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p>德国风电机会大中资企业难入门
从不来梅市中心驱车到不来梅港大约要半个多小时。不来梅港是纳入德国政府发展海上风电的五大出港基地之一,为北海的海上风电项目提供出港和后勤服务。港口不远处就是海上风电工业园区风机试验区,几十台高达上百米的风机正在缓缓地转动。这些风机来自参与海上风电开发的不同风机制造企业,主要用来进行数据采集和测试。尽管中国已经有四家风机制造企业产量进入世界前十之列,但是眼前没有一台风机来自中国。对于雄心勃勃要走向世界的中国风机设备制造商来说,风电发展大国德国是一个坚实的屏障。
中国企业并非没有机会。金风科技2008年就收购了德国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技术公司Vensys,虽然尚未打入德国市场,但已和欧洲以外的多家公司通过转让技术许可使用的方式,签订了多个兆瓦机组订单。陷入财务困境的德国海上风机运营和制造商BARD公司,正在寻找潜在的买家,不少欧洲海上风电项目发展商也在从中国寻找资金来源。
不过,这些机会并非唾手可得。在另外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最为现实的机会乃是传统的钢结构和重工机械制造企业,他们可以提供海上风机的水下基础和塔筒。这将是中国造船企业及大型钢构企业,在目前国际船舶市场低迷时期的一个新商机。在德国造船及海洋工程界工作了20多年的工程师赵航宇说,国内已有数家大型企业在规划布局进入这块市场了。
陆上风电机会难觅
欧洲是世界风电发展的先行者和技术标准的制定者,丹麦、德国、西班牙的实力尤其强大。根据欧洲风能协会的统计,欧洲风机制造商在欧洲本土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9%。经过20余年的发展,欧洲陆上风电市场已经非常成熟,基本趋于饱和。用德国风能协会主席赫曼阿尔伯斯的话来说,德国陆上风机已经显得有些拥挤了。
另一方面,德国的陆上风电市场依然面临着新一轮的增长,只是重点不在开发新的风电场上,而是置换现有已经超过或接近运行年限的老式风机。为了鼓励风机置换,德国政府在2009年对德国可再生能源法案进行了修订,运营商可获得每千瓦时0.5欧分的置换奖励金。此举是为了在有限的土地开发利用情况下,通过更新现有的风机来生产更多的电。
根据德国风能研究院的统计,2010年德国就有116台总计56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80台总计为183兆瓦的新机组。置换在未来数年将会不断增加。目前,德国大部分风机制造商为陆上风电研发了最低1.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最大的可以达到3.5兆瓦。
这对风机制造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但是,《新世纪》在跟德国一些业内人士的交流中,大部分人对中国风机制造商进入该领域的前景并不看好。
德国联邦贸易与投资署可再生能源与资源项目经理安妮布劳尔蒂佳姆认为,德国陆上风电市场已经非常成熟,运营商和制造商之间也已经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和营销关系。最关键的是,由于银行在向开发商提供贷款时,要求开发商必须选择经过权威机构认证并有良好过往运行记录的制造商,而中国风机制造商缺乏足够的认证资质和运行记录,很难被认可。
不少人喜欢用中国企业在太阳能光伏板的出口来做比较,认为中国风机也将步其后尘目前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的出口占到国际市场的七成至八成。对此,德国风能协会主办的《新能源》杂志主编汉娜梅指出,太阳能和风能市场完全不同,两者不能简单类比。
光伏产品是标准化的产品,技术门槛低,销售对象主要是经销商,而非终端用户多为个人或社区。终端用户到经销商那里买产品,可以对制造商一无所知。因为不同品牌的产品大同小异,价格优势就会凸显出来。另外,光伏产品安装也很方便,并不需要制造商的参与。
风能则完全是另一个故事技术标准高,难度大,制造商必须与终端用户直接接触,根据对方的要求提供定制的产品,并参与安装和提供售后服务,而非一卖了事。因此,制造商的品牌和声誉就变得非常重要。
海上风电蓄势待发
陆上风电机会很小,但处在起步阶段的海上风电,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契机。
2010年9月,德国联邦经济和技术部发布了《德国联邦政府能源方案》,对德国的能源供应进行了彻底重新定位。新能源方案确定,至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在德国的能源结构中到占60%,并占电力供应的80%。
今年3月的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德国政府决定在未来十年内逐步终止境内所有核电站,2022年彻底退出核能。核电目前占德国整个能源结构的23%,如何在短时间内补上这一缺口,海上风电被赋予了重任。
根据德国政府的规划,德国海上风电未来将占到整个风力发电的25%,而一般国家这个比例仅为10%。到目前为止,北海和波罗的海已经并网发电的项目共有五个,另有25个项目已经通过审批在建,还有超过80个项目正在立项审批过程中。
为了扶持海上风电,德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2010年发布的能源方案指出,为了实现到2030年使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5GW的目标,总共还需投资750亿欧元。而首批10个海上风电站的建设将得到政府的资助,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在2011年设立了50亿欧元的市场利率海上风电专项贷款额度。
此外,德国政府还为海上风电提供了比陆上风电有利得多的补贴政策:最初的方案是,前12年每千瓦时补贴15欧分,12年之后降为每千瓦时3.5欧分。但在风电行业的游说下,德国政府修改了政策,从2012开始将补贴标准提高到每千瓦时19欧分,但补贴年限由12年降至8年,8年后的补贴标准维持不变。陆上风电头五年的补贴标准,则为每千瓦时9.2欧分。
之所以提高海上风电的补贴标准,主要原因是海上风电开发投资规模比陆上风电要大得多,难度也比想象的要大。如果不提高补贴标准,开发主体基本上是大的能源公司,没有足够的激励去加快开发进程。
德国第一个海上风电试验项目12台机组总计60兆瓦的AlphaVentus从1999年正式立项,到去年4月才得以并网发电,历时近12载,比原定计划晚了一年半。
海上风电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包括融资、审批、风电场自然环境调整、海上风电项目的规划管理、风机设备选型、海上建设期项目管理,以及海底电网供电规划。每一个方面都和陆上风电不同,每一个方面也都要复杂得多。
以审批为例,德国陆上风电项目只需通过当地政府即可;海上风电项目则分为专有经济区和12海里区。前者需经德国联邦海洋和水道测量局审批,后者则由相应的四个州负责。
为了保护海岸线和近海潮汐,以及不影响进港航道,德国联邦海洋和水道测量局要求海上风电场建在远离陆地的地方。德国的公众也不愿意看到海上风机出现在近海的自然景观里,认为是一种破坏。妥协的结果是,AlphaVentus选址在了北海离岸45公里远的地方,水深达30米。
根据德国海上风电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其他申请的项目也多在离岸30公里之外,水深在20米至35米之间。而英国、丹麦等国家的海上风电场离岸要近得多,那里的公众也不介意大型风机出现在视线里。
离岸远意味着运输距离长,气候条件差,维修成本高,海床基础和风机的水下基础也必须做得更大更深,因此,德国的海上风电项目比其他欧洲国家复杂和困难得多。欧盟有立法规定,水下施工噪音在700米外处测量,不能超过160分贝,以保护海洋生物。
高风险意味着高成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的投资额至少在10亿欧元以上,其中仅一个风电的水下基础就耗资500万欧元左右。但这也可能成为中国企业的机会所在。
如何打开一扇门
今年8月,美国私募投资基金黑石宣布,计划投资总计25亿欧元在德国已获批准的两个在建海上风电项目上。其中12亿欧元将投在北海一个名为Meerwind的项目上,该项目将安装80台风机,计划在2013年完成;另一个投资项目将安装64台风机,计划于2016年完成。黑石是第一个投资德国海上风电的私募基金。英国《金融时报》援引黑石管理高层的话说,黑石还有意购买一个德国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发许可证。
黑石锁定投资的Meerwind同时获得了四家德国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担保。这也是保险机构第一次为海上风电项目担保。四家保险公司之一的德国安联保险公司气候解决方案首席执行官桑德修威尔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说,保险公司介入的前提是可保险性。从海上风电项目来说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法规风险,二是技术风险,前者更重要。他认为,德国政府的政治支持足够,补贴政策调整后增强了投资的吸引力。而技术风险经过几个已经并网运营的项目来看也被证明是可控的,虽然仍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和运营风险。
桑德修威尔指出,对中国企业来说,作为投资者进入海上风电市场或许是一条捷径。方式则有两种,一种是纯财务投资,另一种是通过收购一家本土风机设备制造商。
国际风电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咨询公司之一丹麦MakeConsulting合伙人斯汀尼尔森在接受财新记者邮件采访时亦表示,财务投资是目前市场非常关键的一个要素,可以起到敲门砖的作用,通过这一方式可以获得市场经验、实际知识,以及建立业务记录,虽然将长远国际业务发展建立在财务投资上,并不是一个可持续性的战略,但这可以为中国制造商打开一扇门。
一个多月前,挪威的一个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商便宣布,鉴于有可能获得融资机会,他们或许会选择中国风机设备制造商的产品。华锐风电在爱尔兰参与的陆上风电项目采用的也是这一方式。
今年7月,华锐风电宣布,将参与爱尔兰一个总计1000兆瓦的风电项目的建设,由国开行提供部分信贷支持。该项目的总投资额为15亿欧元,为华锐第一个海外项目。但两个月后,华锐身陷一场知识产权官司。华锐昔日的合作伙伴美国超导公司指控,华锐员工窃取其商业机密,非法获取并使用其一些风力发电机软件代码,要求索赔4亿美元。
10月10日,华锐风电发布公告称,已向北京仲裁委员会请求驳回美国超导的全部仲裁请求,并提出反请求索赔违约经济损失近8亿元人民币。华锐风电后将索赔金额提高到10亿元。
华锐风电与美国超导各执一词,官司仍在胶着中。虽然官司尚未有定论,但对华锐在海外的声誉造成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消息人士对财新记者透露,在华锐官司解决之前,海外项目开发商无法继续和其展开合作。
知识产权是中国公司的软肋,也是最容易引发跨国诉讼的一个敏感领域。德国公司Enercon是为数不多的没有进入中国市场、也不打算进入中国市场的欧洲风机设备制造商。德国业内人士告诉财新记者,这是因为该公司的创始人阿罗尔斯沃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很在意,不信任中国公司。
风机水下机会
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德国海上风电项目表示有意向中国企业融资。尼尔森也表示,他怀疑中国企业能否实质性地进入欧洲海上风电市场,后者比陆上风电市场的进入壁垒还要高,风险和成本也更大。除非中国风机设备制造商收购市场现有的参与者,比如目前正在出售的BARD公司,或者更大的厂商。
BARD的来历并不小,其创始人是前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总裁安戈尔特贝卡。2003年,贝卡看中德国的海上风电市场,随身带了几百万欧元作为种子资金来到德国,BARD工程公司由此诞生。据知情人士透露,贝卡之所以能打入准入限制严格的德国市场,是借助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的私人关系。BARD在专有经济区申请到以其名字命名的一块大面积风电场BARDOffshore1,计划安装80台风机,总发电装机容量400兆瓦。
贝卡的个人野心不止于此,他不信任别的供应商,决定一切都由BARD来生产,从整机制造到运输安装船只,到风机的水下基础。战线拉得过长的BARD很快陷入财务困境,提供融资安排的银行成为新的股东,决定将BARD的十几个分公司整体出售。
11月初,韩国大宇造船和海洋工程公司向《华尔街日报》表示,有意竞购BARD资产,但尚未决定是只购买部分股权还是整个公司。
据了解,目前中国国电联合动力对BARD6兆瓦风机机组的技术非常有兴趣,已经多次前往德国。不过,德国业内人士对BARD分拆出售给中国公司的可能性并不看好。
天泰海洋工程执行董事赵航宇对中国企业的机会另有看法。赵造船工程师出身,在德国造船及海洋工程界工作了20多年,后延伸到海洋工程及海上风电领域,曾经担任过德国劳氏船级社GL驻中国代表,主持建立了德劳GL风电认证体系在中国的运营系统。他现在回到德国,作为资深船舶及海上风电专家,为中德双方海上风电领域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赵航宇认为,欧洲这一轮大规模海上风电建设,风机制造这一块,中国企业机会很小。
欧洲公司作为先驱者,几十年来已经建立起了非常完备的研发、质量保证体系,中国风机制造企业的价格优势在德国这样的市场并不很重要,特别是海上风电,安全性和可靠性才是重中之重。但是,海上风机基础,即风机水下部分,以及风机塔筒,主要是大型钢结构,则是中国企业最大的一个商业机会。
赵航宇预计,从2014年建设高峰开始,到2025年第一批建设完成,每年仅德国就将需要桩机基础600台,而目前德国本土每年供应差不多100来台,能做的只有少数几家,其中一家还属于BARD控股。
他们现在都在想办法找出路,质量、价格、交货期保证,比来比去,还是找到中国,大连重工、南通熔盛等诸多国内企业都有实力做。赵航宇介绍说,已经有国内企业开始行动了。就在财新记者参观不来梅港的那天晚上,赵航宇送完记者,又要开车去机场接国内江苏来的一个代表团。
從不來梅市中心驅車到不來梅港大約要半個多小時。不來梅港是納入德國政府發展海上風電的五大出港基地之一,為北海的海上風電項目提供出港和後勤服務。港口不遠處就是海上風電工業園區風機試驗區,幾十臺高達上百米的風機正在緩緩地轉動。這些風機來自參與海上風電開發的不同風機制造企業,主要用來進行數據采集和測試。盡管中國已經有四傢風機制造企業產量進入世界前十之列,但是眼前沒有一臺風機來自中國。對於雄心勃勃要走向世界的中國風機設備制造商來說,風電發展大國德國是一個堅實的屏障。
中國企業並非沒有機會。金風科技2008年就收購瞭德國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技術公司Vensys,雖然尚未打入德國市場,但已和歐洲以外的多傢公司通過轉讓技術許可使用的方式,簽訂瞭多個兆瓦機組訂單。陷入財務困境的德國海上風機運營和制造商BARD公司,正在尋找潛在的買傢,不少歐洲海上風電項目發展商也在從中國尋找資金來源。
不過,這些機會並非唾手可得。在另外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最為現實的機會乃是傳統的鋼結構和重工機械制造企業,他們可以提供海上風機的水下基礎和塔筒。這將是中國造船企業及大型鋼構企業,在目前國際船舶市場低迷時期的一個新商機。在德國造船及海洋工程界工作瞭20多年的工程師趙航宇說,國內已有數傢大型企業在規劃佈局進入這塊市場瞭。
陸上風電機會難覓
歐洲是世界風電發展的先行者和技術標準的制定者,丹麥、德國、西班牙的實力尤其強大。根據歐洲風能協會的統計,歐洲風機制造商在歐洲本土的市場占有率高達89%。經過20餘年的發展,歐洲陸上風電市場已經非常成熟,基本趨於飽和。用德國風能協會主席赫曼阿爾伯斯的話來說,德國陸上風機已經顯得有些擁擠瞭。
另一方面,德國的陸上風電市場依然面臨著新一輪的增長,隻是重點不在開發新的風電場上,而是置換現有已經超過或接近運行年限的老式風機。為瞭鼓勵風機置換,德國政府在2009年對德國可再生能源法案進行瞭修訂,運營商可獲得每千瓦時0.5歐分的置換獎勵金。此舉是為瞭在有限的土地開發利用情況下,通過更新現有的風機來生產更多的電。
根據德國風能研究院的統計,2010年德國就有116臺總計56兆瓦的風力發電機組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80臺總計為183兆瓦的新機組。置換在未來數年將會不斷增加。目前,德國大部分風機制造商為陸上風電研發瞭最低1.5兆瓦的風力發電機組,最大的可以達到3.5兆瓦。
這對風機制造商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但是,《新世紀》在跟德國一些業內人士的交流中,大部分人對中國風機制造商進入該領域的前景並不看好。
德國聯邦貿易與投資署可再生能源與資源項目經理安妮佈勞爾蒂佳姆認為,德國陸上風電市場已經非常成熟,運營商和制造商之間也已經建立起緊密的合作和營銷關系。最關鍵的是,由於銀行在向開發商提供貸款時,要求開發商必須選擇經過權威機構認證並有良好過往運行記錄的制造商,而中國風機制造商缺乏足夠的認證資質和運行記錄,很難被認可。
不少人喜歡用中國企業在太陽能光伏板的出口來做比較,認為中國風機也將步其後塵目前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的出口占到國際市場的七成至八成。對此,德國風能協會主辦的《新能源》雜志主編漢娜梅指出,太陽能和風能市場完全不同,兩者不能簡單類比。
光伏產品是標準化的產品,技術門檻低,銷售對象主要是經銷商,而非終端用戶多為個人或社區。終端用戶到經銷商那裡買產品,可以對制造商一無所知。因為不同品牌的產品大同小異,價格優勢就會凸顯出來。另外,光伏產品安裝也很方便,並不需要制造商的參與。
風能則完全是另一個故事技術標準高,難度大,制造商必須與終端用戶直接接觸,根據對方的要求提供定制的產品,並參與安裝和提供售後服務,而非一賣瞭事。因此,制造商的品牌和聲譽就變得非常重要。
海上風電蓄勢待發
陸上風電機會很小,但處在起步階段的海上風電,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契機。
2010年9月,德國聯邦經濟和技術部發佈瞭《德國聯邦政府能源方案》,對德國的能源供應進行瞭徹底重新定位。新能源方案確定,至2050年可再生能源將在德國的能源結構中到占60%,並占電力供應的80%。
今年3月的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後,德國政府決定在未來十年內逐步終止境內所有核電站,2022年徹底退出核能。核電目前占德國整個能源結構的23%,如何在短時間內補上這一缺口,海上風電被賦予瞭重任。
根據德國政府的規劃,德國海上風電未來將占到整個風力發電的25%,而一般國傢這個比例僅為10%。到目前為止,北海和波羅的海已經並網發電的項目共有五個,另有25個項目已經通過審批在建,還有超過80個項目正在立項審批過程中。
為瞭扶持海上風電,德國政府出臺瞭很多政策。2010年發佈的能源方案指出,為瞭實現到2030年使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5GW的目標,總共還需投資750億歐元。而首批10個海上風電站的建設將得到政府的資助,德國復興信貸銀行在2011年設立瞭50億歐元的市場利率海上風電專項貸款額度。
此外,德國政府還為海上風電提供瞭比陸上風電有利得多的補貼政策:最初的方案是,前12年每千瓦時補貼15歐分,12年之後降為每千瓦時3.5歐分。但在風電行業的遊說下,德國政府修改瞭政策,從2012開始將補貼標準提高到每千瓦時19歐分,但補貼年限由12年降至8年,8年後的補貼標準維持不變。陸上風電頭五年的補貼標準,則為每千瓦時9.2歐分。
之所以提高海上風電的補貼標準,主要原因是海上風電開發投資規模比陸上風電要大得多,難度也比想象的要大。如果不提高補貼標準,開發主體基本上是大的能源公司,沒有足夠的激勵去加快開發進程。
德國第一個海上風電試驗項目12臺機組總計60兆瓦的AlphaVentus從1999年正式立項,到去年4月才得以並網發電,歷時近12載,比原定計劃晚瞭一年半。
海上風電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諸多方面,包括融資、審批、風電場自然環境調整、海上風電項目的規劃管理、風機設備選型、海上建設期項目管理,以及海底電網供電規劃。每一個方面都和陸上風電不同,每一個方面也都要復雜得多。
以審批為例,德國陸上風電項目隻需通過當地政府即可;海上風電項目則分為專有經濟區和12海裡區。前者需經德國聯邦海洋和水道測量局審批,後者則由相應的四個州負責。
為瞭保護海岸線和近海潮汐,以及不影響進港航道,德國聯邦海洋和水道測量局要求海上風電場建在遠離陸地的地方。德國的公眾也不願意看到海上風機出現在近海的自然景觀裡,認為是一種破壞。妥協的結果是,AlphaVentus選址在瞭北海離岸45公裡遠的地方,水深達30米。
根據德國海上風電官方網站提供的信息,其他申請的項目也多在離岸30公裡之外,水深在20米至35米之間。而英國、丹麥等國傢的海上風電場離岸要近得多,那裡的公眾也不介意大型風機出現在視線裡。
離岸遠意味著運輸距離長,氣候條件差,維修成本高,海床基礎和風機的水下基礎也必須做得更大更深,因此,德國的海上風電項目比其他歐洲國傢復雜和困難得多。歐盟有立法規定,水下施工噪音在700米外處測量,不能超過160分貝,以保護海洋生物。
高風險意味著高成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的投資額至少在10億歐元以上,其中僅一個風電的水下基礎就耗資500萬歐元左右。但這也可能成為中國企業的機會所在。
如何打開一扇門
今年8月,美國私募投資基金黑石宣佈,計劃投資總計25億歐元在德國已獲批準的兩個在建海上風電項目上。其中12億歐元將投在北海一個名為Meerwind的項目上,該項目將安裝80臺風機,計劃在2013年完成;另一個投資項目將安裝64臺風機,計劃於2016年完成。黑石是第一個投資德國海上風電的私募基金。英國《金融時報》援引黑石管理高層的話說,黑石還有意購買一個德國海上風電項目的開發許可證。
黑石鎖定投資的Meerwind同時獲得瞭四傢德國保險公司組成的財團擔保。這也是保險機構第一次為海上風電項目擔保。四傢保險公司之一的德國安聯保險公司氣候解決方案首席執行官桑德修威爾在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說,保險公司介入的前提是可保險性。從海上風電項目來說主要看兩個方面,一是政策法規風險,二是技術風險,前者更重要。他認為,德國政府的政治支持足夠,補貼政策調整後增強瞭投資的吸引力。而技術風險經過幾個已經並網運營的項目來看也被證明是可控的,雖然仍存在著巨大的技術和運營風險。
桑德修威爾指出,對中國企業來說,作為投資者進入海上風電市場或許是一條捷徑。方式則有兩種,一種是純財務投資,另一種是通過收購一傢本土風機設備制造商。
國際風電行業最有影響力的咨詢公司之一丹麥MakeConsulting合夥人斯汀尼爾森在接受財新記者郵件采訪時亦表示,財務投資是目前市場非常關鍵的一個要素,可以起到敲門磚的作用,通過這一方式可以獲得市場經驗、實際知識,以及建立業務記錄,雖然將長遠國際業務發展建立在財務投資上,並不是一個可持續性的戰略,但這可以為中國制造商打開一扇門。
一個多月前,挪威的一個海上風電項目開發商便宣佈,鑒於有可能獲得融資機會,他們或許會選擇中國風機設備制造商的產品。華銳風電在愛爾蘭參與的陸上風電項目采用的也是這一方式。
今年7月,華銳風電宣佈,將參與愛爾蘭一個總計1000兆瓦的風電項目的建設,由國開行提供部分信貸支持。該項目的總投資額為15億歐元,為華銳第一個海外項目。但兩個月後,華銳身陷一場知識產權官司。華銳昔日的合作夥伴美國超導公司指控,華銳員工竊取其商業機密,非法獲取並使用其一些風力發電機軟件代碼,要求索賠4億美元。
10月10日,華銳風電發佈公告稱,已向北京仲裁委員會請求駁回美國超導的全部仲裁請求,並提出反請求索賠違約經濟損失近8億元人民幣。華銳風電後將索賠金額提高到10億元。
華銳風電與美國超導各執一詞,官司仍在膠著中。雖然官司尚未有定論,但對華銳在海外的聲譽造成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消息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在華銳官司解決之前,海外項目開發商無法繼續和其展開合作。
知識產權是中國公司的軟肋,也是最容易引發跨國訴訟的一個敏感領域。德國公司Enercon是為數不多的沒有進入中國市場、也不打算進入中國市場的歐洲風機設備制造商。德國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這是因為該公司的創始人阿羅爾斯沃本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很在意,不信任中國公司。
風機水下機會
到目前為止,尚未有德國海上風電項目表示有意向中國企業融資。尼爾森也表示,他懷疑中國企業能否實質性地進入歐洲海上風電市場,後者比陸上風電市場的進入壁壘還要高,風險和成本也更大。除非中國風機設備制造商收購市場現有的參與者,比如目前正在出售的BARD公司,或者更大的廠商。
BARD的來歷並不小,其創始人是前俄羅斯天然氣公司總裁安戈爾特貝卡。2003年,貝卡看中德國的海上風電市場,隨身帶瞭幾百萬歐元作為種子資金來到德國,BARD工程公司由此誕生。據知情人士透露,貝卡之所以能打入準入限制嚴格的德國市場,是借助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的私人關系。BARD在專有經濟區申請到以其名字命名的一塊大面積風電場BARDOffshore1,計劃安裝80臺風機,總發電裝機容量400兆瓦。
貝卡的個人野心不止於此,他不信任別的供應商,決定一切都由BARD來生產,從整機制造到運輸安裝船隻,到風機的水下基礎。戰線拉得過長的BARD很快陷入財務困境,提供融資安排的銀行成為新的股東,決定將BARD的十幾個分公司整體出售。
11月初,韓國大宇造船和海洋工程公司向《華爾街日報》表示,有意競購BARD資產,但尚未決定是隻購買部分股權還是整個公司。
據瞭解,目前中國國電聯合動力對BARD6兆瓦風機機組的技術非常有興趣,已經多次前往德國。不過,德國業內人士對BARD分拆出售給中國公司的可能性並不看好。
天泰海洋工程執行董事趙航宇對中國企業的機會另有看法。趙造船工程師出身,在德國造船及海洋工程界工作瞭20多年,後延伸到海洋工程及海上風電領域,曾經擔任過德國勞氏船級社GL駐中國代表,主持建立瞭德勞GL風電認證體系在中國的運營系統。他現在回到德國,作為資深船舶及海上風電專傢,為中德雙方海上風電領域相關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服務。
趙航宇認為,歐洲這一輪大規模海上風電建設,風機制造這一塊,中國企業機會很小。
歐洲公司作為先驅者,幾十年來已經建立起瞭非常完備的研發、質量保證體系,中國風機制造企業的價格優勢在德國這樣的市場並不很重要,特別是海上風電,安全性和可靠性才是重中之重。但是,海上風機基礎,即風機水下部分,以及風機塔筒,主要是大型鋼結構,則是中國企業最大的一個商業機會。
趙航宇預計,從2014年建設高峰開始,到2025年第一批建設完成,每年僅德國就將需要樁機基礎600臺,而目前德國本土每年供應差不多100來臺,能做的隻有少數幾傢,其中一傢還屬於BARD控股。
</p>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