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公共交通交通线网线网及站及站点合点合理性理性问题问题二、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二、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1)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满足城市交通运输要求 两点要求:功能明确(利于管理);道路性质与功能 道路两侧用地性质利于交通分流,快与慢、交通与生活、机动与非机动、人与车 均衡分布(分级清楚、功能明确、注意集中与分散布局,并考虑未来发展余地)一般路网间距主干路 6001000米次干路 300500米 支 路 200300米道路分布应该均匀两个概念:道路网密度,道路用地面积率干道密度干道密度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在城市用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
2、长度表示。即公式为 干道密度=(主干路+次干路)的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 规范规定:大城市一般为2.43km/k左右,中等城市为2.22.6 km/k左右。建议大城市选用46km/k,中等城市为56 km/k。道路网密度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 规范规定:大城市一般为57km/k左右,中等城市为56 km/k左右。建议一般选用为78 km/k。道路用地面积率道路用地面积率-是指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道路网的密度和宽度的状况。规范规定:城市道路用地面积率应为8%15%,规划人口200万以上那个的大城市宜为15%20%,考虑现代交通的机动化发展,还可适
3、当提高。(纽约曼哈顿35%,华盛顿43%,上海浦西12%)(2)满足组织城市用地的骨架要求 1)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划分城市各组团、)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划分城市各组团、各片区地段、各类城市用地的分界线;各片区地段、各类城市用地的分界线;2)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联系城市各组团、)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联系城市各组团、各片区地段、各类城市用地的通道;各片区地段、各类城市用地的通道;3)城市道路的选线应利于组织城市的景观,)城市道路的选线应利于组织城市的景观,并与城市绿地系统和主体建筑相配合形成城并与城市绿地系统和主体建筑相配合形成城市的景观骨架。市的景观骨架。(3)利于环境,美化城市与主导风向的关系废气扩
4、散、抵御寒风过境交通的布置减少噪音尾气污染、加置音障将自然、人文景色引入城市对景、借景从安全角度道路走向最好由东向北偏转一定的角度,一般不大于15度,为了避免日光耀眼导致交通事故。(4)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道路设计要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相协调纵坡与排水方向一致管线综合地下交通和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 1)从道路级别上分为快速路快速路-是城市与高速公路的联系通道,在城市中是联系城市各组团,为中、长距离快速机动车交通服务的专用道路,属于全市性的机动交通主干线。-设有中央分隔带,布置4 4条以上车行道,全部采用立体交叉控制车辆条以上车行道,全部采用立体交叉控制车辆主干道联系城市组团间、组团内及主要
5、工矿企业的常速交通道路,也是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联系的主要通道,多以交通功能为主,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次干道联系城市各组团内的主要道路,主要为组团内的中、短距离交通服务,以生活服务性功能为主支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以生活服务性功能为主三、城市道路分类2)从功能分类交通性干道解决城市中各用地分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特点:为 行车速度大,车辆多,交通性质以货运为主,车道宽,行人少道路平面线型要符合高速行驶的要求,对道路两旁要求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生活性道路主要解决城市各分区内部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需要。特点是车速较低、交通性质以客运为主,行人为主,车道宽度可
6、以窄些。723交通性道路与生活性道路的结合四、城市道路网的形式四、城市道路网的形式1)方格网(或棋盘式)道路系统:道路横竖交叉排列,象网棋棋盘的布局。优点:街道排列整齐,交叉口为十字型比较简单。车流量均匀分布,车辆可绕行。缺点:道路分散,主次不明显,交叉口易型成“瓶颈”,对角方向行驶距离长。干道间距在600-1000米之间,将用地划为功能小区,小区内布置生活性街道。希波丹姆模式唐长安城2)放射环式道路由放射干道和环形干道组成,其中放射干道担负着向外交通,环形干道担负着区内交通。优点:市中心区到各多功能区之间,市区到郊区 之间交通便捷。环形干道将交通均匀分散到各区。易于结合自然地形和现状。缺点:
7、市中心区地区交通繁忙,交通机动性差于方格网状道路。改进:放射干道终止于内环路或二环路上;或设多个城市中心区。常见的“方格网+环形放射式”的道路系统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后期形成的一种效果较好的道路网形式,如北京3)自由式道路网-青岛依城市地形,城市干道自然形成,路线弯而自然。优点:充分结合自然地形规划干道,建设经济,自然而顺畅。缺点:路线弯曲,方向多变,有不规则街坊,影响建筑物和管线工程的布置。适合于山城。4)混合式道路网前几种方式组合而成。特点:有效地考虑自然和历史条件,吸收前几种方式的优点,避免缺点,因在制宜地组织好城镇交通。五、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红线:道路用地和其他用地的分界线。红线:道
8、路用地和其他用地的分界线。红线宽度:道路两侧红线之间的宽度。代表道路总宽度。红线宽度:道路两侧红线之间的宽度。代表道路总宽度。不同等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不同等级道路的红线宽度1).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15。对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520。2).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m2。其中:道路用地面积宜为6.013.5m2人,广场面积宜为0.2-0.5m2人,公共停车场面积宜为0.81.0m2人。项目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红线宽度(米)60-10040-7030-5020-303)城市道路中各类道路的规划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六、道路网布局规定六、道路
9、网布局规定:1)城市道路网的形式和布局,应根据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交通流量流向,并结合地形、地物、河流走向、铁路布局和原有道路系统,因地制宜地确定。2)城市主要出入口每个方向应有两条对外放射的道路。七度地震设防的城市每个方向应有不少于两条对外放射的道路。3)城市内环路应设置在老城区或市中心区的外围;外环路宜设置在城市用地的边界内12km处,且环路的等级不宜低于主干路。4)山区城市道路网应平行等高线设置,并)山区城市道路网应平行等高线设置,并应考虑防洪要求。地形高差特别大的地区,应考虑防洪要求。地形高差特别大的地区,宜设置人、车分开的两套道路系统。宜设置人、车分开的两套道路系统。
10、5).当旧城道路网改造时,在满足道路交当旧城道路网改造时,在满足道路交通的情况下,应兼顾旧城的历史文化、地方通的情况下,应兼顾旧城的历史文化、地方特色和原有道路网形成的历史;对有历史文特色和原有道路网形成的历史;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应适当加以保护。化价值的街道应适当加以保护。6).当市中心区的建筑容积率达到当市中心区的建筑容积率达到8时,支时,支路网密度宜为路网密度宜为1216km/km2;一般商业集;一般商业集中地区的支路网密度宜为中地区的支路网密度宜为1012km/km2。7)次干路和支路网宜划成)次干路和支路网宜划成1:21:4的长的长方格;沿交通主流方向应加大交叉口的间距。方格;沿交
11、通主流方向应加大交叉口的间距。8).道路网节点上相交道路的条数宜为道路网节点上相交道路的条数宜为4条,条,并不得超过并不得超过5条。道路宜垂直相交,最小夹角条。道路宜垂直相交,最小夹角不得小于不得小于45。9).应避免设置错位的应避免设置错位的T字型路口。已有的字型路口。已有的错位错位T字型路口,在规划时应改造。字型路口,在规划时应改造。10).城市道路规划,应与城市防灾规划相结城市道路规划,应与城市防灾规划相结合合在车站、机场、码头建立隔离安全带和人群疏散的应急避难所,主要针对重庆主城区高楼林立、空间狭小的特点。同时按照社区划分不同的疏散群体,大型体育场、学校操场、城市绿地、城市公园都可以作
12、为临时避难所,目标是保证居民在10分钟内就可到达。七、道路宽度及横断面确定七、道路宽度及横断面确定1)、道路宽度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要综合考虑交通量(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日照、通风、管线敷设以及建筑布置等因素。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 车道宽度:车道宽度:机动车道:供机动车行驶的路面部分。一个车道:供每一纵列车辆安全行驶的地带车身宽度:车身宽度:大型汽车宽度2.5m,普通汽车2.5m,小型汽车1.8m。横向安全距离横向安全距离:侧向0.50.8m,同向1.0 1.4m,对向1
13、.2 1.4m。一个车道宽度的确定:一个车道宽度的确定:一般取3.0m、3.5m、3.75m。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 机动车道宽度=机动车道的宽度所需要的车道数一条车道所需宽度 应当注意以下问题:(1)不能完全依靠公式计算。公式只为估算或核对使用。(2)不宜设置过多车道。可以采用开辟平行道路来分散交通。(3)车道的总数一般是偶数。(4)同一道路适宜采用相同车道数。一般城市双车道7.58.0m,四车道13.0 15.0m,六车道19.0 22.0m。非机动车道设计 兽力与板车:0.4-0.5米;三轮车自行车:0.8米;车侧面距离:0.7米。自行车车道宽度:一条1.5米;二条2.5米
14、;三条3.5米非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非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 实际经验:5.0米(或4.5米);6.5米(或6.0米);8.0米(或7.5米)。考虑远景发展,一般适宜采用:6.07.5米。2)、横断面形式一块板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 向行驶适用于道路红线较窄(一般在 40m以下)、非机动车不多、设四条车 道已能满足交通虽需要的情况 二块板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 动车仍为混合行驶 两块板可以减少对向机动车 相互之间的干扰,适用于双向交通量 比较均匀而且车速较快的情况。三块板三块板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三块
15、板适用于道路红线 宽度较人(一般在40m以上)、机动 车辆多(需要4条机动车道)、行车 速度快以及非机动车多的主干道。八、城市停车设施布置八、城市停车设施布置 城市停车设施指城市中的社会公共停车设施,也称静态交通,是城市道路交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规范规定:城市公共停车场(包括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用地总面积可以按规划人口的人均0.81.0m2,其中机动车停车场的用地面积占80%-90%,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用地面积占10%-20%。市中心和组团中心的机动车停车位占全部机动车停车位数的50%-70%,城市对外交通主要出入口的停车场的机动车停车位数占5%-10%。(1)根据城市交通的停车要求,停车设
16、施分类1)城市出入口停车设施: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从安全、卫生和对市内交通的影响出发设置2)交通枢纽性停车社设施:是在城市对外客运交通枢纽和城市客运交通换乘枢纽所需配备的停车设施3)生活居住区停车设施:自行车停放设施和机动车停车指标,一般大城市新居住区的机动车停车位为30辆/100户4)城市各级商业、文化娱乐中心附近的公共停车设施:机动车与自行车分设,城市中心区按社会拥有客运车辆数的15%-20%规划,布置在其外围步行50-100米。5)城市外围大型公共活动场所停车设施:包括体育馆、大型超级商场、大型公园等设施配套的停车设施,停车量大且集中,高峰期明显,步行不超过100-150米。6)道路停
17、车设施:路边临时停车带,总体规划中不明确规定城市路边停车带的停车指标,以免把临时停车正规化。(2)停车场的规模应按照服务对象的要求、车辆到达与离去的交通特征、高峰日平均吸引车次总量、停车场地日有效周转次数,以及平均停放时间和车位停放不均匀性等因素,结合城市交通发展规划确定。规划城市公共停车场总面积可按下式估算:F=Ana F-全市停车场所需总面积 A-城市规划期末的汽车总数 n-使用停车场的汽车百分数 a-每辆汽车所占用的面积一般布置两条停车带共用一条通道。一般布置两条停车带共用一条通道。在城镇规划中,估算停车场用地时,一般在城镇规划中,估算停车场用地时,一般可按:可按:每辆小汽车占用每辆小汽
18、车占用2535平米;大客车占用平米;大客车占用70100平米;自行车为平米;自行车为1.51.8平米计算。平米计算。若规划停车容若规划停车容100辆的停车场面积:辆的停车场面积:小客车:小客车:2500-3500平米平米 大客车:大客车:7000-10000平米平米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城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城市公共停车场的用地总面积按照城市规划市公共停车场的用地总面积按照城市规划人口每人人口每人0.81.0平米进行计算。平米进行计算。(3)服务半径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在市中心区不应大于200m;在一般地区不应大于300m.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宜为50
19、100m,并不得大于200m.(4)停车场的位置选择)停车场的位置选择1)对外交通设施的附近2)大量人流、车流汇集的公共设施附近、广场附近、大型公共建筑、重要机关单位门前以及公共汽车首、末站等处均应布置适当容量的停车场。3)中小型停车场的位置可在其所服务的地区内选择-居住区内、机关单位内、街心花园4)自行车公共停车场一般沿路边停放,或大型建筑物的前后道路红线的空余地段布置。第八章 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一、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内容与深度要求1、总则 2、城市发展目标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4、城市性质与规模5、城市总体布局 6、综合交通规划7、公共设施规划 8、居住用地规划9、绿地系统规划10、历史文化保
20、护规划第八章 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一、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内容与深度要求11、旧区改建与更新 12、中心城区村镇发展13、给水工程规划 14、排水工程规划15、供电工程规划 16、电信工程规划17、燃气工程规划 18、供热工程规划19、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20、环境保护规划21、综合防灾规划 22、地下空间利用及人防规划23、近期建设规划 24、规划实施与附则二、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图纸内容与深度要求1、市域城镇分布现状图 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3、市域基础设施规划图 4、市域空间管制图5、城市现状图 6、城市用地工程地质评价图7、中心城区四区划定区8、中心城区土地使用规划图9、城市总体规划图 10、居住用地规划图11、绿地系统规划图 12、综合交通规划图13、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14、旧区改建规划图 15、近期建设规划图16、其他专项规划图纸三、城市总体规划附件内容与深度要求1、规划说明书2、相关专题研究报告3、基础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