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二、合成抗菌药
包含以下四类
1.喹诺酮类抗菌药品
2.磺胺类抗菌药品
3.抗结核分枝杆菌药
4.抗真菌药
(一)喹诺酮类抗茵药品
通式:AB双环结构(喹啉酮酸),A环为吡啶酮酸结构。
特点:A环为吡啶环,基本不变;B环改变大(本考点重点掌握B环改变)。
喹诺酮类药品构效关系
(1)A环吡啶酮酸是必需药效团,3位羧基和4位酮基为抗菌活性必备部分。
该药效团与DNA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结合起至关主要作用,3位羧基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这是该类药品主要代谢路径之一。
(2)6位F取代,改进对细胞通透性,抗菌活性大增。
(3)7位引入五元或六元杂环活性增强,哌嗪基为抗菌活性主要药效团。
(4)1位取代基反抗菌活性影响较大,乙基、环丙基或氟乙基等取代时活性较强,环丙基最好。
(5)5位以氨基取代时,活性较强。
(6)8位氟原子取代基可提升口服生物利用度,活性增强。1位和8位成环,增强活性。
8位有氟原子取代,具备较强光毒性,用药期间及用药后应防止日晒。3位羧基与4位羰基药效团极易和钙、镁、铁、锌等金属离子螯合,不但降低了药品抗菌活性。
1.诺氟沙星
第一个含氟药品
结构特征: 喹啉酮酸(或吡啶酮酸)、1.乙基、6氟、7一哌嗪。
2.环丙沙星
结构特征:诺氟沙星l位被环丙基取代,显著改进了药动学性质,活性提升;
作用:同诺氟沙星。
3.左氧氟沙星
结构特征:1位与8位形成含氧环(嗯嗪环),引入手性碳,活性左旋大于右旋:
特点:(1)活性为氧氟沙星2倍。(2)水溶性好,易制成注射剂。(3)毒副作用小。
(二)磺胺类抗菌药品
基本母核:对氨基苯磺酰胺(磺胺)
磺胺类药品结构通式:苯磺酰胺N上H被取代
磺胺类药品构效关系:
(1)对氨基苯磺酰胺是必须结构,邻位间位无效;
(2)磺酰胺基N上单取代基抑菌活性增强,以杂环取代抑菌活性优良,N双取代无活性;
(3)磺胺类药品酸性解离常数(pKa)与抑菌作用强度有亲密关系,当pKa值在6.5-7.0时,抑菌作用最强。
磺胺类药品作用靶点是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DHFAS),抗菌增效甲氧苄啶(TMP)是二氢叶酸还原酶可逆性抑制剂。
当磺胺类药品和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一起使用时,可产生协同抗菌作用,使细菌体内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
磺胺甲噫唑( SMZ)
结构特征:对氨基苯磺酰胺、甲基异嗯唑;
作用: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具备抗菌活性。通常制备成复方制剂:SMZ:TMP=5:1,复方新诺明,效果增强10倍。
甲氧苄啶,甲氧苄氨嘧啶
结构特征:苄基、3个甲氧基、氨基嘧啶;
作用: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磺胺抗菌增效剂,与SMZ制成复方制剂,有协同抗菌
作用。也可与多个抗生素适用,也可产生协同作用。
(三)抗结核分枝杆菌药
异烟肼
结构特征:吡啶,对位甲酰肼,异烟酸与水合肼形成酰肼。
代谢产物有肝毒性。
吡嗪酰胺
结构特征:烟酰胺生物电子等排体。
乙胺丁醇
结构特征:两个手性碳,三个对映异构体,其中有一个内消旋体。右旋体活性是r内消旋体12倍,为左旋体200-- 500倍,药用右旋体。
(四)抗真菌药
抗真菌药主要是唑类抗真菌药,其余有抗真菌药抗生素和丙烯胺类。
唑类药品通式:
结构特征:一个五元芳香杂环,该环含有两个或三个氮原子,分别为咪唑和三氮唑,唑环经过Nl连接到一个侧链上,该侧链最少含一个芳香环。侧链能够看成乙醇取代物(有羟基已经醚化)。
三氮唑类,词干“康唑”
构效关系
1.含氮唑环是必需,l,2,4一三氮唑类活性更强;
2.氮唑环Nl位相连取代基;
3.Ar为苯环时,4位或2位有负电性取代基(卤素)活性好。
氟康唑
结构特征:2个三氮唑类,芳香环为2,4-=氟苯环,一个醇羟基;
口服吸收好,达90%以上。
伏立康唑
结构特征:三氮唑环、嘧啶环、醇羟基、氟代苯。
伊曲康唑
结构特征:含有1,2,4--氮唑和1,3,4--氮唑、这两个唑基分别在二苯基取代哌嗪两端、氯代苯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