
粗级配
细级配
调平层
排水基层
空隙率(%)
3~5
3~4
3~6(8)
3~6
8~12
12~18
>18
超薄
磨耗层
SAC-10
AC-10C
SMA-10
AC-10F
OGFC-10
13.2
20~25
表面
层
SAC-13
AC-13C
SMA-13
AC-13C
Spu-13
AC-13F
AM-13
OGFC-13
16
40
SAC-16
SMA-16
AK-16
AC-16F
AM-16
OGFC-16
19
40~50
中面层
AC-20F
SAC-20
SMA-20
AC-120C
Spu-19
AM-20
26.5
50~60
下面层
AC-25C
Spu-25
AM-25
31.5
70~100
柔性
基层
LSM-25
AM-25
ATPB-25
31.5
80~100
LSM-40
AM-40
ATPB-40
53
100~150
2、水泥混凝土路面几种结构形态的应力特点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优点:
(1)承载能力强:水泥混凝土面板的弹性模量在20000~50000Mpa,荷载作用下变形小,有较大的扩散荷载能力,传递给基层的压力小,对基层的承载能力要求相对较低。
(2)稳定性好:水泥混凝土的耐水性强,能够在降雨量较大或短期浸水情况下维持其使用功能;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好,与沥青路面相比,在持续高温作用下,水泥混凝土路面不会产生过大的塑性变形;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耐腐蚀性强,对油类、盐碱类及其他易腐蚀沥青的化学和生物介质相对不敏感。
(3)耐久性优良:在正确设计和保证施工质量的条件下,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耐候性、抗冻性、抗滑性和耐磨性能优良。水泥混凝土为无机材料,仅有风化问题,但没有沥青等有机材料的老化问题,而风化是老化时间的100倍。
(4)表面平整度久经不衰:水泥混凝土路面只要施工平整度好,基层抗冲刷性能高,其良好的平整度衰减很慢,优良的平整度保持年限将比沥青路面长。
(5)材料易得、有利环保:由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对粗集料的磨光值和磨耗值要求较低,因而可使用的粗集料岩石种类广泛。当地面水流经或渗透混凝土路面时,对周围土壤和地下水无污染。
(6)油耗低、经济性好:水泥混凝土在荷载作用下,均无沥青路面的弯沉盆,不像沥青路面重车行驶始终在爬弯沉盆。所以,在使用期内车辆的燃油消耗比沥青路面节省约15%~20%。
(7)色度低、色差小、隔热性能好:水泥混凝土路面色度低、色差小,光、热反射能力较沥青路面大,能延缓路面冰雪融化速度,对路基有一定保护作用。
缺点:
(1)行驶舒适性差:水泥混凝土模量高,反弹颠簸大,荷载、温度、干湿变形较大,路面设置接缝多,且极易破坏;刚度大,减振效果差、噪声大;这些因素影响路面行车的舒适性,同样平整度的舒适性明显比沥青路面差。
(2)板体性强、基层抗冲刷要求高;水泥混凝土对基层的抗冲刷要求高,否则在接缝处宜产生唧泥、错台、和啃边,并在反复冲刷唧泥作用下易引起板底脱空,车辆荷载尤其重载作用下极易形成断板、断边和断角等结构性破坏,而影响路面行车。
(3)不均匀沉降适应性差:由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刚性大,对于容易产生大的变形的基层、软土地基及高填方路基,要求有较高的、稳固的支撑条件。
(4)维修难度大、眩光疲劳:水泥混凝土路面强度高,维修比较困难;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光、热反射能力较大,容易造成驾驶员眼部疲劳。
2.1碾压混凝土——采用振动碾压成型的水泥混凝土
1)碾压混凝土特点
RCC具有施工快、强度高、缩缝少、水泥用量少、造价低、减少施工环境污染等优点。它是低水灰比,坍落度为零的水泥混凝土,经振动压路机振动、碾压成型,不论是大型工程,还是局部改扩建工程,施工方便快捷。
2)碾压混凝土施工
① 原材料要求
水泥:与普通混凝土水泥要求基本一致。对级配好的碎石,水泥用量一般
8%一13%(以重量计),对集料级配差且含软质骨料多(达5%左右)的材料,可取高限。
集料:粗集料使用连续级配,集料的最大粒径一般为15 - 20 mm,最大的不超过40 mm。细浆料含砂率不超过28%一30%.
水:与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要求相同。
掺配料:可掺人粉煤灰、炉渣粉、石英粉等,经过充分拌和后作为结合料。我国目前利用粉煤灰掺量为20%-40%,而国外最高达80%,目的是尽量推迟凝结时间以增长现场施工时间和降低造价。
配合比设计:我国RCC路面配合比设计是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即绝对体积法或假定容重法计算。W/C一般为0.3-0.4之间,水泥用量约在200一260 kg/m3之间。
②施工技术
拌和:拌和机可采用普通混凝土拌和机,由于RCC混凝土的含水量小,属于干硬性混凝土,混合料不易拌和均匀,所以拌和时间要适当加长。ROC混凝土的落料高度要尽量减小,以避免最大骨料的离散。
运料:在运输混合料时采用汽车运输,运料车必须覆盖蓬布,以免遭受日晒或雨淋。
摊铺:RCC混凝土的施工速度主要受拌和能力和布料速度的影响,所以选择合适的布料方式和机械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用摊铺机、平地机、喂料机、
3)结构特点
①结构厚度
复合路面厚度应复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第4.4.8条“复合式路面沥青上面层的厚度一般为25~80㎜”
下面层RCC厚度复合第4.4.6条规定,根据交通等级和公路等级的不同,路面厚度分别在200~270㎜之间。一般要求不小于240㎜.
②平面尺寸
试验表明:在10℃~-16℃范围内,RCC的温缩系数在72~74%之间,28d的干缩率为普通混凝土的81%,RCC的后期强度增长较大,90d的弯拉强度为28d的1.22倍,抗压强度为1.30倍。鉴于此,RCC板的平面尺寸可较普通混凝土的为大。
一般要求板长不超过15米。规范要求6~10米。
③ 接缝与反射裂缝
RCC同普通混凝土一样,接缝有胀缝、缩缝、施工缝等,并按要求设置;各种接缝的构造,修筑方法和使用材料也与普通混凝土相同。
RCC板的接缝会反射到AC层内甚至贯通到AC层表面。这是因为,当温度下降时,RCC板产生水平收缩变形,引起CA层开裂,或当车轮通过接缝时,相邻板产生挠度差,使AC板产生剪切破坏。
④为了防止或减轻反射裂缝,可以采取的措施有:提高基层强度、刚度或提高RCC板横缝传荷能力以减少相邻板的挠度差;提高沥青混合料的强度;从结构设计上着手解决如在RCC与AC层之间设置沥青橡胶层、沥青胶砂、沥青混合料连接层、土工织物、钢丝网、油毡等,也可采用锯开封缝的方法。
2.2普通混凝土——除接缝区和局部范围外面层内均不配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1)结构特点
普通混凝土或仅在路面板边缘和角隅少量配筋的混凝土,就地灌筑成的路面结构,施工方便,造价低廉。普通混凝土路面应沿纵向每隔4~6米设一缩缝,满足温度下降混凝土收缩的要求;每隔150~200米设一胀缝,(冬季施工应100~150m设置胀缝;夏季施工应200~250m设置胀缝)防止夏季热胀,板翘曲压裂或缝边混凝土挤碎;沿横向每隔3~4.5米设一纵缝(图1)。纵横缝一般做成垂直相交,交通量较小时,为了减少车辆振动,也有把横缝做成与纵缝交成70°~80°斜角,并按4、4.5、5、5.5和6米的不等间距顺序布置。
胀缝间隙宽1.8~2.5厘米,为防止渗水,上部5~6厘米深度内应灌以填缝料,下部则设置用沥青浸制的软木嵌条。为传递荷载,混凝土板厚中央处设钢传力杆,杆径20~32毫米,长40~60厘米,间距30厘米。杆的半段涂沥青并套以套筒,筒底部填以木屑等材料。
普通混凝土路面板大多做成等厚断面,厚约24~32厘米。由于板的边缘和角隅最易遭到破坏,可设置边缘钢筋和角隅钢筋予以加固。
2)变形
以温度应力引起的变形为主,在正温度梯度作用下,表面混凝土受压,底面混凝土受拉,板向上拱起,在负温度梯度作用下,板顶、底面受压、受拉作用相反,板四角向上翘曲。脱空就成了混凝土板最大病害,在超荷载作用下,形成断板。
2.3钢筋混凝土——面层配置纵向、横向钢筋或钢筋网并设置接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在混凝土路面板内,沿纵横向配置钢筋网。钢筋直径8~12毫米,纵筋间距15~35厘米,横筋间距30~75厘米。钢筋设在板顶面下1/3~1/2处,以减轻板面裂纹的产生和扩张。板厚和纵缝间距与普通混凝土路面相同,但横缩缝间距可增至10~30米,并设传力杆。在地路基软弱地段和交通特别繁重处,也可将钢筋网设在板底面之上5~6厘米处,或设双层钢筋网。
规范条文说明6.2.1:“钢筋混凝土面层配筋数量是为了平衡混凝土面层收缩受限制时产生的拉力。当混凝土面层收缩好似其中央两侧向内的摩阻力为一半面层混凝土质量乘以其与基层的摩阻系数,这一摩阻力即为作用于混凝土面层中央的拉力,并假定沿面层断面平均作用而由 钢筋承受。钢筋配筋率和平面尺寸及气候有关,一般为0.1%~0.2%,最低为0.05%,最高为0.25%。
2.4 双层钢筋混凝土路面应力分析
1)荷载应力分析
①板宽
分别取板宽的宽度为3.5m~6.5m进行计算。板厚hc=30㎝,纵向配筋率p=0.57%,纵向钢筋横向布置间距为300㎜,单层钢筋数量为19φ18;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板宽的增大板底拉应力逐渐增大,钢筋应力也随之增大。
②板长
面层厚度为30㎝,基层厚度为20㎝,面层模量为30000MPa,基层模量为20000MPa。地基模量为300MPa。面层板宽保持5.6m,固定板的纵向配筋率,改变面板长度值。随着面板长度的增加,板底最大应力和钢筋拉应力都略有增加,当板长从5.0m增加到20m时,板底拉应力只增加了0.052MPa,数值变化很小。当面板长度达到18m以上时,其长度变化对板底最大拉应力的影响几乎可以不计。
③板厚
在不同的板厚和基层模量条件下,荷载应力随着板厚增大而减小。
④配筋率
配筋率变化会改变钢筋的传荷能力,进而会影响荷载应力变化。不论板长取何值,纵向配筋率的增大将引起板内最大应力的减小,当板长小于12m时减小的幅度较大,当板长大于12m时应力减小幅度较小且接近。如p从0.26%增加到0.7%,板长为12m时,应力从0.89602MPa减小到0.89125MPa,减小了0.53%,板长大于12m以后板内应力相差很小。尤其是板长大于18m时,其对板内应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⑤钢筋位置
为了分析纵向钢筋在断面上的位置对荷载应力的影响,将钢筋按下列位置布置,即上、下两层钢筋网间距分别取50㎜,100㎜,150㎜,200㎜。
分别考虑上下两层钢筋的作用,首先固定下层钢筋放置在据板底面50㎜处,即下保护层厚度为50㎜.随着两层钢筋网间距逐渐增大,板内最大主应力也增大,并趋于平缓。固定上保护层厚度为50㎜,并将下层钢筋网逐渐下移的情况,板内最大主应力急剧减小,故可以看出在满足保护层厚度的前提下,尽量将上下两层钢筋网间距增大,会明显减低板内最大主应力。因此,可以看出钢筋网分别起到的作用:上层钢筋网由于与水泥混凝土存在黏结力,共同抵抗车辆荷载,从而极大提高了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下层钢筋网则充分发挥了钢筋的抗拉特性,弥补了混凝土抗拉性能差的不足,从而提高钢筋混凝土路面结构抗拉破坏能力。
同时,为了考虑上下两层纵向钢筋在断面上的位置对荷载应力的影响,将钢筋按以下位置设置:板厚2/5、板厚1/3、板厚1/4、板厚1/6、和板厚1/12处,并在计算时取hc=30㎝,p=0.57%,板长6m变化到18m,板内最大应力是:
当钢筋设置在板厚2/5处时,板内的应力值大于其他4个位置时的值;钢筋在板厚1/12处时应力值最小。板内应力都随着板长的增加而增大,且板长不同,钢筋位置对板底应力影响程度也不同。在尽量满足保护层厚度的前提下,增加双层钢筋网间距会显著减小板内应力。考虑到双层钢筋混凝土路面上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当板厚为30㎝,钢筋布置在板厚1/3和1/6厚度之间对称位置是产生荷载应力最小的位置,设计合理。
2)温度应力分析
①板长
板长是钢筋混凝土路面设计分析中的重要参数,其变化会引起钢筋和混凝土应力与位移的显著变化。计算时取水泥混凝土胀缩系数ac=1×10-5/℃,水泥混凝土弹性模量Ec=3×104MPa,Ds=18㎜,钢筋胀缩系数as=9×10-6/℃,钢筋弹性模量Es=2×105MPa,板长6~20m,按2m递增,升温40℃。随着板长的增加,混凝土应力与钢筋应力都随之增大。
板底拉应力随板长变化
板长
6
8
10
12
14
16
18
20
板底拉应力
0.23
0.28
0.33
0.38
0.43
0.48
0.53
0.57
②板厚
板底拉应力随板厚的变化
板厚
24
26
28
30
32
34
板底拉应力
1.57
1.53
1.47
1.38
1.24
1.07
随着板厚的增加,混凝土应力降低,而混凝土的位移和钢筋应力增大,且基本上表现为线性规律。其原因在于板厚的增加使混凝土承受拉应力的截面面积增大。例如:当板厚hc=24㎝时,板底拉应力为1.573MPa,当hc=34㎝时板底拉应力为1.0758MPa,故混凝土应力降低31.6%;而此时,钢筋应力增加49.3%。
③钢筋位置
变化上下钢筋网在混凝土截面的位置,混凝土的应力和钢筋应力随钢筋位置的变化而产生较大的变化。
随着钢筋网间距逐渐增大,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也逐渐增大;钢筋网间距增大至100㎜后,温度应力增加趋势变缓。而此时当钢筋网间距由50㎜增大到250㎜是,板底拉应力增加1.3%,钢筋拉应力和钢筋网间距呈线性正比关系。上下层钢筋网间距在大于100㎜时,继续增大钢筋网间距对混凝土板底拉应力影响较小。但考虑到保护层厚度,所以在满足保护层厚度的前提下,上下层钢筋网间距大于100㎜即可。
④混凝土膨胀系数
混凝土膨胀系数αc的变化与混凝土材料组成等许多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混凝土骨料的性质。一般αc在0.6×10-5~1.2×10-5/℃范围内变化。
混凝土膨胀系数变化对各因素的影响
αc/×10-5/℃
混凝土板位移(㎜)
板底拉应力(MPa)
钢筋拉应力(MPa)
0.6
0.0627
0.2504
10.14
0.8
0.1026
0.8514
81.47
1.0
0.1402
1.3821
145.46
1.2
0.1826
1.8523
208.02
1.5
0.2425
2.4774
292.38
从上表可以看出,混凝土板位移、混凝土板底拉应力和钢筋拉应力都随αc的增加线性增大。为了减少混凝土的位移,以及减小混凝土应力和钢筋应力,在钢筋混凝土路面中,要尽可能考虑采用线膨胀系数小的混凝土材料和采用合适的配合比。
⑤配筋率
配筋率变化由两个因素引起的:一是钢筋直径Ds的变化;二是钢筋横向间距b的变化。这两个因素变化对配筋率的影响相同,但对混凝土与钢筋的应力和位移影响则不同。
i 无论哪一张配筋方式,钢筋应力都随着配筋率的增加而减小,混凝土板底应力随配筋率增加而减小,且基本为线性变化。这是因为配筋率增大后,钢筋握裹面积增加,增强了钢筋对混凝土的约束,减小了混凝土的变形。
ii在配筋率相同时,采用“小间距、小直径”配筋方式比“大直径、大间距”配筋方式能更有效地减小混凝土板底拉应力和钢筋应力,减小混凝土的位移。因为配筋率相同时,小直径小间距的配筋方式使钢筋具有更大的握裹面积。
iii在相同配筋率和外部荷载情况下,配筋方式不同,路面内钢筋和混凝土的板底拉应力、位移状态不同,有时差别还较大,尤其是混凝土位移和钢筋应力,建议使用小直径钢筋进行配筋。
Iv 随着配筋率增加,无论采取何种配筋方式,混凝土位移均变小。
⑥温度梯度Tg
温度梯度对钢筋混凝土路面各因素的影响
温度梯度Tg/(℃/m)
60
65
70
75
80
85
板底拉应力/MPa
1.0321
1.0971
1.1622
1.2372
1.3123
1.3821
钢筋拉应力/MPa
93.26
105.73
118.34
129.38
138.32
145.46
从上表看出,温度梯度Ts对温度应力的影响呈正比例关系。当温度梯度从60℃/m增大到85℃/m时,板边温度应力增大将近1MPa左右。从这一点讲,在影响路面温度应力的所有参数中,温度梯度Ts的作用是较为明显的。
3) 小结
①地基模量、基层模量、面层厚度等参数对钢筋混凝土面板荷载应力有较大的影响,基层厚度、沥青混凝土功能层模量对面板荷载应力影响较小。
②在满足保护层厚度的前提下,尽量增大两层钢筋网间距会明显降低板底的最大弯拉应力。
③温度应力和干缩应力对双层钢筋混凝土面层影响较大,设置双层钢筋可以有效限制混凝土裂缝宽度,减小面层开裂,并防止雨水下渗。同时下层钢筋的设置,可以明显提高面板底部抗拉应力的能力,使混凝土带缝工作。
④随着板长、板宽的增加,混凝土板底拉应力与钢筋轴向拉应力都随着增大;板厚增加可使混凝土板底拉应力明显降低;温度梯度和年平均降温对混凝土板底拉应力和钢筋轴向拉应力影响显著。
⑤在配筋率相同的条件下,小直径、小间距的配筋方式好似钢筋骨架具有更大的骨架密度,比大直径、大间距的配筋方式能更有效地减少钢筋混凝土的应力。配筋设计时,宜选用φ14~φ20的螺纹钢筋;对于一般地区,尽量不要采用强度等级C40及以上水泥混凝土;纵向钢筋可设在板厚1/3~1/6范围内,下层钢筋网应尽量靠近面板底部。
⑥双层钢筋混凝土面层厚度计算时采用板底弯拉应力指标,可按普通混凝土路面计算板厚或直接采用厚度推荐值;纵向配筋率控制在0.4%~0.8%范围内,钢筋拉应力不超过钢筋屈服强度。
2.4连续配筋混凝土
在混凝土路面板内大量配筋,配筋率达0.6~1.0%,纵筋直径12~16毫米,间距7.5~20厘米,可连续贯穿横缝。横筋直径6~9毫米。间距40~120厘米。钢筋设在板厚中央略高处,与板表面距离至少6~7厘米。
在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板的端部应设置端缝,它有两种形式:一为自由式,即连续设置3~4条胀缝,以便板端部自由胀缩;另一为锚固式,即在板底部设置若干根肋梁或桩埋入地基内,以阻止板的胀缩活动。与素混凝土路面相比,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板厚可减薄15~20%;缩缝间距可增长至100~300米。但用钢多,造价高,施工较复杂。
1.1 CRCP病害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
﹙1﹚边缘冲断
冲断产生的机理如下:对新建的路面,由于加筋的的作用,裂缝窄,传荷能力强。随后,由于重车的反复作用及温度和湿度波动导致裂缝宽度变化及局部边缘支撑丧失,部分横向裂缝出现剥落现象。裂缝变宽或者剥落以后,盐和水会进入板底。板底的水加剧基层侵蚀、钢筋腐蚀、唧泥,最终板底失去支撑。由于裂缝处剥落及板底的不均匀支撑,在重车作用下板顶产生较大的横向拉应力。学者指出当车辆荷载反复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