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能力验收评价(十一) 细胞的增殖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道板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结构
B.有丝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的过程不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C.有丝分裂中期可以通过数着丝粒的数目来确认染色体的数目
D.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分裂期的短
解析:选C 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不会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A错误;有丝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的过程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B错误;染色体的数目与着丝粒的数目是相等的,因此,有丝分裂中期可以通过数着丝粒的数目来确认染色体的数目,C正确;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分裂期的长,D错误。
2.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裂间期DNA含量和染色体数都加倍
B.分裂间期有DNA和中心体的复制
C.纺锤丝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D.末期发生染色体加倍和染色单体消失
解析:选B 分裂间期核DNA含量加倍,但染色体数不变,A错误;分裂间期细胞中的主要变化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中心体的复制也发生在分裂间期,B正确;纺锤丝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末期,C错误;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间期,消失于分裂后期,D错误。
3.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与植物细胞分裂过程明显不同的是( )
A.末期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B.间期有染色体的复制
C.后期有着丝粒分裂
D.分裂末期在细胞中部不能形成细胞板
解析:选D 动植物细胞的分裂末期染色体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间期都有染色体的复制,后期都有着丝粒的分裂,A、B、C不符合题意;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的中部会出现细胞板,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的中部不会出现细胞板,靠细胞膜向内缢裂,成为两个子细胞,D符合题意。
4.如图为高等植物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模式图,图中结构1代表囊泡,结构2代表细胞壁,结构3代表纺锤丝。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可能是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
B.结构1中应该含有与结构2形成有关的糖类物质
C.图乙细胞中的结构2是通过结构1与赤道板融合而形成的
D.结构3的形成与中心体有关
解析:选B 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不能分裂,A错误;结构1代表囊泡,结构2代表细胞壁,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纤维素为多糖,结构1囊泡中应该含有与结构2细胞壁形成有关的糖类物质,B正确;赤道板是一个假想的位置,不是一个结构,图乙细胞中的结构2细胞壁是通过结构1囊泡与细胞板融合而形成的,C错误;高等植物细胞无中心体,D错误。
5.下面是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周期的有关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蚕豆根尖细胞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为19.3 h
B.0~2 h期间,细胞中存在染色质而无染色体
C.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在2 h~19.3 h活动旺盛
D.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可发生在19.3 h~21.3 h
解析:选A 一个细胞周期是21.3 h-2 h=19.3 h或40.6 h-21.3 h=19.3 h,A正确;0~2 h是分裂期,存在染色体,B错误;2 h~19.3 h是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该时期核糖体和线粒体活动旺盛,但根尖细胞无叶绿体,C错误;根尖分生区只能进行有丝分裂,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错误。
6.下图是高等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几个时期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细胞时期,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B.一个视野中不容易找全①②③④时期的细胞
C.图甲和③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均相等
D.若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则图乙细胞的着丝粒不能分裂
解析:选B 图甲细胞处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此时的纺锤体已经形成,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前期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A错误;因为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占的比例为90%~95%,因此间期的细胞数目很多,故在一个视野中不容易找全①②③④时期的细胞,B正确;图甲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而③时期细胞内含有4条染色体、0条染色单体,C错误;若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则图乙细胞的着丝粒正常分裂,只是分开的染色体没有纺锤丝的牵引,因而不能使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进而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
7.用不同浓度的药物X处理洋葱根尖一段时间后,分别制片观察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并统计有丝分裂指数(有丝分裂指数=分裂期细胞数/观察细胞数×100%),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染色后需要用清水漂洗
B.剪取洋葱根尖2~3 cm放入解离液中解离
C.浓度为0时多数细胞没有进入细胞周期
D.药物X能抑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X浓度升高抑制程度增大
解析:选D 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染色后不需要用清水漂洗,A错误;剪取洋葱根尖2~3 mm放入解离液中解离,B错误;药物X浓度为0时有丝分裂指数大约为9%,表明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少数细胞处于分裂期,C错误;据图分析可知,药物X能抑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X浓度升高抑制程度增大,D正确。
8.细胞周期是靠细胞内部一系列精确调控实现的。在此过程中各种周期蛋白(Cyclin)与不同的蛋白激酶(Cdk)结合形成复合物,促进细胞进入下一个阶段。如Cdk2CyclinE负责检查G1到S期,检查通过则细胞周期继续进行,不通过则细胞进入G0期(不生长、不增殖)。不同时期细胞各种蛋白复合体的含量变化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设计药物通过抑制CyclinE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癌症
B.Cdk2CyclinA复合物可能与细胞内DNA和中心体的复制有关
C.若将G2期细胞与M期细胞融合,G2期细胞进入M期的时间会延后
D.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的功能与CdkCyclin复合物的功能类似
解析:选C 可设计药物通过抑制CyclinE基因的表达进而抑制DNA的复制,从而抑制癌细胞增殖,A正确;Cdk2CyclinA复合物在S期含量达到高峰,因此其可能与细胞内DNA和中心体的复制有关,B正确;由于G2期细胞含Cdk1,周期蛋白CyclinB与蛋白激酶Cdk1结合形成复合物后,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所以G2期和M期细胞融合,则可促使G2期细胞进入M期,使其进入M期的时间提前,C错误;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的功能与CdkCyclin复合物的功能类似,均可使细胞增殖,D正确。
9.下图甲~丙依次表示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图,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不同分裂时期细胞核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与染色体DNA数目关系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所示细胞对应于图乙中的DE段
B.图乙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的分裂
C.图丙中与图乙中BC段对应的只有②
D.图丙中引起①→③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粒的分裂
解析:选D 图甲细胞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细胞有同源染色体,为有丝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含1个DNA,对应图乙中的DE段,A正确;图乙中CD段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由2减至1,说明发生了着丝粒分裂,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离,B正确;图乙中BC段与图丙中的②都存在染色单体,此时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而图丙中的①和③都不存在染色单体,所以图丙中与图乙中BC段对应的只有②,C正确;图丙中①可以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③可以表示有丝分裂末期结束后形成的子细胞,①→③变化的原因是细胞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D错误。
10.如图1为细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个细胞周期中RNA相对含量的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中两种核酸的彻底水解产物种类均为6种
B.若图1为浆细胞,则该细胞核膜上的核孔数目较多
C.图2中分裂期RNA相对含量低,原因之一是染色体高度螺旋化
D.图2中出现两个高峰主要是因为转运氨基酸的tRNA增多
解析:选D DNA彻底水解的产物是磷酸、脱氧核糖和A、T、C、G四种碱基,RNA彻底水解的产物是A、U、C、G四种碱基、磷酸和核糖,所以两种核酸彻底水解产物种类都是6种,A正确;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核质之间信息交换频繁,所以其核膜上的核孔数目较多,B正确;图2中分裂期RNA相对含量低,是由于染色体高度螺旋化不能进行转录,且已转录的mRNA也发生了降解,C正确;图2中RNA的两个高峰主要是由于mRNA含量明显增多所致,该时期的tRNA作为运载氨基酸的工具,其含量并未明显增加,D错误。
11.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是“随机均等分配”到子代细胞的。某团队经过7年研究发现,高等动物的体细胞在分裂时存在“分配不均”的现象,即带有DNA损伤的染色体会去向同一个子代细胞,以保证另一个子代细胞的健康。他们把这一现象称为“非随机均等分离”。后续研究发现携带DNA损伤多的子代细胞则倾向于发生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死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DNA损伤可能会导致细胞不能再继续分裂
B.“非随机均等分离”的另一个健康细胞,只能进入下一个分裂周期
C.“非随机均等分离”现象不利于存在端粒酶的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
D.选择年龄较小的动物的成体干细胞进行该研究,能更明显观察到“非随机均等分离”的现象
解析:选A 根据题意可知,带有DNA损伤的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形成的子细胞会倾向于发生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死亡,故细胞不能再继续分裂,A正确;健康细胞既可以继续分裂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也可暂不分裂或不再分裂,B错误;“非随机均等分离”现象降低了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死亡的发生,同样有利于肿瘤细胞的增殖,C错误;年龄较大的细胞相较于年龄较小的细胞存在更多的DNA损伤,因此更适合用来观察“非随机均等分离”现象,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以下是某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图甲表示该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图乙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某两个时期的图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c分别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Ⅱ细胞对应于图甲中的________(填“1”或“2”)时期。
(3)在电镜下观察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可见放射状星射线是由________发出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分裂末期的动物肠上皮细胞,与处于末期的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在形态上最主要的不同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图甲中a表示DNA含量,b是染色体,c表示染色单体。(2)图乙中Ⅱ细胞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对应于图甲中的2时期。(3)图示细胞为动物细胞,在电镜下观察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可见放射状星射线是由细胞两极的中心体发出的。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的区别是:动物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细胞缢裂,而植物细胞是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壁,进而将细胞一分为二。
答案:(1)DNA(含量) 染色单体 (2)2 (3)中心体 动物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
13.为了研究从植物中提取的可可碱是否可以作为除草剂,某科研小组开展了可可碱对鬼针草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可可碱浓度/
(mmol·L-1)
根尖细胞有丝分裂
种子发芽率/%
有丝分裂指数/%
分裂期细胞占比/%
前期和中期
后期和末期
0
3.73
3.04
0.69
81.5
0.1
2.90
2.16
0.74
68.1
0.5
2.10
1.72
0.38
18.6
1.0
1.96
1.72
0.24
2.3
注:有丝分裂指数=分期细胞数/观察细胞的总数×100%。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本实验需要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片过程中根尖解离需要用到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染色体染色需要用的碱性染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可可碱浓度达到1.0 mmol·L-1时,在分裂期的细胞中,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数目相对________。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可可碱能抑制________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
(3)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________。为测定鬼针草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否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
解析:(1)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可可碱溶液浓度,因变量是有丝分裂指数以及种子发芽率,无关变量有可可碱处理的时间、相同植物种子、外界环境温度等。本实验需要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所用的解离液是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的混合液(1∶1),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使用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这一碱性染料,能够使细胞中的染色体着色,便于观察现象。(2)据表可知,当可可碱浓度达到1.0 mmol·L-1时,处于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数目相对减少,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可可碱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明显降低。若实验目的为测定鬼针草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则该实验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种子的发芽率。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其他条件适宜,分别在对应温度下培养鬼针草种子,测量各温度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若所测数据内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
答案:(1)可可碱溶液浓度 盐酸和酒精 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2)减少 纺锤体 (3)降低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不同的温度,分别测量种子的发芽率,若所测数据内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