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贵州参考资料美丽乡镇毕节.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695531 上传时间:2025-04-03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参考资料美丽乡镇毕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贵州参考资料美丽乡镇毕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美丽乡镇——南明区永乐乡   永乐乡,位于贵阳市东部,东南与小碧乡和龙里县交界,西南与云关乡和龙洞社区相连,西北与乌当区高新社区和东风镇相邻。东西宽12.5公里,南北长9公里,总面积57.9平方公里,辖罗吏、柏杨、水塘、干井、石塘、羊角、永乐7个行政村,47个村民组。主要居住着汉、苗、布依族等民族共4609户,总人口14536人,其中农业人口13784人,占总人口的94.8%。距市中心19公里,离贵阳机场9公里。   永乐乡有两条主要主干公路,龙洞堡至醒狮镇、水口寺至醒狮镇140、128两条县道穿境而过, 7个村,47个村民组均通水泥硬化公路。   永乐乡元朝属八番顺元宣慰司所辖,称竹林寨,明朝属贵阳军民府,名钟尚顶。明永乐年间设堡,叫永乐堡。清康熙34年(公元1659年),属贵筑县捕属里范围。民国3年(1914年),属贵阳县。民国20年(1931年),永乐建镇,属贵阳第一区(置有永乐镇、水圹、柏杨、葛布乡)。民国30年(1941年),属乌当区,永乐乡辖永乐、柏杨、罗史、水圹、旱池、葛布、洋萍、隆昌堡。民国37年(1948年)8月1日,永乐乡属水田区署。1950年10月属贵筑县第7区建置永乐、罗吏、水圹、羊角乡。次年成立永乐乡公所。1955年4月属郊区办事处。1956年4月7日镇乡合并,置永乐乡,属郊区人民委员会。1958年3月属乌当区,同年7月置闻风人民公社。1958年12月27日永乐属洛湾人民公社,永乐置管理区。1961的至1967年12月属东风人民公社置永乐大队。1968年至197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1978年置永乐人民公社。1983年人民公社体制改革,成立乌当区永乐乡人民政府,2009年元月永乐乡成建制划转南明区。   果蔬是全乡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各1万多亩,蔬菜种植分为大季和小季,大季菜主要种植瓜、豆、茄、椒类蔬菜,小季蔬菜主要种植葱、蒜等香细菜,产量约6.7万吨,产值达1亿元;水果种植以桃为主有30多个品种,其中以优质艳红桃为主,种植面积近5000亩,优质十月红和中华寿桃种植面积分别近1000亩,年产水果近1万吨,产值近3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我乡在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进程中,注重农产品品牌打造和品质提升,成功注册了“永乐”牌蔬菜和“永”牌艳红桃商标,应用品牌效应作用,在提升产值的同时,永乐乡还被誉为贵阳市的“果盘子”、“菜篮子”和城市后花园。 永乐乡尽管受一级人饮水源保护区相关政策的制约,财政收入少,但通过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支持,不断加大投入,使全乡电力、通讯、道路交通、人饮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供电线路改造率达100%,通讯覆盖率100%,清洁能源使用覆盖率达40%,人饮水改造率达100%,机耕道改造达247公里,村寨户外照明覆盖率达60%,人民群众的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建设生态文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在一步步实现。 贵州美丽乡镇——织金县官寨苗族乡 一、基本情况 官寨苗族乡位于织金县东北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所在地,是乌江源百里画廊重要景点裸洁河、恐龙谷、香粑车乐园的集聚地,是省确定的毕节试验区8个市级特色示范小城镇之一。全乡辖官寨、大寨、化塔、尖山、黄泥、化窝、红岩、屯上、麻窝、联盟、萝卜、白马、茅草、民生、凤岗、青山等16个村131个村民组,8632户30445人,其中非农人口502人,农业人口29943人。人口中,男性为16045人,女性为14400人,其中14周岁以来的7457人,15至64周岁的20787人,65周岁以上的2201人。2013年人口出生率为9.14‰,死亡率4.55‰,人口自然增长率4.58‰,人口密度为486.3人/平方公里。国土面积62.6平方公里,耕地16256亩,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80元。 二、 历史沿革 官寨在明代以来称为“那威”,最明确的记载是《贵州通志》明朝穆宗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水西宣慰安万铨“有子二,曰智,曰信,智出居织金那威……”后来,安智的儿子安邦彦辅佐继任宣慰使安位,官居贵州宣慰同知,主持水西军事。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安邦彦响应四川蔺州土司奢崇明发动反明战争,战争持续到崇祯二年(公园1628年),安邦彦和奢崇明战死于四川红土岭。安邦彦战死后,其家业为妹婿杨赞继承,杨姓土司仍然是统治一方的“官家”,所以这里就沿称之为“官寨”,至今安邦彦的旧宅遗址尚存。1949年至1951年3月,官寨村(当时名称为保)隶属于保安乡(即现在的三甲乡)管辖。1951年3月至1953年3月成立新七区(即现在的绮陌乡),划属新七区管辖后,名称为大队。1953年3月新七区撤销。1953年3月至1955年6月,官寨重回原来的八步区管辖,名称为大队,即:官寨大队。1955年7月至1956年7月大队名称不变,大队改为初级社,即为官寨初级社。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下半年,各大队成立高级社,即为官寨高级社。1958年8月,官寨高级社改为人民公社至1985年。1985年改为官寨苗族乡至1990年。1990年撤区设乡,官寨苗族乡不变,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三、当前发展情况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国家对老、少、边、穷地区优惠政策的扶持,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力度加大,官寨乡抓住有利时机,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农田水利、道路交通、文教卫生、村民住房、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和“多彩贵州文明行动”成果得到巩固,村寨脏、乱、差的现象大为改观;通过征地搬迁、茅草房改造、危房改造等工程项目的实施,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种植、养殖业逐步发展,扶持加工业和服务业,有序输出劳务,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全乡工农业、畜牧业产值、粮食产量、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户、低保户做到了应保尽保,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推进,更好地帮助更多的老百姓养老,实现了农村老人老有所养;新农合政策的实施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实际困难;学校的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教育教学环境。 长期以来,官寨乡历届党政领导团结协作,勤政为民,以保稳定、保增长、保民生、促发展、构和谐为己任。不断加强和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村级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早已建成的官寨至织金、官寨至八步、官寨至纳雍乡柏油公路,2013年建成通车的黔织高速,即将完工通车的厦蓉高速,有效地改善了广大村民的出行条件和促进与邻乡的经济往来和流通速度;2009年启动的“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小而富”示范小城镇建设已初见雏形;各村的小水窖、灌溉等水利设施建设顺利推进,极大地改善和夯实了官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有效增强了官寨农业发展后劲,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极大的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4077元,农民增收渠道呈现出以种植、养殖、加工、服务、劳务输出等多元化格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村村容村貌有较大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随着电力设施的不断完善,电视电话普及率不断提高,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广大村民的信息和文化生活;随着两基攻坚和扫盲工作的深入开展,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1%,文盲率从4.6%下降到0.38%,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学校教书育人环境得到优化;计划生育连续几年保持低生育水平,村居(民)自治全面推行;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特困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极达地方便农民看病就医,一定程度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家电、广播电视、移动通信普及率逐年提高,群众性文体活动正常开展,汽车摩托车、家电、农家书屋、远程教育、村村通、电影下乡等工程的实施,极大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贵州美丽乡镇——黔西县新仁乡 新仁苗族乡位于黔西县南陲,地处东风湖上游北岸。乡域面积68.9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和1个农村社区,120个村民组,总人口23837人。居住有汉、苗、彝、白、仡佬、布依、蒙古7个民族。辖区内的化屋村辖5个村民组,总户数227户,978人,境内居住苗、彝、汉三个民族,苗族占村人口的95%,是黔西县典型的苗族村寨。 境内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一是有以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苗寨为主的风景区,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苗寨列入毕节地区旅游总体规划重点打造的“百里杜鹃—化屋苗寨—织金洞”精品旅游线路的一个亮点。化屋景区有八仙洞、水西座佛、天竹奇峰、哈冲燕城、万象神岩、灵猫戏鼠、水西姑娘等景点,集奇、雄、峻、险、秀为一体;二是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东风湖畔、天竹峰下,聚居着众多苗族同胞,他们极具特色的蜡染刺绣服饰,优美动听的多声部民歌,奇特的芦笙舞、板凳拳舞、打鼓舞等舞蹈体现了该民族历史的源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1993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歌舞之乡”,2007年“化屋苗族文化空间”列入省级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被毕节地区摄影家协会授牌“毕节地区摄影创作基地”,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贵州美丽乡镇——大方县羊场镇 大方县羊场镇位于大方县城东南面,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5公里,海拔 1 440 米,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09个村民组,境内居住有汉、彝、苗、蒙古、布依、仡佬等14个民族,总人口26940人,其中农业人口25062人,少数民族人口3782人,其中彝、苗、仡佬等民族占11.3%。全镇总面积85.3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0586.7亩,石漠化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5%以上,属石漠化比较严重的乡镇。 1953年置羊场、陇公、妈米乡。1958年撤乡并入理化公社。1961年后析建陇公、羊场坝、海风口公社。1984年改置羊场镇及陇公、妈米乡。1991年合并置羊场镇,2013年县政府施行区划调整,将羊场镇陇公村瓦厂组、小箐组、竹林组、大湾组、烂泥组、水坝组、大坪组、六子组,穿岩村黄河组、大井组、跃进组、火花组、华石组、木瓜组、中寨组,共15个村民组划给新成立的慕俄格办事处。镇人民政府驻地羊场坝,。昔以“未”日赶场,故名。 羊场镇辖区范围内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是一个非常好的避暑胜地。在镇境内有原321国道、贵毕高等级公路穿过,村组公路相连成网,交通十分便利。龙井沟、万年水、朱仲河等形成供水源泉。农网改造后,实现了村村有10KV高压电线,村民组供有400V的低压四平线路,35KV的变电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讯、医疗设施齐备;有完中一所,中、小学环境优雅,师资力量雄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镇辖区范围内山川秀丽,胜境天成,境内风景区连网成片,集真山真水、文物古迹于一体,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炉。发育成熟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形成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溶洞、天生桥等气势雄伟、星罗棋布,极具观赏价值;有神奇的地下宫殿--星云宫,还有世界最大的天生桥--清虚洞;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遗址--乌鸦洞神秘幽远;蒋介石下塌别墅林木葱郁,茂草芳芬;九层衙库区、小箐沟库区景象壮观,穿岩生态园示范区秀丽迷人。这些自然历史、人文景观是贵州西部旅游风景线上一个经典的组成部分。 镇内资源丰富,藏有硫铁矿、石灰石、高岭土等矿产;农副产品量大质优,沙坝豆干遐尔闻名,曾是明清贡品;皱椒、烟叶、生漆、天麻、竹荪以及丰富的野生药材等畅销海内外;畜牧业以养猪、牛、马、鸡、鸭等为优势。 随着近几年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财政收入稳步增加,大大增强了我镇综合实力,有力地促进了镇村两级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3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15600万元,同比增长1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亿元,为任务数的113%,同比增长45.8%;其中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600万元,同比增长48%。财政总收入1467.9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72.4元,同比增长16.5%,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35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866元,同比增长13.8%。新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工198人,总参保人数达8505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6.83%,人口出生率为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2%。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启动羊六路通乡油路7.8公里,配合做好沿线五个村202户土地协调和青苗补偿工作,涉及的补偿20200元;做好中央财政“一事一议”项目工作,实施2011年羊场村、桶井村和坪寨村8.1公里通组路建设,完成羊场村、穿岩村6300平方米的院坝硬化和5000米的联户便道。 城镇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城镇化水平得到提高。为进一步提升我镇城镇品位,完善城镇功能,达到“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群众满意”的要求,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近年来,整合资金450余万元用于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对1120米主街道进行全面油化、进行给排水管道安装、排污沟处理、青石板铺设、街道绿化和路灯安装。投入40多万元资金对原政府门口的100余米抬头坡进行缓降。投入200多万元对移民街道路进行硬化和美化、硬化院坝15000平方米;投入65万元修订和编制了羊场镇总体规划、穿岩乡村旅游规划,依法审批个人建房手续58户,面积11900㎡。新建小康路5条,目前投入资金280万元;争取资金350余万元,新建成通村公路7公里;争取资金150余万元,新建成通组通寨公路32公里;完成美丽乡村“两硬化”3640户,硬化院坝77211.05㎡、连户路96926.62m,竣工率100%,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切实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投资96万元在建3200㎡的生态小广场1个,安装160盏太阳能路灯,受益人口达1100多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农村人居条件大步改善。危房改造完工362户,修建沼气池180口,国家投入资金49.5万元,小水窖600口,投入资金138万元,农村改厕100户。  有序开展生态文明家园“五园新村”建设工作,促进乡村旅游及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结合生态文明家园“五园新村”建设要求,贵毕高速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示范带、羊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整街推进、桶井“五园新村”示范点建设、穿岩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全面铺开并高标准推进。实施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民居改造700户,建生态小广场2个,院坝硬化53000平米,渠治理1200米,联户路23000平米、改造水冲式公厕2个、花池绿化600米,亭子2个、石桥三座,总投资近800万元,群众自筹1700多万元。通过强力打造,穿岩村乡村旅游发展氛围已经形成,截止目前农家乐从原来的19户增加到现在的29户,其中3家农家乐抓住各级对“五园新村”乡村旅游发展扶持的机遇扩大规模建设,每家投入都在200万元以上,提高了我镇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 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促进农业发展。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以来,羊场镇把生态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推行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恢复生态,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石漠化治理与区域脱贫致富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自2000年开始退耕还林以来,累计退耕还林面积达12100多亩。穿岩村退耕还林成为省、地退耕还林示范点,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在长期努力和探索下,羊场镇的石漠化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把石漠化治理与区域脱贫致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设计治理模式和技术措施,林草、林药、林灌结合,短期抓牧抓药、长期抓林抓果,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治理成果,全镇实施以药克石种植中药材12000亩,种植各类经济林5131亩,封山育林7181亩。在坚持以恢复生态为主的前提下,兼顾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治理成果,达到山绿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目标。 贵州美丽乡镇——大方县猫场镇 一、历史概述 猫场镇是大方县西部重镇,地处大方、纳雍、毕节三县结合部,距县城52公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洞天所在地。猫场镇是大方县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交通据点和商品聚散地。国土面积103.98平方公里。猫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神奇的自然景观,留有红军长征的足迹,当年红九军团就从险峻的梯子岩胜利突围。 地势北高南低、披山戴河,奇山秀水、洞天相容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洞天就座落在境内,是谓“洞天福地”。 猫场的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形态的变更、历朝历代的兴亡,猫场建制名称多有变化,辖区屡有伸缩,沿革颇为繁杂。 猫场原名以列猫场,地名始见于明朝。据李秀黉《以列猫场怀古赋》所述:“安氏本奢香之支,世居于此;政权属宣慰之派,统管一方”,“先安氏以寅日集期,名曰猫场”。猫场,周朝时属夜郎国地,三国时期在蜀封罗甸王国区域,唐朝时为黔中道所辖范围;宋属夔州路所辖范围;宋赐罗施鬼主,系罗施鬼主领地,元属顺元宣抚司所辖范围,明属贵州宣慰使所辖范围。清康熙五年,设大定府,猫场系大定府属地;民国三年废府设大定县,猫场系大定县属地,时称以列猫场,系大定县正区之一,其地域除今猫场镇外,还包含汪家寨(今属鼎新),大、小兔场(今属纳雍县)等地;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大定府更名为大方县,猫场为大方县所辖范围。 历史上,猫场是大方县(大定府)的重要辖区之一。明清时代,猫场一带为大定所辖,民国初年,沿袭清末乡镇自治。民国26年(1937年),实行基础保甲编制,民国35年(1946年)6月,整顿乡镇编制,把原37个乡、3个镇缩编为20个乡、2个镇、417个保、4266个甲,仍设3个区。猫场乡属第八正区。1950年4月,全县编为9个区、10个乡、1个区级镇。第四区辖猫场乡。建国以来,猫场建制称谓及辖区(区划)有数次调整变更,1949年至人民公社化期间称以列猫场,1958年人民公社化到1984年,属坡脚区所辖之猫场公社,下设大队、生产队。 1984年省政府决定撤销人民公社体制,恢复乡制,从1984年全面推开。 猫场公社自1984年起改为猫场镇。1991年撤区并乡建镇,原大湾乡、六仲乡、猫场镇合并为猫场镇, 1992年至2002年猫场镇辖1个居委会及长征、永乐、五丫、联合、长沙、中坝、兴合、前进、箐口、碧脚、永久、水淹塘、新民共13个村民委员会,121个村民组。2002年兴合、前进合并成兴合村;长沙、中坝合并成长沙村,镇辖区变为1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121村民组,称谓及辖区范围至今未改变。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猫场镇长征村沙锅寨。 二、当前发展状况: 猫场镇是地处大方、纳雍、毕节三县结合部,距大方县城52公里。猫场镇国土面积103.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218亩(其中旱地13944亩、水田3274亩)。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1个村民组。居住着汉、苗、彝、穿青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 猫场镇地跨乌江支流六冲河北源,瓜种河从南部边缘流过,境内主要油路有猫化路、马场至九洞天油路。当前在建通村水泥路有四段(长征至永乐段2.1公里、硫磺厂至箐口2.4公里、永久至兴合3.272公里,碧脚至新民12公里)。由于卡斯特地质环境影响,境内多溶洞,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洞天所在地。温度高于全县平均温度1℃—3℃。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洞天,位于贵州省大方、纳雍两县交界处,全长23公里,面积150平方公里。九洞天风景区集峡谷、岩溶、伏流景观。 六冲河自西向东流经两县,形成上游总溪河景区,下游九洞天景区。河水在此潜入地下,称瓜仲河伏流,长约7公里。伏流下游乌蒙山山脊上,有九个巨大天窗,泛舟河上,天空时隐时现,九洞天由此得名。九洞成串珠状相连,洞内平均高度约80米,最高处约100米,水面最宽处约50米,最窄处约10米。 1987年8月经世界岩溶协会主席牛津大学博士、新西兰惠灵顿大学教授波尔威廉姆斯和国内外岩溶专家一行15人共同考察了九洞天,评价为世界之首景区,全世界只有南斯拉夫可以和她媲美,胜过世界上任何景观。同年与黄果树、龙宫等一道被列为贵州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2004年被国务院批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8年在深圳召开的国际旅游品牌年会上,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旅游景区”。2009年4月在海南世界旅游精英博鳌峰会上,由国际旅游营销协会、世界和谐基金会、国际旅游促进会、世界自助旅行者协会共同评为“国际旅游王牌景区”。在北京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华生态旅游促进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授予“中国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地”。中国著名策划大师王志纲受毕节地委、行署的邀请带团到九洞天考察时,被九洞天如此磅礴和雄奇俊秀的景色惊呆了,连声惊叹:想不到地球上还有如此雄伟壮美丽的地方! “一洞锁乌蒙虎踞龙盘京环宇,九天绝尘世山椎水奥冠神州。” 2013年,猫场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79亿元,招商引资累计完成1.37亿元,全镇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077亿元、4158万元。人均生产总值为574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40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2.6%。 全镇使用移动电话人数已达5900多人,有线宽带316户。 境内有8万吨的猫场水泥厂,装机容量3480千瓦的瓜仲河溶洞电站,年产6万吨的猫场煤矿。 三、未来发展: (一)第一产业发展 1、坚持以“突出特色、主攻优势、扶持新业”的思路,实施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努力打造效益型、科技型、品牌型农业。 2、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发展,大力发展果蔬、药材和特色畜牧业。同时,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改变过去传统粗放式的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为主的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变。 (二)、产业发展布局 1、绿色食品生产区:位于镇域西部,以蔬菜、水果、生猪等为主。包括长征、碧脚村。 2、药材生产区:位于镇域东北部,以生产金银花、党参、云母、天麻、川贝、柴胡等。包括新民村、水淹塘村、永久村。 3、绿色蔬菜生产区:位于镇域东南部,以种植绿色蔬菜、水果为主。包括联合村、五丫村。以上各村紧靠九洞天风景区和镇区中心。 (三)、第二产业 1、产业发展定位:坚持实施“工业强镇”战略,走高科技化、生态友好型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特色农副产品、旅游产品加工业。 2、产业发展布局:积极推动现有产业的升级更新,寻求资源型工业产业的转型,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工业入园,集中工业布局,节约土地。 (三)、第三产业 1、产业发展定位: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快对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市场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物古迹和自然风光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发展旅游业。 2、产业发展布局:以猫场镇区发展为主,中心村发展为辅,其他基层村可适当发展三产内容。 (四)、“一心五区”规划 1、一个中心——猫场镇中心镇区 2、五个经济区 1)东部绿色食品生产区和生态旅游商贸区:以发展绿色食品、旅游产品以及旅游服务为主,辅以蔬菜、水果种植和生猪养殖。包括长征、碧脚村、永乐村。 2)北部生态园区:以大湾片区发展林业为龙头,发展茶、中草药(以生产金银花、党参、云母、天麻、川贝、柴胡等)、干果,抓好林下种养殖,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包括新民村、水淹塘村、永久村。 3)南部旅游新区:随着九洞天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沿九洞天核心景区,以猫化路为界,东抵碧脚偏坡寨,北至红九军团战斗纪念园,西抵梯子岩,南抵九洞天码头。在这一片区域内,将镇区规划与风景区规划有机结合,把城镇建设与景区建设统筹协调。因地地宜,从观山坡至桥子山一带建经果林园,在猫化路及马九路沿线建经果林园及农家乐,沿红九军团作战突围路线建设纪念园至梯子岩红色旅游景点,从长征白龙庙至五丫乌嘎一线建设特色旅游山庄。同时以种植绿色蔬菜、水果为主。 4)西部生态农业区:以生态农业种植、养殖为主。包括长沙村、箐口村、兴合村。 5)中部工业园区:按照工业强镇的理念和本地资源,引进资金开办工厂,将南部的厂区逐步向中部发展,以保护九洞天风景区自然景观不被人为破坏;利用丰富的石材,建立石材加工厂,对煤、铁、铝钒土、钼等矿藏深入进行堪测,引资建厂,合理开采利用。 贵州美丽乡镇——大方县黄泥塘镇 一、黄泥塘镇简介 黄泥塘镇距大方县城25公里,北枕具有“世界大花园”之称的百里杜鹃,南邻“古彝圣水”吱嘎阿鲁湖,地处大方、黔西、织金、百里杜鹃三县一区结合部,素有大方“南大门”之称。贵毕高等级公路、321国道、黄普黄织路以及在建中的黔大毕高速公路、成贵快速铁路横贯全境,是大方县南片区交通枢纽。目前,全镇辖17个村(居)178个村民组,总人口6.2万人,其中镇区人口2.5万人,外出务工人员1.2万人。全镇地方生产总值从2010年11940万元上升到2013年15000万元,同比增长25.6%;人均生产总值从2010年4162元上升到2013年4988.53元,同比增长19.9%;财政总收入从2010年832.13万元上升到2013年1300万元,同比增长56.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10年2368万元上升到2013年2.5亿元,同比增长955.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3784元上升到2013年5950元,同比增长57.2%。 截止目前,2014年一季度签约项目6个,签约金额24080万元,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32人,新增企业数4个,在建项目7个,完成投资2740万元,其他项目完成投资140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0.04亿元。 2012年10月,贵州批准黄泥塘镇为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单位,黄泥塘镇结合自身优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未来,邀请省、市、县有关专家对全镇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生态承载、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作了全面调研,对《大方县黄泥塘镇总体规划(2013—2030)》进行修编。明确了将黄泥塘镇逐步打造成集交通枢纽、商贸集散、工业集聚、绿色产业、移民安置、休闲度假、旅游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特色小城镇。 二、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情况介绍 按照“小城镇大战略,要有大动作,实现大作为”的总体要求和“因地制宜、着眼长远、规模适度、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原则,将“田园风光”与“山水园林”有机统一。以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小而富为起点,围绕中心区规划建设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西河农业产业示范区、化联畜牧业主产区、温泉旅游服务区,同时在中心区规划建设大型专业农资综合市场和农特产品交易区,为“以城促产,以产兴城”目标绘制了明晰蓝图;围绕“8个1”工程,多方投入资金4亿多元,对镇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设施进行了提升打造,建成了春晖大道、景观大道、文化广场、三星级黄泥塘大酒店,新建保障性住房341套,完善敬老院、卫生院、学校、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城镇功能日趋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镇容镇貌焕然一新,营造了宜商、宜业、宜游的发展环境,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使黄泥塘城镇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整体形象得以提升,吸引了不少客商前来投资兴业。 三、四在农家推进情况 为加快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黄泥塘镇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采取三项措施,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强化组织保障。“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工作启动以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镇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镇内“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进行调研。黄泥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昌顶同志多次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并就示范村建设作指导。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为切实加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暨工作,我镇在原有的美丽乡村领导小组的基础之上进行调整充实,确立了财政分局张继光局长牵头、分管领导协管,其他联系村领导监督把关,镇直部门、镇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任成员的组长工作机制,有效统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工作。 二是高起点谋划,分类指导建设,突出示范效应。为切实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工作,我镇结合实际,按照“领导挂帅、单位挂点、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的帮扶机制,在市级确定的大坝村、罗庄村居、西河村三个示范村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黄泥塘镇全镇等17个村,并确立由两名领导定点挂帮一个示范村的帮扶制度;规划建设做到“三结合”,一是“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建设上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对村寨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二是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有机结合,对沿线村庄进行整体规划建设;三是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与保护本土民族民居文化有机结合,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如在远离主要公路沿线的民族村寨背座村,在充分考虑“富在农家增收入”的基础上,注重突出当地民族特色,以实现“富、学、乐、美”的最终目标。 三是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强化经费保障。在确定的示范村中,进一步明确大坝村、罗庄村、西河村3个村作为重点村进行打造,按照每个重点村不低于精品版的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在《黄泥塘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实施意见》中,明确此项工作资金作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工作的专项经费,要求负责领导要严格按照“一建四改治八乱、五有四化三提高”的要求,重点抓好“一个村级活动阵地(面积不少于400平米),一条通村油路,一个支柱产业,一套好的村级班子,一套好的机制”的“五个一”标准的建设内容,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亮点,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四、城镇化建设情况 作为全省示范小城镇之一,黄泥塘镇结合自身优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未来,举全镇之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期、二期共开工建设了15个项目。投资6000多万元修建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文化广场和山顶公园;投资300万元对400户镇区屋户进行立面改造,城市电路、线网改造隐蔽工程已全面完工;投资720万元用于亮化街道、绿化环境;投资1亿多元建成的景观大道已经通车,投资3000万元建成黄泥塘大酒店。总投资4320万元的公租房正在进行内外装修。黄泥塘镇现已拥有三横三纵主街道,镇区人口达2万人,是全市“明星乡镇”、全国“文明村镇”。 实践证明,黄泥塘镇小城镇建设,是对“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互动,推动转型”总体思路的有益尝试。也是以改革试验作为小城镇建设“引擎”的探索、以“黄泥塘模式”着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贵州美丽乡镇——大方县雨冲乡 雨冲乡位于大方县城东部,地理坐标东经106°00″,北纬27°22″,全乡总面积123.28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58个村民组,13059人,居住着汉、彝、苗、仡佬、布依、穿青等民族。全乡平均海拔1250米,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雨量1180毫米,年无霜期300天左右,年总日照数1800小时,全年平均气温13.6度。326国道穿境而过,杭瑞(杭州-瑞丽)高速公路途经我乡并设有进出口,交通便利。 全乡资源丰富,耕地面积为19875亩,有荒山66852亩,有林地13779亩,水域面积2786亩。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云母片、铁矿、大理石和花岗石、粘土、观音土等遍布全乡角落,蓄量极大,易于开采。乡境内有乌江水系的雨冲河、赤水河水系的油杉河和三岔河,水资源丰富。主要作物有烤烟、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农民人均纯收入5509元。 雨冲乡风景秀丽,生物资源丰富,全乡森林覆盖率80%,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银杏等4种,二级保护植物福建柏等3种,有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有被命名为省级“森林公园”的油杉河大峡谷、古大珍稀的千年古银杏树群、天然万亩草场、高大伟岸的“杉树王”。著名的旅游景点有仙宇屯、三节洞、望夫崖、夫妻岩、一线天、花瀑布等。 乡党委、政府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紧扣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 以经济发展为己任,按照“提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的主基调,以“工业强乡(投资数十亿元的大方金门陶瓷工业园区已实现投产)、旅游兴乡(通过近两年的打造,油杉河景区仙宇屯、古银杏树景点已对外开放)、城镇靓乡(特色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乡村旅游初显成效,力争在5年内将雨冲集镇打造成为集休闲、娱乐、度假、养老、会务、观光、垂钓为一体的花园之乡、盆景之乡)、农业稳乡(全省100个示范中草药产业园区其中1个已落户雨冲,按照“中药材1万亩、种草养畜1万亩、经果林1万亩”的目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为发展思路,以“生态雨冲、活力雨冲、和谐雨冲、美丽雨冲、幸福雨冲”为战略目标,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全力推进社会经济全面进步。 贵州美丽乡镇——黔西县洪水镇 一、洪水镇基本情况简介 洪水镇位于黔西县西北部,乡政府驻地离县城11公里,与城关、红林、林泉及百管委下辖的仁和、金坡共五乡镇接壤,地理位置为东经105°77′--105°99′、北纬27°09′—27°19′之间,是通往“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百里杜鹃的必经之路。全镇面积66.4平方公里,辖11个村90个村民小组,2013年末总人口为6483户28329人,人均纯收入为6341元,辖区内居住着汉族、苗族、彝族、仡佬族、白族、菜族等9个少数民族。全镇耕地面积16685亩,其中水田5493亩,旱地11192亩。镇内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素有黔西“鱼米之乡”的美称。 洪水古称“逢水”,是发源于金坡两岔坡的宋家沟河与发源于蔡家龙潭的长堰河相汇处,后因谐音而称洪水。这里开发较早,汉朝时就形成了繁荣的家族部落。到明清时期,尤其是“改土归流”以后,中原移民的入驻和经济文化的传入,其农耕经济和儒学文化比较发达。在清代,仅史氏家族中就有14个举人,8个贡生,20多个秀才。其中,在文学艺术上造诣较深,影响较大的有道光乙未科举人史胜书,其诗文出类拔萃,著有《秋灯画荻诗抄》,载入《大定府志》和《黔西州志》,与清镇举人代禾庄并称为“黔中二妙”。晚清秀才史秋萍与黔西文化名人丁扬斌等创立菊花诗社,著有《菊花诗抄》流传于世。 二、主要工作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先争优,真抓实干,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镇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2013年获全县乡镇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第一名)。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群众生产生活质量。 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各种项目资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和旅游业发展后劲,改善人居环境。道路交通建设方面:启动实施了长堰村至箐利、龙营村通村公路6.2公里路面硬化;完成油路建设5条43.5公里,实施村组公路建设9条50.2公里(其中含维修4条18公里);实施10座桥梁,金额共计189.08万元;投资148万元实施8.4公里生产便道;目前正在组织实施的箐利村4.6公里通村水泥路硬化工程已竣工80%,迎接了全市通村水泥路现场观摩会的召开,全镇将以此为契机,积极争取县财政支持,力争在3月底全面启动实施全镇4条22公里通村水泥路硬化工程,6月底前全面实施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