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立足全局意识,解答要点概括题
(时间:30分钟 分值: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1分)
风中的马灯
王军先
①记忆中的秋天,总是和马灯有关。
②每年,父亲都要亲手制作几盏比较粗陋的马灯。父亲先选好一个用薄薄的木片锯成的圆形灯座,在灯座的四周用刀子刻出一圈槽子,直径大小要跟选用的罩子相吻合。做罩子的材料是父亲从村
里药房要来的盐水瓶,然后用缝衣服的线在盐水瓶靠近底部的地方缠上几圈,在线圈上浇上煤油,用火点着燃烧一段时间,再将瓶子的底部放进凉水里,瓶底子就会“砰”的一声脱落下来,切口像锯子锯的一般整齐。最难把握的就是线圈在瓶子底部燃烧的时间,时间短了,瓶子的底部截不下来,时间长了,瓶子放到水里就会无规则地炸裂。记忆中,父亲很少有失手的时候,每次都能截下断面整齐的罩子。灯罩做好以后,将空的墨水瓶用钉子固定在底座的中间,用棉绳穿在铜钱的孔里就是灯芯了。将油灯里倒满煤油,用盐水瓶做的罩子罩上。然后在底座的边上钻上三个细孔,用三根铁丝穿起来,将铁丝的顶部拧到一起。一盏虽不漂亮,但却经济实用的马灯就做成了。
③农村仿佛有做不完的活计,一进入秋天,父亲就格外的忙碌,经常在家里将山芋切成一片片的山芋干,再用车子推到野地里撤开、晾晒。白天,村子里、田野上刚种上小麦的茬地里,到处都是白花花的山芋干,在阳光下,白得晃眼。经过三天左右的晾晒,山芋干就干得咯嘣脆了。
④白天,父亲要在队里干活,晚上,就和母亲带着我们兄妹几个来到田野上捡山芋干。这时,已经完全黑下来的田野上,一盏盏马灯就亮了起来,像天上的星星,被风一吹,或明或暗。我们一字排开,将马灯放在前面用手可以够到的地方。当面前的山芋干捡完的时候,再将马灯向前移动一下。或者将马灯挂在带来的铁叉上,捡完灯光附近的山芋干,再向远处捡的时候,灯光便模糊起来,只能看到山芋干白晃晃的影子。有时候根本看不见山芋干,全凭感觉,就用双手在面前的茬地上摸索。深秋的风吹过,我感觉一阵阵凉意袭过全身。唧唧的虫鸣,点点的萤火,还有远处一盏盏晃动的马灯,组成秋天的又一道风景。
⑤收获的季节,晴天还可以,要是遇上阴雨天,那可就麻烦了。傍晚,看见乌云密布,天上透不出一点星光,我们连饭也顾不上吃,赶紧到地里捡山芋干,到了地里,漆黑沉闷的天幕下,一盏盏马灯又开始晃动起来,就像天上的一颗颗星星,一闪一闪。有时候,正在地里捡山芋干的时候,雨点就噼噼啪啪地下了起来,父亲一边抱怨老天爷不帮忙,一边嘱咐我们快点捡。雨水下成一片的时候,我们开始回家。父亲推着车子,我在前面拉着,一路上车子不知倒了多少次,我和父亲也不知摔了多少跤。山芋干捡到家里也逃避不了发霉变质的厄运,家里房子窄小,没有太多的地方将潮湿的山芋干晾起来,只两三天的工夫,山芋干就开始发霉了,在阴雨天里散发出酒糟的味道。霉变的山芋干,只好低价卖给附近的酒厂酿酒,或者用来喂猪。每到阴雨天,我总是看见父亲蹲在山芋干的边上,用手不停地翻捡着,嘴里的旱烟袋冒出一道道烟雾,脸上布满了愁云。
⑥当乡村的夜晚不再需要马灯送来光明的时候,父亲也渐渐地老了。他脸上那一天天增多的皱纹,那在风中飘动的白发,还有在季节深处不停地蹒跚的身影,一回回让我泪湿双眼。父亲已经定格在那一个个用秋风、秋叶、秋虫,还有马灯装点起来的深秋季节了,那疲倦的面容,那呆滞的目光,在秋声、秋色中,让我无限忧伤。
⑦一盏马灯,那一团不停地晃动着的光亮,闪烁在秋天的田野上,闪烁在无边无际的黑暗里,闪烁在砭骨的秋风里,像父亲绵密的叮咛和一声声沉重的叹息……
⑧那盏风中的马灯,是父亲期望的目光,照耀我生命旅程的最明亮的灯盏。
[选自《散文选刊》(原创版)2018年03期]
★1.(整体内容概括题)文中的“马灯”承载了作者生命中哪些刻骨铭心的回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回忆心灵手巧的父亲制作马灯的美好温馨。②秋风、秋雨、秋虫中一家人捡山芋干的困苦生活。③面对生活的苦难,父亲那发倦的面容,那呆滞的目光和沉重的叹息,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2.(特定指向信息概括题)简要概括文章第②段父亲制作马灯的过程。(6分)
[答案] ①制作圆形灯座并刻出一圈槽子;②用盐水瓶做成灯罩;③在底座中间固定墨水瓶;④用棉绳穿过铜钱孔做成灯芯;⑤倒满煤油并用罩子罩上;⑥在底座钻上三个细孔并用铁丝穿起来,将铁丝顶部拧在一起。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①段着墨不多,言简意赅,在结构和文意上统领全文,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B.文章第②段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父亲制作马灯的过程,很有时代气息,同时也展现了父亲特殊的手艺。
C.马灯和父亲关系密切,当乡村的夜晚不再需要马灯送来光明的时候,作者的父亲也渐渐地老了,令作者感慨万分。
D.文章题为“风中的马灯”,全文多处提到“风”,照应了标题,而风中的马灯又有特殊韵味,蕴含着作者的深情。
A [A项,结合文本第一段内容分析可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于文无据。]
4.本文在行文结构、材料选择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以“马灯”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不枝不蔓。②主体部分以时间顺序安排行文,展示了作者成长历程和情感历程,真实自然。③选择与“马灯”相关的富有乡村气息的生活画面,展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乡村生活的普遍状态,以小见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再到凤凰山
陈忠实
小小的凤凰城远近闻名,着意在山水韵味。凤凰城山水名扬天下,得益于作家沈从文。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不仅难以忘记湘西的山水韵味和民俗风情,而且种下有朝一日走一回湘西的欲念。凤凰城是湘西风景风情的代表性杰作,自然为首选之地。
十年前到凤凰城,看了山,看了水,看了沈从文先生的书屋和墓地,感触颇多,却不著一字,说来很简单,沈先生早在几十年前把湘西的山光水色和民生的风情灵气展示得淋漓尽致,至今都很难再读到那样耐得咀嚼的文字,我便不敢贸然动笔了。这回又去湘西,再上凤凰山,不仅有沈先生文章里的景致为参照,而且还有第一次来凤凰城的印象作对比,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
我记得十年前进凤凰城时,要过一座桥,从桥上看下去,河水里浮游着几头水牛。水牛在河里懒洋洋地游着,露出硕大的头和头上的弯角,还有浅灰色的脊背。水色不清,浑而近浊,漂浮着有藤蔓的野草,据说是刚刚下过雨涨了水的缘故。这幕水牛戏水的景象就留在我这个北方人的记忆里。
这回一看见凤凰城,一看见那条河,自然不再陌生,却看不见水牛的姿容了。水变清了,大约没有落雨也就没有涨水,更看不见浮草;原先沙子泥土铺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齐齐,类似城市公园人工湖的堤岸了。我似乎隐隐生出某种缺失的惆怅。我又不敢说这种整修有什么不合适,却想着那泛着青草的泥岸伸展着的自然状态的曲线,再也不复存在了。
沈从文先生的旧居,十年前看了一回,这次来仍然想再看一回。我从东正街拐进中营巷,就感到拥挤和熙攘,拥挤着的男男女女,都是因观瞻一位作家宅第的好奇心所驱使。而这位作家生前却是落寞的,尽管住在繁华的北京,活着时几乎是蛰伏隐居,即使在胡同里迎面撞怀,乃至不经意间头与头碰撞得起了疙瘩,却谁也认不出个沈从文来。
现在,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据说一年四季都是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旅游旺季就这么拥挤着。
旧居左卧室背后,有一方小小的火塘,上边吊着一只水壶,四周摆着几只小板凳,使我自然地发生最生动的联想,家人或朋友,围坐在火塘边,听燃烧的劈柴噼啪响着,水壶里的水咝咝咝响着,沏一碗热茶,或叙友情,或议家事,该是怎样一番惬意和快活。
沈先生的墓地在半山上,山不高,却很幽静,曲径盘绕,杂树蔽荫。突兀看到一块碑石,刻着龙飞凤舞的手书字体:“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初看吓了一跳,碑题内容似乎太硬,一下子竟反应不及。细看副题为“悼念从文表叔”。立碑题字者为大名鼎鼎的黄永玉。便把太硬和突兀的感觉隐压下来,慢慢嚼磨,反复体味个中内涵。
沈先生的墓,是以一块巨大的石头为标志,据说重达五吨。上边刻着沈先生自己的话:“照我思索,能理解人;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一生的哲思概括,也是一种复杂曲折的人生历程之后的生命体验,只可领悟,不敢评说。
据说这石头是黄永玉先生亲自为其表叔选择采掘来的,我便钦佩这位画坛大师超凡脱俗的审美取向,真是一块再恰切不过的石头。想先生平生不声不响,似乎也不爱热闹,悄悄走出凤凰,死后又悄然归于凤凰,不料热闹发生在死后,拥挤了旧宅老屋,又川流不息吵吵嚷嚷在坟头墓前,如果真有先生不死的幽灵,怎么承受得住……
我依着同行的朋友去河上乘一种专供游乐的小艇,河水清冽,暑气闷热暂得缓解。河边有人在洗衣淘米。女人洗着淘着,淘着洗着的还有男人。洗菜的男女似乎平平常常,洗衣的男女居然还用着棒槌。棒槌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响声听来悦耳,那是我自小在家门口的涝池边和灞河里听惯了的脆响乐声。
上岸后沿河边的小路走,不时有人拉着小车擦身而过,车上绷一顶遮阳的花布,车内置一张躺椅。花了几块钱的人坐在躺椅上。挣了几块钱的人拉着车子在小巷和河边跑着,供花了几块钱的人观光赏景。这是最简单最直白的一种关系,容不得多愁善感者说三道四。我看着觉得有点扎眼的,是一位坐在躺椅上的人的姿势,手里夹一支正燃着的纸烟,两条腿以八字撇开,搭在车子的两边,旁观者入目颇觉不雅。
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
(选自《今晚报》2005年12月17日,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十年前来凤凰城“不著一字”,再次来时却写了这篇文章,这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要像沈从文那样,写出耐得咀嚼的文字。
B.凤凰城是湘西风景风情的代表性杰作,因为作家沈从文的作品描写湘西的山水韵味和民俗风情,凤凰城山水名扬天下。
C.水牛“懒洋洋地游着”“水色不清,浑而近浊,漂浮着有藤蔓的野草”,这是作者见到的十年前的凤凰城,作者欣赏这种情景。
D.沈从文先生生前是落寞的,尽管住在繁华的北京,活着时几乎是蛰伏隐居,这与他去世后老宅旧屋参观者络绎不绝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A [A项分析不当。作者十年前来到凤凰城,看到的、感受到的与沈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写的大致相似,沈先生早已把湘西的山光水色和民生的风情灵气展示得淋漓尽致,作者不敢贸然动笔;十年后再到凤凰城,这里的山水和民俗的变化让人心生感慨,忍不住要动笔写下来。]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的描写灵动而细致,有形有声,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棒槌声是“悦耳”的,就连作者想象壶里的水也是“咝咝咝”作响的。
B.文中说“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一句中,“下自成蹊”既是实指,也包含了作者对沈从文先生人品的态度。
C.文章重点记叙了沈先生的墓地以及黄永玉手书字体的碑文和沈先生自己的话,更加突出了沈先生对故土凤凰的热爱。
D.作者再次到凤凰城时,笔下的凤凰城少了初识时的惊喜,代之而来的是由表及里的沉思与回味,这些沉思与回味给读者以深沉的启示。
C [C项,“更加突出了沈先生对故土凤凰的热爱”有误,应为“更加突出了沈先生的为人品格”。]
★7.(整体内容概括题)作者说:“这回又去湘西……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答案] ①那条河依然存在,却失去了水牛的姿容;水变清了,看不见浮草;沙子泥土铺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齐齐,自然状态的曲线不复存在了。②先生旧居因观瞻者的好奇心驱使,变得拥挤和熙攘。③原汁原味的湘西,染上了浓厚的经营意味,游客的不雅行为不堪入目。
8.文章结尾画横线句子,作者这样写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结构上,以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同时照应文章的开头,点出凤凰城与沈从文密不可分的关系。②内容上,委婉地道出了作者的困惑与感叹,曾经钟灵毓秀的凤凰城成了熙来攘往的旅游胜地,让人遗憾;现在的凤凰城出现了铜臭味和丑陋相,与沈从文先生当年描写的凤凰城大不相同。
7/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