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章 血液检验,第一节 血常规检验(,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内容:,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测定(,Hb,),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DC,),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1页,参考值,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成年男性,(,4.05.5)10,12,/L(400550,万,/mm,3,),120160g/L(1216g/dl),成年女性,(,3.55.0)10,12,/L(350500,万,/mm,3,),110150g/L(1115g/dl),新生儿,(,6.07.0)10,12,/L(600700,万,/mm,3,),170200g/L(1720g/dl),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2页,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临床意义,】,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1,)相对性增多:,呕吐、腹泻、烧伤、,大量出汗,(,2,)绝对性增多,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非造血系统疾病),胎儿、新生儿、高原居民,心肺疾病,一些肿瘤或肾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3页,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1,)生理性降低,婴儿、,1010,9,/L,(,10000/mm,3,),白细胞降低,WBC410,9,/L,(,4000/mm,3,),(一)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在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1.,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正常波动;暂时性升高;,新生儿、月经期、妊娠期,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7页,病理性增多,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和炎症,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异常增生性增多:,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8页,2.,中性粒细胞降低,白细胞降低症(,leukopenia)WBC410,9,/L,粒细胞降低症(,granulocytopenia),中性粒细胞,1.5 10,9,/L,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penia),中性粒细胞,6%,、见于感染、,类白反应、白血病),中性粒细胞,核右移,(五叶,3%,,见于巨幼,贫、抗代谢药品,感染恢复期),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10页,4.,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中毒性颗粒,空泡形成,核变性,中性粒细胞出现上述中毒性改变者称为中毒性粒细胞(见彩图)。,5.,棒状小体(,Auer,小体)诊疗白血病,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11页,(二)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0.5%5%,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一些恶性肿瘤,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2.,嗜酸性粒细胞降低,长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一些急性传染病(伤寒),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12页,(三)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四)淋巴细胞(,lymphocyte,,,L,),20%40%,,,外周血,T,细胞占,50%70%,,,B,细胞 占,15%30%,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13页,1.,淋巴细胞增多,感染性疾病(麻疹、传单、肝炎、,百日咳、结核),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2.,淋巴细胞降低,应用皮质激素、烷化剂、,ALG,、接触放射线、免疫缺点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14页,3.,异形淋巴细胞,(,abnormal lymphocyte,),形态变异,可见于:,病毒感染、药品过敏、输血透折、,免疫疾病、放射治疗。,(五)单核细胞增多,1.,生理性增多:见于儿童及两周内婴儿,2.,病理性增多:一些感染、血液病、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15页,三、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指机体对一些刺激原因所产生类似白血病表现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显著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幼稚细胞出现。,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步消失。,引发类白血病反应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烧伤、过敏及电离辐射等。,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判别诊疗。,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16页,第二节 红细胞其它检验,一、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ulocyte,),【,参考值,】,百分数,成人,0.0050.015(0.5%1.5%,,平均,1%,),绝对值,(,2484,),10,9,/L,(,2.4,万8,.4,万,/mm,3,),【,临床意义,】,反应骨髓造血功效,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观察指标,作为病情观察指标,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17页,二、红细胞比积测定(,hematocrit,,,Hct,),【,参考值,】,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临床意义,】,红细胞比积增高:,相对性增多(血液浓缩),绝对性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比积降低:见于各种贫血,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18页,三、红细胞平均值计算,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MCV=fl,参考值,8095,fl,(,8095m,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MCH=pg,参考值,2731,pg,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PCV,(,L/L,),10,15,RBC,(,/L,),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Hb,(,g/L,),10,12,RBC,(,/L,),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19页,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MCHC,=,g/L,【,参考值,】,:,320360,g/L,(,32%36%,),【,临床意义,】,:,依据上述三项红细胞平均值可进行贫,血形态学分类,见表。,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PCV,(,L/L,),10,15,RBC,(,/L,),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20页,四、红细胞沉降率(,ESR,),【,原理,】,红细胞下沉力与血浆阻遏力,影响原因有:红细胞聚集、大分子蛋白质 、白蛋白、脂类物质,【,参考值,】,男,015,mm/,ln,女,020,mm/,ln,【,临床意义,】,1.,生理性:,12,岁儿童、月经期、妊娠、,老年人、高原地域,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21页,2.,病理性:,炎症性:急性细菌炎症、风湿热、慢性感染,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塞、肺梗塞,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参考价值,】,:,1.,动态观察病情,2.,良、恶性肿瘤判别,3.,高球蛋白血症疾病,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22页,第二章 骨髓细胞学检验,一、骨髓细胞学检验适应症,诊疗造血系统疾病,助诊一些感染性疾病,助诊一些代谢性疾病,助诊转移癌,二、血细胞生成、发育及形态特点,1,、血细胞生成(见彩图),2,、血细胞发育形态改变规律:,(,1,)细胞大小及外形,大小:由大逐步变小(巨核细胞相反),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23页,外形:由圆形变为不规则形,(红细胞一直呈圆形),(,2,)细胞核,大小: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相反),核形:由圆变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成熟红细胞无核),核位置: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由细致疏松变粗糙密集,,着色由浅变深,核膜:由不显著到显著,核仁:从有到无,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24页,(,3,)细胞浆,量:由少到多,颜色:由深蓝变浅、变为红色,(成熟红细胞),颗粒:从无到有,从非特异性到特异性,(,4,)胞核与胞浆之比 普通由大变小,三、血细胞形态学特点(见图),四、骨髓细胞学检验内容及方法,(一)骨髓涂片检验,1.,低倍镜检验,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25页,(,1,)观察骨髓涂片及染色(,2,)确定骨髓增生程度,骨髓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有核细胞,%,常见原因,增生极度活跃,1,:,1,50%,以上,各类型白血病,增生显著活跃,10,:,1,10%,以上,各类型白血症、增生性贫血、,ITP,增生活跃,20,:,1,5%,左右,正常骨髓或一些贫血,增生减低,50,:,1,1%,以下,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型),粒细胞降低症或缺乏症,增生极度减低,300,:,1,0.5%,以下,经典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型),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26页,(,3,)计数巨核细胞:,正常巨核细胞,735,个,/1.5cm3cm,(,4,)注意有没有特殊细胞:,转移癌细胞、尼曼,-,匹克细胞等,2.,油浸镜检验,(,1,)有核细胞分类,(,2,)计算粒、红比值(,myeloid:erythroid,M:E=24:1),粒、红比值正常:,正常骨髓象,粒、红以外造血系统疾病(,ITP,、,MM,),粒、红两系平行增多或降低(红白血病、再障),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27页,粒、红比值增高:,粒系显著增多时(粒细胞白血病、,化脓性 感染),红系严重降低时(纯红再障),粒、红比值减低:,红系增多时(各种增生性贫血),粒系降低时(粒细胞缺乏症),(,3,)观察细胞形态有没有异常,(,4,)观察有没有特殊细胞及寄生虫,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28页,3.,正常骨髓象:,(,1,)骨髓增生活跃。,(,2,)粒、红比值正常(,24,:,1,)。,(,3,)粒系占有核细胞,40%60%,,原粒,2%,,早幼粒,5%,,中、晚幼粒各,15%,,杆状核多于分叶核,嗜酸粒,5%,,嗜碱粒,1%,,细胞形态无显著异常。,(,4,)红系占有核细胞,20%,左右,原红,2%,,早幼红,5%,,以中、晚幼红为主,各为,10%,,幼稚及成熟红细胞形态无异常。,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29页,(,5,)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20%,(小儿可达,40%,),单核细胞,4%,及浆细胞,3%,,以成熟细胞为主,形态无异常。,(,6,)巨核细胞,735,个,/,全片,以产血小板型 为主。,(,7,)可见少许非造血细胞。,(,8,)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二)血涂片检验,低倍、高倍镜下分类计数和观察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形态。,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30页,综合临床资料及血、骨髓涂片见,提出形态学诊疗意见:,(,1,)确定性诊疗:,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性贫血等。,(,2,)符合性诊疗:,缺铁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等。,(,3,)描述性诊疗:,增生性贫血、感染性骨髓象、大致正常骨髓象。,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31页,第三章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验,第一节 基础理论部分,机体止血功效是由功效是由血小板、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血管内皮系统这四大功效共同作用而完成。,一、止血机制,血小板粘附,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凝血和血块退缩,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32页,二、凝血及抗凝机制,凝血因子(见表),凝血机制,抗凝机制,三、纤维蛋白溶解及其抑制因子,四、血管内皮系统,止血功效,抗血栓作用,五、止血学分子标志物,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33页,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34页,第二节 检验项目,一、毛细血管壁与血小板相互作用检验,(一)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CRT,),【,参考值,】,正常人,10,个出血点(阳性),【,临床意义,】,1.,血小板降低;,2.,血小板功效异常;,3.,血管病变;,4.,其它:如,VWD,、抗血小板药品等。,(二)出血时间测定(,bleeding time,BT,),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35页,【,参考值,】,Duke,法:13,min,,,4min,为异常。,【,临床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见于:,1.,血小板显著降低(如,ITP,);,2.,血小板功效异常(血小板无力症);,3,.,VWD、DIC时;,4,.,血管异常(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5.,药品影响。,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36页,二、血小板相关检验,(一)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参考值,】,(,100300,),10,9,/L,【,临床意义,】,1.,血小板降低:,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和消耗亢进,血小板分布异常,2.,血小板增多(,40010,9,/L,):,原发性增多,反应性增多,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37页,(二)血块退缩试验(,clot retraction test,CRT,),【,参考值,】,血块退缩时间:于凝固后,1/21,h,开,始退缩,于,24,h,内退缩完全。,【,临床意义,】,血块退缩不良见于:,血小板降低,血小板功效异常,凝血因子异常,(三)血小板抗体检验,【,参考值,】,PAIgG 0178ng/10,7,血小板,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38页,三、凝血功效 检验,(一)凝血时间(,coagulation time,CT,),【,参 考 值,】,412min,(试管法),【,临床意义,】,CT,主要反应内源性凝血过程第一期有没有异常。,凝血时间延长见于:,1.,甲、乙、丙型血友病。,2.,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严重降低。,3.,应用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品。,(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APTT,),(三)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aolin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KPTT),【,参考值,】,3045,s,。与正常对照组相关在,5,s,以内为正常,延长,10,s,以上为异常。,【,临床意义,】,APTT,延长见于:,(,1,)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39页,(,2,)各种凝血子缺乏(后天性)。,(,3,)循环抗凝血素增加。,(四)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lasma prothrombin time,,PP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参考值,】,正常人为,1618,s,,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有诊疗意义。,【,临床意义,】,PT,是外源性凝血活性综合性检验。,PT,延长见于:,(,1,)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2,)后天性凝血因子异常(肝病、,VitK,缺乏、,DIC,等),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40页,四、抗凝血功效检验,(一)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参考值,】,正常人为,1618s,,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有诊疗意义。,【,临床意义,】,TT,延长见于:,1.,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增加(,AT-,、,肝素样物质、,FDP,)。,2.,纤维蛋白原显著降低或有结构异常。,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41页,(二)抗凝血酶,测定,【,参考值,】,AT-,活性:,70%130%,AT-,抗凝血酶活性(酶学法):,80%120%,【,临床意义,】,1.,AT-,活性减低可造成血栓形成(生理性减低、,先天性缺乏、后天性减低)。,2.,AT-,活性增高可造成出血(先天性缺乏、后,天性原因),五、纤溶功效检验,(一)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plasma,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PPPT,),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42页,【,参考值,】,正常为阴性反应,【,临床意义,】,如阳性为血管内纤维蛋白溶解标志,(二),FDP,(,fibrinogen and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测定,(三),D,二聚体(,D dimer,)测定。,D,二聚体增高是诊疗,DIC,辅助条件之一。,【,参考值,】,总,FDP,:(,1,)血清,08,mg/L,(,2,)尿液,00.1mg/L,【,临床意义,】,总,FDP,增高是体内纤溶亢进标志,但不能,判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FDP,增高主要见于轻易引发,DIC,基础疾患。,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标志。,D,二聚体增高是,诊疗,DIC,辅助条件之一。,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43页,六、出血性疾病检验关键点,1.,出血性疾病原因:,血管异常;,血小板异常;,凝血或纤溶异常;,抗凝因子增多。,2.,出血性疾病试验室检验关键点,过筛检验,特殊检验,3.,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基本检验,实验诊疗学医学宣教专家讲座,第44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