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规范性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施祥胜 211300
高一新生升入高中后, 物了解题格式迟迟不能入轨, 这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理学习顺畅性, 影响了物理思维能力提升; 高三学生在解题格式上也一样存在大量问题, 为物理考试失去大量“卷面分”埋下了祸根。在高考物理试卷中, 计算题比重深入加大, 考生因为解题格式不规范而造成“损失”深入凸现。本文就高中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存在问题及规范性作部分探讨。
一、 正确使用符号
正确使用符号关键, 一是要熟悉物理符号书写要求, 二是要了解有哪些常见书写错误。物理中常见符号包含: 物理量符号、 物理单位符号及非物理量符号。物理符号使用现有规范性、 习惯性, 又有灵活性。进入高中后, 物理情景变复杂了, 物理量大为增加, 所需符号数量也大大扩张。
(一)高中物理常见符号
1、 物理量符号:
物理量符号通常有: 重力G、 力F、 位移(旅程)S、 质量M(m)、 速度V、 加速度a、 重力加速度g、 力矩M、 力臂L、 角速度ω、 周期T、 频率f、 转速n、 动量P、 冲量I、 功W、 功率P、 能量E、 动能Ek、 势能Ep、 热量Q、 引力常量G、 动摩擦因数μ、 劲度系数k、 阿伏加德罗常数N, 等等。
2、 物理量单位符号
常见物理量国际单位制符号通常有: 长度m、 质量kg、 时间S、 力N、 速度m/S、 加速度m /S2、 角速度1/rad、 频率Hz(1/S)、 力矩N·m、 动量kg·m./S、 冲量N·S、 功(热量、 能量)J、 功率W、 引力常量N·m2/kg2、 劲度系数N/m、 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 等等。
常见物理量非国际单位制符号通常有: 以M表示“兆”(106)。如: MW表示兆瓦; 以k、 p、 C、 m、 μ分别表示千、 分、 厘、 毫、 微。如: km、 pm、 Cm、 mm、 μm分别表示千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微米。其它如: h表示小时、 t表示吨, 等等。
3、 物理量习惯性符号
一些物理量在特定情形中常见习惯性符号来表示。如: 高度h、 位移旅程l(L)、 时间t(T)、 分位移X和Y等。
4、 非物理量部分习惯符号
物理计算中常需用到部分非物理量, 而这些量通常都有部分习惯性符号。如: 半径r(R)、 长度l(L、 S)、 角度α(β、 γ、 δ、 θ、 φ)、 数量n(N、 m、 p、 q)
5、 加注符号
(1)加脚注符号
加脚注通常可表示某物理量属性、 或对多个并列物理量加以区分。脚注通常见数字、 字母表示, 有时也直接用汉字。如: Ff表示阻力、 FN表示支持力和压力、 F合表示合外力、 W合表示合外力对物体作功、 W克表示物体克服阻力所作功、 F1与F2分别表示在同一情景中二个力。
(2)加上注符号
加上注通常是对并列多个量加以区分, 方法是在字母右上角加“'”或“〃”等。如: V'、 V〃、 F'、 F〃等。
(3)平均值加注符号
平均值符号通常是在符号上方加“—”。如 V表示平均速度。
(二)使用符号不妥部分常见情况
1、 所用符号不符合规范性。如: 用f、 N、 P等表示力, u表示速度, 用“m/天”表示速度等。
2、 符号脚注不妥。符号脚注不妥情况关键是二种, 一是只习常见汉字做脚注, 二是脚注太复杂。如: 用F拉F阻F拉力F支持、 F万等表示多种类型力。
3、 所用符号不符合物理习惯。如: 用OF表示某一个力, 用AB表示一段长度等。
4、 同一问题中, 物理量单位中英文混杂。如: 速度单位写成“m/秒”。
5、 量纲相同不一样物理量单位混用。如: 功(能)单位J写成力矩单位N·m; 动量单位kg·m./S与冲量单位N·S混用。
6、 有符号而不用。如: 将力单位写成kg·m /S2。
二、 文字、 字母书写不妥
1、 字母书写不妥。一是不认真观察书写要领μ—u、 θ—Q; 不知道手写体与印刷体区分G、 α——a; 不区分希腊字母与英文字母ω—W; 有部分不良书写习惯“V”看上去象“M”。
2、 字书写潦草。书写潦草文字有时看上去模棱二可, 真有些匪夷所思, 如: 大与小, 左与右、 A与B、 c与e。
三、 用合适文字进行说明
物了解题过程应该有合适文字说明。不过, 多数学生解题时, 除了一个“解”字, 其它全都是字母和数字。有甚至全是数字, 连“解”字都没有。产生这种情况原因, 一是初中时对解题过程要求不高, 二是学生不了解高中物了解题过程要求, 三是学生自我要求不高, 四是有一个错误思想意识, 即认为书写文字太多, 浪费时间。假如不养成用合适文字进行说明习惯, 将极不利于物理思维训练、 表示能力提升和解题正确性。合适文字说明关键包含以不多个方面。
1、 显示解题过程说明。如: 已知、 求、 解、 设、 答、 首先、 其次、 最终, 等等。
2、 交待研究对象说明。如: 对……而言, 在……过程中等。
3、 叙述分析过程说明。如: 由……可知, 因为……, 所以……等。
4、 提出所用规律说明。如: 由……得, 依据……得, 等。
四、 解题过程要循序渐进
求解一道题目, 应在充足分析基础上, 搞清先求什么, 后求什么。对解题过程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安排。而不能想到什么求什么, 造成运算过程前后巅倒、 步骤混杂。
例题: 放在水平面上物体质量为2千克, 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μ=0.2。物体受8牛顿水平拉力作用而作加速运动。求: 物体加速度大小。G取10m/S2。
次序不妥求解过程: 由牛顿第二定律知: F合=F-Ff=ma, 因为摩擦力Ff=μFN=μmg=0.2×2×10N=4N。所以, F合=F-Ff=8-4=4N。则a= F合/m=4/2 m/S2=2m/S2。
循序渐进解题过程: 首先, 摩擦力Ff=μFN=μmg=0.2×2×10N=4N。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Ff=ma, 则a=(F-Ff)/m=(8-4)/2 m/S2=2m/S2。
五、 解题过程不要“跳步”
解题过程遗漏部分关键步骤常称为“跳步”。解题过程中“跳步”现象其实是由思维过程中“跳步”引发。如不立刻纠正这种不妥做法, 常常造成学生分析问题不严密、 思维过程混乱。如: 在上例Ff=μFN=μmg中遗漏Ff=μFN而直接出现Ff=μmg是常见现象, 这轻易造成学生在摩擦力计算中忽略支持力(压力)分析, 从而造成分析能力得不到提升。在稍难一点综合题中, 支持力(压力)分析犯错现象很普遍。又如: 上例中F-Ff=ma常被省去, 而直接出现a=(F-Ff)/m, 有时Ff=μFN=μmg被省去, 而立出方程F-μmg=ma, 这轻易造成学生无法形成依据公式立方程物了解题基础策略, 也不不利于物理规律学习。
六、 解题过程要有合理省略
与“跳步”相反, 有学生不对解题步骤进行整合, 解题过程立式太多, 过于繁杂。这么极不利于综合能力提升。一碰到稍复杂一点综合题, 就束手无策, 理不出头绪。如: 在上例中, 有学生解题时将F-Ff=ma, a=(F-Ff)/m二步分解成F合=F-Ff=ma, F合=F-Ff, a= F合/m三步。前者是一个数学中立方程处理物理问题基础方法, 以后者完全是一个简单代数运算思维。二种思维对能力要求是不一样。
七、 运算过程前期字母化后期数字化
高中物理习题运算, 通常是优异行方程变形, 求出末知量字母表示式, 再代入数据, 算出结果。不过, 很多学生沿袭初中做法。即, 立出方程后不进行方程变形就直接代入数据。上例中通常解法是: F-Ff=ma, 8-4=2a 则a=2m/S2。这么过程首先不合理, 其次不利于复杂过程运算。
八、 运算过程单位要简约化
尽管对高中物理习题解题过程中单位代入有明确要求, 不过很多学生在这种简单问题上错误百出。常见情况通常有二类: 一类是“保守型”, 仍然沿用初中做法, 在每个量后面都写出单位, 极难形成新习惯。另一类是“过激型”, 单位基础不用, 只在运算最终结果中写出单位。
九、 养成作图分析习惯
对物理情景进行图示分析是高中物理学习最关键分析方法。绘图能力欠缺会显著影响物理学习成绩提升。
学生绘图不妥情况通常有: 整体图形过大或过小、 线段长度不妥、 方向不准、 角度不准、 随意绘图等等。
造成绘图不妥原因通常是: 思想上不重视, 认为浪费时间; 物理情景分析不清, 不知怎样绘图; 锻炼少, 绘图能力不强。
提升绘图能力方法关键有二个: 一是多观察老师绘图, 体会绘图技巧; 二是加强绘图训练, 总结合理绘图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