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供热计量技术.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9528742 上传时间:2025-03-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04KB 下载积分:6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热计量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供热计量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 供热计量技术 1.1.1.1 基础要求 1、 集中供热新建建筑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必需安装热量计量装置。 2、 集中供热系统热量结算点必需安装热量表。 3、 设在热量结算点热量表应按《中国计算法》要求检定。 4、 现有民用建筑供热系统热计量及节能技术改造应确保室内热舒适要求。 5、 现有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应优先实施室外管网水力平衡、 热源气候赔偿和优化运行等系统节能技术, 并经过热量表对节能改造效果加以考评和跟踪。 6、 热量表设计、 安装及调试应符合以下要求: (1) 热量表应依据公称流量选型, 并校核在设计流量下压降。公称流量可根据设计流量80%确定。 (2) 热量表流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应符合仪表安装要求, 且宜安装在回水管上。 (3) 热量表安装位置应确保仪表正常工作要求, 不应安装在有碍检修、 易受机械损伤、 有腐蚀和振动位置。仪表安装前应将管道内部清扫洁净。 (4) 热量表数据储存宜能够满足当地供暖季供暖天数日常工作供热量储存要求, 且宜含有功效扩展能力及数据远传功效。 (5) 热量表调试时, 应设置存放参数和周期, 内部时钟应校准一致。 7、 散热器恒温控制阀、 静态水力平衡阀、 自力式流量控制阀、 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和自力式温度调整阀等应含有产品合格证、 使用说明书和技术监督部门出具性能检测汇报; 其调整特征等指标应符合产品标准要求。 8、 管网循环水应依据热量测量装置和散热器恒温控制阀要求, 采取对应水处理方法, 在非供暖期间, 应对集中供热系统进行满水保养。 1.1.1.2 热源和热力站热计量 1.1.1.2.1 计量方法 1、 热源和热力站供热量应采取热量测量装置加以计量监测。 2、 水—水热力站热量测量装置流量传感器应安装在一次管网回水管上。 3、 热量测量装置应采取不间断电源供电。 4、 热源或热力站燃料消耗量、 补水量、 耗电量均应计量。循环水泵耗电量宜单独计算。 1.1.1.2.2 调整和控制 1、 热量或热力必需安装供热量自动控制装置。 2、 供热量自动控制装置室外温度传感器应放于通风、 遮阳、 不受热源干扰位置。 3、 变水量系统一、 二次循环水泵, 应采取调速水泵。调速水泵性能曲线宜为陡降型。循环水泵调速控制方法宜依据系统规模和特征确定。 4、 对用热规律不一样热用户, 在供热系统中宜实施分时分区调整控制。 5、 新建热力站宜采取小型热力站或者混水站。 6、 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宜在热力人口设置混水站或组装式热交换机组。 7、 热力站宜采取分级水泵调控技术。 1.1.1.3 楼栋热计量 1.1.1.3.1 计量方法 1、 居住建筑应以楼栋为对象设置热量表。对建筑类型相同、 建设年代相近、 围护结构做法相同、 用户热分摊方法一致若干栋建筑, 也可确定一个共用位置设置热量表。 2、 公共建筑应在热力入口汉热力站设置热量表, 并以此作为热量结算点。 3、 新建建筑热量表应设置在专用表计小室中; 现有建筑热量表计算器宜就近安装在建筑物内。 4、 专用表计小室设置, 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有地下室建筑, 宜设置地下室专用空间内, 空间净高不应低于2.0m, 前操作净距离不应小于0.8m。 (2) 无地下室建筑, 宜于楼梯间下部设置小室, 操作面净高不应低于1.4m, 前操作面净距离不应小于1.0m。 5、 楼栋热计量热量表宜选择超声波或电磁式热量表。 1.1.1.3.2 调整和控制 1、 集中供热工程设计必需进行水力平衡计算, 工程完工验收必需进行水力平衡检测。 2、 集中供热系统中, 建筑物热力入口应安装静态水力平衡阀, 并应对系统进行水力平衡调试。 3、 当室内供暖系统为变流量系统时, 不应设自力式流量控制阀, 是否设置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应经过计算热力入口压差改变幅度确定。 4、 静态水力平衡阀或自力式控制阀规格应按热媒设计流量、 工作压力及阀门许可应降等参数经计算确定; 其安装位置应确保阀门前后有足够直管段, 没有尤其说明情况下, 阀门前直管段长度不应小于5倍管径, 阀门后直管段不应小于2倍管径。 5、 供热系统进行热计量改造时, 应对系统水力工况进行校核。当热力入口资用压差不能满足现有供暖系统要求时, 应采取提升管网循环泵扬程或增设局部加压泵等赔偿方法, 以满足室内系统资用压差需要。 1.1.1.4 分户热计量 1.1.1.4.1 通常要求 1、 在楼栋或者热力站安装热量表作为热量结算点时, 分户热计量应采取用户热分摊方法确定(通断时间面积法); 在每户安装户用热量表作为热量结算点时, 可直接进行分户热计量。 2、 应依据建筑类别、 室内供暖系统形式、 经济发展水平, 结合当地实践经验及供热管理方法, 合理地选择计量方法, 实施分户热计量。分户热计量可采取楼栋计量用户热分摊方法(通断时间面积法), 对按户分环室内供暖系统也可采取热量表直接计量方法。 3、 同一个热量结算点计量范围点, 用户热分摊方法应统一(通断时间面积法), 仪表种类和型号应一致。 1.1.1.4.2 散热器热分配计法 1、 散热器热分配计法可用于采暖散热器供暖系统。 2、 散热器热分配计质量和使用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产品标准要求, 选择热分配计应与用户散热器想匹配, 其修正系数应在试验室测算得出。 3、 散热器热分配计水平安装位置应选在散热器水平方向中心, 或最靠近中心位置; 其安装高度应依据散热器种类形式, 根据产品标准要求确定。 4、 散热器热分配计法宜选择双传感器电子式热分配计。当散热器平均热媒设计温度低于55℃时, 不应采取蒸发式热分配计或单传感器电子式热分配计。 5、 散热器热分配计法操作应由专业企业统一管理和服务, 用户热计量计算过程中各项参数有据可查, 计算方法应清楚明了。 6、 入户安装或更换散热器热分配计及读取数据时, 服务人员应尽可能降低对用户干扰, 对可能出现无法入户读表或者用户恶意破坏热分配计情况, 应提前装备应对方法并通知用户。 1.1.1.4.3 户用热量表法 1、 户用热量表法可用于共用立管分户独立室内供暖系统和地面辐射供暖系统。 2、 户用热量表应符合《热量表》CJ128要求, 户用热量表宜采取电池供电方法。 3、 户内系统入口装置应由供水管调整阀、 置于户用热量表前过滤器、 户用热量表及回水截止阀组成。 4、 安装户用热量表时, 应确保户用热量表前后有足够直管段, 没有尤其说明情况下, 户用热量表前直管段长度不应小于5倍管径, 户用热量表后直管段长度不应小于2倍管径。 5、 户用热量表法应考虑仪表堵塞或损坏问题, 并提前制订处理方案。 1.1.1.4.4 通断时间面积法 1、 通断时间面积法可用于各类供暖系统中, 进行热量分摊和节能调整。 2、 通断时间面积法是经过温控装置控制安装在每户供暖系统入口支管上电动通断阀门, 依据阀门接通时间与每户建筑面积进行用户热分摊方法。 1.1.1.5 室内供暖系统 1.1.1.5.1 系统配置 1、 新建居住建筑室内供暖系统宜采取垂直双管系统、 共用立管分户独立循环系统, 也可采取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 2、 现有居住建筑室内垂直单管顺流式系统应改成垂直双管系统或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 不宜改造为分户独立循环系统。 3、 新建公共建筑室内散热器供暖系统可采取垂直双管或单管跨越式系统; 现有公共建筑室内垂直单管顺流式散热器系统应改成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或垂直双管系统。 4、 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垂直层数不宜超出6层。 5、 新建建筑散热器选型时, 应考虑户间传热对供暖负荷影响, 计算负荷可附加不超出50%系数, 其建筑供暖总负荷不应附加。 6、 新建建筑户间楼板和隔墙, 不应为降低户间传热而作保温处理。 1.1.1.5.2 系统调控 1、 新建和改扩建居住建筑或以散热器为主公共建筑室内供暖系统应安装自动温暖控制阀进行室温调控。 2、 散热器恒温控制阀选择和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室内供暖系统为垂直或水平双管系统时, 应在每组散热器供水支管上安装恒温控制阀。 (2) 垂直双管系统宜采取有预设阻力功效恒温控制阀。 (3) 恒温控制阀应含有产品合格证、 使用说明书和质量检测部门出具性能检测汇报; 其调整特征等指标应符合产品标准《散热器恒温控制阀》JG/T195要求。 (4) 恒温控制阀应含有带水带压清堵或更换阀芯功效, 施工运行人员应掌握专用工具和方法并立刻清堵。 (5) 恒温控制阀阀头和温包不得被破坏或遮挡。应能够正常感应室温并便于调整。温包内置式恒温控制阀应水平安装, 暗装散热器应匹配温包外置式恒温控制阀。 (6) 工程完工之前, 恒温控制阀应根据设计要求完成阻力预设定和温度限定工作。 3、 散热器系统不宜安装散热器罩, 一定要安装散热器罩时应采取温包外置式散热器恒温控制阀。 4、 设有恒温控制阀散热器系统, 选择铸铁散热器时, 应选择内腔无砂合格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