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北京石景山初一(上)期末
语 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0页,共六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学期,班级以“双减进行时”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通过探讨,同学们认识到“双减”不是放松学业,而是有效利用时间,在最美的年华为自己打造最好的“人生名片”。为此,班级成立多个小组,帮助同学们在“双减”之下,做好人生“加法”。请你参与各小组的活动,完成相关任务。
一、
为建设书香班级,第一组准备创建微信公众号“阅享悦读”。
(一)筹备会上,对下面两份宣传稿,组员展开讨论,请你完成下列编审工作。
【宣传稿一】
如今,各种信息唾手可得,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了,过多碎片化的信息,容易让人浮燥。而书藉,能给人带来系统化的知识、整体性的思考。读书,不仅能延展人生的宽度和厚度,还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气度。读书,让我们一步步去除遮避和狭隘,让我们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也可以获取力量,追寻更好的自己!阅享悦读,邀你开启读书之旅!
【宣传稿二】
人生虽然没有“彩排”的机会,但阅读却可以让“直播”更加精彩。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都自带高光“滤镜”!阅享悦读,期待美好的你!
1. 【宣传稿一】中有三个错别字,请你进行修改。
“燥”改为①____ “藉”改为②____ “避”改为③____
2. 有同学提出【宣传稿二】中“滤镜”一词不易理解。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滤镜主要指用来实现图像的各种特殊效果”。请你为他解释“滤镜”在这里的意思。
“滤镜”在这里指_________
3. 负责人将两份稿件整合成下面这段文字,对横线处应填入的内容大家看法不一。你认为最恰当的一句是
人生虽然总有艰难的日子, ;人生虽然没有“彩排”的机会,但阅读可以让“直播”更加精彩。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都自带高光“滤镜”!阅享悦读,邀你开启读书之旅,在旅途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A. 阅读却能让各种信息都唾手可得 B. 阅读却能让人获得系统化的知识
C. 但阅读能给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D. 但阅读能让我们追寻更好的自己
(二)组员认为,开展阅读需要在课内外学习之间寻找平衡,因此,准备在公众号中开辟“汉字的前世今生”版块,希望通过探究汉字的文化内涵,促进课内阅读。请你根据组员整理的材料,为下列闯关答题拟写答案。
【“背”字的演变】
“背”的古字是“北”,字形像两个人相背而立的样子,本义为相背、违背。
为了专指人体的脊背,后又在“北”字下边加“肉”字旁(“月”通“肉”),形成“背”字,并引申出“背对、背靠”“负担,承担”等意思。
【课文中的“背”字】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出自莫怀戚《散步》)
4. 课文中四个“背”字读音和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个“背”字的读音是“bēi”,表示负担、承担。
B. 前两个“背”字的读音是“bèi”,指人用背驮东西。
C. 后两个“背”字的读音是“bēi”,表示朝着相反的方向。
D. 后两个“背”字的读音是“bèi”,指躯干自肩至后腰的部分。
5. 汉字是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表意文字。结合“背”字的文化意蕴,对课文中画线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从“背”字的“前世今生”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为“背”字赋予了使命感。
B. “背”字有“负担”之意,暗示“我”和妻子负担着难以承受的生存压力。
C. 中年人肩负着扶老携幼的责任,所以文中的“背”字承载了对家庭的担当。
D. 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儿子延续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二、为弘扬传统文化,第二组准备制作“古诗文有意思”专刊。
(一)
请你协助组员完成“诗词地图”的制作。
6. 组员以表格形式整理了五首古诗的基本信息,其中“作者”和“朝代”两栏,各有一处错误,请你进行修改。
图标
地点
古诗
作者
朝代
碣石山
《观沧海》
曹操
西汉
龙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唐
北固山
《次北固山下》
王维
唐
受降城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唐
潼关
《潼关》
谭嗣同
清
作者:______改为________
朝代:______改为________
7. 在给“诗词地图”撰写文案之前,组员发出关于“最喜爱的诗句”的调查问卷。请你从下面每首诗中,分别写出两句最喜爱的诗句。
《观沧海》______,____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______,______。
《次北固山下》______,______
《夜上受降城闻笛》______,______。
《潼关》______,______。
8. 组员征集对诗句画面的精彩描述。喜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同学提交了下列文案,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暮春三月,飘泊无依的杨花已然落尽,庭院中只剩下一片暗绿。
B. 枝头杜鹃如泣如诉地哀鸣,那凄凄切切的声音让人痛彻心扉。
C. 窗外是随风飘舞的落花,即将分离的朋友举杯对饮,互道珍重。
D. 明月照亮夜空,清风似在低语,是谁凝望着天际,倾诉着思念。
9. 同学们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的奇特想象所吸引,又搜集了下面的诗句,其中同样富于奇特想象的一句是
A.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C.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D.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
请你协助组员完成“古文今说”的编写。
10. 《咏絮之才》是组员改写的白话版《咏雪》,其中有三处错误,请你帮他改正。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絮之才》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们谈论诗文。很久之后,他们发现雪下大了。太傅想考考孩子们,于是不动声色地问:“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的侄子胡儿说:“我觉得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他的侄女道韫说:“不如像柳絮那样因为有风而翩翩起舞。”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很久之后”改为①_____
“不动声色地问”改为②_____
“不如像柳絮那样因为有风而翩翩起舞”改为③_____
11. 组员以“咏絮之才”作为白话版的题目。“咏絮之才”作为成语不仅是谢道韫的个人标签,更成为对一类人的赞誉。请为“咏絮之才”拟写一条注释。
咏絮之才:
12. 这则故事展现了谢道韫鲜明的个性特点。组员希望通过链接材料,进一步突出其个性特点。请你从下面两则文段中,选出适合的一则,并简要说明理由。
【文段一】
凝之弟献之①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②,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③解围。”乃施青绫步鄣④自蔽,申⑤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选自《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
【文段二】
及遭孙恩⑥之难,举厝⑦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⑧所害,方命婢肩舆⑨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⑩,乃不害涛。
(选自《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
【注释】①献之:指王献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王羲之第七子。②词理将屈:理屈词穷。③小郎:王献之是王凝之的弟弟,因此谢道韫称他为小郞。④步鄣:用以遮挡视线的屏障。⑤申:申述。⑥孙恩:原为道士,后聚众作乱,四处攻州破府。⑦厝:通“措”。⑧贼:指孙恩。⑨肩舆:乘坐轿子。⑩改容:改变态度。
答:
三、为传播经典,第三组准备发布“经典名著推荐榜”。
13. 请你从《西游记》《镜花缘》《朝花夕拾》《湘行散记》《白洋淀纪事》《猎人笔记》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写100字左右的推荐语。
四、
第四组作为志愿者,聚焦首钢园,为冬奥助力,为家乡喝彩。请你结合下面报道,完成宣传任务。
百年首钢园华丽转身,唱响“冰与火之歌”
①深秋的北京,天朗气清,满树黄叶,如画卷一般。“半厂山水锦花地,十里钢城碧云天”,长安街沿线的最西端,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简称首钢园区)迎来了最美的时节。
②这里,曾是钢花四溅、钢水奔流的炼钢厂,如今却变成了造冰制冷、时尚惊艳的冬季运动中心。一度沉寂的“十里钢城”变身充满活力的运动首钢园,北京冬奥倒计时百天之际,本报记者前往首钢园实地探访,看一阙动人的“冰与火之歌”如何在这里唱响。
③驱车穿过“合力之门”新首钢大桥,进入公园一般的首钢园区。【甲】高耸的炼钢炉、整齐的厂房、曲折的管道掩映在黄褐色的树丛中,浓厚的工业风平添几分沧桑大气之美。
④据悉,首钢园区是在原首钢石景山厂区北区上开发建设的,是中国第一家以钢铁工业文化遗存为特色的主题文化园区。首钢始建于1919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是中国最早的近代钢铁企业之一,是中国工业发展史和中国冶铁史的重要代表。
⑤首钢也是一份另类的奥运“遗产”。18年前,为了首都的碧水蓝天,为了2008北京奥运会,首钢毅然实施史无前例的大搬迁;10多年后,奥林匹克再一次选择了北京。2016年5月13日,位于首钢老厂区的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地首次向媒体开放——首钢继2008年奥运之后再次与奥运结缘。沉寂多年的首钢老厂区悄然苏醒,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运储铁矿石的料场改建和新建成为2022北京冬奥组委的办公区,昔日的老厂房成了北京冬奥会的大本营。从夏奥到冬奥,首钢园与奥运结下深厚的不解之缘。
⑥走在首钢园,这里的一切被时间烙上了深深的印记。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室的正对面,是巍峨挺立的三高炉,这个2500立方米的钢铁巨人曾是首钢典型的生产线,是一座“功勋高炉”,见证了工业文明曾经的辉煌。凭借错综复杂的内部钢架、高大宽敞的空间和工业流程装置,如今的三高炉变得时尚华美,散发出极强的工业艺术气息,并变身为召开各类发布会的时尚秀场。夜晚的三高炉通体点亮红色灯光,仿佛炉中又充满了铁水——让人感叹,中国体育的钢铁之躯正在这样炼成。
⑦漫步在首钢园区,满眼尽是钢筋水泥混凝土组成的巨型机械与建筑,如置身“钢铁森林”。【乙】从喧嚣到静谧,岁月流逝,唯独奥运记忆的年轮在这里不断沉积。
⑧行走在首钢园区,不时可见五环标志、运动雕塑等奥运元素。被誉为北京冬奥的“大脑”,首钢园如今正承担着北京冬奥的筹办工作。
⑨首钢园区的西南部分是如今北京冬奥的重要区域。距离冬奥组委不远处的国家冬训中心,原来是首钢自备电厂的精煤车间和车站用房,现在已变身为冰壶馆、花样滑冰馆、短道速滑馆和首钢冰球馆,全部投入使用,被首钢人昵称为“四块冰”。备战冬奥的关键时期,包括中国短道速滑队等大部分国字号队伍,都驻扎在此,进行日常训练。
⑩往南走,另一片开阔水域群明湖畔,4座巍然矗立的冷却塔旁,是造型奇特的首钢滑雪大跳台。从远处看,大跳台好似一条“飞天”的飘带,而在夜幕降临时分,灯火璀璨的大跳台远看又如同一只华美的水晶鞋。这是2022北京冬奥会北京赛区内首个完工的新建场馆,在此将举办跳台滑雪比赛项目。冬奥会后它将成为世界首例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场馆,成为专业体育比赛和训练场地,面向公众开放。
⑪泛黄的秋叶步道尽头,由老厂房改建而成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展示中心”迎接着一批批热情的观众,这里展示冬奥的发展历史,中国冰雪运动的历史,中国冰雪健儿取得的成绩,以及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情况。
⑫展示中心将现代化展示手段与工业遗存保护高度融合,利用原工业遗存“水塔”的弧度空间环境,经数字影像技术“活化”了清代乾隆年间的《冰嬉图》,再现中国悠久的冰雪运动历史。观众还可通过由工业遗址支撑柱改造的7个多功能柱屏,看到北京冬奥会的展示内容。
⑬一群中学生在展馆门前拍照,谈及百天以后的盛会,年轻的脸庞上满是期待:“雪季马上开始了,我们已经迫不及待了!”冰雪运动已成为他们日常运动选择的重要一项。
⑭曾经的钢铁记忆,未来的冰雪奇缘,交汇于眼前的这方天地,昔日的辉煌与明日的朝气在这里碰撞。
走在首钢园,偶遇一群昔日的首钢人故地重游。【丙】高炉边上,一位昂首挺胸留影的中年男子告诉同伴:“当年我就在这里工作。”
⑮10多年前的首钢人恐怕想不到,曾用来储存炼铁原料的筒仓,华丽转身为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曾辛勤工作过的精煤车间,摇身一变成了国家队冰上项目训练基地……更多的首钢人,则和眼前的首钢园一样,为了奥运,开辟人生新路。曾经的轧钢工刘师傅,如今是首钢园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的制冰师。工作24年,3次转岗,最后与冰结缘。制冰、扫冰、修冰……如今的刘师傅和他所在的制冰团队,已多次参与重大赛事制冰保障工作。从热力逼人的钢铁初轧车间到寒气逼人的冰场,4年的“冰上生涯”点燃了这位老钢铁工人心中的“火苗”。
⑯因奥运而转身,北京冬奥为首钢人和首钢园带来了重新出发的契机与展现自我的舞台。而这种机缘改变,也发生在这座城中的角角落落。首钢园其实是一个缩影,它的背后,是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底蕴以及中国对于奥运再度回归的期盼和欢迎。
⑰自2017年8月来这里考察之后,就时时把首钢老工业区挂在嘴边,首钢的变化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成为这里的“头号粉丝”。他将首钢园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节俭办奥运理念的典范,并称其为“让人惊艳”的城市规划和更新范例。巴赫向世界发出倡议:“有机会一定要去北京看看”。
(取材于《新民晚报》)
14. 结合报道,用概括事件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首钢与奥运的不解之缘。
15. 结合报道内容,向同学们介绍百年首钢园“华丽转身”的具体表现。
16. 从下面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其中加点词语带给你的感受,向同学们解说“昔日的辉煌与明日的朝气”是怎样在首钢园“碰撞”的。
【甲】高耸的炼钢炉、整齐的厂房、曲折的管道掩映在黄褐色的树丛中,浓厚的工业
风平添几分沧桑大气之美。
【乙】从喧嚣到静谧,岁月流逝,唯独奥运记忆的年轮在这里不断沉积。
【丙】高炉边上,一位昂首挺胸留影中年男子告诉同伴:“当年我就在这里工作。”
17. 请结合报道和下面的采访,向同学们说明冬奥组委选择首钢园的原因。
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总体规划处处长桂琳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在与国际雪联开会讨论过程中得知,他们希望借助滑雪大跳台比赛项目‘进军’城市,把滑雪比赛办到城市中。我们向国际雪联推荐的方案就是将滑雪大跳台设施建在首钢园区内。在跳台滑雪项目20余年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场地都是临建设施,推荐选址首钢园也是希望将它建成永久性建筑。首钢园区走到今天,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对城市复兴发展的带动作用。”
18. “一起向未来”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传递了携手共进、守望相助的理念,“向未来”表达了对美好明天的憧憬。请结合报道中的内容,向同学们介绍这一理念在首钢园中是如何体现的。
五、
一些同学在活动中,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统筹小组针对这种现象,打算做一次关于时间管理的专题讲座。请你结合材料,帮助主讲人准备讲座内容。
【材料一】
很多人一生碌碌无为,其中包括没有目标混日子的和目标太多做白日梦的。前者没有追求,贪图安逸的生活,但也没什么遗憾,毕竟是自己的选择;后者比较可惜,本来是一群有理想的人,就因为目标过多,结果哪件事也没做好,最终沦为平庸之辈。
有一则寓言故事形象地反映了这类人的状态。一位农夫早起出门耕田,发现耕地机没油了,于是准备去加油。经过仓库时,看见马铃薯,他又想起马铃薯可能正在发芽,于是来到田里干活;干着干着看见了木柴堆,他又想起家里没有柴火了;正要去取柴的时候,看见了一只病鸡……就这样,农夫一天都在忙碌,但是一件事也没有做好。这虽然只是一则虚构的故事,但现实中的确存在这种因目标太多而渐渐迷失的人。
究竟该怎样设定目标呢?设定目标要遵循以下几个关键点。
1.脚踏实地。设定目标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自身能力,视能否完成而定。
2.目标清晰。很多人目标设定得很模糊,例如“我想成为背诵冠军”,究竟是月度冠军还是季度冠军?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这就叫模糊目标。必须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减少行为的盲目性。
3.能够完成。设定的目标一定要可以实现,否则没有意义。
4.设定时限。为每一个目标设定完成时限,可以有效节省时间。
【材料二】
如何管理好目标?可以利用时间管理“四象限法”,把事情分为:重要、不重要和紧急、不紧急。
我们把既紧急又重要的事情放到第一象限中,它们需要第一时间处理,不能拖延回避。
第二象限也放置一些重要的事情,但与第一象限相比较,时间上没有那么紧迫。
第三象限放置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我们的大多数时间主要浪费在这些事上。紧急的事情不一定重要,比如刚吃完晚饭,朋友就喊你打球;或者你正在看新闻,朋友发信息和你聊天。这些日常琐事看似紧急,但却与自己的目标关系不大,侵占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
第四象限放置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情。这类事情现在或将来做与不做,不会对自己的学习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刷朋友圈、浏览视频网站、逛网店等等,原本想用碎片化时间放松一下,结果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大量时间。
时间管理四象限图
【材料三】
人们的每一天,有很多零散时间,它们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能够帮助我们完成很多事情。但许多人不擅长利用零散时间。举个例子:A完成一个简单的文案,大概需要20分钟时间,而离午饭时间只剩15分钟。他觉得无法完成,干脆就什么都不干,等着吃饭。也就是说,他在无意识状态下浪费了15分钟。而善于进行时间管理的B,先利用15分钟完成构思,寻找素材,然后去吃饭,回来后再用5分钟写出完整的文案。两人的效率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零散时间里,很难集中注意力。所以,想要高效完成任务,还需要结合其他方法。比如,A将时间和目标进行拆解,把写文案的目标拆解为完成构思(10分钟)、寻找素材(5分钟)、撰写文案(5分钟)。拆解之后,思路就会豁然开朗。因为完成第一步只需10分钟,便会有信心地投入到构思之中。如果完成顺利,第二步寻找素材就很容易,按图索骥即可。这样看似不够用的时间也能充分利用起来了。这里需要注意,拆解的顺序很重要,如果将第一步与第二步的顺序对换,那么效果就完全不同。因为思路未定,会因为漫无目的地寻找素材而浪费时间,剩下的时间越少,心理压力就会越大,而压力越大,思路就越乱,很可能苦思冥想10分钟仍然一无所获。目标即方向,将目标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可以让人们看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这不仅有助于理清思路,也能大大提升专注度,从而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19. 我们应该通过哪几个方面做好时间管理?
20. 做好时间管理的关键是下列哪一项?( )
A. 不要因为目标过多而沦为平庸之辈 B. 区分重要、不重要和紧急、不紧急
C. 关注无意识状态下损耗的零散时间 D. 珍惜时间,认真做好每一天的计划
21. 小明为自己制定了“每月完成一项自我挑战”的目标。当前有四项待办事项,晚饭前有15分钟可以利用,你建议他如何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请简要说明理由。
待办事项
事项一 有一篇发言稿需进行文字校对(约20分钟)
事项二 阅读微信公众号中推荐的好书(约40分钟)
事项三 约邻近的朋友在户外练习滑板(约20分钟)
事项四 整理自己最近想买的物品清单(约10分钟)
22. 针对同学在活动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苦恼,提出两条关于时间管理的可行性建议。
建议一:
建议二:
六、书写你的心声。(4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40分)
23. 有人说:“越努力越幸运。”也有人说:“越喜欢越幸运。”你觉得自己属于哪一种呢?请以“越努力越幸运”或“越喜欢越幸运”为题目,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校名或师生的真实姓名。
24. 孔子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一去不复返,让古往今来的人留下多少慨叹。如果你拥有了掌握时间的神力,可以穿越回过去的任何时刻,那么你最想回到哪一时刻?你又会做什么?请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的真实姓名。
参考答案
一、
为建设书香班级,第一组准备创建微信公众号“阅享悦读”。
(一)筹备会上,对下面两份宣传稿,组员展开讨论,请你完成下列编审工作。
【宣传稿一】
如今,各种信息唾手可得,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了,过多碎片化的信息,容易让人浮燥。而书藉,能给人带来系统化的知识、整体性的思考。读书,不仅能延展人生的宽度和厚度,还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气度。读书,让我们一步步去除遮避和狭隘,让我们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也可以获取力量,追寻更好的自己!阅享悦读,邀你开启读书之旅!
【宣传稿二】
人生虽然没有“彩排”的机会,但阅读却可以让“直播”更加精彩。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都自带高光“滤镜”!阅享悦读,期待美好的你!
1. 【宣传稿一】中有三个错别字,请你进行修改。
“燥”改为①____ “藉”改为②____ “避”改为③____
2. 有同学提出【宣传稿二】中“滤镜”一词不易理解。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滤镜主要指用来实现图像的各种特殊效果”。请你为他解释“滤镜”在这里的意思。
“滤镜”在这里指_________
3. 负责人将两份稿件整合成下面这段文字,对横线处应填入的内容大家看法不一。你认为最恰当的一句是
人生虽然总有艰难的日子, ;人生虽然没有“彩排”的机会,但阅读可以让“直播”更加精彩。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都自带高光“滤镜”!阅享悦读,邀你开启读书之旅,在旅途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A. 阅读却能让各种信息都唾手可得 B. 阅读却能让人获得系统化的知识
C. 但阅读能给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D. 但阅读能让我们追寻更好的自己
(二)组员认为,开展阅读需要在课内外学习之间寻找平衡,因此,准备在公众号中开辟“汉字的前世今生”版块,希望通过探究汉字的文化内涵,促进课内阅读。请你根据组员整理的材料,为下列闯关答题拟写答案。
【“背”字的演变】
“背”的古字是“北”,字形像两个人相背而立的样子,本义为相背、违背。
为了专指人体的脊背,后又在“北”字下边加“肉”字旁(“月”通“肉”),形成“背”字,并引申出“背对、背靠”“负担,承担”等意思。
【课文中的“背”字】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出自莫怀戚《散步》)
4. 课文中四个“背”字读音和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个“背”字的读音是“bēi”,表示负担、承担。
B. 前两个“背”字的读音是“bèi”,指人用背驮东西。
C. 后两个“背”字的读音是“bēi”,表示朝着相反的方向。
D. 后两个“背”字的读音是“bèi”,指躯干自肩至后腰的部分。
5. 汉字是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表意文字。结合“背”字的文化意蕴,对课文中画线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从“背”字的“前世今生”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为“背”字赋予了使命感。
B. “背”字有“负担”之意,暗示“我”和妻子负担着难以承受生存压力。
C. 中年人肩负着扶老携幼的责任,所以文中的“背”字承载了对家庭的担当。
D. 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儿子延续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答案】1. ①. 躁 ②. 籍 ③. 蔽
2. 示例:人因阅读变得更加美好 3. C 4. D 5. B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浮躁:急躁,不沉稳。“浮”有漂泊之意,“躁”指心里有很多想法,连在一起就是指一个人的心里放了太多的事情,又没有得到解决,就会感到烦躁不安。“躁”易误写为“燥”;
书籍:指装订成册的图书和文字,在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纸张的集合。中国古代纸张推广前,书籍多用以火焙干的竹子编成。故“籍”为“竹”字头,易误写为“藉”;
遮蔽:一物体处在另一物体的某一方位,使后者不显露。另有“挡住”“掩盖”之意。“蔽”易误写为“避”。
【2题详解】
根据语境前文“阅读却可以让‘直播’更加精彩”和后文“阅享悦读,期待美好的你”语境,结合“滤镜”前面的修饰语“自带”,此处可理解为:热爱阅读的人因阅读而变得更加美好。
【3题详解】
根据前文“人生虽然总有艰难的日子”中的“虽然”,结合后文“人生虽然没有‘彩排’的机会,但阅读可以让‘直播’更加精彩”的句式,以及两句之间的分号,可知,填空处应填含有“但是”内容的句子,排除AB;根据“虽然”后面的“总有艰难的日子”可知,下一句转折后应为“克服困难”之意,排除D。故选C。
【4题详解】
A.“背起了我的母亲”和“背起了我们的儿子”中的“背”均读bēi,意思是 人用脊背驮。解释为“负担、承担”不正确;
B.“背起了我的母亲”和“背起了我们的儿子”中的“背”均读bēi,意思是 人用脊背驮。读作“bèi”不正确;
C.“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中的“背”均读作“bèi”,指躯干自肩至后腰的部分。读作“bēi”不正确;
故选D。
【5题详解】
B.理解有误。划线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中的两个“背”,均是指躯干自肩至后腰的部分,表达了老中青一家三代才是完整的世界的意思,从而表现尊老爱幼的主题;而非有“负担”之意,暗示“我”和妻子负担着难以承受的生存压力。故选B。
二、为弘扬传统文化,第二组准备制作“古诗文有意思”专刊。
(一)
请你协助组员完成“诗词地图”的制作。
6. 组员以表格形式整理了五首古诗的基本信息,其中“作者”和“朝代”两栏,各有一处错误,请你进行修改。
图标
地点
古诗
作者
朝代
碣石山
《观沧海》
曹操
西汉
龙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唐
北固山
《次北固山下》
王维
唐
受降城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唐
潼关
《潼关》
谭嗣同
清
作者:______改为________
朝代:______改为________
7. 在给“诗词地图”撰写文案之前,组员发出关于“最喜爱的诗句”的调查问卷。请你从下面每首诗中,分别写出两句最喜爱的诗句。
《观沧海》______,____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______,______。
《次北固山下》______,______。
《夜上受降城闻笛》______,______。
《潼关》______,______。
8. 组员征集对诗句画面精彩描述。喜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同学提交了下列文案,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暮春三月,飘泊无依的杨花已然落尽,庭院中只剩下一片暗绿。
B. 枝头的杜鹃如泣如诉地哀鸣,那凄凄切切的声音让人痛彻心扉。
C. 窗外是随风飘舞的落花,即将分离的朋友举杯对饮,互道珍重。
D. 明月照亮夜空,清风似在低语,是谁凝望着天际,倾诉着思念。
9. 同学们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的奇特想象所吸引,又搜集了下面的诗句,其中同样富于奇特想象的一句是
A.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C.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D.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答案】6. ①. 王维 ②. 王湾 ③. 西汉 ④. 东汉(或东汉末年)
7. ①. 示例:星汉灿烂 ②. 若出其里 ③. 示例:我寄愁心与明月 ④.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⑤. 示例:海日生残夜 ⑥. 江春入旧年 ⑦. 示例:不知何处吹芦管 ⑧. 一夜征人尽望乡 ⑨. 示例:河流大野犹嫌束 ⑩. 山入潼关不解平 8. C 9. A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故空一填王维,空二填王湾;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故空三填西汉,空二填东汉(或东汉末年)。
【7题详解】
本题答案不唯一,只要写出对应题目的诗句即可。不写错别字。
示例中注意“灿”“寄”“郎”“生”“芦”“嫌”的书写正确。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根据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可知,李白和王昌龄并没有见面饮酒话别,因而“即将分离的朋友举杯对饮,互道珍重”理解有误。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手法理解。
李白的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体现在善于运用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来描写形象,抒写感情。他有时捕捉超现实的意象,创造出美丽的理想世界,抒写自己鄙弃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故选A。
(二)
请你协助组员完成“古文今说”的编写。
10. 《咏絮之才》是组员改写的白话版《咏雪》,其中有三处错误,请你帮他改正。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絮之才》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们谈论诗文。很久之后,他们发现雪下大了。太傅想考考孩子们,于是不动声色地问:“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的侄子胡儿说:“我觉得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他的侄女道韫说:“不如像柳絮那样因为有风而翩翩起舞。”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很久之后”改为①_____
“不动声色地问”改为②_____
“不如像柳絮那样因为有风而翩翩起舞”改为③_____
11. 组员以“咏絮之才”作为白话版的题目。“咏絮之才”作为成语不仅是谢道韫的个人标签,更成为对一类人的赞誉。请为“咏絮之才”拟写一条注释。
咏絮之才:
12. 这则故事展现了谢道韫鲜明的个性特点。组员希望通过链接材料,进一步突出其个性特点。请你从下面两则文段中,选出适合的一则,并简要说明理由。
【文段一】
凝之弟献之①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②,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③解围。”乃施青绫步鄣④自蔽,申⑤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选自《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
【文段二】
及遭孙恩⑥之难,举厝⑦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⑧所害,方命婢肩舆⑨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⑩,乃不害涛。
(选自《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
【注释】①献之:指王献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王羲之第七子。②词理将屈:理屈词穷。③小郎:王献之是王凝之的弟弟,因此谢道韫称他为小郞。④步鄣:用以遮挡视线的屏障。⑤申:申述。⑥孙恩:原为道士,后聚众作乱,四处攻州破府。⑦厝:通“措”。⑧贼:指孙恩。⑨肩舆:乘坐轿子。⑩改容:改变态度。
答:
【答案】10. ①. 不久 ②. 高兴地说 ③.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起舞
11. 示例:出自谢道韫故事,后用来赞誉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
12. 示例:我认为文段一更合适。文段一中谢道韫的机敏才智令众宾客折服,替王献之解围,充分展示出她的才思敏捷、聪慧善辩。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俄而:不久。故改为“不久”;
(2)重点词语:欣然:高兴的样子。故改为“高兴地说”;
(3)重点词语:因:乘,趁。故改为“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起舞”。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咏雪》中“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可知,“咏絮之才”出自《世说新语·咏雪》;根据文中与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对比和“公大笑乐”的赞许之意,可知,形容谢道韫特别有才华,富有智慧。后用来赞誉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性格及论据补充。
《咏雪》一文表现的是谢道韫的机智和才华。
【文段一】道韫“欲为小郎解围”“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表现了谢道韫的才智和善辩令众宾客折服;
【文段二】“举厝自若”表现了谢道韫临危不乱,“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表现她勇敢;“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表现她大义凛然;
因此,【文段一】与《咏雪》表现的个性特点一致,能进一步突出她的这一个性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咏雪》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文段一】
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曾经与客人讨论切磋问题,将要理屈词穷了,谢道韫叫婢女告诉王献之说:“想替小弟解围。”于是放置青绫屏障把自己遮挡起来,申述王献之前面的议论,客人不能使她理屈。
【文段二】
等到后来遭受孙恩作乱,她的行动一如既往,不久听说丈夫和几个儿子已经被孙恩杀害,就命令婢女抬着轿子拿着刀出门突围。乱兵一会儿就追上来了,谢道韫亲手杀了几个乱兵,才被俘虏。她的外孙刘涛当时才几岁,孙恩又想杀害他,谢道韫说:“这事出在王家,与其他家族的人有什么关系?一定要这么做的话,宁可先杀了我。”孙恩虽然歹毒残暴,也因谢道韫的大义凛然而折服,改容相待,于是没有杀刘涛。
三、为传播经典,第三组准备发布“经典名著推荐榜”。
13. 请你从《西游记》《镜花缘》《朝花夕拾》《湘行散记》《白洋淀纪事》《猎人笔记》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写100字左右的推荐语。
【答案】《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过描写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作品采用见闻录的形式,真实、具体、生动、形象,体裁风格多样,语言简练优美,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范例,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时要对自己推荐的书非常熟悉,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