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时训练6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基础夯实
读我国1825年和1958年洞庭湖面积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洞庭湖面积萎缩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植被破坏,导致泥沙淤积 ②围湖造田 ③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 ④人口激增,对土地需求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洞庭湖面积萎缩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有(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沙漠化面积扩大
C.农作物单产上升
D.旱涝灾害频率增加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植被破坏导致泥沙淤积,围湖造田、人口激增对土地需求增加都可能导致湖泊面积缩小。其中,人口激增及其产生的发展需求是洞庭湖萎缩的根本原因,而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属于自然原因。第2题,湖泊萎缩、湖泊水量减少产生的影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水循环减弱,大气降水减少;湖泊调洪能力下降,使该区域及河流下游旱涝灾害增加;鱼类生存环境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洞庭湖平原附近属于湿润地区,不会出现土地荒漠化现象;湖泊萎缩不会影响农作物单产量。
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是我国第11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下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较高,气候寒冷
B.冰川众多,湿地广布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4.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④⑤⑥
答案3.A 4.C
解析第3题,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第4题,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作用,同时还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5.若尔盖湿地(102°29'E~102°59'E,33°25'N~34°00'N)总面积300 000公顷,主要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是中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要分析在该地区形成草本泥炭沼泽的自然条件。
(2)人们大面积开挖沼泽中的泥炭,会导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3)研究表明,湿地比传统意义的绿化更具有环境效益。目前许多城市在加强人工湿地建设,试分析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所起的作用。
答案(1)四川
(2)水源充足,排水不畅;处在一定时期的沉积环境下;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3)生态平衡被破坏、沼泽萎缩、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
(4)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等。
能力提升
6.下图中反映围湖造田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答案B
解析湿地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所以湿地破坏后气温年较差变大,对应乙线;流量的季节变化也增大,对应丁线。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湿地是中国首批7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素有“珍禽王国”“候鸟天堂”“中国第二长城”之美名。近几十年来,由于湖区不合理开发,鄱阳湖湿地面临生态失衡的严重危机。面对此现状,国务院于2009年12月12日批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据此并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图(下图),完成第7~9题。
7.鄱阳湖湿地与三峡湿地相比,不具有的重要价值是( )。
A.维持生物多样性
B.调蓄洪水和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C.航运和旅游观光
D.发电
8.鄱阳湖被誉为“候鸟天堂”,其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
A.湖滩面积大,水浅
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
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9.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
B.围湖造田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答案7.D 8.A 9.B
解析第7题,鄱阳湖湿地地势较低,落差较小,并且位于湿润地区,其灌溉、发电作用不明显。第8题,鄱阳湖成为冬季候鸟栖息地的原因有纬度低,气候适宜,适于越冬;湿地面积广,滩涂、浅滩等鸟类活动的场所多。第9题,“湿地减少”“湖泊面积减少”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影响,但人为原因占主导,即围湖造田、湿地开发或引水灌溉致使湖水水位下降。
10.(2016·广东中山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L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现在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而东部沿岸几乎没有。
材料二 L湖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试描述L湖湖底坡度变化特点,并说明理由。
(2)阅读材料,试分析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的原因。
(3)简要说明L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微咸水湖的过程。
答案(1)(L湖湖底)西、北侧坡度较小,东、南侧坡度较大。
理由:(湖泊)西、北侧水位线(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小;东、南侧则相反。
(2)(湖泊)西侧地势较平坦(坡度较小),浅滩面积广;(湖泊)西侧(有甲)河流注入较多淡水,湖泊盐度较小(或有甲河注入,淡水资源丰富)。
(3)(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用水增多,导致)入湖(甲河)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水量减少,出湖水量(乙河水量)减少;蒸发旺盛,盐分在湖泊中积累(湖泊盐度逐渐升高)。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湖泊最高水位时,湖的东、南侧水域覆盖的面积比西、北侧要小得多,说明湖泊的西、北侧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东、南侧相反,即西、北侧坡度较小,东、南侧坡度较大。第(2)题,湖泊西侧地势较平坦,坡度较小,浅滩面积广。西侧有甲河流注入,淡水资源丰富,所以芦苇广布。第(3)题,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用水增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湖泊水量减少,出湖水量减少,乙河水量减少,与河流淡水水体交换量少,导致盐度升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