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经济史
农业经济
手工业经济
商业经济
耕作方法
土地制度
古代水利
纺织业
冶金业
陶瓷业
商业活动
“市”发展
商业城市
新石器
1、 技术萌芽(原料: 麻和葛)
2、 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小件铜器(小件工具或生活工具)
原始时代彩陶工艺水平高, 早期瓷器又称为青铜瓷器
出现了早期商业交换
夏商周
商周: 井田制(国王全部)
特征: 公有到私有
商: 出现指导蚕桑生产专职官员
周: “妇功”(国有六职)在生产中相当关键
商周: 青铜器, 铸造达成相当高水平
商: 生产规模大
西周: 礼制
商代中后期到东汉晚年是陶发展到瓷过分阶段
商: 商业初步发展
西周: 交易活动频繁, 货币需求上升(骨贝、 铜贝)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形成(农业发达)
都江堰(李冰)、 郑国渠
春秋晚期: 人工冶炼铁具
战国: 炼钢和淬火技术发展
富足巨商和繁荣商业中心
战国: 市井
秦
从法律要求商品买卖必需明码标价
汉
牛耕普及, 铁制农具超前代
曲柄锄、 大镰、 耧车
东汉: 耦犁到一牛挽犁
关中人民: 井渠
王景治黄河
纺织技术相当发达: 素纱禅衣
“丝国“
汉武帝: 铁业官营制度
汉代开始用煤炭作燃料
供风: 自然通风到人力皮囊通风到畜力鼓风
东汉初: 南阳太守杜诗, 水排
商运活跃“富商大贾周游天下“
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人群之一
“市“有专门管理机构
西安都城长安: “市”九处
五都(洛阳、 邯郸、 临淄、 宛、 成都)五均官
以繁荣市为关键标志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南北朝
北魏到唐前期: 实施均田制(国家授田)
隋唐五代: 立井水车(北方)、 高转筒车(长江流域)
灌钢法
草市(民间集市)草市尉
唐
曲辕犁
唐中期后, 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规模,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已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南青(越)北白(刑)
唐代晚期: 釉下彩绘
俞大娘航船(水路)
陆路商运发达
辅助性经营场所兴起(客舍、 车坊、 氏店)
草市变成相对集中地方, 商业中心
夜市
市发展成为店铺林立常设商业区
雄富冠天下(扬州)
宋
北宋后“有力者无田可耕, 有田者无力可耕”情形严重
水转翻车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 粤等地
北宋有了以火柴作燃料冶铁明确记载
唐宋以来: 五大明窑
“瓷路“
北宋定复白瓷孩儿枕
北宋: 益州, 交子(世界上最早)
宋元: 商业空前繁荣, 海外商运发展快速, 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关键起源
突破时空规则—商业街
商业治法不再由官吏直接监督
比较完备饮食服务设施
《东京梦华录》形容汴京商市繁荣
元
棉纺织家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
棉布—关键衣物
明清
风力水车
明代: 桑蚕、 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
手工工场雇佣劳动关系出现
清代康熙: 粉彩瓷器工艺发明(雍正时期抵达顶峰)
会馆出现
商帮(晋商, 徽商最强)
城市中商业区相当繁荣
乾隆: 苏州“甲于天下”
名镇: 汉口, 佛山镇, 景德, 朱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