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新人教版)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9582678 上传时间:2025-03-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新人教版)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新人教版)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过关检验 一、选择题 1.某学者指出:“宋朝是(尤其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导致宋朝以来女性地位“急转直下”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 B.民族战争的影响 C.租佃关系普遍化 D.传统主流思想演变 答案:D 解析:自宋朝以来妇女地位急转直下,主要是因为宋朝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中部分纲常名教束缚了妇女的行为,这说明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故D项符合题意;民族战争、租佃关系与妇女地位下降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C两项;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应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2.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C.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D.“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格物”获得知识,可以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排除。 3.从孔孟到董仲舒,再到程颢、程颐、朱熹,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这种发展是为了(  ) A.不断吸取外来的思想,丰富和发展儒家思想 B.去粗取精,使儒家思想更加纯洁 C.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D.批判继承儒、道、佛的思想精华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过程。儒学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故选C项。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该宋词的风格特征是(  ) A.刚健豪放       B.婉约含蓄 C.朴素写实 D.沉郁悲壮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宋朝婉约派代表柳永的词,委婉地写出了凄凉的意境,故选B项;刚健豪放是豪放派词的特点,排除A项;朴素写实、沉郁悲壮都与婉约派词的特点不符,排除C、D两项。 5.宋朝城市居民的消费选择丰富多样,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在于(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商业政策的调整 D.文学艺术的发展 答案:A 解析:宋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市民阶层不同层次的需求造成不同层次的消费喜好和娱乐方式,故A项符合题意;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市民阶层壮大的体现,故B项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长期实行抑商政策,故C项不符合题意;市民阶层文化需求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根源还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不符合题意。 6.唐朝中国的绘画题材仅限于贵族阶层的生活,到了宋朝平民阶层的生活场景多见于绘画内容中。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程朱理学的逐步形成 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统治阶级喜好的改变 D.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异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平民阶层逐渐壮大,因此宋朝绘画内容经常出现平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故B项正确;程朱理学的形成、统治阶级喜好的改变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C两项错误;当时社会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7.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北宋]朱彧《萍洲可谈》 风雨晦暝时,唯凭针盘而行……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A.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 B.指南针最早出现于宋朝 C.宋朝航海业高度发达 D.宋朝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只涉及宋朝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而没有涉及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的信息,故A项错误,D项正确;指南针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仅涉及宋朝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而没有涉及宋朝航海业高度发达的信息,故排除C项。 8.20世纪初,某学者在敦煌附近的遗址中,发掘出一种用“新文字”书写的佛经。后来有人找到一本名为《番汉合时掌中珠》的字典,才逐渐了解此种新文字的原则:使用楷书偏旁以代表各种意义。这种文字是(  ) A.西夏文 B.藏文 C.波斯文 D.蒙古文 答案:A 解析:西夏和辽的文字都受汉字影响较大,从发掘的地点来看,应该是西夏文,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说书场景 突火枪 罗盘针 毕昇与活 字印刷术 材料二 经过朱熹的构建,一个庞大的以人的伦常秩序为本体的儒学体系得以建立。……佛、道两教关于个体修炼与宇宙论、认识论的思想精粹亦被广为摄取入内。 ——何国松《中华文化简史一本通》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根据上面两则材料,概括宋朝出现的社会现象。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出现这些文化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1)社会现象:城市中出现了娱乐场所,市民文学兴起;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建立和发展了新儒学——理学;宋词兴盛。 (2)原因:北宋时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海外贸易发展;军事斗争的需要;市民阶层壮大,生活水平提高,要求丰富的娱乐生活。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据此可知,朱熹(  ) 标题 内容节录 衣服冠履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言语步趋 “凡为人子弟……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 读书写字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 杂细事宜 “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凡喧哄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 A.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 B.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 C.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 D.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不可妄大议论”“详缓看字”“无益之事不可为”,可知这是提倡儿童要有合理的生活方式,故B项正确;《童蒙须知》强调对儿童生活习惯的培养,不能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故B项错误;《童蒙须知》是儿童启蒙读物,并未体现官方基础教育体系的完善,故C项错误;《童蒙须知》强调对儿童生活习惯的培养,并非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故D项错误。 2.由下表内容可知,我国古代部分科学家(  ) 朝代 科学家 活动记载 结论 唐朝 张志和 让人背向太阳喷洒小水珠,看到类似虹霓情景 彩虹是因阳光透过空中的水滴形成 北宋 沈括 把磁针搁在碗沿上;以针横贯灯心草浮于水面;用独根茧丝将蜡少许粘着于针腰,在无风处悬挂 只有“缕悬法”才能使指南针真正“指南” 元朝 赵友钦 将一个黑漆球挂在屋檐下,该球半个亮半个暗,犹如月球反射太阳光。不同角度看黑球,其反光部分的形状各异,有月牙形、半月形等 解释月亮的盈亏现象 A.重视科学技术的实用性 B.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著述 C.借助实验进行创造发明 D.以科学理论挑战封建思想 答案:B 解析:唐朝张志和用喷洒水珠,观察其结果解释彩虹的形成,北宋沈括用多个现象证明只有“缕悬法”才能使指南针真正“指南”,元朝赵友钦用黑漆球解释月亮的盈亏现象等,反映出中国古代部分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的办法著述,故B项正确。 3.下表反映了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对比,某同学据此得出“地貌差异决定了绘画风格”的结论,该同学(  ) 时期 北宋 南宋 代表类型 以汴梁为中心的北方山水 以临安为中心的南方山水 内容 高山大川 岸芷汀兰 植被 多为落叶阔叶林 多为常绿阔叶林 用笔 强调笔法 强调墨法 意境 阳刚、壮美、雄浑 阴柔、优美、飘渺 A.运用了唯物史观分析法 B.全面准确解读了表格的信息 C.忽视了政治、经济等因素 D.展现了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对比”“某同学据此得出‘地貌差异决定了绘画风格’的结论”,可知这位同学只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两宋绘画的不同,并没有看到绘画风格深受两宋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故选C项;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该同学没有使用唯物史观分析法,排除A项;题干材料只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片面解读了表格信息,排除B项;鉴赏艺术品应该从其风格、特点、绘画手法等方面进行,而不是单独从绘画风格不同的原因进行鉴赏,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育部就“关于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华教师节’的提案”作出积极答复,指出提案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吴光《一件让人欣慰的事》 材料二 叶梦得《避暑录话》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陈师道《后山诗话》云:“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柳永词的内容和语言都趋向世俗化,既符合了歌唱者低文化层次的需要,也更有利于市井百姓的接受。 ——摘编自张学辉《试论柳永词的“大众传播效果”》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列举出你认为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华教师节”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归纳柳永的词传播广泛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文化的发展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参考答案:(1)理由: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2)原因:统治者的喜爱和传播;柳永的词通俗易唱而受到市民欢迎。特征:世俗化或平民化。 (3)成就: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