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案例: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案例: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故事一:炼狱的日子 一个女留学生,到德国已经四年,但很不适应,要不是为了不辜负父母和亲戚朋友的期望,早就想回国算了。在德国基本上是学校和宿舍两点一线,几乎没有娱乐,也很少找人聊天,包括中国的学生。由于靠勤工俭学挣学费,因此生活很清苦,连吃个红薯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20元一公斤)。故事二:如鱼得水的日子 一个在德留学的男学生,开始的时候一句德语也不会,后来他到附近的一个敬老院照老人们说话,渐渐地语言不是问题,并且也认识了一些朋友,也包括中国留学生。现在除了上课,每周花一个下午到敬老院去看老人,花两个下午到国际难民组织去做志愿者,每周
2、有一天做助教,同时经常参加留学生组织的活动,他很喜欢在德国的生活。故事三:不和中国人交往的中国人 开始的时候,都是和中国留学生住在一起,说中国话,吃中国菜。后来我觉得这样和国内没有两样,于是我搬了出来和德国人住在一起,再也没有回到原来的圈子。我很喜欢别人把我当作德国人来交往。跨文化跨文化认知知 跨文化认知是个体对其他文化信息的收集整合、评价和接受的过程。由于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决定了个体对外界信息的选择和加工方式,因此也决定了他对其他文化的态度偏好,从而成为跨文化冲突产生的个体基础。跨文化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文化振颤、文化碰撞、文化认识到文化认同或否认的过程。高低不熟悉熟悉个体认知水平个
3、体认知过程感知震颤碰撞认知认同或否认跨文化场跨文化认知障碍不当解释不当归类不当定式跨文化反衬与跨文化指认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管理首先是对文化的识别。所谓文化识别,也叫文化指认,是把自身文是把自身文化作为参照系去衡量其他文化的特征;化作为参照系去衡量其他文化的特征;所谓文化反衬是指文化特征上的对照,通过通过对照指出其差异性和共同性。对照指出其差异性和共同性。文化融入的概念文化融入的概念 文化融入(acculturation):当拥有不同文化群体中的个体和其他文化有持续的第一手接触时所出现的现象,其结果是原来的个体和群体的文化模式都有变化。文化融入具有以下特点:1.与异文化直接并且第一手接触2.接
4、触必须持续一段时间3.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盲目融入、强加融入、民主融入4.文化接触带来变化文化融入的策略文化融入的策略融合同化隔离边缘化是否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是否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是是否否接接触触异异族族文文化化?是是 否否 是是 否否文化适应方法示意图文化适应方法示意图“文化休克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culture shockculture shockculture shock)概念概念: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美国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Kalvero Oberg(奥伯格)(奥伯格)于于19601960年首次提出,用于概括种种跨文化不适应年首次提出,用于概括种种跨文化
5、不适应现象。现象。“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深度焦虑症 。”文化休克的表文化休克的表现1 1、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2 2、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3 3、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4 4、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在角色
6、、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乱;面感受到的混乱;5 5、在察觉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在察觉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6 6、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1.Oberg(1960)四阶段说:蜜月期(honey moon stage):其特征为着迷、兴高采烈和乐观。由于积极预期和乐观,个体在这个阶段情绪高涨,对所看到的文化差异持一种积极态度敌意期(hostile stage):由于现实与期望的差距带来失落、遇到挫折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个体对东道国有一定的敌意和偏见。文化休克
7、的文化休克的阶段段恢复期(recovery stage):个体的东道国语言知识和技能都有提高,对新文化环境的适应力提高,对新文化环境适应能力提高,个体重新从积极方面看待周围事物。适应期(adjustment stage):适应程度增加,焦虑的情绪基本消失,了解、接受并享受新的社会规范和习俗,和环境有和谐感。蜜月阶段蜜月阶段新鲜、兴奋、乐观沮丧(或敌意)沮丧(或敌意)阶段阶段失望、失落、回避、焦虑、沮丧恢复调整阶段恢复调整阶段解开疑团、熟悉了解适应阶段适应阶段沮丧焦虑消失,和平相处,融洽“文化休克文化休克”的变化过程一般呈的变化过程一般呈“U”U”型型曲线。曲线。3.W形曲线(Gullahorn
8、,1963;Trifonovitch,1977)在U形曲线之外,把重新回国的适应也包含在其中,更加全面地描述了随时间变化,旅居者对新文化环境的满意度和态度。旅居者满意度开始旅居时间中期回归高 中 低 虽然从理论和经验上看,这些不同阶段的模型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实证研究结果去证明这一点。主要原因可能有:旅居者个体差异,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开始阶段都是乐观的、热情的。在东道国的生活经历并不一定能让人们的适应性增加。只有在有好感的前提下,随着接触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积极感受才会增加 随着时间推移,个体的适应程度会增加这个假设受到质疑。学者们都同意跨文化适应是一个过程,主流的观点是“
9、累积渐进型”:即适应是累积的、渐进的,随着个体不断与东道国环境互动,会越来越适应。但是,根据文化融入策略理论,累积渐进型只能描述融合型和同化型,把边缘型和隔离型排除在外。旅居者有多种情况。重新回重新回归适适应 回归适应(reentry adaptation)是指旅居者重新回国后在生活、工作和学习各方面的调整和适应。之所以会有重新回归适应:一是跨文化适应改变了人们。二是所在地区发生了变化 三是回归者对回归休克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象时间外部条件心理反应旅游者短暂有各种“保护”情绪高涨短期出访的商人、政府官员、外交官几天到几个星期优越有不适应的地方但冲击不大留学生、长期在外工作人员至少一两年 复杂、
10、困难多不适应的情况常出现移民和政治避难者长期问题最多,心理压力特别大文化休克的原因文化休克的原因传统解释失去了某种东西家庭朋友地位气候食物娱乐方式等新的理论负面事件理论社会支持减少论价值分歧论 负面事件理论:认为从一个地方(文化环境)到另一个地方(文化环境)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的事件,这些负面影响的事件会引起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负面影响愈大,时间愈长,所引起的疾病愈严重。夫妻分离夫妻分离工作调整工作调整经济状况的改变工作性质的改变抵押贷款的提前生活环境的改变饮食习惯的改变学校的改变社会支持减少论:社会支持指一个人在困难时得到亲戚、朋友、同事等在物质、道义和感情方面的帮助。社会支持充足,一个人的健
11、康状况就好,反之,则可能引发各种疾病。价值分歧论:人们之间存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分歧,分歧愈大,人就愈难适应新环境。所有进入异文化环境的人都会遇到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障碍,但程度因人而异。什么样的人适应能力低?教育程度低收入少的人年纪大的人妇女未婚者恐外症恐外症 文化休克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直接导致恐外症的出现。恐外症(xenophobia),亦翻译成“仇外症”,简单地说就是指对外国人的恐惧与仇恨。当一个人身处异国或异文化区域,语言不通,文化生活习俗不同,周围的人在外表、衣着、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甚至肤色和种族等各方面均与自己不同时,会导致身处异国或异文化的人为人处事不知所措,从而在心理产生一种说不
12、出的极度恐惧感,甚至过度敏感,忧心忡忡,处处设防,并最终由恐惧而产生一种对外国人的仇恨心态。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的恐外症似乎一度很严重。远的不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就表现出了极度的恐外症,看到“洋人”就害怕,结果只好割地赔钱、俯首称臣。后来,这种恐外症又开始演变成了一种崇洋症(本质上还是一种恐外症),只是崇拜的对象不同罢了。一部分人崇拜美国山姆大叔,另一部分人则崇拜苏联老大哥,而且都是崇拜的五体投地,其最终结果自然少不了吃大亏。这之后,我们又高喊要独立自主,增强民族自豪感,话虽如此,但实际上“恐外“与“崇洋”之间的变换更为频繁了,即崇又恐,忽崇忽恐,崇恐交加,真是害苦了不少中国人
13、。即使是在国门已打开了20多年的今天,许多中国人的崇洋与恐外症仍然没有消退。措施措施 社会环境 我们无法改变自我调适首先,对待文化休克的心理困难不能采取绝对化的态度,更不可用消极的方法处理,要明白跨文化交际中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面尽可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的交流与沟通。而关于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不适,则是相对容易解决得多了,俗话说“入乡随俗”,饮食等问题的不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适应。第二,要认识到文化休克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具有两面性,既要克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走过了文化休克的这段时期之后,会更容易
14、接受和适应新的环境。第三,要能正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地域性和差异性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反思文化的共同性与民族性,积极寻找两种文化的结合点。最后,要充分认识文化休克存在的客观性和可应对性:学习异文化的价值体系、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礼节与禁忌等多方面知识。积极与人沟通交流,尽量减少文化冲突。问卷卷调查:美国老师感到最难适应的前5个方面是:A、抽烟的习俗B、作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过程C、公交车上的拥挤D、学生的学习方式E、赠送礼物和接受礼物英国老师感到最难适应的前5个方面是:A、不排队B、作决定的过程C、公交车上的拥挤D、抽烟的习俗E、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国教中国教师感到最感到最难适适应的前的
15、前5个方面是:个方面是:A、身体接触(包括拥抱、接吻、拍打等)B、与美国人谈话C、衣着D、在社交场合如何处理尴尬的场面E、交朋友3.W形曲线(Gullahorn,1963;Trifonovitch,1977)在U形曲线之外,把重新回国的适应也包含在其中,更加全面地描述了随时间变化,旅居者对新文化环境的满意度和态度。旅居者满意度开始旅居时间中期回归高 中 低 虽然从理论和经验上看,这些不同阶段的模型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实证研究结果去证明这一点。主要原因可能有:旅居者个体差异,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开始阶段都是乐观的、热情的。在东道国的生活经历并不一定能让人们的适应性增加。只有在有好感的
16、前提下,随着接触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积极感受才会增加 随着时间推移,个体的适应程度会增加这个假设受到质疑。学者们都同意跨文化适应是一个过程,主流的观点是“累积渐进型”:即适应是累积的、渐进的,随着个体不断与东道国环境互动,会越来越适应。但是,根据文化融入策略理论,累积渐进型只能描述融合型和同化型,把边缘型和隔离型排除在外。旅居者有多种情况。重新回重新回归适适应 回归适应(reentry adaptation)是指旅居者重新回国后在生活、工作和学习各方面的调整和适应。之所以会有重新回归适应:一是跨文化适应改变了人们。二是所在地区发生了变化 三是回归者对回归休克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练习:据西班
17、牙欧浪网消息,家住巴塞据西班牙欧浪网消息,家住巴塞罗那的山那的山东籍籍侨民民张女士,女士,上周被住家附近的地区医院医生上周被住家附近的地区医院医生报警,指控其警,指控其对她她10岁孩孩子子进行家庭暴力。而当行家庭暴力。而当记者了解情况后,原来是中医者了解情况后,原来是中医“拔拔罐罐”被被误认是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大家,大家对事情感到很无奈。事情感到很无奈。张女士非常无辜地跟翻女士非常无辜地跟翻译讲诉事情事情经过。5天前,因天前,因为自己女儿重感冒了,很是心疼。自己女儿重感冒了,很是心疼。张女士因女士因为正好家里有一正好家里有一套拔罐套拔罐仪器,而且自己出国前也学器,而且自己出国前也学过中医
18、刮痧中医刮痧疗法法(包括包括针灸,按摩,拔罐灸,按摩,拔罐)等中医非等中医非药物物疗法,当法,当时本来想学点技本来想学点技艺出国出国赚取生活取生活费的。的。现在自己女儿感冒不在自己女儿感冒不轻,张女士女士认为拔罐可以活血化瘀,治拔罐可以活血化瘀,治疗由外邪引起的感冒由外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痛、咳嗽等症状,遂拿起保健咳嗽等症状,遂拿起保健仪器器为女儿女儿进行拔罐治行拔罐治疗。张女士说,当时也想着女儿能够早点好,所以下手很快,女儿细皮肉嫩的,又是第一次拔罐,所以身上出现了拔罐后的淤痕。后来两天后见到女儿的感冒并没有好转,她又给女儿拔了一次,但是感冒还未见好转,只好带她过来看医生开点药。谁知道,
19、家庭医生给她女儿检查身体的时候,发现了女儿身上的淤痕。由于张女士西语不好,也不知道怎么跟医生解释。医生可能以为小孩受到什么非人虐待了,最终,半个小时后,警察来了。翻译李女士把张女士的大意告诉警察,警察表示,经过医生诊断,这些淤痕是热力烫伤所致,而且按照它的排序,看起来是故意的人为行为。当医生听到中医的“刮痧”,表示不清楚这是什么,他们也并没有见过也无法证实这是什么医疗行为,但是证据确凿的就是,女孩的身体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人为伤害,如果张女士承认是她做的,则初步认定为家庭暴力行为。当时张女士就懵了,她当时只是用中医方法给女儿治感冒而已,怎么忽然就变成“家庭暴力”了?无奈医生和警察都不接受张女士的解
20、释,最后警察要求张女士及其女儿回到警局,对此案进行进一步调查并且很可能立案要将张女士告上法庭。而且翻译告诉张女士,警察表示,在法官判张女士无罪之前,张女士都将暂时失去监护孩子的能力,如果法官判张女士有罪,那么张女士将几乎永远失去监护孩子的能力。张女士一听,急得哭了,不知如何是好,警察说,现在是等警察局给她配一个律师,还是她自己请一位律师?张女士说先跟丈夫打电话商量,最后决定到底怎么办。最后张女士决定自己请一名律师,律师在2小时后赶到警察局,这名律师是一名当地人,与她前来的还有一名中国人做翻译。最后律师与张女士进行了详谈,大意是要找相关中医师(并且有正规牌照)证明这是中医医疗行为,还有左邻右舍证明其不是一位不称职的母亲等等。张女士在与律师谈话的过程连续流泪了几次,对这样的结果深表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