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审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AB201A
适用专业:审计学
参考学时:64学时
一、说明
审计学原理是审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与程序,是审计学专业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启蒙课程。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以审计目标及其实现为逻辑主线,介绍了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历史、审计理论框架、审计目标实现基本要素等内容,具体包括审计简史、审计概念、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审计标准、审计依据、审计准则、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理解现代审计的职能与社会功能,掌握审计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审计方法与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学会依据判断标准确定审计意见类型,编写审计报告等,初步具备运用审计知识解决审计实务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掌握审计发展简史;
2.全面掌握审计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框架,包括审计的主体、审计客体、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依据、审计证据、审计标准、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等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3.深刻理解审计目标的涵义,掌握审计目标的层次关系,熟悉审计目标具体化的推导过程;以及审计目标实现的原理及逻辑过程;
4.理解审计证据与审计标准及其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审计依据与审计准则的内容;
5.熟练掌握审计的基本方法,掌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及实务的简单运用;能够有步骤地执行审计程序收集所需审计证据,验证认定,实现审计目标等;
6.掌握审计报告的类型、基本内容和格式要求,初步掌握出具不同类型审计意见的判断标准,能依据判断标准确定审计意见类型撰写审计报告。
(三)编写原则
本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坚持以下原则:
1.体现高等教育改革精神和时代要求,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
2.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3.强调教学内容与教师讲授的科学性,考虑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学习负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4.注重时代性和准确性。本大纲按照我国2010年修订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执业准则进行调整修订,并及时吸收新出台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对相关部分内容进行补充更新。
(四)建议
本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熟练掌握审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提高。教学建议如下:
1.理论教学应把着眼点放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以及理论知识在较高层次的重组、发现上,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与创新思维;
2.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在准确性的前提下做到通俗易懂,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力求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案例分析与模拟训练;
3.为加强学生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教学中应注重与专业认识实习教学环节相结合,建议有条件带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认识实习。
(五)有关其他问题的说明
在本课程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与《管理学》《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财务审计学》等课程的关系,关注本课程的发展动态,适时补充新内容。
二、课时计划
章 节
教学内容
总学时
课 时 分 配
备 注
讲授
实验
上机
其他
第一章
审计简史与概念
6
6
第二章
审计主体与客体
4
4
第三章
审计目标与假设
10
6
4
第四章
审计证据与标准
11
6
4
1
第五章
审计依据与规范
4
4
第六章
审计方法与技术
13
8
4
1
第七章
审计过程与报告
12
8
4
第八章
审计项目管理
4
4
合 计
64
46
16
2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审计简史与概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审计,整体认识审计。具体要求包括:掌握审计的产生发展历程,掌握审计的内在本质属性与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审计的外在分类,及审计与鉴证、认证、咨询服务的关系,深刻理解审计的职能以及在经济社会中的意义与作用。
教学内容:
1.审计的起源与发展;
2.审计的特征与概念;
3.审计的分类;
4.审计与鉴证、认证与相关服务;
5.审计的职能与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审计的概念
教学难点:鉴证、认证与相关服务的关系
第二章 审计的主体与客体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审计活动的执行者与被执行对象,即上章讲述的审计概念中的第一、二个要素。具体要求包括:掌握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职责权限以及西方国家审计机关的概况;掌握我国社会审计组织和西方民间审计组织概况;掌握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审计职责以及国外内部审计机构的概况,了解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素质要求;掌握各种审计的客体、对象及内容。
教学内容:
1.国家审计机关及人员;
2.社会审计组织及人员;
3.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
4.审计的客体与对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形式与职责权限
教学难点:审计组织设置形式与审计效果的关系
第三章 审计目标与假设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继续讲述审计概念要素,讲述审计的目标与假设。具体包括:应了解审计目标的发展历程、形成规律与层次;熟练掌握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掌握财务报表审计具体目标的推导过程;掌握管理审计的诸多目标;掌握审计的假设。
教学内容:
1.审计目标概述;
2.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
3.管理审计目标;
4.审计假设。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财务报表审计总目标与具体目标
教学难点:财务报表审计具体目标的推导过程
第四章 审计证据与标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讲述审计的核心概念,即审计证据与标准。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审计证据的涵义、特性及分类,了解审计证据的收集与整理;理解审计证据与认定、审计目标、审计程序的关系;掌握审计工作底稿的概念、性质、作用和种类,审计工作底稿的结构和内容,了解其填制和审核、归档与变动;掌握审计标准种类、来源及选择。
教学内容;
1.审计证据的概念、种类与特性
2.审计证据的收集与整理;
3.审计工作底稿;
4.审计标准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审计证据的种类与特性
教学难点:审计目标与审计标准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审计依据与规范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讲述审计的依据与职业规范。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了解审计依据与审计规范的关系;掌握审计职业规范的层次结构;了解审计准则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层次;掌握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的内容,包括业务准则、质量控制准则、审计职业道德守则等;掌握审计法律责任的种类与认定。
教学内容:
1.审计依据与审计规范概述
2.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
3.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准则;
4.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
5.审计法律规范与法律责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审计依据与规范的整体框架;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的内容
教学难点:审计法律责任的认定
第六章 审计方法与技术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讲述实现审计目标、获取审计证据的各种方法、手段和技术。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掌握审计模式的演变;熟练掌握审计证据获取的技术方法;理解审计抽样的一般思路与应用;掌握审计评价方法;较深入了解IT环境下审计技术的发展。
教学内容:
1.审计模式的演变;
2.审计取证技术方法;
3.审计抽样方法;
4.审计评价方法;
5.IT环境下审计技术。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审计模式;审计取证技术方法
教学难点:审计抽样方法;审计评价方法
第七章 审计过程与报告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讲述审计的过程与报告。要求学生掌握三种审计的一般流程与步骤;重点掌握财务报表审计的计划、实施与报告阶段的具体内容;学会依据判断标准确定审计意见类型;要求学生掌握审计报告的概念、作用及分类;掌握编写审计报告的编制步骤、格式与撰写要求,
教学内容:
1.审计过程概述;
2.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3.风险评估与计划工作;
4.风险应对与进一步审计程序;
5.审计终结与报告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审计的一般流程;审计意见的类型与决策;审计报告的基本格式
教学难点:风险评估与应对的对应关系
第八章 审计项目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审计项目管理的基本含义与理论框架;掌握审计项目执行过程中审计资源的种类与分配;了解审计成本的含义、影响因素与控制方法;了解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加强质量控制的措施;了解审计风险管理的内涵与程序;了解审计项目现场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1.审计项目管理概述;
2.审计资源管理与成本控制;
3.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
4.审计现场管理。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审计项目管理的含义与框架;审计资源的种类与分配
教学难点:审计风险管理的内涵与程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