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县1:5万地质灾害具体调查报告编写提纲(建议稿)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八月XX县1:5万地质灾害具体调查报 告项目组织单位: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工作项目编号:工作起止年限: XX年-XX年项目设计:项目负责: 报告主编: 参与人员: 项目审核: 站 长: 编制单位: 提交时间: 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八月目 录第一章 序 言1第一节 目的任务1一、项目来源1二、工作目的1三、工作任务1第二节 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2一、工作区概况2二、社会经济状况2第三节 环境地质问题2第四节 以往调查工作情况2一、区域水工环调查3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概况3第五节 本次调查工作情况4一、工作方法和技术路线4二、本
2、项目工作进度4三、完毕的工作量及质量评述4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5第一节 自然地理5一、地理位置5二、气 象6三、水 文6第二节 地质环境6一、地形地貌6二、地层和岩浆岩6三、地质构造7四、新构造运动与地震7五、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性7六、地下水类型与补、径、排特性7七、植被类型及分布8八、人类工程活动8第三章 地质灾害类型及危害8第一节 地质灾害类型8第二节 地质灾害灾情与险情9一、地质灾害灾情9二、地质灾害隐患险情10第四章 地质灾害特性与形成条件11第一节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11一、行政区域分布11二、地理空间分布11三、地质灾害时间分布11第二节 地质灾害发育特性11一、滑坡发育特性12二
3、、崩塌发育特性13三、不稳定斜坡发育特性14四、泥石流发育特性14五、地面塌陷发育特性14第三节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15一、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15二、地质灾害与岩土体类型15三、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16四、地质灾害与水16五、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17第五章 专题论述17第一节 典型地质灾害发育特性及成因机制分析17一、XXX滑坡灾害点17二、XXX滑坡灾害点17第二节 重要地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17一、XXX地质灾害易发地段18二、XXX地质灾害易发地段18第三节 18第六章 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述18第一节 地质灾害易发限度区划18一、评价原则及方法18二、地质灾害易发限度评价18第二节 地质灾害
4、危险限度区划19一、评价原则及方法19二、地质灾害危险限度评价20第三节 各乡镇地质灾害综合评价20第七章 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20第一节 地质灾害防治区划21一、防治原则与方法21二、重点防治区说明21第二节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22一、防灾减灾基本原则22二、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22三、地质灾害避让搬迁22四、地质灾害点监测22五、重要地质灾害点治理22第八章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23第一节 项目概况23一、项目基本情况23二、提交成果23第二节 工作方法及流程23一、项目组织与实行23二、原始资料概况23三、工作方法与流程23四、专业分层23五、完毕的实物工作量23六、质量监
5、控23第三节 数据质量评述24一、数字化图形质量24二、属性卡片质量24三、属性数据库质量24第四节 补充说明与结语24一、补充说明24二、结束语24第九章 结 论24第一节 基本情况24第二节 重要成果25第三节环境效益与防灾减灾效益评述29第四节合理运用与保护地质环境与防治地质灾害的建议30第五节 存在问题与下一步工作建议32一、存在问题32二、下一步工作建议32附图: XX张附件: 1、调查资料汇总表2、照片集 3、信息系统说明书4、重要地质灾害点勘查报告及图件5、搬迁避让新址适宜性初步评估6、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7、附表:地质灾害综合登记表第一章 序 言XX年以来,我省先后有计划的
6、开展了XX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摸清了全县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了易发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日趋强烈,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呈加剧趋势,并形成了大量不稳定斜坡,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连续发展。根据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情况,我省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许多导致人员伤亡等重大损失的地质灾害发生于村民房前屋后高陡斜坡处,且由大暴雨激发形成,发生时历时较短,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强、规模小、危害大等特性,因此,更大比例尺精度更高的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特别是对人口居住区斜坡、谷地进行具体调查并将危险斜坡和谷地纳
7、入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对我省此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规定,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开展地质灾害具体调查,将围绕人民生命财产、生存环境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要矿山、旅游景区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不稳定斜坡灾害具体调查工作(比例尺1:5万),为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行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基础地质依据。为此,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开展XX县地质灾害具体调查工作,并将此任务下达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第一节 目的任务一、项目来源描述项目下达情况,涉及任务书编号、项目经费、委托单位、承
8、担单位和工作周期等内容。二、工作目的查明XX县境内地质灾害分布、地质环境条件和发育特性,并对其危害限度进行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提高广大民众的防灾抗灾能力,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城乡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划、土地运用规划及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地质依据,为国土整治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防灾资料。三、工作任务在XX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等已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调查精度,对人类活动区范围内的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开展具体调查。1、开展XX县地质条件调查,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岩土体结构条件
9、,阐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划分;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并对其复活性和危险性进行评估;3、对潜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并对其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4、选择重大单体地质灾害进行测绘和勘查;5、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评价,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6、协助地方政府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区、重大地质灾害点搬迁避让新址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初步评估;7、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8、在调查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第二节 经济和社会发
10、展概况一、工作区概况插图 XX县交通位置图XX-XX二、社会经济状况据XXXX年末社会经济记录资料,全县面积XXKm2 ,辖X个乡、XX个镇、XXX个村,村密度XXX个/100 Km2 ,人口XXX万,人口密度为XXX人/Km2,其中非农业人口XX万,占总人口XX% 。第三节 环境地质问题综述所在县环境地质方面的问题,涉及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等。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评述所在县地质灾害发育情况,介绍导致的损失情况。简述近十年来,发生在该县境内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事件。第四节 以往调查工作情况自五十年代以来,先后有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XX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在本县开展了一系列区域地质、水
11、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的普查、勘探、综合科研以及专项地质灾害调查等工作,提交了一批成果资料。前人工作的成果,为本次调查工作奠定了基础。一、区域水工环调查(一)环境综合调查及研究描述区域地质工作、区域水文地质、区域工程地质的承担单位、完毕时间、提交成果等情况,10万湖南省地质环境评价、城市地下水调查、水资源调查等综合研究类的项目。上述成果为本次工作提供的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资料。(二)矿产资源勘查方面。包含全省矿山环境调查,描述该县矿产资源分布简况。描述矿产勘查限度、开展的工作,承担单位、完毕时间、提交的成果等。如数量较多,选择典型的、重要的成果说明,其他的一句话概括。(三)
12、地质灾害调查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情况10万调查是本次工作的重要基础,5万调查是10万调查的延续和进一步,因此需要具体的介绍10万调查情况。涉及任务书下达时间,工作完毕时间,承担单位,采用的工作方法,调查成果资料以及成果应用情况(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防治规划等各方面均有应用)。2、地质灾害常规工作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其中国土资源部门作为职能部门具体承担相应的防灾减灾工作。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每年均在工作区内开展地质灾害巡查、调查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完毕有汛期防灾总结、年度防灾总结、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等工作报告等。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概况介绍XX县历年来的防治
13、工作情况,简要介绍XX县国土资源部门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建设情况。1对辖区内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的掌握限度;2、地质灾害管理机构以及监测预警机构的设立情况;3、是否建立了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设立了应急处置队伍,编制了不同级别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4、在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能力建设方面有何保障措施,即在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限度。第五节 本次调查工作情况一、工作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技术路线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以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理论为指导,以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工程地质测绘为重要手段,对重大地质灾害体辅以必要的钻探、岩土测试等手段进行勘查,查明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形成的环境地质条件、发育特性和分布规律
14、,开展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二)工作方法本次具体调查是按“遥感解译与地面调查相结合,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相结合、灾害调查与环境背景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按调查、核查、测绘和勘查4个层次分级开展,以专业调查为主。重点区的调查是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走访群众,对灾害点或出险点逐个调查,对县城、集镇、矿山、学校等重要公共基础设施、重要居民点均进行现场调查,不“漏查”地质灾害点,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对所有居民点进行现场调查。一般调查区是沿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生的沟谷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公路进行追索调查;采用网格控制调查,对地质环境条件进行修测,了解地质灾害
15、形成演化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等地质背景条件,人类活动较弱地带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等。二、本项目工作进度简要说明项目申报时间、任务书下达时间、设计编写时间、项目开展及结束时间等几个重要时间点。简述项目实行阶段的时间安排:1、遥感解译阶段:2、地面调查阶段:3、重要灾点勘测阶段:4、资料整理与野外成果验收阶段:5、成果编制阶段:报告图件编制、数据库建设6、成果初步审查阶段:三、完毕的工作量及质量评述(一)完毕的工作量依据项目设计安排,开展并完毕XX县地质灾害具体调查任务。1、地面调查阶段本阶段共完毕调查面积XXkm2,其中一般区调查面积XXkm2,重点调查区XXkm2。调查任务包含XX个乡镇
16、(X镇X乡)X个居委会XX个行政村,人口XXX万,调查线路XXXkm。调查完毕各类调查点XXX处、重要地质灾害预案XX份、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XXX份、实测剖面XX条、简易土工测试XX处、野外工作小节XX份和实际材料图XXX套。各类调查点涉及灾害点XXX处(含复核点XX处)、环境点XX处。其中灾害点:不稳定斜坡XX处、滑坡XX处、崩塌XX处、泥石流XX处和岩溶区地面塌陷XX处;环境点:地貌点XX处、地质点XX处、水文点XX处、居民点XX处和工程点XX处。2、勘查测量阶段简述完毕的勘查、测量工作量涉及地面测量的面积、钻孔长度、槽探、浅井数量等。3、提交成果(1)成果报告: 调查报告;(2)附件
17、:勘查报告、遥感解译报告、信息系统说明书、搬迁避让新址适宜性初步评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照片集等(3)图件:XX张;(4)数据库:一套;(5)调查原始资料: 调查卡片、记录本、野外工作手图等;(二)质量评述项目工作成果以及阶段性成果,均采用 自检、互检、专家抽检等内容工作程序严格把关,保证数据质量,共保存各类检查表格XXX份,对发现的问题,采用措施保障各项工作质量。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第一节 自然地理一、地理位置XX县在湖南省的位置,其相邻情况,位于那些山脉之间等。介于东经XXXX-XXXX,北纬XXXX-XXXX之间,东西宽XXkm,南北长XXkm,总面积为XXkm2,占全县总面积的
18、XX,居第XX位。二、气 象叙述XX县所处的气候带及特性,叙述降雨概况:据XX县气象站X年-X年资料,数年平均雨量XXmm/a、一般降雨量XX-XXmm/a,最大降雨量XXmm/a,最小降雨量XXmm/a,最大、最小月、日降雨量,降雨区域和时空分布特点,年均降雨日数。并分别叙述蒸发、温度、湿度情况(涉及年均、最高、最低等)、降雪、霜冻情况插图:数年平均降雨量等值线图 XX县典型暴雨登记表 表XX地 点所属暴雨区最大24h暴雨(mm)时间(年月日)过程降雨量(mm)时间(年月日)三、水 文概述县内地表河流所属流域情况和水系分布情况。简述重要河流及其支流特性。如有资料可插图:XX县河流分布图。第二
19、节 地质环境一、地形地貌一方面简述所处的区域地貌单元、地势总特点,(标高:一般XX-XX米,最高XX米,最低XX米,指出所在地)。插图:XX县地势图。按照工程地质编图规范规定,地貌形态有XX类型(如山地、丘陵、丘岗、平原等),各种类型所占比例。根据地貌形态特性以及成因类型,将省区地貌划分为XX地貌区域,地貌区名称,可用“区域名+构导致因+形态”,插地貌分区图。二、地层和岩浆岩(一)地 层一方面叙述县内层(系)(元古界第四系),再简述各层系地层岩性、分布区域; 插地层时代划分表。(二)岩浆岩概述岩浆岩发育、分布特性。出露总面积约XXKm2,占XX县总面积的XX。三、地质构造一方面叙述所处的区域构
20、造位置;发育有哪些构造体系,以什么构造体系为主,发育有哪些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以及分布区域。插图XX-X:XX县地质构造体系图四、新构造运动与地震(一)新构造运动一方面叙述新构造运动迹象、类型,如抬升掀斜、隆起、褶皱、断裂等,然后分类叙述。如:1、升降运动,叙述整体抬升运动的特性,如此地所表现的特性;河床堆积变化、垄岗低丘剥蚀夷平(地壳相对稳定)。2、断裂运动 分第四纪成生的新断裂和继承性活动老断裂分别描述。概括新构造运动总体趋势。(二)地 震概括所在县及其周边史上地震发生情况,最高震级发生地点、时间等。叙述近年来周边内发生影响到该县的地震时间、震级、烈度、震中及影响情况等。九江、汶川、玉树、云
21、南等(三)地壳稳定性分区按国家标准,将所在县所处地震烈度等特性数据分别叙述。插图:XX县地壳稳定性分区图。 五、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性(一)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性岩体类型按两级进行分类,第一级按岩体成因进行建造划分,如分为岩浆岩建造、变质岩建造、沉积碎屑岩建造,沉积碳酸盐岩建造等类型。第二级按岩体岩性,岩石强度及岩体结构类型进行工程地质岩组划分。将省区内各岩体类型划分情况及其特性分述。(二)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性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分为砂性土、粘性土、特殊土三类。分别描述六、地下水类型与补、径、排特性(一)地下水类型与特性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省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红层裂隙孔隙-裂隙
22、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四大类型。分别叙述各地下水的特性。(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与动态特性1、地下水补、径、排条件2、地下水动态特性七、植被类型及分布(一)植被资源现状(二)植被分布特性 插图:XX县植被分布图。八、人类工程活动省内重要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分矿产资源开发、水利电力建设、交通建设、城乡建设等几个方面简述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情况。第三章 地质灾害类型及危害第一节 地质灾害类型根据XX县调查数据记录,共调查地质灾害点XX处,其中不稳定斜坡调查点XX处,占灾害点总数XX%;滑坡调查点XX处,占灾害点总数XX%;(见表XX,图XX县地质灾害类型图)。与XX
23、年区划资料相比新增灾害点XX处;核减地质灾害XX处,其中滑坡XX处(涉及稳定XX处,搬迁XX处,工程治理XX处),崩塌XX处(已治理),不稳定斜坡XX处(已稳定),。XX县地质灾害类型登记表 表XX地质灾害种类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合计数量(处)占比例(%)原区划资料新增灾害数核减灾害数第二节 地质灾害灾情与险情一、地质灾害灾情(一)地质灾害灾情概况据XX县XX个乡镇地质灾害调查数据记录,全县共有地质灾害点XX处,按照地质灾害灾情分级标准,灾情中型XX处,小型XX处。因地质灾害死亡XX人,毁坏房屋XX间,毁坏农田XX亩,毁坏公路XXm,毁坏水渠XXm,直接经济损失XX万元(表XX)。
24、按照灾害类型记录如下: 不稳定斜坡XX处,。滑坡XX处,。崩塌XX处, 。地面塌陷XX处,。 XX县地质灾害灾情登记表 表XX 灾情记录灾害类型灾害点(个)灾情分级死亡人口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中型小型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合计(二)各乡镇灾情特性根据调查资料记录,XX县共有地质灾害点XX处,各乡镇均有地质灾害发生,灾情严重限度不一,直接经济损失存在较大差异(见表XX,XX县各乡镇地质灾害数量及人员伤亡柱状图,XX县各乡镇直接经济损失柱状图)。现将XX县各乡镇地质灾害灾情叙述如下: XX县各乡镇地质灾害损失情况登记表 表XX序号乡镇地质灾害点(个)死亡人数(人)损坏房屋(间)直接经济损失(万
25、元)合计1、XX乡地质灾害灾情断龙山乡现辖XX个行政村,XX个居委会,已经进行了地质灾害调查,初步查明地质灾害点XX处,因地质灾害毁坏房屋XX间,田土XX亩,公路XXXXm,直接经济损失XX万元。其中滑坡XX处,共毁坏房屋XX间,田土XX亩,直接经济损失XX万元;地面塌陷XXXX处,共毁坏田土XX亩,公路XXXXm,直接经济损失XX万。2、二、地质灾害隐患险情(一)地质灾害隐患概况根据地质灾害险情分级标准,XX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XX处,险情大型XX处,中型XX处,小型XX处。潜在威胁人口XX人,潜在经济损失XX万元(表XX)。按照灾害隐患类型记录如下:不稳定斜坡XX处,险情中型XX处,小型X
26、X处。威胁人口XX人,潜在经济损失XX万元。滑坡隐患点XX处,险情大型XX处,中型XX处,小型XX处,威胁人口XX人,潜在经济损失XX万元。崩塌隐患点XX处, XX县地质灾害隐患险情记录情况表 表XX 险情记录隐患类型隐患点(个)险情分级威胁人口(人)潜在经济损失(万元)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合计(二)各乡镇隐患特性 从各乡(镇)记录情况来看,均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灾害隐患分布数量不一,险情严重限度也不相同,潜在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差异较大(表XX)。XX县各乡镇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情况登记表 表 XX序号乡镇地质灾害隐患点(个)潜在威胁人数(人)潜在经济损失(万元)
27、合 计 XX县各乡镇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登记表 表 XX序号乡镇滑坡隐患数崩塌隐患数泥石流隐患数地面塌陷隐患数不稳定斜坡隐患数小计合计XX县各乡镇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人口情况登记表 表XX序号乡镇滑坡威胁(人)崩塌威胁(人)泥石流威胁(人)塌陷威胁(人)斜坡威胁(人)小计合 计 XX县各乡镇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资产情况登记表 表XX序号乡镇滑坡威胁(万)崩塌威胁(万)泥石流威胁(万)塌陷威胁(万)斜坡威胁(万)小计合 计1、XX乡地质灾害隐患险情XX乡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XX处,威胁人数XX人,房屋XX间,农田XX亩,公路XXm,潜在经济损失XX万元。其中滑坡隐患XX处,威胁XX人,房屋XX间,农田
28、XX亩,潜在威胁资产XX万元;地面塌陷隐患XX处,威胁XX人,农田XX亩,公路XXm,潜在威胁资产XX万元;不稳定斜坡XX处,威胁XX人,房屋XX间,公路XXm,威胁资产XX万元。2、XX乡地质灾害隐患险情第四章 地质灾害特性与形成条件第一节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一、行政区域分布从行政区域分布看,地质灾害分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见图XX):二、地理空间分布从地理空间分布看,地质灾害分布特点(见图XX):三、地质灾害时间分布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看,XX县灾害发生分布的年份、月份。(以相关表格、图件说明)第二节 地质灾害发育特性根据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地面塌陷规模级别划分标准,XX
29、县地质灾害XX处中,规模等级大型XX处,中型XX处,小型XX处。其中不稳定斜坡XX处,规模大型XX处,规模中型XX处,小型XX处;滑坡地质灾害XX处,规模大型XX处,中型XX处,小型XX处;崩塌地质灾害XX处,规模中型XX处,小型XX处;泥石流地质灾害XX处,规模小型XX处;地面塌陷地质灾害XX处,规模小型XX处。一、滑坡发育特性滑坡是XX县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类型。根据滑坡规模、物质组成、形成因素、滑动体厚度等可分为各种滑坡类型(见表XX)。XX县滑坡类型登记表 表XX划分依据滑坡类型数量占总数比(%)按滑体规模划分大型中型小型按滑体物质组成划分土质滑坡碎石土滑坡岩质滑坡按形成时间划
30、分老滑坡新滑坡按形成因素划分自然因素(地震、暴雨)人为因素(工程活动)综合因素按滑体厚度划分浅层滑坡(10m)中层滑坡(10-20m)按运动形式划分推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一)滑坡分类1、按滑坡规模分类2、按滑坡物质组成分类3、按滑坡稳定性分类 4、按滑坡形成时间分类5、按滑坡形成的因素分类6、按滑坡体厚度分类7、按滑坡运动形式分类(二)滑坡形态特性1、滑坡平面形态特性2、滑坡剖面形态特性(三)滑坡边界特性(四)滑坡表部特性(五)滑体特性 (六)滑带(面)特性(七)滑床特性(八)滑坡危害特性与危害方式1、滑坡危害特性(1)突发性(2)阶段性和复活性(3)危害严重2、滑坡危害方式(1)毁坏民房、建
31、筑物、导致人员伤亡。(2)冲毁农田及水利设施。(3)阻碍交通运送。二、崩塌发育特性(一)崩塌分类将崩塌分别按规模、物质组成、形成机理、稳定性、诱发因素进行分类,县内崩塌规模以小型为主,崩塌体重要为各类岩石,大部分崩塌不稳定,重要由人类工程活动诱发(见表XX)。XX县崩塌类型登记表 表XX划分依据崩塌类型数量(处)占总数比(%)按崩塌体规模划分中型小型按崩塌物质组成划分土质崩塌岩质崩塌按形成机理划分倾倒式滑移式错断式鼓胀式按稳定性分类不稳定较稳定稳定按诱发因素划分自然崩塌工程崩塌 (二)崩塌体基本特性1、物质组成2、控制结构面特性3、地形地貌特性4、空间发育特性5、危害特性与危害方式(1)危害特
32、性(2)危害方式三、不稳定斜坡发育特性(一)不稳定斜坡分类根据斜坡岩土体类型、目前稳定状况、发展趋势等分别进行阐述。(二)不稳定斜坡形态特性区内不稳定斜坡坡面形态可划分为凹型、凸型、直线型和阶梯状,以直线型为主,凹型、凸型和阶梯型相对较少,记录数量分别为XX处、XX处、XX处和XX处(图XX)。(三)不稳定斜坡变形特性XX县不稳定斜坡变形特性重要有裂缝、表层岩土体蠕动、渗冒浑水等。(四)不稳定斜坡控制面特性及变形趋势四、泥石流发育特性泥石流分类、形态、危害等特性。五、地面塌陷发育特性(一)岩溶地面塌陷发育特性1、岩溶地面塌陷分类县内岩溶地面塌陷分类见表XX。XX县岩溶地面塌陷分类登记表 表XX
33、分类依据类型处数(处)占总数比(%)按规模分小型按排列形式分长列式群集式按稳定性分稳定较稳定不稳定2、岩溶地面塌陷形态特性 3、岩溶地面塌陷区地貌特性4、发育条件特性(二)采空地面塌陷发育特性第三节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根据记录分析,地质灾害重要孕灾因子可以归为地形地貌、岩土工程类型、区域地质构造、水、水系、地震、植被覆盖情况、人类工程活动等几大类。一、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一)概 述全县地形地貌基本特性。(二)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地形地貌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的主控因素。有助于各类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形地貌条件。插图:XX县地貌分区与地质灾害叠加图。(三)地形地貌特点及致
34、灾条件1、地貌单元各地貌单元的地质灾害分布特性,插图:XX县各地貌单元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对比图。各类地质灾害重要分布的地貌单元并举典型实例说明。2、地形坡度将地形坡度分级,记录各坡度区间的地质灾害数量和比例。插图:XX县地质灾害与地形坡度关系记录图。由记录结果分析各类地质灾害体与坡度的关系。3、微地貌(1)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与微地貌不同微地貌(如坡度、坡向、坡形等)与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的关系。(2)泥石流与微地貌泥石流与沟谷流域面积、流域相对高差、沟槽横断面、主沟纵坡降、山坡坡度的关系。(3)(四)结 论二、地质灾害与岩土体类型全县岩土体基本特性。插表:XX县地质灾害与岩土体类型关系一览
35、表。插图:XX县地质灾害点与岩土体关系图。XX县地质灾害与岩土体类型关系一览表 灾种(分布数)岩土体类型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斜坡崩塌地裂缝地面沉降(一)滑坡、不稳定斜坡与岩土体类型记录滑坡、不稳定斜坡在各岩土体类型中分布,选取典型区进行分析。记录分析滑床、滑体、滑带与岩土体关系。(二)崩塌与岩土体类型记录崩塌在各岩土体类型中分布,选取典型区进行分析。记录分析岩土体控制面与崩塌的关系。(三)泥石流与岩土体类型记录泥石流在各岩土体类型中分布,选取典型区进行分析。记录分析不同泥石流类型与岩土体的关系。(四)地面塌陷与岩土体类型记录地面塌陷在各岩土体类型中分布,选取典型区进行分析。记录分析不同地面塌陷类
36、型与岩土体关系。(五)地裂缝与岩土体类型记录地裂缝在各岩土体类型中分布,选取典型区进行分析。(六)(七)图XX.XX?结 论三、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一)地质灾害与褶皱:分析不同的褶皱类型、不同的褶皱部位的地质灾害发育特性。选取典型区域进行分析。(二)地质灾害与断层:分析不同的断层性质、不同的断层部位的地质灾害发育特性。选取典型区域进行分析。(三)地质灾害与节理:分析节理与地质灾害发育关系。选取典型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四)结论四、地质灾害与水记录分析省内数年平均降水量、月降水量、降水类型、降水集中区、降雨强度、过程雨量等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并分别插图说明,选取典型实例。分析地下水与地质灾害关系。通
37、过上述分析,进一步分析降雨引发各类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和临界值。五、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概述省内人类活动引发各类地质灾害情况,记录人类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比例。人类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重要分布区域、地段等特性,人类活动引发地质灾害损失情况。各种人类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类型及比例,各种人类活动引发地质灾害典型实例。人口密度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矿山分布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第五章 专题论述第一节 典型地质灾害发育特性及成因机制分析介绍XX处规模较大、灾情险情适当的地质灾害点开展相关分析。规定配套插图。建议选择开展勘查工作的灾害点。一、XXX滑坡灾害点(一)地理位置(二)基本特性(三)成因分析(四)稳定性评价(计算)使
38、用勘查数据 和 测量数据 计算滑坡点的稳定系数 预测评价灾害点的稳定性。二、XXX滑坡灾害点(一)地理位置(二)基本特性(三)成因分析(四)稳定性评价(计算)使用勘查数据 和 测量数据 计算滑坡点的 稳定系数 预测评价灾害点的稳定性。第二节 重要地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选择XX-XX处地质灾害相对易发地段(区域)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或者以在建的线路工程区为对象开展相应评估,类似于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以危险边坡分布较多的区域为宜;也可参考乡镇小节中的叙述。一、XXX地质灾害易发地段(一)区段位置(二)灾害特性(三)成因分析(四)危险性现状与预测评价二、XXX地质灾害易发地段(一)区段位置(二)
39、灾害特性(三)成因分析(四)危险性现状与预测评价第三节 第六章 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述本章分为两部分:分别包含易发区划分和危险区划分和。防治区划和气象预警区划放在第七章论述。第一节 地质灾害易发限度区划一、评价原则及方法(一)评价原则定性结合定量的评价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原则、类比原则。(二)评价方法本次工作采用的评价方法是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规定实行细则推荐的“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采用单因素致灾的量化评价和多因素综合评价的技术路线开展工作。对地形地貌、岩土工程、地质构造、降雨、水系、人类工程活动、植被等各因子进行属性叠加综合分析。二、地质灾害易发限度评价通过
40、综合分析,在XX县内共划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档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插表:XX县地质灾害易发限度分区一览表。XX县地质灾害易发限度分区一览表序号分区等级代号面积(KmXX)分 区 特 征(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XX崩滑流高易发区 描述所在区名称、分区代号、面积、位置和涉及乡镇、易发限度等级,区内地质环境简况,人类活动情况,所含隐患点数量、面密度,以及地质灾害发育特性及危害2、XX崩滑流高易发区 (二)地质灾害中档易发区1、XX崩滑流中档易发区 2、XX崩滑流中档易发区 (三)地质灾害低易发区1、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2、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第二节 地质
41、灾害危险限度区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承灾对象的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础上,以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对其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客观评估。一、评价原则及方法(一)评价原则定性结合定量的评价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原则、类比原则、区内相似,区际相异原则。(二)评价方法本次工作采用的评价方法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推荐的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来完毕分析。依据地质灾害易发评估结果,充足考虑调查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限度,拟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