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课堂问题的预设与生成对策研究
凤山中学 王红玉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一位教师在上课时碰到一只麻雀飞进教室,学生注意力全被这时麻雀所吸引,麻雀飞走后学生还议论纷纷,于是教师借机讲起“麻雀的冤案”故事:五、六十年代,我国曾经把麻雀与苍蝇、蚊子一样列入害虫名单,在全国开展消灭麻雀的运动,理由是麻雀偷吃掉大量的粮食,但事后的实践表明,麻雀却是蒙受了冤屈,因为麻雀对人类的益处远远大于它对人类的危害。然后,教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道理对此加以分析,同学们对此热烈响应,兴趣十足,有的从矛盾主次方面的角度,说明麻雀对人类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分析消灭麻雀会破坏生态平衡;还有的从认识发展的角度,说明人类对麻雀的认识
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诸如此类的偶发事件的出现,使生成性的资源带有偶然性,面对偶发事件对学生所造成的冲击,教师采取消极回避、视而不见的态度,或对学生的议论采取压制或训斥的做法,不仅会影响师生情感关系,还可能会挫伤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扼杀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如能联系正在上课内容,恰好以此充当鲜活的“情境”,来分析课文的内容,如与上课内容联系不大,可利用政治课内容的宽广性和德育功能,以此充当“材料”,给学生提供了一片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多角度分析说明问题,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理解,实现课堂的价值取向和德育目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历史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具有将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相结合的独特性,建构主义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创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为主题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已经拉开了帷幕,我们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该义不容辞投入到这场改革中来,创建我们的“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然而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活动中,最富于创造性的成分是“问题”。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主要关注教师的表现,关注教师是怎样讲的,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被看作是对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新课程再一次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关注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它包括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强调“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真正实现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问题的“预设”、“生成”这两个词语融入了我们的教学实践。预设的含义简而言之就是“预先的设定”、“预先设计”。如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它往往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设置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生成”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在新课程改革中,“生成”有了更丰富的含义。它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多元性的特点。从认知发展角度看,它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从思维发展角度讲,它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能力发展角度讲,它是由“不会”向“学会”,从“生疏”到“熟练”的提升;从情感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对文本情感的认同与共鸣;从个性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价值观的形成。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从关注“人的发展”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教者不能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课堂教学应该突破“预设”的巢臼,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着力引导学生在参与和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才是本体意义上的学习,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7月正式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纲要共18次提到培养创新人才,其中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部分专门论述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指出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还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那么有问题,就有预设与生成。多年来第一线的教学让我认识到关于初中历史教师课堂问题的预设与生成的研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是目前新课程推进的亮点与难点。 “预设”即预先的设计,是指课堂教学前或进程中的准备过程。关于“生成”,目前学术界争议很大。我认为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动词理解,即产生和出现;二是作为名词理解,即生成了什么,指向一种结果、一种存在物,也就是生成性资源。
我们课题组所研究的动态生成是针对课堂中的偶发性事件而言的,指向资源生成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根据资源生成的情况,我把它分为多种类型,如“内生型资源”和“外诱型资源”等(《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第3期)。有专家认为生成主要是“外诱型”的,如突如其来的鸟鸣虫叫,也有专家认为教学即生成。
施良方、崔允火所著《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从教学实践活动的结构和长期以来各种教学理论流派争论的焦点为线索,揭示教学的基本问题有四个: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的问题;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认知与情感的关系问题等。本人把“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认证为教学的基本问题(《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10期)。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每个老师来说预设是不同的,生成并不都是好的,有有效的生成与无效的生成。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师生的课堂角色意识也更加端正和明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一些来自于教师、学生的“灵感闪现”,影响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打乱预先设计的教学安排。如何正确认识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合理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每个一线教师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通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案例研究,发现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其研究进行分析、探讨,多角度地展现事件的发生与解决过程,把教师的实践行为和理论结合起来,使所有的教学行为蕴涵理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通过研究,使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不断完善预设,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又超越教学目标。学生在实现认知目标的同时,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得到超越。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中,拥有了主动、健康发展的权利,学生学习的需求不断增生,创新思想不断涌现,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
通过研究,教师驾驭课堂的技巧不断提高,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技巧达到娴熟,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复杂化。课堂教学变成动态的、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多维的,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中,学生充满活力,洋溢着创造的激情;教师充满 着智慧,突显着灵性,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气息。
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注重课前精心预设,关注课堂动态生成,思考如何引导那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涌动生命的灵性。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期冀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课例研究,使教师能针对教学的实际情景,分析一个问题,论证一个观点或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解读课堂教学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探究教学案例中的教育思想,从而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和理论水平,提升自己教育思维的深度、广度与高度,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通过研究,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推动课程改革,促成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融合,推动师生教学过程的双项活动,焕发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力。增强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驾驭课堂的技巧,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在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有显著成效。
展开阅读全文