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YD∕T 3919-2021 EPON∕GPON聚合拉远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通信).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95700 上传时间:2022-07-14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7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YD∕T 3919-2021 EPON∕GPON聚合拉远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通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YD∕T 3919-2021 EPON∕GPON聚合拉远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通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YD∕T 3919-2021 EPON∕GPON聚合拉远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通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YD∕T 3919-2021 EPON∕GPON聚合拉远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通信).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YD∕T 3919-2021 EPON∕GPON聚合拉远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通信).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33.040.50 M42 YD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 XXXXXXXX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EPON/GPON aggregation and reach extension equipment (报批稿) XXXX-XX-XX 发布 XXXX-XX-XX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YD/T XXXXXXXXI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缩略语 .1 4 系统配置和参考模型 .2 4.1

2、概述 .2 4.2 单路 EPON/GPON 拉远设备应用参考模型 .2 4.3 多路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点到点应用参考模型 .3 4.4 多路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点到多点链式结构应用参考模型 .3 5 接口要求 .4 5.1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 S/R及 R/S接口要求 .4 5.2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 S/R及 R/S接口要求 .4 6 功能要求 .4 6.1 复用要求 .4 6.2 业务要求 .4 6.3 OTN 的成帧处理要求 .5 6.4 时隙对应方式 .5 6.5 保护功能要求(可选) .5 7 DCN 要求 .5 8 性能要

3、求 .5 8.1 拉远距离要求 .5 8.2 业务性能要求 .5 9 操作管理维护要求 .5 9.1 基本要求 .5 9.2 配置管理要求 .6 9.3 性能管理要求 .6 9.4 故障管理要求 .6 9.5 安全管理要求 .6 10 测试方法 .6 10.1 接口测试 .6 10.2 PON 业务汇聚功能测试 .7 10.3 线路保护功能测试 .7 10.4 拉远距离测试 .8 10.5 吞吐量带宽测试 .8 10.6 传输时延测试 .9 10.7 业务性能测试 .9 10.8 网管功能验证 .10 II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

4、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上海欣诺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瑞斯康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秦怀明、陈雷、罗丹、戴海峰、揭德锋、龙会钦。 YD/T XXXXXXXX1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基于EPON/GPON的聚合拉远设备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包括系统模型、设备架构、接口要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DCN要求、操作管理维护要求以及相应的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公众电信网环境下应用于下行速率1000Mbit/s、 上行速率10

5、00Mbit/s的EPON系统以及下行速率2488.32Mbit/s、 上行速率1244.16Mbit/s的GPON系统的聚合拉远设备, 不适用于其它速率等级的EPON/GPON系统。专用电信网也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YD/T 1475-2006 接入网技术要求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 YD/T 1531-2006 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 YD/T 1949.2-2009 接入

6、网技术要求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第2部分:物理媒质相关(PMD)层要求 YD/T 1990-2009 光传送网(OTN)网络总体技术要求 YD/T 1995-2009 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 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 YD/T 2148-2010 光传送网(OTN)测试方法 ITU-T G.984.6 (2008)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距离扩展(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GPON): Reach extension)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BIP:比特间插奇偶(Bit Interleaved Parit

7、y) DCN:数据通信网(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 EDFA:掺铒光纤放大器(Erbium-doped Optical Fiber Amplifier) EPON: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FEC:前向误码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GFEC:通用前向误码纠错(General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GPON: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ODU:光通路数据单元(Optical

8、Channel Data Unit) ODUk:光通路数据单元k(Optical Channel Data Unit-k) ODTUG:光通路数据支路单元群(Optical Channel Data Tributary Unit Group) ODTUjk:光通路数据支路单元j到k(Optical Channel Data Tributary Unit j into k) OEO:光电光(变换)(Optical Electric Optical) OLP :光纤线路自动切换保护装(Optical Fiber Line Auto Switch Protection Equipment) OLT:

9、光线路终端(Optical Line Terminal) ONU:光网络单元(Optical Network Unit) 2OPU:光通路净荷单元(Optical Channel Payload Unit) OPUk:光通路净荷单元k(Optical Channel Payload Unit-k) OTN:光传送网络(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OTU:光通路传送单元(Optical Channel Transport Unit) OTUk:光通路传送单元k(Optical Channel Transport Unit-k) PMD:物理媒质相关(子层)(Physic

10、al Medium Dependent) PON: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 PT:净荷类型(Payload Type) R/S:ONU和ODN连接点光接收/发送参考点(Optical network unit interface to 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 R/S:聚合拉远设备和OLT连接点光接收/发送参考点(Aggregation and Reach Extension Equipment Interface to the Optical line termination) R/S:聚合拉远设备之间连接的光接收/发送参

11、考点(Aggregation and Reach Extension Equipment Interface to the Aggregation and Reach Extension Equipment) SM:段监测(Section Monitoring)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S/R:OLT和主干光纤连接点光发送/接收参考点(Optical line termination interface to optical trunk line) S/R:聚合拉远设备和ONU连接点光发送/接收参考点(Aggregat

12、ion and Reach Extension Equipment Interface to Optical network unit) S/R:聚合拉远设备之间连接的光发送/接收参考点(Aggregation and Reach Extension Equipment Interface to the Aggregation and Reach Extension Equipment) 4系统配置和参考模型 4.1概述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可应用于不同场景。在实际应用中,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主要部署在主干光纤段, 即 OLT 和分光器之间, 用于提升主干的光功率预算,

13、 增加 EPON/GPON 系统的应用光纤距离 ;同时可以聚合多路 EPON/GPON 信号,提高光纤资源利用率。 按照设备架构和功能,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分为两种类型: a) 单路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 : 单路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使用光/电/光再生类型的距离扩展装置, 完成上下行光信号的光/电/光的转换和传送, 在此过程中不需要支持物理层以上的协议栈,只对一路 EPON/GPON 信号进行再生,达到增加 PON 系统应用光纤距离的目的。 b) 多路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 : 多路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分为局端设备和远端设备两

14、个部分。 其中局端设备 PON 接口与 OLT 设备的 PON 接口相连接, 远端设备的 PON 接口与分光器或ONU 的 PON 接口相连接。多路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可以将多路 EPON/GPON 聚合后,封装为1 路 10G 信号,在局端设备和远端设备之间应用 OTU2 进行传送,达到增加 PON 系统应用光纤距离和提高光纤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多路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的局端设备 PON 接口和远端设备 PON 接口一一对应。在实际组网中,一台局端设备可以对应一台远端设备,实现点到点组网 ; 也可以一台局端设备对应多台远端设备,实现点到多点的链式组网结构。在链式组

15、网结构中,局端设备的 PON 接口根据 OTU2 的时隙配置情况分别对应于不同远端设备的 PON 接口。 4.2单路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应用参考模型 如图 1 所示, 单路 PON 聚合拉远设备通过 OEO 类型的距离扩展装置, 可以再生 OLT 的下行光信号和ONU 的上行光信号, 达到增大 EPON/GPON 系统光功率预算, 增加 EPON/GPON 系统的应用光纤距离的目的。该模型的实现可按照 ITU-T G.984.6 (2008)的第 6.2 节。 YD/T XXXXXXXX3 图 1 点对点 EPON/GPON 系统单路 OEO 拉远参考模型 4.3多路 EPON/

16、GPON 聚合拉远设备点到点应用参考模型 如图 2 所示, 多路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点到点应用参考模型中, 聚合拉远设备在局端将多路 PON信号汇聚后, 通过间插复用的方式, 使用更高速率等级的 OTN 信号进行封装, 并通过光纤进行传输。 OTN信号传输至远端后,通过远端的聚合拉远设备将信号进行解封装,然后连接至无源光网络的分光器,实现增加 PON 系统应用光纤距离和提高光纤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在该系统模型中, 局端设备的 S/R 点的 PON接口与 OLT 设备的 PON 接口相连接, 远端设备的 S/R 点 PON 接口与分光器相连接, 局端设备 PON 接口和远端设备 P

17、ON 接口一一对应。局端设备和远端设备之间 S/R点接口应用 OTU2 信号进行传送和承载。 图 2 点对点 EPON/GPON 系统多路聚合拉远参考模型 4.4多路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点到多点链式结构应用参考模型 如图 3 所示, 多路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点到多点链式结构应用参考模型中, 聚合拉远设备在局端将多路 PON 信号汇聚后,通过间插复用的方式,使用更高速率等级的 OTN 信号进行封装,并通过光纤进行传输。 该信号可以传输至链式结构的多个远端机房, 途中每个机房通过远端的聚合拉远设备将信号进行解封装,然后连接至无源光网络的分光器,从而实现单路光纤点至多点承

18、载多路 PON 业务的功能。该系统模型中, 局端设备 S/R 点的 PON 接口与 OLT 设备的 PON 接口相连接, 远端设备 S/R 点的 PON 接口与分光器或 ONU 的 PON 接口相连接。 局端设备和远端设备之间及远端设备之间 S/R点接口应用 OTU2 信号进行传送和承载。局端设备将汇聚 PON 信号之后的 OTU2 信号传送至所有远端设备,每台远端设备根据所配置的 OTU2 中的时隙对应关系,解封装出自己所使用 PON 接口对应的局端信号,实现增加 PON 系统应用光纤距离和提高光纤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当聚合拉远设备应用于 GPON 系统时, 每路 GPON 信号占用一路 O

19、DU1 时隙,一路 OTU2 线路包含 4 个 ODU1 时隙,链式结构中一台局端设备最多可以对应 4 台远端设备。当聚合拉远设备应用于 EPON 系统时,每路 EPON 信号占用一路 ODU0 时隙,一路 OTU2 线路包含8 个 ODU0 时隙,链式结构中一台局端设备最多可以对应 8 台远端设备。 PON OLTONU单路PON拉远设备分光器S/RR/SR/SS/RPON 1PON 2PON 3PON 4OLT局端聚合拉远设备远端聚合拉远设备ONUS/RS/RR/SPON 1PON 2PON 3PON 4PON 1PON 2PON 3PON 4分光器R/SS/RR/S4 图 3 点对多点

20、EPON/GPON 系统多路聚合拉远链式结构参考模型 5接口要求 5.1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 S/R及 R/S接口要求 应用于 EPON 系统的聚合拉远设备 S/R及 R/S点接口对接 EPON 系统的 PON 接口。聚合拉远设备S/R及 R/S点接口分别对接 PON 系统的 ONU 和 OLT,接口要求应符合 YD/T 1475-2006 中对 EPON 系统下行方向和上行方向 PMD 子层要求。 应用于 GPON 系统的聚合拉远设备 S/R及 R/S点接口对接 GPON 系统的 PON 接口。聚合拉远设备S/R及 R/S点接口分别对接 PON 系统的 ONU 和 OLT,接口要

21、求应符合 YD/T 1949.2-2009 中对 GPON 系统下行方向和上行方向 PMD 子层要求。 5.2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 S/R及 R/S接口要求 多路EPON/GPON聚合拉远设备S/R及R/S点OTN接口应符合YD/T 1990-2009中对10G信号OTU2接口的要求。 6功能要求 6.1复用要求 多路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 S/R接口应遵照 OTN 协议标准,采用 OTN 帧格式,实现 EPON/GPON物理信号的封装和解封装。EPON/GPON 物理信号的封装映射过程如图 4 所示: 图 4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 EPON/GPON 业务

22、聚合复用封装映射路径图 EPON 模式设备应选择支持 ODU0-ODU1-ODU2 逐级映射路径或 ODU0 一级直接复用到 ODU2 的映射复用路径。 6.2业务要求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需要支持 EPON/GPON 的汇聚拉远要求, 局端设备应支持 4 路 GPON 业务或 8PON 1PON 2PON 3PON 4OLT局端聚合拉远设备远端1聚合拉远设备ONU远端2聚合拉远设备远端3聚合拉远设备ONUONUPON 1PON 2PON 3PON 4R/SR/SR/S分光器PON 1PON 2PON 3PON 4分光器分光器S/RR/SS/RR/SS/RR/SS/RR/SS/RS

23、/RS/RGPON 2.5G/1.25GEPON 1.25G/1.25GOPU1OPU0ODU1ODU0ODTU12ODTU01ODTUG1PT=20ODTUG2PT=20OPU2ODU2OTU2248YD/T XXXXXXXX5路 EPON 业务汇聚到 1 路 10G 传输端口, 远端设备应支持 1 路 10G 传输端口解复用到 4 路 GPON 业务或 8路 EPON 业务,实现 GPON 或 EPON 业务上下行汇聚及业务距离延伸。 6.3OTN 的成帧处理要求 多路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 S/R接口应具备 OTU2 成帧处理能力, 至少支持定帧、 扰码、 以及 SM BIP

24、 误码校验能力;可选支持 GFEC 和无 FEC 方式。 6.4时隙对应方式 设备的时隙宜采用固化方式, 客户侧接口标号同 ODU2 内使用的隙号一一对应, 如设备的第一个 PON接口宜对应 ODU2 中的第一个 ODU1 时隙。 6.5保护功能要求(可选) 多路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点到点系统中可选支持端口级的线路侧保护, 10G OTN 端口可支持线路误码检测,光信号检测,异常状态可进行保护倒换。 7DCN 要求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的 DCN 包括电监控通道带内 DCN 和带外 DCN 两种方式。DCN 要求见 YD/T 1990-2009 第 11 章。 8性能

25、要求 8.1拉远距离要求 GPON 系统的拉远距离应不少于 50km,EPON 系统的拉远距离应不少于 30km。 注: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的工作距离除了受限于线路光功率预算,亦受限于 PON 系统的 OLT 至 ONU 最大工作距离。 8.2业务性能要求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的引入不应导致 PON 系统 IP 业务性能的下降,包括 PON 系统吞吐量、PON系统长时丢包率和 PON 系统的抖动性能。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引入时延相对于原有 PON 系统所增加的传输时延应小于 10s。 9操作管理维护要求 9.1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如下: a) EPON/GP

26、ON 聚合拉远设备应能通过其所带的 Console 口对其进行带外方式的操作维护; b) 局端设备应支持 SNMP 网管系统远程进行操作管理维护,可选支持 Telnet 或 Web 方式的网管; c) 远端设备的网管系统应通过设备带内传输, 远端设备应通过局端设备的网络交换单板添加并管理,在操作过程中不应影响 PON 业务信号的传输; d) 局端设备应可通过 DCN 管理远端设备,设备在任何点都可以连接集中式网管中心; e) 管理系统应具备对设备进行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的功能; 6f) 建议管理系统采用中文界面。 9.2配置管理要求 配置管理要求如下: a) 应能查看设备

27、基本信息、板卡在位状态、面板指示灯状态; b) 应能对接口的参数及板卡的业务工作模式进行配置; c) 网络拓扑应能够自动发现和查找网络中的设备,并显示拓扑图; d) 应能配置系统功能,如保护倒换等; e) 所有配置操作应记录到日志文件,并支持检索; f) 应支持集中性能、集中故障相关接口和信息输出能力; g) 应能通过网管对系统软件进行升级。 9.3性能管理要求 性能管理要求如下: a) 网管应能启动性能测量功能,采集和处理测量数据,分析测量结果; b) 性能管理应具备对系统性能管理事件的当天和前一天的每 15min 计数及 24h 计数功能, 统计参数包括 PON 接口性能参数、网络侧接口性

28、能等,应能设置性能统计的门限值; c) 应能查询历史系统性能记录,并能将查询结果和统计结果保存到外部文件并输出; d) 应能查询 PON 接口和网络侧接口的发射光功率和接收光功率值。 9.4故障管理要求 故障管理要求如下: a) 网管应能对系统的各个部分进行持续的或间断的监测, 以发现故障或性能的降低。 故障管理要求见 YD/T 1990-2009 12.3.1; b) 当接口物理层性能(如光通道误码率)严重下降时,系统应能产生告警; c) 应能通过指示灯和告警信号指示设备的故障,不同的故障原因对应不同的告警信息; d) 应能判定故障发生的时间和故障的位置,故障定位应能到单板对应端口; e)

29、故障事件恢复后,系统网管的相应告警信息应能自动清除; f) 系统告警日志统计列表应可对故障类型基于故障严重程度、故障原因、时间段进行分级处理; g) 应能按照不同等级、不同时间段和告警状态等方式对告警统计进行过滤; h) 当性能统计结果越过所设置的性能门限值时,应能及时上报越限告警至网管; i) 远端设备掉电时,应能及时上报掉电告警至网管; j) 应支持通过局端对远端设备的复位功能; k) 为方便判断 OLT 与 ONU 之间的距离,可选支持局端与远端之间的 OTN 测距功能。 9.5安全管理要求 安全管理要求如下: a) 网管系统应通过定义个人访问权限的方式,提供对管理员/操作系统访问的安全

30、措施,拒绝非法用户和密码错误用户的登录访问。 不同级别的管理员具有不同的权限, 确保访问请求的发起者只能在自己权限范围内执行管理操作。 敏感信息或固定用户终端鉴权属性、 数据库和配置数据只能由有授权的个人和管理系统进行操作。 b) 网管系统应记录所有用户的操作,包括用户名、操作时间、操作类型。非法用户登录应产生安全性告警,未经授权的操作尝试由系统日志记录并产生安全警告提示。 c) 可选支持管理区域的划分, 将不同的资源分配到不同的管理区域, 在不同管理区域内对相应资源进行管理操作。 10测试方法 YD/T XXXXXXXX710.1接口测试 10.1.1S/R及 R/S参考点 PON 接口 S

31、/R及R/S参考点PON接口测试见YD/T 1531-2006第5章中OLT、ONU线路传输光接口的特性测试和YD/T 1995-2009第5章中PON接口测试。 10.1.2S/R及 R/S参考点 OTN 接口 S/R及R/S参考点OTN接口测试见YD/T 2148-2010第5章中开销及维护信号测试和第6章中光接口测试。 10.2PON 业务汇聚功能测试 10.2.1测试目的 验证多路EPON/GPON聚合拉远设备的局端设备应支持4路GPON业务或8路EPON业务汇聚到1路10G传输端口,远端设备应支持1路10G传输端口解复用到4路GPON业务或8路EPON业务。 10.2.2测试配置 测

32、试配置如图2和图3所示。 10.2.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a) 按照测试配置图搭建测试环境; b) 多路EPON/GPON聚合拉远设备工作在GPON模式下时, GPON业务共接入4路业务 ; 多路EPON/GPON聚合拉远设备工作在 EPON 模式下时,EPON 业务共接入 8 路业务; c) 查看所有 ONU 是否能注册成功,验证 PON 系统的业务、告警、管理功能,查看是否工作正常。 10.2.4预期结果 步骤 c)中所有 ONU 注册成功,PON 系统的业务、告警、管理功能应工作正常。 10.3线路保护功能测试 10.3.1测试目的 多路EPON/GPON聚合拉远设备工作在点到点模

33、式时, 可以在线路侧实现端口级1+1保护功能, 主用光纤失效时,业务可以自动切换到备用光纤。 10.3.2测试配置 测试配置如图5所示。 8 图5 EPON/GPON聚合拉远设备线路保护功能测试配置图 10.3.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a) 如图 5 搭建测试环境,配置线路侧 1+1 保护功能使能和等待返回时间; b) 查看 ONU 是否能注册成功,且 OLT 和 ONU 工作正常; c) 测试仪表发送双向测试流量,检查仪表是否丢包; d) 拔断主用光纤,查看仪表,业务流量是否恢复; e) 恢复主用光纤,等待设置的返回时间之后,查看仪表,业务流量是否恢复到主用光纤之上。 10.3.4预期结

34、果 步骤d)中拔断主用光纤,ONU可以恢复注册,业务流量能恢复正常。步骤e)中,在等待设置的返回时间之后,业务流量能自动恢复到主用光纤上,且业务恢复后双向测试流量应无丢包。 10.4拉远距离测试 10.4.1测试目的 验证EPON/GPON聚合拉远设备距离拉远功能, 当PON系统工作距离大于50km(GPON工作模式) 或30km(EPON工作模式)时,在增加聚合拉远设备后,不会影响原有PON系统的业务。 10.4.2测试配置 测试配置如图2和图3所示。 10.4.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a) 按照测试配置图搭建测试环境,OLT 与聚合拉远局端设备、ONU 与聚合拉远远端设备之间采用短纤连

35、接; b) 在任意 EPON/GPON 聚合拉远局端设备与远端设备之间采用 50km 光纤 (GPON 工作模式) 或 30km光纤(EPON 工作模式) ,查看所有 ONU 是否能注册成功,验证 PON 系统的业务、告警、管理功能,查看是否工作正常。 10.4.4预期结果 步骤 b)中 ONU 能注册成功,OLT 和 ONU 均工作正常。 10.5吞吐量带宽测试 PON 1PON 2PON 3PON 4OLT局端聚合拉远设备远端聚合拉远设备ONU网络性能分析仪分光器YD/T XXXXXXXX910.5.1测试目的 验证加入EPON/GPON聚合拉远设备后,原有PON系统间OLT与ONU之间的

36、吞吐量带宽应无影响。 10.5.2测试配置 测试配置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10.5.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a) 如图 1、图 2 和图 3 所示,首先不加装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搭建好 PON 测试系统并开通业务; b) 使用测试仪表测试 PON 系统的吞吐量带宽值并记录; c) 如图 1、图 2 和图 3 所示将被测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接入 OLT 和 ONU 之间; d) 使用测试仪表发送测试 PON 系统的吞吐量带宽值,查看前后是否有影响。 10.5.4预期结果 步骤d)中使用PON拉远设备环境下,PON系统的吞吐量带宽应不受影响。 10.6传输时延

37、测试 10.6.1测试目的 验证PON聚合拉远设备的引入相对于原有PON系统所增加的传输时延应小于10s。 10.6.2测试配置 测试配置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10.6.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a) 如图 1、图 2 和图 3 所示,首先不加装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搭建好 PON 测试系统并开通业务; b) 使用测试仪表测试 PON 系统的传输时延并记录; c) 如图 1、图 2 和图 3 所示将被测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接入 OLT 和 ONU 之间; d) 使用测试仪表发送测试 PON 系统的传输时延,查看增加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后,PON

38、系统的传输时延增加值应小于 10s。 10.6.4预期结果 步骤d)中使用PON拉远设备环境下,PON系统的传输时延增加值小于10s。 10.7业务性能测试 10.7.1测试目的 验证加入EPON/GPON聚合拉远设备后,原有PON系统间OLT与ONU之间的业务性能(长时丢包率)应无影响。 10.7.2测试配置 10测试配置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10.7.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a) 如图 1、图 2 和图 3 所示,首先不加装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搭建好 PON 测试系统并开通业务 b) 使用测试仪表测试 PON 系统的业务性能(长时丢包率)并记录; c) 如图 1、图

39、 2 和图 3 所示将被测 EPON/GPON 聚合拉远设备接入 OLT 和 ONU 之间; d) 使用测试仪表测试 PON 系统的业务性能(长时丢包率) ,查看前后是否有影响。 10.7.4预期结果 步骤d)中使用PON拉远系统环境下,PON系统的业务性能(长时丢包率)应不受影响。 10.8网管功能验证 10.8.1测试目的 验证EPON/GPON聚合拉远设备网管功能。 10.8.2测试配置 测试配置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10.8.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a) 如图 1、图 2 和图 3 所示,搭建测试环境,登录网管系统,验证网管系统是否具有设备和硬件板卡的硬件视图功能;验证通过带内网管管理远端设备的功能; b) 验证网管系统的配置管理功能,包括 EPON/GPON 工作模式、线路保护等; c) 验证网管系统的性能管理功能,包括性能统计参数、采集任务相关属性、性能门限的设置和查询、历史性能查询等; d) 验证网管系统的故障管理功能,包括告警的产生、确认、清除及告警记录的查询、过滤等; e) 验证网管系统的安全管理功能,包括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管理区域划分、日志查询等。 10.8.4预期结果 网管系统的功能应符合第9章网管的操作管理维护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设备/水电安装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